网站首页
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3-02-03 08:56:24作者:百科

脾

位于腹腔内横膈下、偏左上部的脏器,与心、肝、肾、肺合称为五脏。脾性冲和,主运化、升清、统血,与人体消化吸收转输、血液生化、升降出入的代谢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开窍于口,外主肌肉。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二者互为表里,同称“仓廪之官”。脾通过经脉循行与口、唇、舌、鼻、咽、目、脘腹、四肢、肉、前阴、奇经八脉等部位相通,脾的病变也可从这些部位反映出来。

脾在阴阳属性中属阴中之阴脏。其性兼静。就五行属性而言,属土,土性兼润,具冲和之性,故能运化水谷,长养气血。其生化过程必得胃之纳降以协调升降。

主要生理功能

脾具有运化、升清、统血、藏意、交通心肾等多种生理功能。运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运化,是指水谷经过消化、吸收后转化为营卫气血津液,从而灌溉脏腑经络,营养四肢百骸。而水谷营养成分输脾归肺,滋养全身,赖脾的升清作用。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藏意与智”,意与智都是思维过程的表现,比如记忆、思虑以及智慧的运用,都与脾生化气血相关。此外,脾在交通心肾的过程中起着枢纽的作用,心属火,肾属水,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阴阳和谐。由此可见,中医学的“脾”,不能简单理解为解剖学上的“脾”,而是一个有着广泛内外联系并有多种功能的脏器组织。

主要病证

脾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外感内伤均可引起脾病。外感以寒湿和湿热居多,寒湿则易伤脾阳,湿热则易与胃同病。间亦有风湿相兼诸证。内伤方面,多种情志活动过度均可导致脾病,但以思虑太过,导致脾胃气机郁结尤多。其他如饮食过饱过多、劳逸过度、痰饮、水湿等都是导致脾病的常见因素。脾病的临床表现基本可按寒、热、虚、实来辨证。如湿邪困脾可表现口淡不渴,食欲不振,饮食减少且食后胀满,身重思睡,或舌苔白腻,脉缓等,多属寒湿类。若偏湿热可见于湿温、黄疸、湿疹、下痢、泄泻等病证,舌苔黄腻,脉多濡数。若脾实之证,可见于寒凝、虫积所致腹痛胀满等病证。若表现为虚证,脾气虚可见少气懒言、四肢无力、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而脉缓弱等症;脾阳虚可见食入不化、大便稀溏、腹泻、甚或下利完谷不化、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脾不摄血可见出血不止、妇女崩漏等症;脾阴虚可见舌上少苔或舌苔薄黄、脉细、口渴腹胀、便溏等症。这些复杂的表现中既可兼夹,也可互为转化。

脾病的防治

金元医家李东垣著《脾胃论》可谓集治脾(胃)病之大成,后世又大有发展。脾病治法虽繁,临床若能注意以虚实寒热为纲,温凉补泻为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则执简驭繁,可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寒湿困脾,可用温运脾湿法;湿热困脾,可用清化湿热法;积食伤脾,则用消导食积法;脾气虚,则用补脾益气法;脾阳虚,则用温补脾阳法;脾不摄血,则用补脾摄血法。同时,脾与胃同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所以临床上要注意脾胃相关之治。古今很多医家注重脾胃学说的研究,以至有人提出“调理脾胃以治百病”之说。

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人体健康常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预防脾病对保健养生有重要意义。平时注意饮食适时适量,劳逸适度,讲求卫生,保持精神愉快,从而保持脾胃健旺,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参考文章

  • 肺脾双解饮药学
  • 二十四味养脾丸药学
  • 导气醒脾汤药学
  • 荡脾汤药学
  • 丹参归脾汤药学
  • 大养脾丸药学
  • 大醒脾散药学
  • 大温脾圆药学
  • 归养心脾汤药学
  • 虚脾丸药学
本文标签:  Pi  
上一篇:羊水
下一篇:瘢痕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