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8:42:49作者:百科
[拼音]:zhong‘eryan
[外文]:otitis media
致病菌侵入中耳引起的炎症。有化脓性和非化脓性之分,两者又各有急、慢性之别。中耳炎为常见病,化脓性中耳炎有时可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应予以重视。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同时侵及粘膜下层及骨膜。常涉及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但鼓室病变为主。该病儿童多见,遍及全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大多数患者迅速痊愈。但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仍可演变成慢性,或发生急性乳突炎和其他并发症。
致病菌主要循咽鼓管侵入鼓室。常见致病菌有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多为混合感染,其中Ⅲ型肺炎球菌和弗里德兰德氏杆菌(肺炎杆菌)毒性较大,易引起并发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易诱发此病。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时,致病菌经咽鼓管或血运进入鼓室而发病。鼓膜外伤性穿孔、放置鼓室引流管等细菌可直接侵入鼓室而发病。不适当的用力擤鼻或冲洗鼻腔方法不当,致病菌经咽鼓管进入鼓室。本病婴幼儿较成人多见,原因是:
(1)咽鼓管比成人短、宽,且接近水平位。
(2)儿童易患扁体炎和腺样体炎。
(3)易患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
(4)全身免疫系统不健全。婴幼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诊断和处理皆有其特殊性,应充分重视。
本病起病急,伴发烧等全身症状。早期有耳阻塞感,听力下隆,继之出现剧烈搏动性耳痛。鼓膜充血、膨出。病情继续进展,鼓膜穿孔,多为中央性小穿孔,此时脓液流出,耳痛骤减。痊愈后鼓膜小穿孔可愈合,听力不受影响。本病应与急性鼓膜炎、带状疱疹等鉴别。
一旦发病应立即给予有效抗生素。2%酚甘油滴耳可减轻疼痛。0.5~1%麻黄素液滴鼻可收缩鼻腔和咽鼓管咽口粘膜以利引流。物理治疗可消炎止痛。若高烧不退,耳痛难忍,鼓膜外突无穿孔或穿孔小脓液引流不畅时可即时行鼓膜切开术。术后引流通畅,全身或局部症状迅速减轻。若合并急性乳突炎或其他颅内并发症时,应及时行乳突凿开术。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炎症。由于鼓室和乳突是相通的,当鼓室有慢性化脓性炎症时,必波及乳突,并引起炎症,可侵犯骨质。为一影响听力并可危及生命的常见病。据1959~1965年中国山东省汲县和北京等地大量居民健康普查结果,其患病率为1.2~1.84%,儿童较多见,为3%。据英国类似统计,患病率约为3%,学龄前儿童为8.8%。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未治、处理不当或疗效不好,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时,就演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以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为主。
长期反复耳漏和听力减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依照病变程度、性质及监床表现可分三型(见表)。胆脂病非真性肿瘤,是由脱落上皮,细菌等组成的豆腐渣样团块,对骨质有侵蚀和破坏作用。
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急性发作可引起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迷路炎、面瘫等。因此上述两型患者切不能作保守治疗,应及时手术治疗。单纯型患者可坚持耳内滴药,如 4%硼酸酒精、0.25%氯霉素等,并注意滴药方法。干耳3~6个月可行鼓室成型术,提高听力。
结核性中耳炎结核菌引起的特殊型中耳炎,病程多呈慢性进展性。临床较少见。原发型与继发型不同,无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灶,仅为鼓室结核病变。多为混合感染,骨质破坏范围可较广,甚至形成耳后冷脓肿,鼓室内有肉芽或死骨,鼓膜偶可见多发小穿孔。细菌学检查和病理检查可确诊。早期可保守抗痨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
粘连性中耳炎和鼓室硬化症中耳炎的后遗症,是致聋的常见病因,前者可见鼓膜增厚和内陷,听骨链中断,听骨及鼓膜与鼓室内壁粘连,鼓膜活动差,可见瘢痕和钙化斑,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效果尚欠满意;鼓室硬化症是中耳粘膜炎症引起的退行病变,可能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鼓膜有钙化斑,鼓室内可见黄白色钙化斑块包绕于听骨或鼓室其他结构。可选择适当手术方法提高听力。
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非化脓性状态。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创伤性中耳炎和变应性中耳炎。
(1)分泌性中耳炎。又称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一般认为是由于咽鼓管急性梗阻,致中耳的通气、引流不畅而造成中耳积液。本病多见于儿童。据统计,中国成人发病率为2.16%,儿童为2.51%。
中耳腔是一个含气腔,借助吞咽、呵欠、喷嚏等使咽鼓管有规律开放,调节中耳腔气压,保持与外界大气压力平衡,维持正常听觉功能。鼻或鼻窦、鼻咽部炎症,变态反应,腺样体肥大,腭裂,放射治疗,妊娠,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可导致咽鼓管水肿、梗阻和开放障碍。中耳腔内气体吸收,形成负压,浆液性、粘液性、血性或混合性液体渗出积存于中耳腔内而导致本病。
该病多有感冒史,主诉有耳堵塞感,听力减退,自听过强、耳鸣甚至耳痛和眩晕。鼓室积液时,耳镜检查可见液平面或气泡,大量积液时,鼓膜膨出,呈淡黄色。如积液内有血液和胆固醇结晶,鼓膜呈蓝色。迁延不愈可致鼓膜内陷、增厚或萎缩,也可引起听骨坏死、胆固醇肉芽肿、粘连性中耳炎和鼓室硬化症。听力严重下降多呈传导性耳聋,导抗测听有其特异改变,应注意排除鼻咽癌、中耳癌、脑脊液耳漏和鼻漏、颈静脉球体瘤等。
少数可自愈。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排除积液。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激素。应用鼻腔血管收缩剂,如1%麻黄素等。无呼吸道感染可行咽鼓管吹张,以利中耳通气和排液。如积液不吸收可先行鼓膜穿刺术,抽吸积液后可适当注入抗生素、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等粘液溶解剂。但效果不一,也可行鼓膜切开术,可经切口反复吸引积液。经久不愈者或积液稠呈胶样者应行鼓膜插管术排液。短期效果较好,但终会自行排出,且可有堵塞、感染、持久性鼓膜穿孔、胆脂瘤等并发症。胆固醇肉芽肿形成鼓膜呈蓝色及有顽固不吸收的积液时,如上述方法无效可行中耳鼓窦探查术,必要时行乳突单纯凿开术。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患者有时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2)气压创伤性中耳炎。当大气压力骤变时,由于中耳腔内气压与外界不平衡而产生的中耳创伤。又称航空性中耳炎。也见于潜水作业和低压舱工作。飞机上升时大气压力逐渐降低,中耳腔内气压相对升高,可通过咽鼓管排出腔外,恢复鼓室内外气压平衡。飞机下降时,鼓室内气压低于大气压,空气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内,如咽鼓管功能不良不能维持鼓室内外压力平衡,鼓室为负压,而导致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耳内压迫感、耳痛、听力障碍、耳鸣,严重者可有鼓室积液或积血,甚至鼓膜破裂。治疗时应进行咽鼓管通气、鼻腔滴用 1%麻黄素等,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咽鼓管功能不良者,停止飞行或潜水。专业人员应进行咽鼓管开放训练,包括吞咽、提喉、软腭运动和下颌运动。飞机隆落时反复作咀嚼动作,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严重者应作气压舱治疗,迅速上升到原高度,再以低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