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8:22:28作者:百科
[拼音]:bingzhixichongbing
[外文]:paragonimiasis
双口类吸虫──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人因食未熟的含有囊蚴的蝲蛄或蟹类而感染。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寄生于肺部时主要表现咳嗽、胸痛、咳果酱样痰等。一般预后比较好,但脑型预后差。并殖吸虫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并殖科,因本虫最早发现于虎及人的肺内,故又名肺吸虫,也可寄生于其他部位。并殖由英文paragonimus而来,因虫体的生殖器官(左右两个睾丸和卵巢及子宫)并列而得名。迄今全世界共发现并殖吸虫近50种,中国已报道30余种,其中10余种对人有致病力。本病广泛流行于亚洲、非洲、美洲的很多地区和国家,中国的22个省、市也有本病的流行。
病原学并殖吸虫的种类虽多,但其生活史及各阶段虫体的基本形态与结构有其共同特征,现重点介绍在中国致病的卫斯特曼氏并殖吸虫指名亚种。
本虫为雌雄同体,成虫椭圆形,长7~12mm,宽4~8mm,厚3.5~5.8mm,背面稍隆起而腹面较平,形如咖啡豆,活体呈红褐色。前端腹面有口吸盘,直径为0.75~0.9mm,腹吸盘位于腹面中部稍靠前方,其大小与口吸盘相似。口吸盘后为小球形咽部,其后紧接一短小的食管,再后则为左右分枝的肠管,以盲端终止于虫体的后端。卵巢仅一个,位于虫体中部稍靠前方近背侧,具有5~6个指状分叶,有一条输卵管与受精囊和卵黄管相接。子宫位于卵巢对侧,为一长管且弯曲盘绕成不规则块状。成熟的成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其末端与生殖腔相通。睾丸左右各一个,并列于虫体后部约1/3处,各具有5~6个指状分枝。输精管一对分别由左右侧睾丸向前延伸至腹吸盘后方,并会合成射精管,后者也与生殖腔相连通,最后开口于腹吸盘后的生殖孔。虫体两侧为浓密的卵黄腺。虫卵长卵圆形,黄褐色或金黄色,其大小为82~118┢m×46~60┢m,前端有一扁平宽大的卵盖,卵内有一大的胚细胞,其四周有10多个卵黄细胞。人及猫种、犬科、灵猫科动物为常见的终寄主,成虫主要寄生于寄主肺内,虫卵随痰液咽下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后于25~35℃条件下经15~20天孵出毛蚴(见图)。当毛蚴遇到合适的第一中间寄主──黑螺科的多种淡水螺后,则钻入其体内,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最后产生许多短尾尾蚴,历时约3个月。这些带有尾蚴的螺类如被某些淡水蟹及蝲蛄捕食或从螺体逸出的尾蚴主动钻入上述第二中间寄主体内,穿通血管而移行至肌肉、鳃叶及肝脏内,形成乳白色圆球形的囊蚴。若第二中间寄主被人或其他终寄主吞食,后尾蚴在小肠腔脱囊而出,穿透肠壁进入腹腔,再穿膈到达胸腔,定居于肺中,经60~80天后成熟产卵。成虫在寄主体内可存活5~20年或更长时间。除肺脏外,也可侵入胸腔、腹腔、肝脏、纵隔、阴囊、眼窝、脑和脊髓等处。少数虫体可在皮下到处游走,形成游走性皮下包块。但这些虫体大多不能发育成熟或长期生存。若第二中间寄主为野猪、鼠类、鸟类等所食,幼虫在其体内脱囊,钻入其肌肉内,可长期生存,但不能发育成熟。这些动物称为转续寄主,若转续寄主为终末寄主所食,则此幼虫在后者体内继续发育为成虫。
临床表现并殖吸虫的致病作用主要由童虫及成虫在体内的游走、寄居或虫体代谢产物所引起。虫体在组织中移行或停留均可导致组织破坏,形成窟穴状病灶,周围出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和液化,形成含果酱样液体的囊肿,囊壁出现肉芽组织增生。在X射线下可见多房性囊肿。若虫体死亡或转移他处,或囊肿内容物被吸收,则囊肿为肉芽组织充填而纤维化,形成瘢疤组织而愈合,X射线下可显示硬结性阴影。并殖吸虫能游走,又能寄居许多不同部位,可造成多种组织、器官与多部位的病变,临床症状也十分复杂。
卫氏并殖吸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21天,大多起病缓慢。早期症状有轻度腹痛、胸痛、间有低热。继之出现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丝,以后转为铁锈色或果酱样痰,痰中可查见虫卵。肺型占病例总数的90%。部分病例出现胸腔积液及胸膜粘连。肝、脾轻度增大。皮下出现包块。卫氏并殖吸虫引起的皮下结节多不游走,切开后常可找到成虫及沙尔科-雷登二氏结晶。脑型病例约占全部病人的1/10~ 1/5,多伴有肺部病变,尚有头痛、呕吐、偏盲及癫痫样发作,甚至出现肢体瘫痪;也有少数病例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
四川并殖吸虫可致四川并殖吸虫病,因人非本虫适宜的终末寄主,童虫只在人体内游走,不能成熟,引起蠕蚴移行症,可致多种器官组织的病变。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6个月,最短仅2周。早期症状与卫氏并殖吸虫病相似,但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增高,血沉中度增快,主要临床表现为游走性皮下结节。皮下结节好发于胸、腹部,亦可见于头、颈、腰部、下肢、阴囊及臀部等处。结节内可见童虫,但不见成虫及虫卵,病人咳嗽较轻,痰少,痰中无虫卵,但常伴有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脑实质受累者少见,但可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症状及体征全面考虑。肺型的确诊有赖于从痰或粪便(儿童病例)中找到虫卵。免疫学检查方法如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都有助于诊断,特别是对虫体不寄生于肺内或虫体尚未成熟的病例,免疫学试验更有重要价值。脑型病例应根据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包括常规、生物化学及免疫学试验)以及颅部 X射线照片或CT检查的结果进行诊断。皮肤型病例可作皮下结节活体组织检查。诊断时,肺型病例应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及肺内肿瘤等鉴别;脑型病例应与脑囊虫病、脑脓肿及癫痫等鉴别;其他肺外型病例则应与类似的疾病鉴别。
防治治疗药物主要有硫双二氯酚、吡喹酮及丙硫咪唑。硝氯酚虽有特效,但毒副作用较多,且对视神经有损害,应慎用(中国禁用)。预防措施除积极治疗病人及病畜以消除传染源外,主要在于加强卫生宣教,不吃未熟透的蟹类及蝲蛄等第二中间寄主。对流行区的转续寄主(如猪、鸡等)的肉类也应熟食,不喝疫区的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