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小蓟

更新时间:2023-02-02 17:22:24作者:百科

小蓟

概况

异名:刺蓟菜(《救荒本草》),刺儿菜(《纲目拾遗》),野红花(《分类草药性》),刺萝卜(《四川中药志》),刺儿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为菊科蓟属植物刺儿菜的全草。蓟属全世界250~300种,中国有50余种。

原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MB.〔Cephalanoplos segetum(Bge.)Kitam.;Cephalanoplos setosum,(Willd.)Kitam.;Cirsium segetum Bge.〕,又名大蓟、小蓟、大小蓟、野红花、大刺儿菜(《中国植物志》)。

历史:小蓟为常用中药。大小蓟始载于《别录》,列为中品。至《植物名实图考》才分列大蓟和小蓟。据考历代本草,大蓟与小蓟形状、生态及功用区别为:大蓟生山谷,较高大,叶皱,根能疗痈肿;小蓟生平泽,较矮小,叶不皱,能破血,不能消肿。结合《证类本草》冀州小蓟根图、《救荒本草》刺蓟菜图及《纲目》小蓟图,与小蓟现在商品药材原植物刺儿菜相符。(中国药典》1977年、1985年两版小蓟原植物,收载为刺儿菜或刻叶刺儿菜。《中国植物志》.78卷.1分册已将刻叶刺儿菜归并入刺儿菜。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80cm,上部有分枝。花序分枝无毛或有薄绒毛。基生叶和中部茎叶,通常无叶柄或具短柄;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5cm,宽1.5~10cm,顶端钝或圆形,基部楔形;上部茎叶渐小,椭圆形或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全部茎叶不分裂,叶缘有细密的针刺,针刺紧贴叶缘或叶缘有刺齿,齿顶针刺大小不等,针刺长可达3.5mm,或大部茎叶羽状浅裂或半裂,或边缘具粗大圆锯齿状裂片,或锯齿斜三角形,顶端钝,齿顶及裂片顶端有较长的针刺,齿缘及裂片边缘针刺短且贴伏;全部茎叶两面同色或背面较淡,无毛或两面被薄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排成伞房状;总苞卵形或卵圆形,径1.5~2cm,总苞片约6层,向内渐长,内层及最内层渐尖,膜质,具短针刺;花紫红色或白色。瘦果椭圆形或偏斜椭圆形,压扁,淡黄色,顶端斜截形;冠毛污白色,多层整体脱落;冠毛长羽毛状。花果期5~9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12页.图1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70~2650m的平原、丘陵和山坡、河边、荒地或田间。中国除西藏、云南、广东、广西外均有分布。欧洲东部、中部、原苏联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蒙古、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鉴别

性状:茎圆柱形,具纵棱及白色柔毛,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破碎,完整者长圆状披针形,全缘,微齿裂或羽状深裂,具针刺,两面有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生于茎顶;花紫红色,总苞钟状,苞片黄绿色,5~6列,线形至披针形,冠毛羽毛状。气微,味微苦。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显微 叶的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表面角质纹理明显;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及非腺毛。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3~10余细胞,顶端细胞甚细长呈鞭状,皱缩扭曲。叶肉细胞中含草酸钙结晶,多呈针簇状。 粉末:灰绿色,气微,味微苦。 ①多细胞非腺毛。完整者3~10余细胞,顶端细胞甚细长呈鞭状,皱缩扭曲,直径10~28μm,壁稍厚,有微波状角质纹理。 ②单细胞非腺毛(冠毛)长短不一,稍弯曲,先端钝圆或尖,直径14~20μm。 ③叶片上表皮细胞呈多角形,表面角质纹理明显;气孔略下陷,长圆形,直径27~32μm,副卫细胞3~6个,不定式或不等式。 ④草酸钙结晶黄绿色,存在于叶肉细胞中,有的表皮细胞中也含有。大多呈针簇状或类圆形,直径12~25μm。 ⑤苞片下表皮细胞呈类方形或延长,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其间散列厚壁细胞(短硬毛);厚壁细胞表面观呈尖圆锥形,有的末端狭长,直径17~41μm,长约70μm,壁厚12~17μm,微木化或木化,断面观呈类圆形或帽形,突出于表皮。表皮下纤维多角形,壁厚。 ⑥内果皮石细胞成片或单个散在,呈菱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稍偏弯,直径12~47μm,长45~141μm,壁厚3~8μm,有的可见孔沟。另可见茎表皮细胞、木化细胞及纤维等。(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43)

理化: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适量,于70℃水浴上温浸2小时,滤过,滤液蒸干,加乙醇0.5ml溶解作供试液;以绿原酸及芦丁乙醇溶液作对照。点于硅胶-0.5%CMC板上,以正丁醇-冰乙酸-水)(3∶1∶1)为展开剂以绿原酸、芦丁为对照。展距10cm,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绿原酸显蓝色荧光;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试液,芦丁显黄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92)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方法有切制、制炭。 ①切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②制炭 取小蓟段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咖啡酸、芦丁和刺槐素-7-鼠李葡萄糖甙(Acacetin 7-rhamnoglucoside)。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2;13(9):393。

本文标签:小蓟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棕树叶
下一篇:大萼党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