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11:47:52作者:百科知识库
固本回元口服液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8味。
名称固本回元口服液
拼音gu ben hui yuan kou fu ye
成份人参、海马、何首乌、肉苁蓉、三七、当归、黄芪、杜仲、女贞子、沙苑子、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牛膝、仙茅、熟地、枸杞子、蛇床子、山茱萸、菊花、补骨脂、阳起石、韭菜子、丁香、锁阳、炙甘草、大枣。
性状本品为棕色的澄清液体;气微香,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补肾益精,滋阴助阳。适用于肾气不足,肾精亏虚引起的腰膝酸痛,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肢体麻木。
规格每瓶装2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毫升,一日2次,疗程四周。
禁忌儿童、孕妇禁用;对酒精过敏者禁服。
注意事项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本品含18%~22%乙醇,不胜酒者慎服。3.本品宜饭前服用;如有沉淀,请摇匀服用。4.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有效期24个月。
执行标准WS-5434(B-0434)-2002
别名肉松蓉,黑司令,纵蓉,地精,马足,马芝,大芸,寸芸,肉松蓉,金笋。
来源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或苁蓉、迷肉苁蓉等的肉质茎。春、秋均可采收。但以3~5月间采者为好,过时则中空。春季采者,通常半埋于沙土中晒干,商品称为“甜大芸”、“淡大芸”或“淡苁蓉”。秋采者,因水分多,不易晒干,须投入盐湖中1~3年后,取出晒干,称为“盐大芸”、“咸大芸”或“咸苁蓉”。
性状①甜苁蓉呈圆柱状而稍扁,一端略细,稍弯曲,长10~30厘米,直径2~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褐色,密被肥厚的肉质鳞片,呈覆瓦状排列。质坚实,微有韧性,肉质而带油性,不易折断,断面棕色,有花白点或裂隙。气微弱,味微甜。②盐苁蓉形状较不整齐,黑褐色,质较软,外面带有盐霜。断面黑色,气微,味咸。以上均以肉质、条粗长、棕褐色、柔嫩滋润者为佳。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以内蒙古产量最大。
功能主治补肾,益精,润燥,滑肠。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带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①《本经》:“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②《别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③《药性论》:“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大补益,主亦白下”④《日华子本草》:“治男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⑤《本草经疏》:“白酒煮烂顿食,治老人便燥闭结”
2、补骨脂别名胡韭子,婆固脂,破故纸,补骨鸱,黑故子,胡故子,吉固子,胡韭子,和兰苋。
来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河南、安徽、广东、陕西、山西、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四川、河南、陕西、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扁椭圆形或略似肾形,长3~5毫米,直径2~4毫米,厚约1.5毫米,中央微凹,表面黑棕色:粗糙,具细微网状皱纹及细密腺点,少数果实外有淡灰棕色的宿萼。果皮薄,与种皮不易分离。剥开后内有种仁1枚,具子叶2片,淡棕色至淡黄棕色,富含油脂。气微香,味苦。以粒大、色黑。饱满、坚实、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治肾虚冷泻,遗尿,滑精,小便频数,阳痿,腰膝冷痛,虚寒喘嗽。外用治白癜风。①《药性论》:“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②《日华子本草》:“兴阳事,治冷劳,明耳目”③《开宝本草》:“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④《品汇精要》:“固精气”⑤《纲目》:“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⑥《玉楸药解》:“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脾胃,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⑦《医林纂要》:“治虚寒喘嗽”
3、枸杞子别名苟起子,枸杞红实,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红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红耳坠,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苟起子,杞子,构蹄子。
来源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柄,置阴凉处晾至果皮起皱纹后,再暴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即得。遇阴雨可用微火烘干。
性状①西枸杞 为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呈椭圆形或纺锤形,略压扁,长1.5~2厘米,直径4~8毫米。表面鲜红色至暗红色,具不规则的皱纹,略有光泽,一端有白色果柄痕。肉质柔润,内有多数黄色种子;扁平似肾脏形。无臭,味甜,嚼之唾液染成红黄色。以粒大、肉厚、种子少、色红、质柔软者为佳。主产宁夏。甘肃有少量生产。②津枸杞 又名:津血杞、杜杞子。为植物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呈椭圆形或圆柱形,两端略尖,长1~1.5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鲜红色或暗红色;具不规则的皱纹,无光泽。质柔软而略滋润,内藏多数种子,种子形状与上种略同。无臭,味甜。以粒大、肉厚、种子少、色红、质柔软者为佳。粒小、肉薄、种子多、色灰红老质次。主产河北。此外,河南、陕西、四川、山西、江苏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滋肾,润肺,补肝,明目。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①陶弘景:“补益精气,强盛阴道。”②《药性论》:“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③《食疗本草》:“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④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饮,肾病消中。”⑤《纲目》:“滋肾,润肺,明目。”⑥《本草述》:“疗肝风血虚,眼赤痛痒昏翳。”“治中风眩晕,虚劳,诸见血证,咳嗽血,痿、厥、挛,消瘅,伤燥,遗精,赤白浊,脚气,鹤膝风。”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甘肃产的“甘州子”,为植物土库曼枸杞和西北枸杞的果实;新疆产的“古城子”,为毛蕊枸杞的果实,当地都作枸杞子使用。干燥果实为长圆形或卵圆形,长6~9毫米,直径2~4毫米,表面暗红色,有不规则的皱纹,无光泽。质略柔软,内有种子多数。无臭,味甘而酸。
4、韭菜子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非菜Allium tuberosum Rottl.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生于田园,全国各地有栽培。有河北、山西、吉林、江苏、山东、安徽、河南产量较大。
性状种子半圆形或卵圆形,略扁,长3~4mm,宽约2mm。表面黑色,一面凸起,粗糙,有细密的网状皱纹,另一面微凹,皱纹不甚明显,基部稍尖,有点状突起的种脐。质硬。气特异,味微辛。
功能主治补肝肾,暖腰膝,助阳,固精。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小便频数、腰膝酸软、冷痛、白带过多。
5、阳起石别名白石,石生,白石,羊起石,阳石,起阳石。
来源为硅酸盐类矿物阳起石或阳起石石棉的矿石。采得后,去净泥土、杂石。
生境分布主产于湖北、河南等地。
性状为长条形或扁长条形,大小不一。全体乳白色、青白色至青灰色,或形成青白色与青灰色相间的纵花纹,有时带黄棕色,具光泽。体重而质地松软,易剥离,断面呈纤维状,易纵向裂开,捻碎后呈丝状,其丝棉软而光滑。富弹性,粘在皮肤上则发痒,且不易去掉。气味均无。以针束状、灰白色有光泽、易捻碎者为佳。置火焰中烧之变红色而不熔,离火后,烧过的部分略变黄,吹管灼烧时难熔,不导热。不溶于酸。
功能主治温补命门。治下焦虚寒,腰膝冷痹,男子阳痿,女子宫冷,症瘕崩漏。①《本经》:“主崩中漏下,破子脏中血,症瘕结气,寒热腹痛,阴痿不起,补不足”②《别录》:“疗男子茎头寒,阴下湿痒,去臭汗,消水肿”③《药性论》:“补肾气精乏,腰疼膝冷,湿痹,能暖女子子宫久冷,冷症寒瘕,止月水不定”④《日华子本草》:“治带下,温疫,冷气,补五劳七伤”⑤王好古:“补命门不足”⑥《医学入门》:“能助人阳气,主男子下虚阳衰乏”⑦《纲目》:“散诸热肿”⑧《玉楸药解》:“治寒疝”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在四川、湖北、山东、河南以及北京等部分地区,尚有用阴起石作阳起石者。阴起石的矿物形态为滑石片岩,是一种短纤维的石棉类矿石,呈致密的细鳞片状到粗鳞片状。一般为绿色或由灰色到白色。硬度特别小,触之有滑感。是层带的产物,常与刚起石相伴生。这种矿石差不多全由滑石组成。此外也往往含有碳酸盐(菱铁矿)、绿泥石、云母及少量其他矿物。药材商品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银白色而微绿。具光泽,表面光滑而不平坦,断面显层状纹。质软而疏松,易碎,用手可捻成薄鳞片状或短纤维状。粉末附于手上有光滑感,且不易掉落。以火烧之不变红,而易传热。气微,味淡。入药煅红研细用。
6、何首乌别名地精,亦敛,首乌,陈知白,红内消,马肝石,黄花乌根,小独根,赤首乌,铁秤砣,地精,赤敛,疮帚,山奴,山哥,山伯,山翁,山精,夜交藤根,黄花污根,血娃娃,田猪头,铁称陀,山首乌,药首乌,何相公。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栽后3~4年春、秋采挖,洗净,切去两端,大者对半剖开,或切厚片,晒干、烘干或煮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此外,浙江、安徽、广东、山东、江西、湖南亦产。
性状何首乌(赤首乌)干燥块根呈纺锤形或块状,长约6~15厘米,膨大部直径3~12厘米,外表红褐色或紫褐色,有不整齐的纵沟,凹凸不平,两端各有一根痕。质坚,显粉性。横断面淡红棕色或淡黄棕色,中心为一个较大的木心,周围有数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形成云锦状花纹;干后收缩而有稍突起的皱纹。气无,味苦涩。以质重、坚实、显粉性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养血,祛风。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①《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③《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④王好古:“泻肝风”⑤《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办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庠。截疟,治痰疟”⑥《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⑦《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⑧《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⑩《江西草药》:“通便,解疮毒;制熟补肝肾,益精血”
备注《开宝本草》记载,何首乌有赤、白之分。现代药材,除上述蓼科之赤首乌外,少数地区亦有应用白首乌者。白首乌主要为萝藦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参见“白首乌”条。此外,江苏(南京)亦有用耳叶牛皮消之块根者,参见“隔山消”条。
7、巴戟天别名巴戟,巴吉天,戟天,巴戟肉,鸡肠风,猫肠筋,兔儿肠,巴戟,兔子肠,鸡眼藤,黑藤钻,兔仔肠,三角藤,糠藤。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冬、春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晒至6~7成干,用木糙轻轻捶扁,晒干;或先蒸过,晒至半干后,捶扁,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谷、溪边或山林下,亦有栽培。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弯曲扁圆柱形或圆柱形,长度不等,直径约1~2厘米。表面灰黄色。有粗而不深的纵皱纹及深陷的横纹,甚至皮部断裂而露出木部,形成长约1~3厘米的节,形如鸡肠,故土名“鸡肠风”。折断面不平,横切面多裂纹;皮部呈鲜明的淡紫色,木郎黄棕色,皮部宽度为木部的两倍。气无,味甜而略涩。以条大、肥壮、连珠状、肉厚、色紫者为佳。条细瘦、肉薄、色灰者质次。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治阳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腰膝酸痛。①《本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②《别录》:“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③《药性论》:“治男子梦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④《日华子本草》:“安五脏,定心气,除一切风。疗水肿”⑤《纲目》:“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⑥《本草求原》:“化痰,治嗽喘,眩晕,泄泻,食少”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治肾虚腰脚无力,痿痹瘫痪,风湿骨痛,神经衰弱,阳萎遗精,早泄,失眠;妇女不育”
8、蛇床子别名蛇米,蛇珠,蛇粟,蛇床仁,蛇床实,气果,双肾子,额头花子,野茴香,蛇米,癞头花子,野胡萝卜子,蛇栗。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割取全株,打落果实,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或田间、路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此外,广西、四川、陕西、山西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椭圆形,由2分果合成,长约2毫米。直径约1毫米,灰黄色,顶端有2枚向外弯曲的宿存花柱基;分果背面略隆起,有突起的脊线5条,接合面平坦,有2条棕色略突起的纵线,其中有一条浅色的线状物。果皮松脆。种子细小,灰棕色,有油性。气香,味辛凉而有麻舌感。以颗粒饱满、灰黄色、气味浓厚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助阳,祛风,燥湿,杀虫。治男子阳痿,阴囊湿痒,女子带下阴痒,子宫寒冷不孕,风湿痹痛,疥癣湿疮。①《本经》:“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创”②《别录》:“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好颜色,令人有子”③《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顽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瘥。疗齿痛及小儿惊痫”④《日华子本草》:治暴冷,暖丈夫阳气,助女人阴气,扑损瘀血,腰胯疼,阴汗湿癣,肢顽痹,赤白带下,缩小便。⑤《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止痒,洗螆癞”⑥《长沙药解》:“吹聤耳”
9、山茱萸别名蜀枣,鬾实,鼠矢,鸡足,山萸肉,实枣儿,肉枣,枣皮,药枣,红枣皮,蜀枣,萸肉。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10~11月间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取下果肉,再晒干或用文火烘干。宜放置阴暗干燥处,以防霉蛀变质。
生境分布杂生于山坡灌木林中。有栽培。分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产浙江、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四川等地。
性状肉质果皮破裂皱缩,不完整或呈扁简状,长约1.5厘米,宽约o.5厘米。新货表面为紫红色,陈久者则多为紫黑色,有光泽,基部有时可见果柄痕,顶端有一四形宿萼痕迹。质柔润不易碎。无臭,味酸而涩苦。以无核、皮肉肥厚、色红油润者佳。
功能主治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①《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②《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③《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④《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⑤《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皶”⑥《珍珠囊》:“温肝”⑦《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10、菟丝子别名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黄丝藤,无娘藤,金黄丝子,菟丝实,吐丝子,无娘藤米米,黄藤子,龙须子,萝丝子,缠龙子,黄湾子,黄网子,黄萝子,豆须子,黄丝子。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7~9月种子成熟时与寄主一同割下,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
性状①菟丝子 干燥种子呈扁球形或卵圆形,两侧常凹陷,长径约1.5毫米,短径约1毫米。种皮红棕色或棕黄色,微粗糙。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的深色小点,一端有淡色圆点,其中央有线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苦涩。以颗粒饱满、无尘土及杂质者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②大菟丝子 性状与上种相似,但较大,长径约3毫米,短径约2~3毫米,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排列成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主产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同属植物海滨菟丝子及大豆菟丝子的种子在少数地区亦作菟丝子入药。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1)补肝肾:本品为补肾缩尿,止遗精之常用药。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阳痿、遗精。本品性柔润,平补肝肾而不燥。(2)安胎:用于体弱易于流产者,常配桑寄生、续断。①《本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久服明目”②《雷公炮炙论》:“补人卫气,助人筋脉”③《别录》:“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④《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⑤《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治泄精,尿血,润心肺”⑥王好占:“补肝脏风虚”⑦《山东中药》:“治妇人常习流产”
11、淫羊藿别名刚前,仙灵脾,仙灵毗,放杖草,弃杖草,千两金,干鸡筋,黄连祖,三枝九叶草,牛角花,铜丝草,铁打杵,三叉骨,肺经草,铁菱角,刚前,三叉风,桂鱼风,铁铧口,铁耙头,鲫鱼风,羊藿叶,羊角风,三角莲,乏力草,鸡爪莲。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心叶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的茎叶。夏、秋采收,割取茎叶,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产陕西、辽宁、山西、湖北、四川、广西等地。
性状①淫羊藿(又名:大叶淫羊藿)干燥茎细长圆柱形,中空,长20~30厘米.棕色或黄色,具纵棱,无毛。叶生茎顶.多为一茎生三枝,一枝生三叶。叶片呈卵状心形,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刺状锯齿,上面黄绿色,光滑,下面灰绿色,中脉及细脉均突出。叶薄如纸而有弹性。有青草气,味苦。②心叶淫羊藿(又名:小叶淫羊藿)叶片为圆心形,先端微尖。其他与淫羊藿同。③箭叶淫羊藿 叶片为箭状长卵形,革质;叶端渐尖呈刺状,叶基箭形。其他与淫羊藿同。以上药材均以梗少、叶多、色黄绿、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治阳痿不举,小便淋沥,筋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①《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②《别录》:“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④《医学入门》:“补肾虚,助阳。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
12、女贞子别名爆格蚤,冬青子,女贞实,爆格蚤,白蜡树子,鼠梓子。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枝叶晒干,或将果实略熏后,晒干;或置热水中烫过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多栽植于庭园。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各地。主产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广西、江西以及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卵形成椭圆球形,有的微弯曲,长5~10毫米,直径3~4毫米。外皮蓝黑色,具皱纹;两端钝圆,底部有果柄痕。质坚,体轻,横面破开后大部分为单仁,如为双仁,中间有隔瓤分开。仁椭圆形,两端尖,外面紫黑色,里面灰白色。无臭,味甘而微苦涩。以粒大、饱满、色蓝黑,质坚实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腰膝。治阴虚内热,头晕,目花,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①《本经》:“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②《本草蒙筌》:“黑发黑须,强筋强力,多服补血去风”③《纲目》:“强阴,健腰膝,明目”④《本草经疏》:“凉血、益血”⑤《本草正》:“养阴气,平阴火,解烦热骨蒸,止虚汗,消渴,及淋浊,崩漏,便血,尿血,阴疮,痔漏疼痛。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泪”③《本草再新》:“养阴益肾,补气舒肝。治腰腿疼,通经和血”⑦《广西中药志》:“治老人大便虚秘”
13、沙苑子别名沙苑蒺藜,同州白蒺藜,沙苑白蒺藜,沙苑蒺藜子,潼蒺藜,沙蒺藜,夏黄草,蔓黄芪,沙苑蒺藜。
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或华黄芪的种子。秋末冬初,果实成熟而尚未开裂时连茎割下,晒干后打下种子,去净杂质,再晒干。
性状①扁茎黄芪的干燥种子呈肾脏形而稍扁,长约2毫米,宽约1.5毫米,厚不足1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绿褐色,光滑。一边微向内凹陷。在凹入处有明显的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子叶2枚淡黄色,略为椭圆形,胚根弯曲。无臭,味淡,嚼之有豆腥气。以饱满、均匀者为佳。主产陕西、山西等地.②华黄芪的干燥种子呈较规则的肾形,颗粒饱满,长2~2.8毫米,宽1.8~2毫米。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光滑。腹面中央微凹陷处有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淡。主产河北。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明目,固精。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遗精早泄,小便频数,遗尿,尿血,白带。①《本草衍义》:“补肾”②《纲目》:“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③《本草从新》:“补肾,强阴,益精,明目。治带下,痔漏,阴癀。性能固精”④《医林纂要》:“坚肾水,泻邪湿,去症瘕痔瘘”⑤《会约医镜》:“止遗沥,尿血,缩小便”⑥《本草求原》:“治肺痿,肾冷,尿多,遗溺,明目,长肌肉。亦治肝肾风毒攻注”
14、菊花别名甘菊花,白菊花,黄甘菊,药菊,白茶菊,茶菊,怀菊花,滁菊,毫菊,杭菊,贡菊,节华,金精,甘菊,真菊,金蕊,家菊,馒头菊,簪头菊,甜菊花,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镘头菊。
来源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其加工法因各产地的药材种类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摘取花序。滁菊:摘取花序。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成球状,晒干。贡菊:摘取花序,烘干。杭菊:有杭白菊、杭黄菊两种,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晒干;杭黄菊则用炭火烘干。
生境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性状干燥头状花序,外层为数层舌状花,呈扁平花瓣状,中心由多数管状花聚合而成,基部有总苞,系由3~4层苞片组成。气清香,味淡微苦。以花朵完整、颜色鲜艳、气清香、无杂质者为佳。各种菊花商品,其性状互有差异:①白菊 呈不规则的球状或压扁状,直径约2厘米,瓣多紧密。花序的绝大部分为白色舌状花,长约18毫米,宽约3毫米,中央为极少数短小的淡黄色管状花。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另有怀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也属白菊一类。但质量较次。②滁菊 呈球状,形较小,瓣紧密。舌状花白色,长约15毫米,宽约3毫米,中央管状花黄色。主产安徽滁县,品质亦佳。③贡菊 形似滁菊,瓣细而厚。舌状花白色,长10~12毫米,宽约2毫米,中央有少数黄色管状花。主产安徽歙县,亦称徽菊。过去浙江德清亦产,称德菊。④杭菊 ㈠杭白菊,又名白茶菊(《纲目拾遗》)。呈不规则压扁状,朵大,瓣宽而疏。舌状花较少,类白色,长约22毫米,宽约6毫米,中央有少数深黄色管状花。㈡杭黄菊,又名黄甘菊(《圣惠方》)。形与杭白菊相似,但舌状花黄色至淡棕色。均产浙江。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⑥《珍珠囊》:“养目血”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15、当归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16、韭菜别名扁菜,丰本,草钟乳,起阳草,懒人菜,长生韭,壮阳草,扁菜。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韭的叶。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散血,解毒。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脱肛,跌扑损伤,虫、蝎螫伤。①《别录》:“安五藏,除胃中热”②陶弘景:“以煮鲫鱼蚱,断卒下利”③《食疗本草》:“利胸膈”④《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白脓、腹冷痛,并煮食之。叶及根生捣绞汁服,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欲发者;亦杀诸蛇、虺、蝎、恶虫毒”⑤《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⑥《本草衍义补遗》:“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⑦《丹溪心法》:“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损伤在上者,宜饮韭汁,或和粥吃”⑧《滇南本草》:“滑润肠胃中积,或食金、银、铜器于腹内,吃之立下”⑨《纲目》:“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⑩《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经催乳”
17、杜仲别名扯丝皮,思仲,丝棉皮,玉丝皮,思仙,木绵,石思仙,丝连皮,丝楝树皮,扯丝皮。
来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为了保护资源,一般采用局部剥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置通风干燥处。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此外,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树皮,为平坦的板片状或卷片状,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约3~10毫米,长约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槽纹及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较平滑。内表面光滑,暗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细密,略有伸缩性。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净,外面黄棕色,内面黑褐色而光,折断时白丝多者为佳。皮薄、断面丝少或皮厚带粗皮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①《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②《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③《药性论》:“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⑤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⑥《本草正》:“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⑦《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⑧《本草再新》:“充筋力,强阳道”
18、仙茅别名独脚丝茅,山棕,地棕,千年棕,番龙草,独茅根,茅爪子,婆罗门参,独脚仙茅,蟠龙草,风苔草,冷饭草,小地棕根,地棕根,仙茅参,独脚丝茅,黄茅参,独脚黄茅,独足绿茅根,天棕,土白芍,平肝薯,盘棕,山兰花,蟋龙草,山棕皮,尖刀草。
来源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茎。2~4月发芽前或7~9月苗枯萎时挖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或蒸后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平原荒草地阳处,或混生在山坡茅草及芒箕骨丛中。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此外,广东、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茎为圆柱形,略弯曲,两端平,长3~1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皱缩不平,有细密而不连续的横纹,并散布有不甚明显的细小圆点状皮孔。未去须根者,在根茎的一端常丛生两端细、中间粗的须根,长约3~6厘米,有极密的环状横纹,质轻而疏松,柔软而不易折断。根茎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微带颗粒性(经蒸过者略呈透明角质状),皮部浅灰棕色或因糊化而呈红棕色,靠近中心处色较深。微有辛香气,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质坚脆、表面黑褐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阳,壮筋骨。治阳萎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脚冷痹,痈疽,瘰疬,阳虚冷泻。阳痿精寒,腰膝风冷,筋骨痿痹等症。古方中有“仙茅丸”,能壮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须发。其配方及服法如下:仙茅二斤,放入淘糯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锉,阴干。另用苍术二斤,放入淘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皮,焙干。取这样制过的仙茅、苍术各一斤,与枸杞子一斤,车前十二两,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八两,生地黄(焙)、熟地黄(焙各四两)一起研细,加酒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前服,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之阳痿、腰膝冷痛、老年遗尿及胃腹冷痛、食欲不振。①《海药本草》:“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宣而复补,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开胃下气”③《开宝本草》:“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④《滇南本草》:“治妇人红崩下血,攻痈疽,排脓”⑤《生草药性备要》:“补肾,止痛,治白浊,理痰火,煲肉食。十蒸九晒,用沙糖藏好,早晨茶送,能壮精神,乌须发”⑥《玉楸药解》:“治皮肤风癞”
19、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20、三七别名山漆,金不换,血参,参三七,田三七,田漆,田七,山漆,人参三七;佛手山漆山漆;参三七;田七;滇三七,盘龙七,滇七,汉三七。
来源为五茄科植物人参三七的根。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收。选生3~7年以上者,挖取根部,去净泥土,剪除细根及茎基,晒至半干,反复搓揉,然后晒干。再置容器内,加入蜡块,反复振荡,使表面光亮呈棕黑色。本品以夏、秋采者,充实饱满,品质较佳,称为“春七”;冬采者,形瘦皱缩,质量较差,称为“冬七”。其剪下的粗支根,称为“筋条”;较细者为“剪口三七”;最细者为“绒根”。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于山坡林阴下。主要栽培于云南、广西;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有野生。主产云南、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类圆柱形或纺锤形,长约3~5厘米,直径约0.3~3厘米,顶端有根茎残基。外表灰黄色或棕黑色,有光泽,具断续的纵皱纹,及横向隆起之皮孔,并有支根的断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木部与皮部常分离,皮部黄色、灰色或棕黑色,本部角质光滑,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先苦而后微甜。以个大坚实、体重皮细、断面棕黑色、无裂痕者为佳。“筋条”、“剪口”及“绒根”大多不饱满而有较多的纵皱,并带有灰黄色的栓皮。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或角质状。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消肿,定痛。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①《纲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②《玉揪药解》:“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备注同属植物秀丽假人参(又名:竹节三七)。三七号称“金疮要药”,人们把它比为“金不换”,是外科、伤科的常用药物,我国著名的“云南白药”中即含有本品。人工栽培的三七,多种在田野,称为“田七”。三七的叶,也有止血消炎的作用。
21、丁香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母丁香。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状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22、海马别名水马,对海马,海蛆,水马,马头鱼,龙落子鱼,虾姑,龙落子。
来源为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刺海马、大海马、斑海马或日本海马除去内脏的全体。全年均可捕获,但以8~9月产量最大。搞得后,将内脏除去,晒干;或除去外部灰、黑色皮膜和内脏后,将尾盘卷,晒干,选择大小相似者,用红线缠扎成对。商品分为海马、刺海马两类。另有一种为幼体的干燥品,称为海蛆。
性状①海马 为克氏海马、大海马、斑海马、日本海马的干燥全体。体呈长条形,略弯曲或卷曲,长10~25厘米,上部粗而扁方,直径约2~3厘米,下部细而方,直径约1厘米,尾端略尖而弯曲。头似马头,具管状长嘴,有1对深陷的眼睛。表面黄白色或灰棕色,略有光泽,上部具6棱,下部有4棱,密生突起的横纹,边缘有齿,背部有鳍。骨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微咸。以个大、色白、体完整者为佳。主产广东、福建及台湾等地。以广东产量最大。②刺海马 为刺海马的干燥全体。形与海马相似,但较小,长约20厘米,通体具硬刺,刺长2~4毫米。其他性状同上种。主产福建、广东等地。③海蛆(《百草镜》)又名:小海驹、小海马。为海马的幼体。形状与海马相似而较小。产地同海马。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调气活血。治阳痿,遗尿,虚喘,难产,症积,疔疮肿毒。①《本草拾遗》:“主妇人难产”②《本草图经》:“妇人将产,烧末饮服。”“《异鱼图》云,主难产及血气痛”③《品汇精要》:“谓气和血”④《纲目》:“暖水藏,壮阳道,消瘕块,治疔疮肿毒”⑤《本经逢原》:“阳虚多用之,可代蛤蚧”⑥《海南介语》:“主夜遗”⑦《药材学》:“温通任脉,用于喘息及久喘”
23、人参别名棒锤,山参,园参,参叶,人街,鬼盖,黄参,玉精,血参,土精,地精,金井玉阑,孩儿参,棒锤,人衔,神草,百尺杵,海腴,棒棰。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①园参9~10月间采挖生长6年以上的人参。用镐细心的刨起,防止断根和伤根,去掉泥土,再行加工。新鲜品称“园参水子”。新鲜的移山参称“移山参水子”。②野山参5~9月间采挖。用骨针拨松泥土,将根及须根细心拔出,防止折断,去净泥土,茎叶。新鲜品称“野山参水子”。
性状①园参 又名秧参。主根(参体)呈圆柱形,表面淡黄色,上部有断续的横纹。根茎(芦头)长约2~6厘米,直径约0.5~1.6厘米,有稀疏的碗状茎痕(芦碗)及一至数条不定根(参艼)。支根2~6条,末端多分歧,有许多细长的须状根,其上生有细小疣状突起(珍珠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商品园参主要有以下几种:㈠红参:主根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7~2厘米。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大纵皱,环纹不明显,有支根痕。根茎土黄色,上有碗状茎痕4~6个。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棕红色,中有浅色圆心。气香,味微苦。㈡边条参:性状同红参,惟一般以根茎较长,身长径圆,支根较长为特点。㈢糖参:主根长约3.5~12厘米,直径0.6~2厘米。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较多的断续环纹,遍体有点状表皮剥落及细根痕迹。断面平坦,粉质,黄白色,有时韧皮部附近有淡黄色圈,中心部常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甘而微苦。㈣白人参:性状同糖参,形体较好,和野山参相似,但多为顺直体,根茎较红参长,须根分散,短而脆。㈤生晒参:主根长约3~10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土黄色,有黑棕色横纹及纵皱,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而仅留痕迹。质脆,体轻,断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茎及须根者,称“全须生晒参”。㈥白干参:主根表皮均已除去,体表淡黄色或类白色,上端横纹不明显,但可见浅纵皱及支根痕。其它性状与生晒参近似。㈦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断面白色。气香,味甘微苦。㈧大力参:主根长5~15厘米,表面淡黄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上端有棕色横纹。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质硬而脆。断面平坦,透明角质状。气香,味苦。园参商品,均以身长、支大、芦(根茎)长者为佳。支瘦小,芦短、糖重者为次。主产吉林,其次为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②野山参 又名山参。主根短租,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多具二个主要支根,形似人体。上端有细而深的横环纹。根茎细长,一般长3~9厘米,上部扭曲,习称“雁脖芦”,芦碗密集,下部无芦碗而较光滑,俗称“圆芦”。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点)。全体呈淡黄白色,皮细、光润。气香浓厚,味甘微苦。由于加工不同,商品野山参有生晒参、糖参、掐皮参3种。其性状除全形外,均与相应的园参商品相似:以支大、浆足、纹细、芦长、碗密、有圆芦及珍珠点者为佳。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③移山参 体形似野山参,但主根下部往往较肥大,纹粗而浅,常延续到主根中部,须根珍珠点较少。加工商品同野山参。④朝鲜人参 产于朝鲜的人参,习称朝鲜人参,又名别直参、高丽参。商品有朝鲜红参、朝鲜白参之分,而以红者为优。㈠朝鲜红参 加工法与国产红参相同。体较足壮,上生双马蹄芦与肩齐,单芦的名“独碗芦”,中部皆深陷,边缘甚整齐,质坚硬。主根长约6~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红棕色,有顺纹,上部或显黄衣,全体显纵棱。支根多弯曲交叉。质坚体重。断面角质发亮,有菊花纹。香气浓厚,味甘微苦。㈡朝鲜白参 芦头与园参相似,体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有浅棕色细纹。须根大部除去,质松泡。断面有圆心。稍有香气,味甘微酸。此外,日本栽培的人参,习称东洋参,始载于《纲目拾遗》,商品因加工不同,分为白参与红参两种。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①《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②《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③《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⑤《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⑥《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⑦《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⑨《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24、锁阳别名琐阳,不老药,锈铁棒,地毛球,黄骨狼,锁严子,羊锁不拉,琐阳,耶尔买他格,乌兰-告亚,锈铁锤,锁燕。
来源为锁阳科植物锁阳的全草。春、秋采收,以春季采者为佳。挖出后除去花序,置沙滩中半埋半露,晒干即成。少数地区趁鲜时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干燥多沙地带,多寄生于白刺的根上。分布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地。主产甘肃、新疆、内蒙古。此外,宁夏、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全草,呈扁圆柱形或一端略细,长8~21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红棕色至深棕色,皱绪不平,形成粗大的纵沟或不规则的凹陷,有时可见三角形的鳞片,和有部分花序存在。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略显颗粒性,棕色而柔润。气微香,味微苦而涩。锁阳片为横切或斜切成的厚约1厘米左右的片段,往往用绳穿串。以个肥大、色红、坚实,断面粉性、不显筋脉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润肠。治阳痿,尿血,血枯便秘,腰膝痿弱。①《本草衍义补遗》:“补阴气。治虚而大便燥结用”②《纲目》:“润燥养筋。治痿弱”③《本草原始》:“补阴血虚火,兴阳固精,强阴益髓”④《内蒙古中草药》:“治阳萎遗精,腰腿酸软,神经衰弱,老年便秘”
25、大枣别名干枣,美枣,良枣,红枣,木蜜,干枣,干赤枣,胶枣,南枣,白蒲枣,半官枣,刺枣,枣子。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拣净杂质,晒干。或烘至皮软,再行晒干。或先用水煮一滚,使果肉柔软而皮未皱缩时即捞起,晒干。
生境分布一般多为栽培。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果实略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3.5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表面暗红色,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果实一端有深凹窝,中具一短丽细的果柄,另一端有一小突点。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松软,如海绵状,黄棕色。果核纺锤形,坚硬,两端尖锐,表面暗红色。气微弱,味香甜。以色红、肉厚、饱满、核小、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②《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③《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澼”④《药对》:“杀附子、天雄毒”⑤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⑥《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癣气”⑦《珍珠囊》:“温胃”⑧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⑨《药品化义》:“养血补肝”⑩《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⑾《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备注大枣因加工的不同,而有红枣、黑枣之分。入药一般以红枣为主。
26、黄芪别名绵黄芪,绵芪,绵黄芪。
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性状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27、菟丝别名王女,菟芦,复实,赤网,兔丘,菟缕,菟累,野狐浆草,火焰草,金线草,野狐丝,黄丝草,金丝草,无根金丝草,缠豆藤,豆马黄,吐血丝,莫娘藤,兔儿须,黄腊须,盘死豆,黄乱丝,麻棱丝,缠丝蔓,王女,鸮萝,狐丝,无根草,豆寄生,无娘藤。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全草。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东、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茎多缠绕成团,呈棕黄色,柔细,粗不及1毫米。叶退化成鳞状片,多脱落。花簇生于茎节,成球形。带有圆形或扁球形的果实,呈棕黄色。气微,味苦。以干燥、色黄棕、无夹杂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水,解毒。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淋浊,带下,痢疾,黄疸,痈疽,疔疮,热毒痱疹。①《本经》:“汁去面酐”②陶弘景:“其茎按以浴小儿,疗热痱”③《本草蒙筌》:“解热毒痱疹,散庠塌痘疮”④杜文燮《药鉴》:“利水,治湿热”⑤《百草镜》:“治癃淋浊痢,带下,黄疸,预解痘毒,敷红丝疔”⑥《药性考》:“凉血散血。治痈疽肿毒诸症,吐、衄、崩、便、咳、咯诸血,服之能止,解诸药毒,瘴疠疔痈恶疮”⑦《李氏草秘》:“治血,解痘疮毒,难产酒煎服”⑧《纲目拾遗》:“葛祖治狐骚气,辟汗愈疟”⑨《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利小便”⑩《四川中药志》:“行血,生精,发痘麻;洗汗斑及散痧”⑾《陕西中药志》:“内用有滋阴作用;煎汤外用治阴疮,阴肿,阴痒,阴痛及阴道滴虫病”
28、牛膝别名百倍,怀牛膝,鸡胶骨,百倍,牛茎,脚斯蹬,铁牛膝,杜牛膝,怀夕,真夕,怀膝,土牛膝,淮牛膝,红牛膝,牛磕膝,牛克膝,牛盖膝,粘草子根,牛胳膝盖,野牛充膝,接骨丹,牛盖膝头,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牛膝的根,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净须根,泥土,晒至干皱后,用硫黄熏数次,然后将顶端切齐、晒干。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分布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河南。
性状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有时稍弯曲,上端较祖,下端较细,长约30~90匣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呈土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微的纵皱纹和稀疏的侧根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微呈角质状。气特殊,味微甜而涩。以根粗长,皮细坚实,色淡黄者为佳。
功能主治生用散瘀血,消痈肿。治淋病,尿血,经闭,症瘕,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熟用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痿痹。①《本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②《别录》:“疗伤中少气,男肾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③《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④《日华子本草》:“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癥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胎,壮阳”⑤《本草衍义》:“与苁蓉浸酒服,益肾;竹木刺入肉,捣烂罨之,即出”⑥张元素:“强筋”⑦《本草衍义补遗》:“能引诸药下行”⑧《滇南本草》:“止筋骨疼,强筋舒筋,止腰膝酸麻,破瘀坠胎,散结核,攻瘰疬,退痈疽、疥癞、血风、牛皮癣、脓窠”⑨《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⑩《本草正》:“主手足血热瘙痹,血燥拘挛,通膀胱涩秘,大肠干结,补髓填精,益阴活血”⑾《本草备要》:“酒蒸则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阴痿失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生用则散恶血,破癥结,治心腹诸痛,淋痛尿血,经闭难产,喉痹齿痛,痈疽恶疮”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