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胡黄连煎

更新时间:2023-02-09 12:47:20作者:百科知识库

胡黄连煎

胡黄连煎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

胡黄连煎的基本资料

胡黄连煎(《圣惠》卷三十二)

别名点眼黄连煎。

处方胡黄连1分(末),黑豆1分(去皮),黄柏1分(末),龙脑1钱(细研),麝香1钱(细研),熊胆1分(细研),牛黄1分(细研),鹅梨汁1升。

制法上先将前3味相和,于银器中,以水2大盏,煎至1半,滤去滓,入梨汁及研了药,以文火熬成煎,倾于瓷瓶内盛,密封,入地坑内埋49日,取出。

功能主治眼风赤痛烂,怕见风日,碜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点眼黄连煎(《圣济总录》卷一○五)。

胡黄连煎相关中药材

1、胡黄连

别名割孤露泽,胡连,割孤露泽,西藏胡黄连,假黄连。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或西藏胡黄连的根茎。在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去净泥杂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性状①胡黄连 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平直或弯曲,多不分歧,市售品多为长约2~9厘米的小段,直径3~8毫米。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光泽,粗糙,具纵皱及横环纹;栓皮有时剥落,露出褐色的皮部;顶端有残留叶迹,密集呈鳞片状,暗红棕色,或脱落而残留半环状的节痕;根痕圈点状,近节处较多。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皮部灰黑色,木部黄白色,本部维管束4~7个,排列成环状,中央有灰黑色的髓部。气微,味极苦而持久。以条粗、折断时有粉尘,断面灰黑色、味苦者为佳。都为进口,产印度。②西藏胡黄连 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多少弯曲,偶有分枝,长3~12厘米,直径2~14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横皱纹戒纵皱纹,并有突起的芽或芽痕以则、圆形的根痕或细根残基;顶端密被鳞片状的叶柄残基,呈灰棕色、黄棕色至暗棕色,革质。质硬而晚,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木栓层灰棕色,皮部淡棕色至暗棕色,约占半径的1/3~1/2,有多数裂隙,木质部黄白色,通常为9个木部维管束,排列成环状,髓部暗棕色,有多数裂隙。有的在根茎节部带有少数的根,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气微弱,有持久性的苦味。以根茎粗大、无细根者为佳。产西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燥湿。治疳疾,惊痫,泻痢,劳热骨蒸,自汗,盗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瘘,疮疡。①《唐本草》:“主骨燕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泄痢,益颜色,厚肠胃,治妇人胎蒸虚惊,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以人乳浸点目甚良。”②《开宝本草》:“主久痢成疳,伤寒咳嗽,温疟,骨热,理腰肾,去阴汗,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③《丹溪心法》:“去果子积。”④《本草正》:“治吐血、衄血。”

2、熊胆

别名狗熊胆,黑瞎子胆,黑熊,猪熊,狗熊,黑瞎子,登仓,狗驼子,黄熊,豭罴,马熊,人熊。

来源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胆囊。一般于冬季捕捉,捕获后,剖腹取胆,割时先将胆口扎紧,割取后小心剥去胆囊外附着的油脂,用木板夹扁,悬挂于通风处阴干,或置石灰缸中干燥。不宜晒干或烘干,以防腐臭。

生境分布主产云南、黑龙江、吉林。此外,贵州、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肃、湖北、湖南、陕西、福建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胆囊呈长扁卵形,上部狭细,下部膨大,长10~20厘米,宽5~8厘米。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显光泽,有皱褶,囊皮薄,迎光视之,上部常呈半透明。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纤维性。囊内藏有干燥胆汁,习称“胆仁”,呈块状、颗粒状、粉末状或稠膏状。有光泽,颜色不一,金黄色透明光亮如琥珀,质松脆,味苦回甜者习称“金胆”或“铜胆”;黑色、质坚而脆或呈稠膏状者,习称“墨胆”或“铁胆”;黄绿色、光亮较差、质亦较脆者,习称“菜花胆”。气微清香或微腥,入口溶化,味极苦,清凉而不粘牙。以个大、胆仁金黄色、明亮、味苦回甜者为佳。以云南所产的“云胆”品质最优;黑龙江、吉林所产的“东胆”产量最大。

鉴别1.取胆仁少量,直火加热,只起泡而无腥气。2.取胆仁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白色荧光。3.取胆仁约0.1g,加甲醇10ml加热溶解,放冷,过滤;滤液置水治上蒸干,加入20%氢氧化钠溶液5ml,于水浴中水解约5小时(注意补充散失水分),放冷;加盐酸呈酸性,加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5ml,提取液浓缩至约5ml,作供试品溶液。另取熊脱氧胆酸1mg,加甲醇1ml溶解,作对照品溶液。采用薄层层析法,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异辛烷-异戊醚-冰醋酸-正丁醇-水(10:5:5:3:1)的上层液为展开剂,展跟18cm,取出,晾干;喷以30%硫酸溶液(v/v),于105度加热约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色斑。

功能主治清热,镇痉,明目,杀虫。治热黄,暑泻,小儿惊痼,疳疾,蛔虫痛,目翳,喉痹,鼻蚀,疔痔恶疮。①《药性论》:“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②《唐本草》:“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利,疳匿心痛”③《日华子本草》:“治疳疮,耳鼻疮,及诸疳疾”④《医学入门》:“点眼去翳开盲。涂恶疮、痔瘘”⑤《纲目》:“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杀蛔、蛲虫”⑥《本草述》:“治喉痹”⑦《本草求原》:“治蓄血,血淋”⑧《随息居饮食谱》:“治疔疽”

3、黄柏

别名檗木,檗皮,黄檗,元柏,檗木。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3~6月间采收。选十年以上的黄柏,轮流剥取部分树皮。不能一次剥尽,以保持原树继续生长。剥去后,即自行生长新皮,未割部分可在下年采收。将剩下的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皮(栓皮),至显黄色为度,不可伤及内皮,刷净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霉变色。

性状①东黄柏 又名:关柏、关黄柏。为植物黄柏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2~4毫米。栓皮留存或已剥离,栓皮较厚,表面灰白色;栓皮剥离者,表面棕黄色,平坦或有抽皱及皮孔;内表面灰黄色。质较松,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稍带绿。气微,味苦。粉末遇水即带粘性,并使水染成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此外,黑龙江、内蒙古亦产。以辽宁产量最大。②川黄柏(《得配本草》)为植物黄皮树及其变型变种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3~5毫米,栓皮多已剥离。外表面深黄色,较平坦,有纵棱线及棕色皮孔;内表面灰黄色或黄色。质坚硬而轻,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呈片状分裂,鲜黄色。气微,味苦,嚼之有粘滑性,能使水染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主产四川、贵州、湖北、云南。此外,湖南、甘肃、广西亦产。以四川、贵州产量最大。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亦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①《本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②《别录》:“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③《药性论》:“主男子阴痿。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及男子茎上疮,屑末敷之”④《本草拾遗》:“主热疮疱起,虫疮,痢,下血,杀蛀虫;煎服,主消渴”⑤《日华子本草》:“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疥癣,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后分急热肿痛”⑥《珍珠囊》:“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⑦《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泻膀胱龙火,利结小便,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水不足”⑧《用药心法》:“治疮痛不可忍者”⑨《兰室秘藏》:“泻冲脉之邪。治夏月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⑩《纲目》:“敷小儿头疮”⑾《现代实用中药》:“打扑挫筋等,磨粉调如泥状涂贴”

备注黄皮树的变种秃叶黄皮树(分布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峨嵋黄皮树(分布四川)、云南黄皮树(分布云南)、镰刀叶黄皮树(分布云南)等也同等入药。

4、黄连

别名王连,灾连,王连,支连,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以立冬后(11月)采收为宜。掘出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烘干,撞去粗皮。

性状黄连商品,因原植物与产地的不同,大致可分如下几种:①味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为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分枝,常3~6枝成束,稍弯曲,形如鸡爪,长约3~7厘米,单枝直径3~8毫米。外表黄褐色,栓皮剥落处呈红棕色;分枝上有间断横纹,结节膨大,形如连珠,着生多数坚硬的细须根及须根痕,有的表面无横纹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枝”或“过桥杆”;上部多有褐色鳞片残留,顶端有未去净的残茎或叶柄。质坚实而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射线有裂隙,中央髓部红黄色,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嚼之唾液可染为红黄色。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湖北。陕西(平利)亦产。②雅连(《本草从新》),又名:峨嵋连、嘉定连、刺盖连。为植物三角叶黄连的干燥根茎。多为单枝,少有分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呈蚕状,长约4~8厘米,直径约3~9毫米。外表褐色或黄棕色,间断横纹多,结节明显,有多数须根残痕、叶柄残基及鳞片,“过桥枝”较味连为少。质坚实,断面不齐,皮部暗棕色,木部深黄色,射线明显,髓部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峨嵋、洪雅)。③野黄连,又名:凤尾连。为植物峨嵋野连的干燥根茎。外形与雅连相近,惟顶端多留有长6~10厘米的叶柄,作为野生的标记;根茎多单枝或有2分枝,略弯曲,长约5~6厘米,直径4~6毫米,外表呈黑褐色,结节紧密成连珠状,无“过桥枝”;残留的鳞片较多,须根较硬。断面木部鲜黄色。均属野生。主产四川(峨嵋、洪雅、峨边),产量极小,但一般认为品质最优。④云连(《本草从新》)主要为植物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较细小,多弯曲,拘挛,多为单枝,形如蝎尾。长约1.5~8厘米,直径约2~4毫米。外皮黄绿色或灰黄色。其余特征与以上品种大致相同。栽培或野生。主产云南(德钦、维西、腾冲、碧江)。

功能主治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①《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③《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④《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⑤《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⑥《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⑦《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⑧《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⑨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⑩《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⑾《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⑿《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⒀《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备注此外,尚有短萼黄连(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少有栽培),五裂黄连(分布云南东南部),亦同供药用。此外,植物短萼黄连的根,商品多称为“土黄连”或“土川连”,各地有少量生产;植物五裂黄连的根,在云南亦作“云连”使用。黄连加工过程的剩余部分-黄连须(须根)、剪口连(叶柄基部)、千子连(全部叶柄)、黄连叶(叶片)、黄连渣(撞笼中撞下的渣子)在少数地区亦代黄连使用。

5、牛黄

别名丑宝,天然牛黄,犀黄,各一旺。

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全年均产。于宰牛时注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即为牛黄,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迟则为胆汁浸润而变黑)。除净外部薄膜,先裹以灯心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本品大多取于胆囊,形较圆,商品称为“胆黄”或“蛋黄”。取于胆管、肝管者,呈管状,称为“管黄”。

性状①胆黄(《本经逢原》)完整者呈卵形,方圆形或三角形,直径0.5~3厘米。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有时外部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有裂纹,亦有呈麻面而不光滑的。质轻松脆,易于破碎。断面棕黄或金黄色,深浅不等,亦显光泽,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气清香,味先微苦,后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以少许粉末,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黄色,经久不褪,习称“透甲”或“挂甲”。②管黄 呈管状或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长约3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也有很少的层次,内心多有空隙,色较深。上述牛黄以表面光泽细腻,质轻松脆,断面层纹薄而齐整,无白膜,味先苦后甘,清香而凉者为佳。主产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河南。此外,四川、西藏、青海、广西、江苏、上海等地亦产。以西北、东北的产量较大。商品产于西北者,称“西牛黄”或“西黄”;产于东北者,称“东牛黄”或“东黄”;产于北京、天津等地者,称“京牛黄”。进口的牛黄,产于加拿大、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智利、玻利维亚等地者,称“金山牛黄”;产于印度者,称“印度牛黄”。进口牛黄的色泽、气味,均不及国产牛黄。牛黄除来源于黄牛、水牛外,牛科动物的牦中及野牛的牛黄亦可入药。其外形与断面层纹与黄牛、水牛的牛黄同,所不同者外表为乌黑色;另有人工牛黄,为牛胆汁或猪胆汁经人工提取制造而成。大多呈粉末状,或不规则的球形、方形,表面浅棕色或金黄色。质轻松,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涂于指甲亦能染成黄色,主产天津及北京。

功能主治清心,化痰,利胆,镇惊。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①《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②《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③《药性论》:“小儿夜啼,主卒中恶”④孙思邀:“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⑤《日华子本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⑥《日用本草》:“治惊病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⑦《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⑧《会药医镜》:“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6、麝香

别名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遗香,心结香,当门子,生香,元寸香,原麝香,寸草。

来源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活麝取香: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香腺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防止损伤香囊。插入后,轻轻转动取香匙,并向外掏取麝香,用盘盛取。取香后,用消炎药涂搽囊口,然后将麝放回。一般每年冬、春取香1次,也有每年3、4月和7、8月取香2次。过去多猎麝取香,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麝香囊,阴干。将毛剪短,即为“整麝香”,又称“毛香”。挖取囊中的麝香颗粒,称为“麝香仁”,又称“散香”。

生境分布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现在多人工饲养。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此外,东北、河南、安徽、湖北、广西、贵州、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①整麝香: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7厘米。开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囊口),直径约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且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②麝香仁: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的粉末,并偶尔夹有细毛。其中呈块状颗粒者习称“当门子”,为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质柔有油性,手捻成团而不粘手、不结块,手放开立即松散弹起。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味微苦而略辣。均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功能主治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症瘕癖积,跌打损伤,痈疽肿毒。①《本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痓,去三虫”②《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难产,堕胎,去面鼠,目中肤翳”③陶弘景:“疗蛇毒”④《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以当门子一粒,细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痈疮脓”⑤《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⑥《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腠理。”“能引药透达”⑦王好古:“疗鼻窒不闻香臭”⑧《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⑨《本草正》:“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酐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⑩《本草备要》:“治耳聋,目翳,阴冷”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胡黄连点眼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