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9:20:35作者:百科知识库
蝴蝶花(别名凫翳、铁扁担、燕子花、蓝花铰剪、紫燕、豆豉草、开喉箭、过山虎、搜山虎、六角草、知母、告剪草、剑刀草、兰花草、扁竹、金扁担、豆豉叶、扁竹叶),苦;寒;小毒,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肝炎;肝肿大;肝区痛;胃痛;咽喉肿痛;便血。小编整理出含有蝴蝶花的处方共1767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441~1500共60个。
处方1、知柏地黄丸处方知母40g 黄柏4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带酸苦。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白虎汤处方知母七十五两,甘草三十七两半,石膏(洗)十二斤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粳米三十馀粒,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服。小儿量力少与之。或加人叁少许同煎亦得,食后服。
注意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可服。春时及立秋后,并亡血虚家,并不可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健步丸处方黄柏(盐炒)40g 知母(盐炒)20g 熟地黄20g 当归10g 白芍(酒炒)15g 牛膝35g 豹骨(制)10g 龟甲(制)40g 陈皮(盐炒)7.5g 干姜5g 锁阳10g 羊肉320g
性状为棕褐色至深褐色的糊丸;气微腥,味微苦。
炮制上十二味,将羊肉洗净,剔去筋、膜、油,加黄酒40g,煮烂,与黄柏等十一味捣和,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糯米粉5~10g加适量的水调成的稀糊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步履艰难。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葛根葱白汤处方葛根、芍药、知母,各二钱。川芎,三钱。
功能主治治感风热,头疼不止。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葱白五根,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5、清胃黄连丸(水丸)处方黄连80g 石膏80g 桔梗80g 甘草40g 知母80g 玄参80g 地黄80g 牡丹皮80g 天花粉80g 连翘80g 栀子200g 黄柏200g 黄芩200g 赤芍80g
性状为黄色至深黄色的水丸;味微苦。
炮制上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用于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6、止咳橘红口服液处方化橘红66g 陈皮44g 法半夏33g 茯苓44g 款冬花22g 甘草22g 瓜蒌皮44g 紫菀33g 麦冬44g 知母22g 桔梗33g 地黄44g 石膏44g 苦杏仁(去皮炒)44g 紫苏子(炒)33g
性状为棕黑色的液体;气香,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十五味,石膏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滤过,滤液备用;化橘红、陈皮、款冬花、苦杏仁四味用水蒸气蒸馏,收集蒸馏液250ml;蒸馏器内药液滤过,滤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到60%,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备用;其余法半夏等十味,粉碎成粗粉与上述药渣混匀,照流浸膏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依法渗漉,收集漉液2700ml,与上述备用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与石膏水煎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06(50℃)。加入蔗糖80g,煮沸,静置24小时,滤过,加入羟苯乙酯0.3g、苯甲酸0.5g(两者先用适量热水溶解)及蒸馏液,加水调整总量至950ml,搅匀,冷藏48小时,取上清液,灌封,灭菌,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化痰。用于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满气短,咽干喉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3次;儿童用量遵医嘱。
注意忌食辛辣油腻。
规格每支装10ml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7、归元散处方人参(去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远志(去心)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黄柏(童便炒)知母(童便炒)芡实 莲花须 枸杞子 陈皮 川芎各等分 升麻减半 甘草减半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治梦遗日久,气虚下陷者。
用法用量加莲肉3个,枣子1枚,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
处方8、止嗽化痰丸处方罂粟壳625g 桔梗250g 知母125g 前胡125g 陈皮125g 大黄(制)125g 甘草(炙)125g 川贝母125g 石膏250g 苦杏仁187.5g 紫苏叶125g 葶苈子125g 款冬花(制)125g 百部(制)125g 玄参125g 麦冬125g 密蒙花75g 天冬125g 五味子(制)75g 枳壳(炒)125g 瓜蒌子125g 半夏(姜制)250g 木香75g 马兜铃(制)125g 桑叶125g
性状为黄褐色或褐色的水丸;气微,味微酸、苦。
炮制以二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打光,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嗽定喘。用于痰热阻肺,久嗽,咳血,痰喘气逆,喘息不眠。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丸,一日1次,临睡前服用。
注意风寒咳嗽者不宜服用。
规格每6~7丸重1g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9、黄蓍鳖甲散处方人参、肉桂(去粗皮)、苦梗,各一两六钱半;生干地黄(洗.焙干)三两三钱,半夏(煮)、紫菀(去芦)、知母、赤芍药、黄蓍、甘草、桑白皮,各二两半;天门冬(去心.焙)、鳖甲(去裙.醋炙),各五两;秦艽(去芦)、白茯苓(焙)、地骨皮(去土)、柴胡(去芦),各三两三钱。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颊赤心忪,日晚潮热,夜有盗汗,胸胁不利,减食多渴,咳唾稠粘,时有脓血。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0、麦煎散处方知母、地骨皮(拣净)、赤芍药、甘草(炙)、石膏、葶苈子、白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麸炒)、人参、滑石,各半两;麻黄(去根.节)一两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夹惊伤寒,吐逆壮热,表里不解,气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言惊叫,或不语无汗,及瘾疹遍身,赤痒往来,潮热时行,麻豆疹子馀毒未尽,浑身浮肿,痰涎咳嗽,或变急慢惊风,手足搐搦,眼目上视,及伤风涎喘头疼,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一钱,麦子煎汤调下。如初生孩儿感冒风泠,鼻塞身热,喷嚏多啼、每一字许,并用麦子煎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1、樗根白皮丸处方樗根白皮21克 白术 枳实(面炒)茯苓 柴胡 升麻各6克 黄柏(盐水炒)知母(盐水炒)牡蛎(煅)各9克 韭子(炒)30克 芍药(炒)15克
制法上药研末,神曲糊为丸。
功能主治主湿热伤脾之遗精。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摘录《古今医鉴》卷八
处方12、常山饮处方知母、川常山、草果、甘草(炙),各二斤;良姜二十两,乌梅(去仁)一斤。
炮制上件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疟疾。凡疟疾,盖因外邪客于风府,生冷之物内伤脾胃,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寒热独作,或连日并发,或间日一发。寒则肢体颤掉,热则举身如烧,头痛恶心,烦渴引饮,气息喘急,口苦舌干,脊膂酸疼,肠鸣腹痛,诸药不治,渐成劳疟者,此药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3、除风清脾饮处方广陈皮 连翘 防风 知母 玄明粉 黄芩 玄参 黄连 荆芥穗 大黄 桔梗 生地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散风邪,泻脾火。主栗疮,白睛及险内红赤,睑内黄白色颗粒累累,胞肿,眵泪胶粘,痒痛难开。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津,空腹时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四
处方14、大补阴丸处方熟地黄120g 知母(盐炒)80g 黄柏(盐炒)80g 龟甲(制)120g 猪脊髓160g
性状为深棕黑色的水蜜丸;味苦、微甜带涩。
炮制以上五味,熟地黄、黄柏、龟甲、知母粉碎成粗粉,猪脊髓置沸水中略煮,除去外皮,与上述粗粉拌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0~15g 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15、除烦清心丸处方知母 黄连 天冬各30克 麦冬45克 朱砂9克
制法上药研末,荷叶汤糊为丸,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清心除烦,养阴安神。主胆怯心惊,烦躁口苦。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白开水送下。
摘录《丹台玉案》卷五
处方16、蓝叶散处方白芷 柴胡 知母 杏仁(去皮)川芎 赤芍药 生地黄 川升麻 干葛 生甘草各7.5克 烂石膏 栀子仁各3.75克 蓝叶(日干)7.5克
制法上药锉细。
功能主治治诸丹发热赤肿。
用法用量每次4.5克,水煎服。热甚,加黄芩、玄参。
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四
处方17、清胃黄连丸(大蜜丸)处方黄连80g 石膏80g 桔梗80g 甘草40g 知母80g 玄参80g 地黄80g 牡丹皮80g 天花粉80g 连翘80g 栀子200g 黄柏200g 黄芩200g 赤芍80g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味微甜后苦。
炮制以上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用于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18、栀子金花丸处方栀子116g 黄连4.8g 黄芩192g 黄柏60g 大黄116g 金银花40g 知母40g 天花粉60g
性状为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味苦。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肺胃热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吐血衄血,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1次。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19、蓝青散处方蓝青15克 寒水石30克 石膏30克 犀角屑30克 柴胡30克(去苗)知母15克 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芩30克 栀子仁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赤芍药23克 羚羊角屑23克
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丹毒赤肿,身体壮热如火。
用法用量每服3克,以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去滓,入竹沥、蜜、生蓝等汁共60毫升,更煎三二沸,放温,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
处方20、青蒿散处方青蒿60克 龙胆27克(去芦头)栀子仁23克 知母23克 黄连30克(去须)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黄耆30克(锉)桑根白皮30克(锉)地骨皮15克 白术3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柴胡45克(去苗)
制法上药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骨蒸劳热,四肢烦疼,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处方21、导气除燥汤处方知母(酒制)、泽泻(为末),各三钱。茯苓(去皮)、滑石末(炒黄色),各二钱。黄蘖(酒制.四钱)。
功能主治治小便闭涩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
用法用量和匀作一服,用水二钟,煎至一钟,空心稍热服,如急闭,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2、柴胡连翘汤处方中桂0.9克 当归梢4.5克 黍粘子6克 炙甘草 酒黄柏 生地黄各9克 柴胡 黄芩(炒)酒知母 连翘各15克 瞿麦穗18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主马刀疮。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食后服之。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23、白虎汤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 粳米6g
功能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摘录《伤寒论》
处方24、服蛮煎处方生地 麦门冬 芍药 石菖蒲 石斛 川丹皮(极香者)茯神各6克 陈皮3克 木通 知母各4.5克
功能主治清心滋水,安神开窍。治狂病已久,水不制火,心肾微虚,肝郁气滞。症见神志失常,时而发狂,言语不避亲疏,行为失检,污洁不知,喜怒无常,狂势渐减,则精神疲惫,时而烦躁,形瘦面红,舌质红,脉象弦滑或弦细者。亦治情志不遂,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失常,或多汗,或善愁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空腹服。如痰胜多郁者,加贝母6克;痰盛兼火者,加胆星4.5克;阳明火盛,内热狂叫者,加石膏6~9克;便结胀满多热者,加玄明粉6~9克调服,或暂加大黄亦可;气虚神困者,加人参随宜。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25、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桂枝12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麻黄12克 生姜15克 白术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 附子10克(炮)
功能主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用法用量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26、柴葛解肌汤(程氏)处方柴胡6g 葛根6g 黄芩6g 赤芍6g 甘草3g 知母5g 生地9g 丹皮3g 贝母6g
来源《医学心悟》此方比陶氏柴葛解肌汤少羌、芷、桔,是因不恶寒无需多用升散发表之品,且羌、芷皆辛温香燥,见症已有口渴,故减去;再者,虽去石膏,但配入知、贝、丹、地,不仅清热,还能滋阴;若见谵语,则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可知程氏方重在清里,陶氏方重在解肌,是两方同中之异。
功能主治外感风热,里热亦盛证。不恶寒而口渴,舌苔黄,脉浮数。
用法用量水煎服。心烦加淡竹叶十片(3克);谵语加石膏三钱(12克)。
摘录《医学心悟》
处方27、理冲丸处方水蛭30克(不用炙)生黄耆45克 生三棱15克 生莪术15克 当归18克 知母18克 生桃仁18克(带皮、尖)
制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祛瘀消症。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症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室女月闭血枯,男子劳瘵,症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开水送服6克,早晚各一次。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28、清热解毒口服液处方石膏670g 金银花134g 玄参107g 地黄80g 连翘67g 栀子67g 甜地丁67g 黄芩67g 龙胆67g 板蓝根67g 知母54g 麦冬54g
性状为棕红色的液体;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十二味,除金银花、黄芩外,其余生石膏等十味先温浸1小时,煎煮二次(待沸腾后,稍冷加金银花和黄芩),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40分钟,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7,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5%~70%,冷藏48小时,滤过,回收乙醇,加入0.5%活性碳,加热30分钟,滤过,加水至1000ml,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发热面赤,烦燥口渴,咽喉肿痛等症;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规格每支装10ml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9、理肺膏处方诃子(去核)百药煎 五味子(微炒)条参(去芦)款冬花蕊 杏仁 知母 贝母 甜葶苈子 紫菀 百合 甘草节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末,用白茅根洗净称1.5千克,研取自然汁,入瓷石器中熬成膏,更添入好蜜60克,再熬匀,候冷,调和前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肺痈正作,咳唾不利,胸膈迫塞。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温水吞下。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十九
处方30、化斑汤处方石膏30克 知母12克 生甘草9克 元参9克 犀角6克 白粳米9克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化斑解毒。治温病发热,汗出过多,神昏谵语,皮肤发斑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日间分三次服,滓再煮取200毫升,夜一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处方31、化疔内消散处方知母 贝母(去心,研)穿山甲(炙,研)蚤休 白及 乳香 天花粉 皂角刺 金银花 当归 赤芍药 生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治疔毒轻症。
用法用量水、酒各2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量病上下服之。
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二
处方32、大羌活汤处方羌活、独活、防己、防风、黄芩、黄连、苍术(制)、白术、甘草(炒)、川芎、细辛,各三钱。生地黄、知母,各一两。
功能主治解利两感神方,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以是知内外两感,腑脏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表里既不能一治,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未有不治而获生者也。尝用此,间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
用法用量每服秤半两,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者再服,三四解之亦可。病愈则止。若有余证,并依仲景随经法。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33、黄耆汤处方黄耆60克(锉)知母30克 石膏60克 白芍药30克 麦门冬30克(去心)甘草15克(炙微赤,锉)白茯苓30克 桂心30克 川升麻30克 熟干地黄30克 人参30克(去芦头)
制法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益气阴,去客热。治痈溃后,气血两虚,内热口渴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三至四次。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
处方34、清肺抑火丸处方黄芩140g 栀子80g 知母60g 浙贝母90g 黄柏40g 苦参60g 桔梗80g 前胡40g 天花粉80g 大黄120g
性状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或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苦。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30~15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化痰通便。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5、清肺滋阴散处方川芎(酒洗)3克 白芍(炒)4.5克 生地黄6克 白术(炒)3克 陈皮3克 白茯苓2.4克 黄柏(蜜炒)3克 知母3克 贝母(去心)3克 紫菀2.4克 五味子1.8克 款冬花2.4克 麦门冬3克 地骨皮3克 黄连(炒)1.5克 远志(甘草汤泡)2.4克 酸枣仁(炒)1.8克 甘草1.2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清肺滋阴。治酒色太过,真阴耗损,虚火灼肺,咳嗽咽疮,咽喉溃烂肿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竹沥15毫升,煎服。心下怔忡,夜卧不寐,加人参2.4克;心烦躁乱,加枳实1.8克,竹茹1.8克;如痰涎壅盛,加瓜蒌仁1.8克,天花粉3克。咽喉有疮,用通隘散吹之。
摘录《古今医鉴》卷七
处方36、消食退热糖浆处方柴胡、黄芩、知母、青蒿、槟榔、厚朴、水牛角浓缩粉、牡丹皮、荆芥穗、大黄
性状为棕色的澄清液体;味甜、微苦。
炮制上十味,取牡丹皮、荆芥穗、厚朴,加6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取水牛角浓缩粉,装袋,与其余柴胡等六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适量,与上述滤液合并,混匀,静置,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适量,加入单糖浆和苯甲酸钠适量,制成规定量,搅匀,灌装,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食通便。用于小儿瘟疫时毒,高热不退,内兼食滞,大便不畅;小儿呼吸道、消化道急性感染。
用法用量口服,一岁以内一次5ml,一岁至三岁一次10ml,四岁至六岁一次15ml,七岁至十岁一次20ml,十岁以上一次25ml,一日2~3次。
注意脾虚腹泻者忌服。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7、柴葛解肌汤处方柴胡3.6克 葛根4.5克 赤芍3克 甘草1.5克 黄芩4.5克 知母3克 贝母3克 生地黄6克 丹皮4.5克
功能主治解肌清热主外感温邪,内有郁热,发热头痛,不恶寒而口渴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心烦,加淡竹叶10片,谵语,加石膏9克。
摘录《医学心悟》卷二
处方38、地骨皮饮处方柴胡(去芦)地骨皮各90克 知母 甘草(炙)鳖甲(醋炙黄)黄芩 人参各7.5克 赤茯苓15克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主小儿骨蒸,潮热往来,心膈烦悸,及热病后低热不退。
用法用量每服6~9克,加生姜1片、乌梅1个,水煎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处方39、款冬花散处方款冬花(去梗)、知母、桑叶(洗焙),各十两;半夏(汤洗七遍.姜汁制)、甘草,各二十两;麻黄(去根.节)四十两,阿胶(碎炒如珠子)、杏仁(去皮.尖.麸炒)、贝母(去心.麸炒),各二十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寒壅相交,肺气不利,咳嗽喘满,胸膈烦闷,痰实涎盛,喉中呀呷,鼻塞清涕,头痛眩冒,肢体倦疼,咽嗌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0、清瘟败毒饮处方生石膏(大剂)180~240克(中剂)60~120克(小剂)24~36克 小生地(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小剂)6~13.5克 乌犀角(大剂)18~24克(中剂)9~12克(小剂)6~12克 真川连(大剂)12~18克(中剂)6~12克(小剂)3~4.5克 生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鲜竹叶 甘草 丹皮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湿热疫毒及一切火热之证。气血两燔,高热狂躁,心烦不眠,或神昏谵语,头痛如劈,大渴引饮,咽痛干呕,发斑吐血,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表现为气血两燔症状者。
用法用量石膏先煎十余分钟后,再入余药同煎,犀角磨汁和服,或研末,或先煎对入,分二次服。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裂,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者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若斑一出,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1.2~1.5克,大便不通,加生军;大渴不已,加石膏、天花粉;胸膈遏郁,加川连、枳壳、桔梗、瓜蒌霜。
备注本方为综合《伤寒论》白虎汤、《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之芍药地黄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之黄连解毒汤等三方加减而成。方中重用石膏合知母、甘草以清阳明之热;黄连、黄芩、栀子三药合用能泻三焦实火;犀角、丹皮、生地、赤芍专于凉血解毒化瘀;连翘、玄参、桔梗、甘草清热透邪利咽;竹叶清心利尿,导热下行。诸药合用,既清气分之火,又凉血分之热,是治疗气血两燔的主要方剂。
摘录《疫疹一得》卷下
处方41、四白丹处方白术(五钱)白茯苓(五钱)人参(五钱)缩砂(五钱)香附(五钱)甘草(五钱)防风(五钱)川芎(五钱)白芷(一两)白檀香(三钱半)知母(二钱)羌活(二钱半)薄荷(二钱半)独活(二钱半)细辛(二钱)麝香(一钱.另研)牛黄(半钱.另研)龙脑(半钱.另研)藿香(一钱半)甜竹叶(二两)
炮制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
功能主治清肺气养魄、中风多昏冒,肺气不清也。
用法用量临睡前嚼一丸,煎愈风汤送下。上清肺气,下强骨髓。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42、二参三子方处方元参30克,北沙参30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石斛25克,黄芪25克,白术25克,女贞子15克,紫草25克,卷柏15克,苍耳子15克,山豆根10克,辛夷15克,白芷5克,淮山药10克,石菖蒲10克,菟丝子15克。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益气利咽。主阴液亏损,邪毒未尽。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张民庆等:《肿瘤良方大全》
处方43、羌活升麻汤处方羌活 升麻 葛根 白芍药 人参 黄芩各3克 黄连 石膏 甘草 生地黄 知母各2.1克
功能主治治夏令时行瘟热,表里俱热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240毫升,温服。
摘录《古今医统》卷二十五
处方44、菊花清燥汤处方甘菊花6克 当归 生地 白芍(酒炒)川芎 知母 贝母(去心,研)地骨皮 麦冬(去心)各3克 柴胡 黄芩 升麻 犀角(镑)甘草(生)各1.5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治石榴疽。色红焮肿,坚硬疼痛,破翻如榴,寒热如疟。
用法用量上药加竹叶20片,灯心70厘米,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温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八
处方45、调元肾气丸处方怀生地(酒煮,捣膏)120克 山萸肉 山药 牡丹皮 白茯苓各60克 人参 当归身 泽泻 麦门冬(捣膏)龙骨 地骨皮各30克 木香 砂仁各9克 黄柏(盐水炒)知母(童便炒)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末,鹿角胶120克,老酒溶化,加蜜120毫升同煎,滴水成珠,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激阴降火,益气养血。主肾阴不足,虚火内灼,气血两亏,骨无荣养,遂生骨瘤,坚硬如石,形色或紫或不紫,推之不移,坚贴于骨,形体日渐衰瘦,气血不荣,皮肤枯槁,甚者寒热交作,饮食无味,举动艰辛,脚膝无力者。
用法用量每服80丸,空腹时温酒送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服白萝卜、火酒;禁房事。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
处方46、六物丸处方栝楼根2.5克 麦门冬(去心)1.8克 知母1.5克 人参 苦参粉 土瓜根各30克
制法上为细末,牛胆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气生津。治消渴。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日三服,麦粥汁下。未知,加至30丸。咽干者,加麦门冬;舌干,加知母;胁下满,加人参;小便数,加土瓜根,各7.5克。
摘录《普济方》卷一七六引《太平圣惠方》
处方47、虎潜丸处方黄柏250克(酒炒)龟版120克(酒炙)知母60克(酒炒),熟地黄 陈皮 白芍各60克 锁阳45克 虎骨30克(炙)干姜15克
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强筋壮骨。治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筋骨软弱,腿足消瘦,行走无力,舌红少苔,脉细弱,现用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慢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而属肝肾不足者。
用法用量每次1丸,日服二次。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备注方中重用黄柏,配合知母以泻火清热;熟地、龟版、白芍滋阴养血;虎骨强壮筋骨;锁阳温阳益精;干姜、陈皮温中健脾,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之功。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48、清唾汤处方知母 贝母 桔梗 黄柏 熟地 玄参 远志 天冬 麦冬各等分 炮姜减半
功能主治治唾中带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证治汇补》卷五
处方49、人参清肺汤处方地骨皮、人参(去芦)、阿胶(麸炒)、杏仁(去皮.尖.麸炒)、桑白皮(去粗皮)、知母、乌梅(去核)、甘草(炙)、罂粟壳(去蒂.盖.蜜炙),各等分。
炮制上俰咀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肺胃虚热寒,咳嗽喘急,胸膈噎闷,腹肋胀满,迫塞短气,喜欲饮冷,咽噫隐痛,及疗肺痿劳嗽,唾血腥臭,干呕烦热,声音不出,肌肉消瘦,倦怠减食。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乌梅、枣子各一枚,同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温食后,临卧服。两滓留并煎,作一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0、青蒿鳖甲汤处方青蒿6克 鳖甲15克 细生地12克 知母6克 丹皮9克
功能主治养阴透热。治温病后期,热邪深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沮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处方51、人参润肺圆处方人参、款冬花(去梗)、细辛(去叶.洗)、杏仁(去皮.尖.麸炒)、甘草,各四两;知母(六两)、肉桂(去粗皮)、桔梗,各五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治肺气不足,咳嗽喘急,痰涎不利,胸膈烦闷,涕唾稠粘,唇干口燥。及疗风壅痰实,头目昏眩,精神不爽;或肺胃俱虚,久嗽不已,渐成虚劳,肢体羸瘦,胸满短气,行动喘乏,饮食减少;或远年日近诸般咳嗽,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一圆,食后,细嚼,淡姜汤送下,含化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2、莲花饮处方白莲须 粉干葛 白云苓 大生地各3克 正雅连 天花粉 人参 北五味 净知母 炙甘草 淡竹叶各1.5克 灯心10茎
功能主治泻火生津。治上消口渴,饮水不休。
用法用量水煎,热服。
摘录《幼幼集成》卷三
处方53、内消散处方金银花 知母 贝母 天花粉 白及 半 夏 穿山甲 皂角刺 乳香各3克
功能主治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无名肿毒,一切歹疮。
用法用量水、酒各250毫升,煎至400毫升,病在上 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药滓捣烂,另加秋芙蓉叶末30 克,白蜜5匙,调敷疮上。
摘录《外科正宗》卷一
处方54、定喘瑞应丹处方蝉蜕(洗.去土.足.翅.炒)、杏仁(去皮.尖.炒)、马兜铃,各二两;煅砒六钱。(一本用知母六两,不用马兜铃。)
炮制上为细末,蒸枣肉为圆,如葵子大。
功能主治专治男子、妇人久患咳嗽,肺气喘促,倚息不得睡卧,累年不瘥,渐致面目虚浮。
用法用量每服六、七圆,临睡用葱茶清放冷下。
注意服后忌热物半日。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5、半瓜丸处方半夏 瓜萎仁各150克 贝母 桔梗各60克 枳亮45克 知母30克
制法上药为末,生姜汁浸蒸饼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化痰止嗽。主治痰嗽。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姜汤下。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56、贝母汤处方贝母(去心)桑白皮(锉)五味子 甘草(炙,锉)各15克 款冬花60克 知母7.5克 杏仁(去皮、尖,麸炒)22.5克
制法上粗捣筛。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主暴发咳嗽,多日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御药院方》卷五
处方57、薄荷连翘汤处方金银花30克 连翘 生地各15克 牛蒡子 知母各9克 鲜竹叶6克 薄荷 绿豆衣各3克
功能主治疏风祛邪,清热解毒。主牙龈肿痛,腮肿而热,口渴舌红,脉浮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中医喉科学讲义》引冰玉堂验方
处方58、理冲汤处方生黄耆9克 党参6克 于术6克 生山药15克 天花粉12克 知母12克 三棱9克 莪术9克 生鸡内金(黄者)9克
功能主治益气行血,调经祛瘀。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症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室女月闭血枯,男子劳瘵,脏腑症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服之觉闷者,去于术;气弱,三棱、莪术各减为3克;泄泻,以白芍代知母,于术改用12克;热者,加生地、天冬各适量;凉者,知母、花粉各减半,或皆不用;凉甚者,加肉桂(捣细冲服)、乌附子各6克;瘀血坚甚者,加生水蛭6克;若坚壮者,宜去山药;室女及来产妇,三棱、莪术宜少用,知母减半,加生地黄适量;血瘀而未见症瘕,或月经犹未闭者,亦少用三棱、莪术;虚弱,去三棱、莪术,鸡内金改用12克;男子劳瘵,三棱、莪术亦宜少用,或以鸡内金代之亦可。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59、二母散别名二母汤(《万氏女科》卷三)。
处方知母 贝母 白茯苓 人参各15克 桃仁 杏仁(并生用,去皮、尖)各7.5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主产后恶露上攻,流入肺经,咳嗽痰喘,或觉腹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5毫升,煎至180毫升,不拘时温服。如觉腹统痛亦服之,立有神效。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
处方60、寒通汤处方滑石30克 生杭芍30克 知母24克 黄柏24克
功能主治清利湿热。治下焦蕴蓄实热,膀胱肿胀。溺管闭塞,小便滴沥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