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鹦鹉热

更新时间:2023-02-03 08:26:38作者:百科

鹦鹉热

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ɑ psittac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又称鸟热。是鸟类和家禽如鸡、鸭等的传染病,也可传染给人。人感染后表现发热、头痛、咽痛及肌痛等流感样症状和肺炎征象,亦可表现为隐性感染。1879年瑞士医生G.里特叙述一个家庭与热带鸟类接触后有 7人患肺炎。1890年莫兰奇确定鹦鹉为传染源而称该病为鹦鹉热。1929~1930年在欧、美、非三大洲14个国家曾发生本病的流行,病人总数为1000例,死亡近200人。以后又在一些地区和国家发生散发流行。在研究鹦鹉热衣原体的实验室内亦屡有感染的报道。中国发病较少,仅在少数养鸭场饲养员中发现过病人。本病亦可在家禽中发生及流行,给家禽饲养业造成损失。应用抗生素治疗前病死率较高,约为20%,目前已降至1%以下,大多数死亡病例为老人和幼儿。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的鸟类如鹦鹉、鸽等及家禽如鸡、鸭、火鸡等。能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的鸟类约有130种,感染后可以发病,亦可表现为隐性感染或成为病原携带者,但均可排出病原体。有人报道家畜如猫、狗、牛、羊等亦可受感染,成为传染源。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人因与传染源密切接触,经呼吸道吸入被病原体污染的病鸟干粪、羽毛和尘土等而受染;亦可由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受染。本病偶可通过污染的手或食物经口传染。实验室感染亦为重要的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而家禽场的饲养工人、养鸟者、动物园管理人员和研究鹦鹉热衣原体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更易受染。患病后免疫力不强,可以复发或再感染。

病原体为鹦鹉热衣原体。在寄主细胞内的包涵体呈疏松型,不含糖原,碘染色阴性。对热敏感,56~60℃、10分钟即可灭活。75%酒精半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对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均很敏感。

本病潜伏期为 7~15日或更长。临床表现以发热和肺炎为主。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体温在1~2天内可迅速上升至39~40℃,并有头痛、乏力、肌肉疼痛、相对性缓脉(体温升高,脉搏不相应加速)等。严重者可有精神神经症状:嗜睡、谵妄、烦躁不安,甚至昏迷。还可出现肺炎征象:干咳、有少量粘痰、痰内带血,重症病人有胸痛、气促、紫绀。 X射线检查可见单处或多处片状炎症性阴影,阴影可呈弥漫性、大叶性、结节状或粟粒状。亦可出现胸膜炎、脾肿大、肝脏轻度肿大。可同时并发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脑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黄疸等。外周白细胞数正常或稍低。病程一般为7~10日,重症病人为12~21日。

根据与鸟类或家禽接触史及临床表现可疑及本病。确诊依靠实验室检查,如:

(1)补体结合试验,一般病后2~3周开始出现阳性,4~6周抗体效价达高峰,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 4倍以上者有诊断意义。

(2)分离衣原体,取早期病人的血清及痰接种于鸡胚卵黄囊或组织培养中,可分离出鹦鹉热衣原体。

四环素、土霉素或金霉素治疗效果甚佳。治疗时间至少须至退热后10天,以减少复发。重症病人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预防措施为注意对鸟类及家禽的检疫,尤其对进口的家禽及鸟类。病鸟或病禽应捕杀或治疗。病人应隔离治疗,对其分泌物和排泄物进行消毒。要防止实验室内感染。

参考书目
  1. 魏曦主编:《医用立克次体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4。

参考文章

  • 怎样对待鹦鹉热病中老年
本文标签:鹦鹉热  yingw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