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磁共振成像

更新时间:2023-02-03 08:50:46作者:百科

磁共振成像

一种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亦称核磁共振成像术。利用人体组织中某种原子核的核磁共振现象,将所得射频信号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人体某一层面的图像,并据此作出诊断。

历史

1924年W.泡利为了解释原子光谱的某些结构,提出原子核具有角动量(即自旋)的假说。1946年F.布洛赫和E.M.珀塞尔分别发现,在静磁场中某些原子核可吸收一定频率的射频电磁波能量,并产生共振,这一现象称为核磁共振(NMR)。此后,核磁共振波谱学一直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甚至地质学,成为研究物质结构、化学分析的有力工具。1967年杰克逊首次在活体中得到 NMR信号。1971年R.达马地安观察到肿瘤组织弛豫时间延长,提出NMR可能成为诊断肿瘤的工具。60年代末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T)发明后,立即有人研究 NMR成像。1972年P.C.劳特伯用梯度磁场法得到一个水模型的质子NMR二维图像,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核磁共振图像。此后,相继得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图像,技术日趋成熟,80年代初始用于临床。1983年美国放射协会建议使用磁共振成像命名这项技术。

NMR原理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均以自身为轴作高速旋转,这称为自旋。质子带正电荷,自旋时产生磁场,也称磁矩。中子虽为电荷中性,但由于表面电荷分布不均匀,自旋时也产生磁矩。原子核中质子或中子的磁矩互相叠加,表现为原子核的总磁矩,也称净自旋。质子数或中子数均为偶数时,磁矩互相抵消。因此只要质子数和中子数并非同时是偶数,原子核就有磁矩或净自旋。人体组织中这类原子核有1H、13C、23Na、31P等,其中1H的含量多,NMR灵敏度高,信号强,目前用来成像的主要是1H。氢原子核中只含一个质子,下面即以质子为例解释NMR现象。

质子的磁化

一般情况下,由于热运动,质子指向任意方向,磁矩互相抵消,宏观磁矩M=0。如果将质子置于静磁场中,质子将按一定方向排列,显示磁矩,情况与将磁棒置于磁场中相似。这称为磁化。磁矩为一矢量,称磁化矢量,是无数质子共同作用的效果。达到平衡状态时M=M0,方向与静磁场方向Z轴一致。M可分解为与Z轴平行的分量MZ(纵向磁矩),和与Z轴垂直的分量MXY(横向磁矩)。平衡状态时,MZ=M0,MXY=0。

M的激发与拉莫尔频率

磁矩M受一定外力,即偏离Z轴,与Z轴成一个角度θ,这称为激发。此外力是一个与主磁场方向垂直的旋转磁场,可借一个频率一定的射频脉冲来实现。 θ的大小由脉冲强度和宽度决定。能使M偏转 90°或 180°的脉冲即分别称为90°或180°脉冲。M经过90°脉冲激发,则M位于 XY平面上,此时MZ=0;经过180°脉冲激发,M与磁场方面相反,此时MZ=-M0,MXY=0。能使M激发的脉冲,其频率必须符合下列公式(即拉莫尔公式):

vB

其中v 称为拉莫尔频率,B0为主磁场强度,γ为旋磁比。每种原子核均有特定的 γ,如氢原子核(质子)的 γ为42.58MHz/T,当磁场强度为1T时,v=42.58MHz 。

M的进动和核磁共振现象

M受激发,一旦偏离Z轴,除了以自身为轴自旋外,还以拉莫尔频率象陀螺一样绕Z轴转动,这称为进动。激发脉冲停止后,M继续进动,并不立即回到平衡状态。M进动时,横向磁矩MXY切割静磁场磁力线,产生频率为v的电磁波。综上所述,用射频脉冲激发一个处于静磁场中的核系统,核系统能将所吸收的能量同样以射频电磁波形式释放,这就是核磁共振现象。

M的弛豫

激励脉冲停止后,核系统将所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M逐渐回到平衡状态的过程称恢复或弛豫。这一过程分别由M的两个分量MZ和MXY的弛豫来表述。

(1)纵向弛豫时间T1。M被90。脉冲激发后,MZ的弛豫符合下列公式:

公式 符号

式中t表示脉冲停止后经过的时间,T1是一个时间常数。当tT1时,公式 符号=0.63M0。因此,T1可以定义为:构成某物质的某种原子核,经过90°脉冲激发后,纵向磁矩恢复到平衡状态磁矩的63%时,所需时间为该物质的T1,也称纵向弛豫时间。同一种原子核在不同的物质中有不同的T1,这是因为T1反映自旋原子核和周围环境的能量转移过程。构成物质的原子统称为晶格,故T1亦称自旋-晶格弛豫时间。以质子为例,T1在固体中最长,可达数分钟甚至数小时,纯水为3秒,含有蛋白质的生物体液则较短,脂肪最短。T1也受静磁场强度影响,场强较高时,T1亦较长。

(2)横向弛豫时间T2。MXY的弛豫用下列公式表示:

公式 符号

式中 T2是另一个时间常数。当 t=T2时,MXY=M0e-1=0.37M0。因此,T2可以定义为:构成某物质的某种原子核,经过90°脉冲激发后,横向磁矩减小到最大值的37%时,所需时间为该物质的T2,也称横向弛豫时间。T2反映自旋原子核之间的能量转移过程,亦称自旋-自旋弛豫时间。以质子为例,纯水T2最长,含蛋白质的水较短,脂肪界于两者之间,固体T2最短。

NMR信号的产生和获取

在静磁场内核系统的适当位置上放置一个线圈,作为激发脉冲的发射线圈,一般还用此线圈兼作 NMR信号的接收线圈。激发脉冲停止后,立即在线圈中感应出一个强度逐渐衰减的NMR信号,称为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FID的起始强度受自旋原子核密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参加共振的原子核越多,信号越强。如果按照一定间隔连续施加90°脉冲,第二次以后的FID起始强度还决定于MZ的恢复程度,MZ恢复越多,信号越强;MZ的恢复程度决定于T1,因此T1越短,MZ越容易恢复,信号越强。FID的衰减决定于T壗,T壗越长,衰减越慢。FID的包络曲线即以T2为常数的指数曲线。FID衰减趋于零后,这时再施加一个180。脉冲,经过一段时间,可获得一个从弱而强再变弱的射频信号,称为回波。若重复施加180°脉冲,每次均可获得一个回波,只是回波的峰值逐渐减小。连接回波峰值的包络曲线即以T2为常数的指数曲线。T2越长,回波峰值减小越慢。

为了获取NMR信号,进行各种分析或常数的测定,按照设定的程序对核系统施加激发脉冲,并取得FID或回波,这样的程序称为脉冲序列。常用的脉冲序列有:

(1)部分恢复序列(PR序列)。按照一定间隔,连续施加90°脉冲,并收集FID。脉冲间隔称重复时间(TR),信号强度受质子密度和T1影响,与T2无关。

(2)反转恢复序列(IR序列)。先施加一个 180°脉冲,使MZ=-M0,MXY=0,隔一定时间(称为反转时间TR)再施加一个90°脉冲,然后收集FID。两组脉冲的间隔仍为TR。信号强度仍决定于质子密度和T1,与T2无关。

(3)自旋回波序列(SE序列)。先施加一个90°脉冲,隔一定时间再施加一个180°脉冲,再隔一定时间收集出现的回波。90°脉冲开始到回波峰值这段时间称回波时间(TE)。回波信号强度除受质子密度影响外,还受T1T2的双重影响,但影响程度随TR和TE的改变而改变。TR越短、TE越短,受T1影响大;反之,则受T2影响大。

由于FID的收集比较困难,在PR和IR序列实际应用时,常常是在90°脉冲后再加一个180°脉冲,然后收集其回波。这样的PR序列同短TE的SE序列是一样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

磁共振图像的每幅图像都由多个相同大小的最小单元(像素)组成。每个像素相当于人体相对应部位一定体积的组织,称体素。

成像的条件

形成人体某种图像,首先要测定每个体素相应的物理或化学常数,此常数要能反映出人体生理或病理变化;其次要确定每个数值所对应体素的空间位置,即要有定位信息。

梯度磁场

MRI的空间信息来自梯度磁场。梯度磁场是磁场强度在某一方向上呈线性改变的磁场。将电流通入两个相反设置的线圈,可产生两个极性相反的磁场,如果将这组线圈放在静磁场内,三个磁场相叠加,即形成一个梯度磁场。如果在 X、Y、Z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各放置一组梯度线圈,形成三个互相垂直的梯度磁场,分别调节各组线圈的电流,即可按照要求调节空间各点的磁场强度。由于共振频率与质子所处位置的磁场强度成正比,这时收集的MR信号即带有定位信息。

成像方法

收集磁共振信号,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即可重建出图像。磁共振成像的方法有多种,在分辨率、成像时间、信号噪声比等方面各有不同。从数据收集方面区分有点、线、平面、容积成像法等,从数据处理方面区分有投影重建法、傅里叶变换法等。

磁共振成像装置

由 5个部分组成。

(1)磁体。由主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线圈等三部分组成。主磁体用以产生静磁场。磁场强度单位为T(特斯拉)或G(高斯)。1T=10000G。根据场强区分,MRI装置分为高场(≥1T)、中场(≥0.5T)、低场(≥0.1T)和超低场(<0.1T)。MRI发展早期多追求高场,认为可以兼作波谱分析,同时场强增加可提高信噪比,改善图像质量。但从对人体的安全性考虑,场强不宜超过2T。适宜成像的场强对波谱分析来说还不够高,实践证明很难两者兼顾。此外,高场对图像质量改善有限,而带来很多缺点,如成本高、成像时间延长、人体射频吸收增加等问题,反而得不偿失。因此综合考虑以中场较为理想。根据磁场产生方式区分,有常规电磁体、永磁体和超导电磁体三种。常规电磁体主磁场线圈使用普通铜导线,成本较低,但只能达到低场强,且耗电高,磁场均匀性、稳定性都较差,不可能得到高质量图像。永磁体系由磁性材料制成,不耗电,维持费用也较低,各种性能均高于常规电磁体,但成本仍较高,且场强度低、重量大、调整困难、热稳定性差。超导电磁体线圈用超导材料制成,浸在液氦内,除成本较高外,其他性能都是最好的,根据需要,高、中、低场都能做到。如果设置液氦回收装置,维持费用也较低,是比较理想的机型。梯度线圈置于主磁场线圈之内,共三组,用以产生三个互相垂直的梯度磁场,并要求有高线性度。每组线圈由独立电源供电,通断时间小于1毫秒。射频线圈置于梯度线圈内,用以发射激发脉冲,一般还兼作MR信号的接收线圈。

(2)脉冲发生和信号收集系统。可分为三部分,梯度场驱动器用以产生梯度场电压,供给梯度线圈,并有控制器。能精确、迅速通断。射频发生器用以产生激发脉冲、并按一定脉冲序列发送给射频线圈。射频接收器,接收MR信号并放大。

(3)数据处理系统。由一至数台电子计算机组成,进行信息运算、处理、调度和系统的控制。

(4)操作和图像显示装置。进行机器操作控制及图像的显示、分析、处理及记录。

(5)电源系统。产生各种电压,供给各个部件。

应用

MR图像的亮度和反差受多个参数影响。这些参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人为设定的扫描参数,为TR、TE等。另一类是反映人体组织性质的参数,如质子密度、T1T2、流动效应和化学位移。质子密度反映人体解剖结构,T1T2和化学位移主要反映人体生物化学情况,流动效应可显示血流情况和血管内病变,用以测定血流方向及速度。实际应用时利用扫描参数的改变加强组织某一参数对图像的影响。例如短TR序列图像,除反映一定程度质子密度外,也反映体素的T1分布,称为T1加权像;长TR长TE的SE序列图像,反映体素的T2分布,称为T2加权像。

扫描时三个梯度磁场的值可任意设定,因此不用移动病人即可对病变处作空间定位,取得任意层面的图像,对显示病变非常有利。

MR对人体无电离辐射损害,但静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电磁场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影响,静磁场对人体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至少在2T以下尚未观察到对人体的明显不利影响。梯度磁场的迅速通断,对视网膜可引起闪光感觉,对心、脑也可能有潜在危害,规定的人体耐受限度是20T/秒,但实际应用时远未达到此数值。射频脉冲产生的电磁场可在人体组织中产生热,产热与频率平方成正比,规定的限度是0.4瓦/千克体重。因此一般情况下MR对人体基本无害,但体内若有金属假体或手术金属夹,MR能使其产热或发生移位。此外,MR也能干扰起搏器的正常工作。这些都是MRI的禁忌症。

临床

MRI是以人体内氢核的弛豫时间加权密度像作为诊断依据,其他原子构成的组织(如骨)无直接显示,要通过周围或间隔中的软组织间接显示,对被水包围的病变组织显示也不太清楚;又由于重复时间TR长,致使成像时间很长,运动组织的成像往往较困难。正是这种特点,使得MRI不能代替CT或其他影像诊断,各种方法各有所长。MRI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以下部位。

(1)头部。 MRI可清晰分辨脑灰质和白质、对多发性硬化等一类脱髓鞘病优于CT。对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等同CT类似,但可显示CT为等密度的硬膜下血肿。脑梗塞或脑肿瘤的早期,CT还不能查出时,MRI有可能显示,而对钙化和脑膜瘤MRI显示不好。脑干及小脑病变的 MRI图像由于没有伪影是首选检查方法。

(2)脊柱。MRI不需要造影剂即能清晰区分脊髓、硬膜囊和硬膜外脂肪。对肿瘤,脊髓空洞症,脱髓鞘病变等均有较高诊断价值。对外伤,虽然MRI显示骨折或脱位不如常规X射线或CT,但能观察脊髓损伤情况。MRI显示椎间盘也较好,可以分辨纤维环和髓核,特别是矢状面图像可以同时显示多个椎间盘突出(见图)。

椎间盘突出的磁共振图像<I>T</I><sub>1</sub>加权像)示颈<sub>5~6</sub>椎骨间的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箭头处)

(3)四肢。骨皮质为无信号区,骨髓腔在T1加权像上为高强信号。MRI对骨质本身病变显示不如常规X射线或CT。对软组织及肌肉病变包括肿瘤及炎症都能清晰显示,特别是早期急性骨髓炎,MRI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检查方法。此外,MRI也是检查膝关节半月板病变的首选方法。

(4)盆腔。对直肠及泌尿生殖系统MRI优于CT,因没有辐射损害,特别适用于孕妇及胎儿检查。

(5)胸部。对肺的检查不如常规X射线,对纵隔检查则优于CT,不用造影剂即可分辨纵隔血管和肿物,采用心电门控技术后不仅可显示心肌、心腔病变,还可计算出一些心脏血流指数,是很有价值的心血管检查技术。

(6)腹部。主要用于肝、胰、脾、肾等实质脏器,总的来说,不比CT更好。

特殊技术

包括以下几点:

(1)对比剂使用顺磁性物质加入核系统中时,弛豫时间显著降低,故可作为MRI的对比剂,常用的是钆的化合物,如Gd-DTPA。用法与CT使用的碘对比剂类似,一般用于显示脑膜瘤、听神经瘤,以及区别脑瘤同周围水肿。

(2)门控技术。为了减少心跳或呼吸运动造成的伪影,可以在每次心脏搏动周期或呼吸周期的同一时刻激发原子核,也就是由心动周期或呼吸周期决定脉冲重复时间,这称为门控。

(3)表面线圈。检查身体比较小的、表浅的部位时,可将接收线圈做成所检查部位的形状,直接贴在身体表面加强与信号之间的耦合,称为表面线圈,此线圈可增加信号接收的灵敏度,提高信噪比和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参考文章

  • 磁共振成像在肿瘤诊断中有何优势及不足?肿瘤科
  • 磁共振成像术主要优点和不足之处各有哪些?神经与精神科
下一篇:胸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