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槐荚煎丸

更新时间:2023-02-09 13:33:04作者:百科知识库

槐荚煎丸

槐荚煎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

槐荚煎丸的基本资料

槐荚煎丸(《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处方槐荚1斤(净洗,并子烂研,入水半升同研捩取汁),白蜜2两(与槐荚汁同熬成膏),枳壳(去瓤,麸炒)1两,黄耆(锉)半两,防风(去叉)半两,杏仁(汤去皮尖双仁,麸炒,研入)3分,皂荚子(炮,去皮)3分。

制法上除前膏并杏仁外,为末,与杏仁和匀,以槐荚膏再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脉痔生疮,下血痒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早、晚食前清米饮送下。

槐荚煎丸相关中药材

1、皂荚子

别名皂角子,皂子,皂儿,皂角核。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子晒干。防虫蛀。

性状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一端略狭尖,长11~13毫米,宽7~8毫米,厚约7毫米。表面棕褐色,平滑而带有光泽,较狭尖的一端有微凹的点状种脐,有时不甚明显,种皮剥落后,可见2片大形鲜黄色的子叶。质极坚硬,气微,味淡,以颗粒饱满、坚实、无杂质、无虫蛀者为佳。

功能主治润燥通便,祛风消肿。治大便爆结,肠风下血,下痢里急后重,疝气,瘰疬,肿毒,疮癣。①《本草图经》:“核中白肉,入治肺药。又炮核取中黄心,嚼饵之,治膈痰吞酸”②李杲:“和血润肠”③《纲目》:“治风热大肠虚秘,瘰疬、肿毒、疮癣”④《本草崇原》:“治疝气并睾丸肿痛”⑤《医林纂要》:“杀疳虫”⑥《本草求原》:“疏风热,去麻痹”

2、防风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铜芸,茴芸,茴草,闾根,百蜚。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根头部直径约1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细环节,节上有棕色粗毛,顶端有茎的残痕;根部外皮皱缩而粗糙,有不整齐的纵皱及细横纹,除散生污黄色的横长皮孔外,点状突起的须根痕也随处可见。质松而软,易折断,断而不平坦,木部淡黄色,皮部黄棕色有裂隙,射线呈放射状。气微香,味微甘。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外皮粗糙、有毛头,带硬苗者质次。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此外,辽防风药材宁、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亦产。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⑦王好占:“搜肝气。”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备注除上述正品防风外,尚有以下几种,均为地区习惯用药。①川防风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详"川防风"条。②竹叶防风 为同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详"竹叶防风"条。③云防风 为同科植物松叶防风的根,产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茎有细条纹。叶为2回或3回成三数分裂,裂片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上茎生叶有叶鞘。伞形花序,花序柄延长,坚硬;无总苞或仅有叶状总苞1片;伞辐6~8,长短不一;小总苞片约10片;萼缺;花冠黄色。果卵形。④新疆防风 为同科植物细叶防风的根。产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叶多数,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茎生叶较小。伞形花序,伞辐少数,不等长,被短柔毛;总苞有5~10片披针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头状,小总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齿短,丝状;花瓣白色。果近圆柱形,密生柔毛。

3、枳壳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香圆或玳玳花等将近成熟的果实。7~8月间采收,从中部横切成两半,阴干、风干或微火烘干。

性状①绿衣枳壳 为植物枸橘的近成熟果实,呈半圆球形,直径约2~3.5厘米。外皮橙褐色或绿黄色,散有众多小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皱纹,密被细柔毛。果实顶端的一面有明显的花柱残基,基部的一面有果柄痕或残留短果柄。横切面果皮厚4~6毫米,黄白色,沿外缘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6~8瓣,干缩呈棕褐色;中心柱宽4~6毫米。气香,汁胞味微酸苦。产福建、陕西等地。②酸橙枳壳 又名:川枳壳、江枳壳。为植物酸橙的近成熟果实,多横切成半圆球形,直径4.5~5.5厘米。表面绿褐色或绿棕色,略粗糙,散生多数油点。顶端一面有花柱残基,基部一面有果柄痕。横切面果皮厚约6~12毫米,中果皮黄白色,边缘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10~13瓣,棕褐色,每瓤囊中常有种子数粒;中心柱宽7~11毫米。气香,汁胞味苦而后酸。产四川、江西、浙江等地。③香圆枳壳 又名:江枳壳、川枳壳。为植物香圆的近成熟果实,外形与酸橙枳壳相似。表面褐色或棕褐色,花柱残基的周围通常有一圈金钱环。横断面果皮厚7~13毫米,中果皮呈灰白色或白色;瓤囊10~12瓣;中心柱宽4~7毫米。气香,汁胞味酸而后苦。产四川、江西、浙江等地。④玳玳花枳壳 又名:苏枳壳。为植物玳玳花的近成熟果实,通常横切为二,呈半圆球形,直径3~4厘米。表面青黄色或橙黄色,有众多细小的油点及网状皱纹。顶端一面有微小凸起的花柱残基,基部的一面有残存的宿萼及果柄痕。横断面果皮厚5~10毫米,棕黄色;瓤囊9~12瓣;中心柱宽4~8毫米。气香,汁胞味苦而后酸。产江苏。商品枳壳,除上述四种外,尚有以甜橙(福建、贵州、云南),枸橼(云南)等的近成熟果实作枳壳使用。参见“甜橙”、“香橼”条。

功能主治破气,行痰,消积。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①《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②《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③《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④《珍珠囊》:“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破心下坚痞,利胸中气,化痰,消食。”⑥《纲目》:“治里急后重。”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

4、皂荚

别名鸡栖子,皂角,大皂荚,长皂荚,悬刀,长皂角,大皂角,鸡栖子,乌犀。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村边,路旁,向阳温暖的地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东北地区及江苏、浙扛、湖北、广西、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荚果呈长条形而扁,或稍弯曲,长15~25厘米,宽2~3.5厘米,厚0.8~1.4厘米。表面不平,红褐色或紫红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两端略尖,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断痕,背缝线突起成棱脊状。质坚硬,摇之有响声。剖开后呈浅黄色,内含多数种子。种子扁椭圆形,外皮黄棕色而光滑,质坚。气味辛辣,嗅其粉末则打喷嚏。以肥厚、饱满、质坚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治中风口眼歪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本草图经》:“疏风气”

5、杏仁

别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核仁,甜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仁,晾干。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生境分布主产东北、华北各省。

性状干燥种子,呈心脏形略扁,长1~1.5厘米,宽约1厘米左右,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左右不对称。种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条纹,表面有细微纵皱;尖端有不明显的珠孔,其下方侧面脊棱上,有一浅色棱线状的种脐,合点位于底端凹入部,自合点至种脐,有一颜色较深的纵线,是为种脊,种皮菲薄,内有乳白色肥润的子叶两片,富于油质,接合面中间,常有空隙,胚根位于其尖端,味苦,有特殊的杏仁味。以颗粒均匀、饱满肥厚、味苦、不发油者为佳。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产者甜的较多,野生的一般均为苦的。从原植物来看,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①《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②《本草经集注》:“解锡、胡粉毒”③《别录》:“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④《药性论》:“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⑤崔禹锡《食经》:“理风噤及言吮不开”⑥《医学启源》:“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润肺气,消食,升滞气”⑦《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治疳虫”⑧《纲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鼓疱”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以下两种同属植物的种子亦同等使用。其形态特点:①西伯利亚杏 叶片卵形或阔卵形,叶基部圆形或稍狭,边缘具细钝齿,背面脉腋常具有白色柔毛。花梗极短或缺如。核果球形,果肉薄,直径约2厘米,成熟时开裂。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②辽杏 大部分的特征与杏相同,但其叶基部很少呈心形,边缘有粗而深锐的重锯齿,花梗一般较萼筒为长,无毛。核边缘圆钝。分布东北。

6、黄耆

别名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王孙,百药绵,绵黄耆,黄芪,箭芪,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

来源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长20~70厘米,粗1~3厘米。一般在顶端常带有较粗大的根头,并有茎基残留。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皮孔横向,细长,略突起。质硬略韧,坚实有粉性,折断面纤维性甚强,呈毛状;皮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较疏松;木质部淡黄色至棕黄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老根断面木质部有时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脱落而成空洞。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质次。

功能主治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备注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又称小黄耆),为植物金翼黄耆的根;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植物塘谷耳黄耆的根;四川所产的川耆,主要为塘谷耳黄耆及多花黄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黄耆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一种红耆。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耆的根,产量较大。药材呈长圆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细,长10~50厘米,粗6~20毫米。表面棕黄色或近于棕红色,有纵皱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浅黄色或暗黄色,略凸出;栓皮易剥落。质柔韧,断面纤维性且富粉质,皮部棕白色,形成层成棕色的环,木质部淡黄棕色,中心颜色较浅,有细致的类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产甘肃南部。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槐灰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