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14:29:08作者:百科知识库
茴香煎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8味。
处方川椒半两(去子及合口者),老生姜2两(细研),厚朴(去粗皮)1两,茴香1两,青盐(海盐亦得,以上5味入瓷罐,汤浸得所,慢火煮干)1两,大川乌1两,附子(2味去皮脐尖,锉骰子大,炒黄)1两,益智仁1两,川楝子1两,肉桂(去皮)1两,破故纸(炒)1两,陈皮(去白)1两,苍术(米泔浸1宿)1两。
制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益脾胃。主脾胃弱,肾气虚,饮食不美,噫醋吞酸,脐腹筑刺,小肠气痛及中酒恶心。大病之后,气体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温酒盐汤送下。
治脾胃弱,肾气虚,饮食不美,噫醋吞酸,脐腹筑刺,小肠气痛,及中酒恶心益脾肾,大病之后,气体瘦弱,尤宜服之。汉阳章教授。续添川椒(半两,去籽及合口者)老生姜(二两细研)浓朴(去粗皮)茴香 青盐(海盐亦得,以 上五味入瓷罐,汤浸得所,慢火煮干,各一两)大川乌 附子(二味去皮脐尖,锉骰子(米泔浸一宿,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盐汤下,空腹食前服。
别名金铃子,川楝实,楝实,练实,金铃子,仁枣,苦楝子,楝子,石茱萸,楝树果,川楝树子,金铃子仁枣。
来源为樟科植物川楝的果实。
生境分布生于疏林中潮湿处。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及甘肃南部等地。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长径1.5~3厘米,短径1.5~2.3厘米。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具光译,具深棕色或黄棕色圆点,微有凹陷或皱缩。一端凹陷,有果柄脱落痕迹,另一端较平,有一棕色点状蒂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厚,浅黄色,质松软。果核球形或卵圆形,两端平截,土黄色,表面具6~8条纵棱,内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①《本经》:“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②《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④《纲目》:“治诸疝、虫、痔”⑤《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备注陕西、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地,有时以同属植物苦楝的果实,作本品使用。苦楝果实形状较小,直径1~2厘米。表面红褐色间有黄棕色,具光泽,多皱缩,有多数棕色小点。一端可见果柄残痕,另一端有一圆形凹点。果皮革质,易剥离。果核长椭圆形,具5~6条纵棱,内含种子4~6枚。种子扁梭形,紫红色,皮薄,内有子叶2片,黄白色,富油性。气微而特异,味酸而后苦。原植物洋“苦楝皮”条。
2、益智仁别名益智子,摘艼子。
来源为姜科植物益智的果实。5~6月间果实呈褐色、果皮茸毛减少时采摘,除去果柄,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阴湿林下。分布海南及广东南部。主产广东。
性状干燥果实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长1.5~2厘米,直径1~12厘米。外皮红棕色至灰棒色,有纵向断续状的隆起线13~18条。皮薄而稍韧,与种子紧贴。种子集结成团,分3瓣,中有薄膜相隔,每瓣有种子6~11粒。种子呈不规则扁圆形,略有钝棱,直径约3毫米,厚约1.5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种脐位于腹面的中央,微凹陷,自种脐至背面的合点处,有一条沟状种脊;破开后里面为白色,粉性,臭特殊,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温脾,暖肾,固气,涩精。治冷气腹痛,中寒吐泻,多唾,遗精,小便余沥,夜多小便。①《广志》:“含之摄涎秽”②《本草拾遗》:“止呕哕。”“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③刘完素:“开发郁结,使气宣通”④《医学启源》:“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气。治人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⑤王好古:“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⑥《纲目》:“治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梦泄,赤浊,热伤心系,吐血、血崩”
3、附子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①盐附子 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②黑顺片 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液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冼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③白附片 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性状①盐附子,呈圆锥形,长约5~8厘米,直径约3~4厘米。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上身肥满,周围生有瘤状隆起的分支,习称“钉角”,表面灰黑色,被盐霜。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齐的筋脉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满盐霜。无臭,味咸而麻辣。以个大、坚实、表面起盐霜者为佳。②黑顺片,又名:黑附子(《简要济众方》)。呈不规则形的纵切片,上宽下窄,周边略翘起,长2.5~4厘米,宽1.5~2.5厘米,厚约5毫米。外皮黑褐色,内部暗黄色半透明状,油润而有光泽,并可见有纵走的筋脉。质硬而脆,破碎面角质状。无臭,味淡。以片均匀,表面油润光泽者为佳。③白附片,又名:明附片、雄片。形状与黑顺片相同,唯全体均为黄白色半透明状,片较薄,厚约3毫米。气味同黑顺片。以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状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4、生姜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性状鲜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并有枝状分枝,各柱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泽,具浅棕色环节。质脆,折断后有汁液渗出;断面浅黄色,有一明显环纹,中间稍现筋脉。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5、肉桂别名菌桂,牡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紫桂,桂皮。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生境分布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性状①官桂(《本草图经》)又名:菌桂(《本经》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尔通、桂通、条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石细胞群,断纹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②企边桂 又名;清化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③板桂(《本草图经》)又名:桂楠。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⑤《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⑥《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主治秘要》:渗泄,止渴”⑦《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⑧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⑨《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备注《本经》有牡桂、菌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菌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简,亦名筒桂”。据此,菌桂当即今之官桂。
6、厚朴别名川朴,紫油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性状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 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②靴角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③根朴 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④枝朴 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7、茴香别名蘹香,小茴香,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主产山西、甘肃、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①《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②《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③《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④《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⑤李杲:“补命门不足。”⑥《伤寒蕴要》:“暖丹田。”⑦《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⑧《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⑨《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⑾《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备注莳萝子与本品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参见“莳萝子”条。
8、苍术别名赤术,马蓟,青术,仙术,赤术,枪头菜,山精。
来源为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为好。挖取根茎后,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性状①南苍术 为植物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连珠状,有节,弯曲拘挛,长约3~1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有根痕及短小的须根,可见茎残痕。质坚实,折断面平坦,黄白色,有明显的棕红色油腺散在,习称“朱砂点”。断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霉样的微细针状结晶,气芳香,味微甘而辛苦。以个大、坚实、无毛须、内有朱砂点,切开后断面起白霜者佳。主产江苏、湖北、河南。此外,浙江、安徽、江西亦产。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称“茅术”或“茅山苍术”,集散于南京者,亦称“京茅术”、“京苍术”。湖北、江西所产,多集散于汉口,故亦称“汉苍术”。②北苍术 为植物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常分歧或成疙瘩块状,不规则弯曲,长约4~10厘米,直径1.5~3厘米。栓皮多已除去,可见较多圆形茎基或茎痕,或有毛茸状芽附着,下方有小根脱落痕迹或短的小根附着。表面棕褐色,粗糙。质轻,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极不平坦。断面黄白色,有红黄色或黄色油腺散在,并有明显的木质纤维束。气芳香,味微辛苦。以个肥大、坚实、无毛须、气芳香者为佳。本种较南苍术体轻质松,油腺少,切断面不析出白霉样结晶,香气亦较弱。质量较南苍术为次。主产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此外,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亦产。河北各地所产的多集散于天津,故有“津苍术”之称。
功能主治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①陶弘景:“除恶气”②刘完素:“明目,暖水脏”③《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④李杲:“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⑤朱震亨:“散风益气,总解诸郁”⑥《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⑦《玉楸药解》:“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癣,除癥,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回筋骨之痿软,清溲溺之混浊”⑧《本草求原》:“止水泻飧泄,伤食暑泻,脾湿下血”
备注此外,尚有以下几种同属植物在少数地区有时也作苍术使用。㈠东苍术,又名:关苍术。多年生草本,高达70厘米。根茎肥大,结节状。叶柄长2.5~3厘米;茎下部叶3~5羽裂,侧裂片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短尖,边缘刺齿平伏或内弯,顶裂片较大;茎上部叶3裂至不分裂。头状花序径1~1.5厘米,基部叶状苞2列,羽状深裂;总苞片7~8层,先端带紫色;花冠管状,白色。瘦果长圆形,密生向上的银白色毛,冠毛羽状,灰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分布我国东北。㈡朝鲜苍术,茎先端的叶超出顶端的花,头状花序下的苞叶边缘有栉齿状刺齿。分布东北。㈢全叶苍术,叶不分裂,长圆形,先端钝尖,全缘。分布华北、东北一带。㈣赤峰苍术,叶5~7裂,裂片急尖,叶缘有不规则齿状锯齿。分布东北赤峰。㈤辽东苍术,叶长卵形,稍小,质较硬,全缘;头状花序下的叶状苞多数,密集。分布辽东半岛一带。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