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8:09:16作者:百科
[拼音]:zhongfeng
[外文]:Wind-stroke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失语、神识昏蒙为临床主要表现的常见急性病证。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基本一致,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中风一病的记载始于《内经》,称作击仆、大厥等。并认识到中风的发生,可由多种因素所致。汉代张仲景首先提出中风之名,并以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入腑、入脏,成为后世中风病分型证治的基础。金元时期,对于中风的病因提出了新的认识,如刘河间力主肾水亏虚,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本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明代张景岳提出“中风非风”说,认为中风“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叶天士又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理论,认为此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肝阳上亢,气血并走于上,以镇肝熄风为治疗大法。
中风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患者平素内伤积损,脏腑阴阳失调,在情绪激烈变动,或饮酒饱食,或过度劳累等诱因刺激下,引起气血逆乱,冲激于脑所致。其病机演变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是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等六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结果。其病属本虚标实,急性期以内风、痰浊、邪热、瘀血等标实症状突出。
此病发病突然,但病情有轻重缓急的差别。临床诊治一般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和后遗症三大类。其中中经络无神识昏蒙而病较轻,中脏腑有神识昏蒙而病重。
中经络证型可分为: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遍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用天麻钩藤饮。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失语,遍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宜化痰通络,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失语,遍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宜化痰通腑,用蒌星承气汤。
(4)气虚血瘀。证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失语,遍身麻木,面色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宜益气活血,用补阳还五汤。
(5)阴虚风动。证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失语,遍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治宜滋阴熄风,用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证型可分为:
(1)风火上扰清窍。平素多有眩晕、麻木之症,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治宜清热熄风、化痰通腑,方用蒌星承气汤。
(2)痰浊蒙塞心神。证见素体阳虚,湿痰内蕴,病发则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治宜豁痰熄风、辛温开窍,急用苏合香丸温开水灌服,后用涤痰汤加减。
(3)痰热内闭心窍。证见起病骤急,神昏,昏愦,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治宜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先用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灌服,后用羚羊角汤加减。
(4)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见突然神昏,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微。治宜益气回阳、救阴固脱,用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治疗。
后遗症此病急性期后,多数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等,须抓紧时机积极治疗,并配合针灸、推拿按摩、功能锻炼等综合疗法,以争取早日全部或部分康复。
(1)半身不遂,如属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证见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蹇涩,口舌歪斜,面色萎黄,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无力,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如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证见患侧僵硬拘挛,头痛头晕,面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2)语言不利。如属风痰阻络,证见舌强语蹇,肢体麻木,脉弦滑,治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用解语丹;如属肾虚精亏,而见失语、心悸、气短及腰膝酸软,治宜滋阴补肾利窍,用地黄饮子加减;如属肝阳上亢,痰邪阻窍,可用化痰开窍法,以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味。
针灸治疗对此病发病时及后遗症均可采用针灸治疗。
(1)半身不遂。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针刺病侧穴。病程较久者,也可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常用针灸疗法有通关过节法:在主要的大关节部位进行针灸。可选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仑等;化痰去湿法:选用丰隆、间使、支沟,四神聪、膏肓、人中等;清热去火法:选用曲骨、关元、太冲、内庭、大陵、至阳等;协调阴阳法:选用申脉、照海、悬钟、三阴交、内关、外关等;大接经全息疗法:主要选用十二井穴,从小关节开始进行针刺,逐渐向大关节推进;粗针刺神经干刺法:上肢用臂丛神经刺激点(中府穴旁开5分)、正中神经刺激点(云门穴)、桡神经刺激点(手三里),下肢用腓总神经刺激点(委中直下1.5寸),一般认为神经干不宜多刺,常规刺3~5下即可。
(2)口舌歪斜。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宜左右均刺。可选用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冲等穴。
(3)痰热内闭心窍。取督脉穴和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可选用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等穴。
(4)元气败脱,心神散乱。取任脉穴为主,用大艾柱灸之。可选用关元、神阙等穴。
此病一旦发生,大多难于治疗。尤其中风昏迷者,预后不佳。因此,防止此病的发生至为重要。除日常需注意生活的调摄,适当地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避免情志激变等诱因外,注意中风先兆的预测预报并积极治疗,是预防中风病发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