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6:56:54作者:百科知识库
栀子(别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苦,寒。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小编整理出含有栀子的处方共1970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381~1440共60个。
处方1、六味木香散处方木香200g 栀子150g 石榴100g 闹羊花100g 豆蔻70g 荜茇70g
来源系蒙古族验方。
性状为黄色的粉末;气香,味辛、苦。
炮制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开郁行气,止痛。用于脾胃气滞,胃痛,腹痛,嗳气呕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3g,一日1~2次。
规格每袋装15g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黄连清心汤处方黄连半两加【凉膈散】大黄(二钱),连翘(四钱),黄芩、薄荷、山栀子、朴硝、甘草,各一钱。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入蜜一匙,竹叶十片,煎至三五沸,去滓,温服,不以时候。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3、百草丸处方百草霜120克 黄芩 栀子各30克 黄连 槐花 地榆各15克
制法上为末,打糊为丸。
功能主治治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每服9克,清汤送下。
摘录《外科大成》卷二
处方4、小儿清热片处方黄柏117.6g 灯心草23.5g 栀子117.6g 钩藤47g 雄黄47g 黄连70.6g 朱砂23.5g 龙胆47g 黄芩117.6g 大黄47g 薄荷素油0.47g
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黄色;气特异,味苦。
炮制以上十一味,除薄荷素油外,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黄连、大黄粉碎成细粉;黄柏、龙胆用70%乙醇渗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其余灯心草等?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9219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奈都铀逯蠖危看?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将上述两种稠膏与粉末混匀,干燥,粉碎,制成颗粒,干燥,加入上述薄荷素油,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镇惊。用于小儿风热,烦躁抽搐,发热口疮,小便短赤,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3片,一日1~2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龙胆泻肝丸处方龙胆120g 柴胡120g 黄芩60g 栀子(炒)60g 泽泻120g 关木通60g 车前子(盐炒)60g 当归(酒炒)60g 地黄120g 炙甘草60g
性状为暗黄色的水丸;味苦。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6、黄连解毒汤处方黄连、黄蘖、黄芩、大栀子,各二钱。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7、鼻窦炎口服液处方辛夷、荆芥、薄荷、桔梗、柴胡、苍耳子、白芷、川芎、黄芩、栀子、茯苓、川木通、黄芪、龙胆草
性状为深棕黄色至深棕褐色的液体;气芳香,味苦。
炮制上十四味,辛夷、荆芥、薄荷、柴胡用水蒸气蒸馏提取芳香水,蒸馏后的药渣与其余桔梗等十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加入上述芳香水与适量防腐剂,混匀,加水至规定量,搅匀,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功能主治通利鼻窍。用于鼻塞不通,流黄稠涕;急、慢性鼻炎,副鼻窦炎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20日为一疗程。
规格每支装10ml
贮藏密封,遮光,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8、红雪别名通中散(《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红雪通中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川朴消5千克 羚羊角屑90克 川升麻90克 黄芩90克 枳壳60克(麸炒微黄,去瓤)赤芍药60克 人参60克(去芦头)淡竹叶60克 甘草60克(生用)木香60克 槟榔60克 葛根45克 大青45克 桑根白皮45克 蓝叶45克 木通45克 栀子45克 朱砂30克(细研)苏枋90克(捶碎)麝香15克(细研)
制法上药除朱砂、麝香外,皆锉细,以水15升,煎至5.4升,去滓过滤,再以微火煎沸,下朴消,以柳木篦不住手搅,候凝,下朱砂、麝香等末搅匀;倾子新瓷盆中,经宿即成;再研细。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开窍安神,解热破积。治伤寒狂躁,温瘴脚气,湿热黄疸,头昏目昏,鼻口生疮,喉痹重舌,肠痈。
用法用量每服3~6克,以新汲水调下。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
处方9、八正散处方大黄、瞿麦、扁蓄、车前子、木通、山栀子、甘草,各一钱。滑石(二钱),加木香(加一钱.尤佳)。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灯心二十茎,煎至一钟,不拘时温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10、林檎散处方麻黄(去节)、肉桂(去粗皮)、苍术(去皮)、川大黄、干葛、石膏、山栀子(去皮),各一两半。木通、瞿麦、甘草(炙)、前胡、川芎,各一两。藿香(用叶)、川乌头(炮.去皮.脐),各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及时行疫疠,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腰背四肢拘急烦疼,面赤咽干,呕逆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林擒糁十数片,新者亦得,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计时,相次再服。衣被盖覆,汗出为度。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1、龙脑芎犀圆处方石膏(细研)、川芎,各四两。生龙脑(别研)、生犀角、山栀子(去皮),各一两。朱砂(研.飞)四两(内一两为衣),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用白者)、细辛(去苗)、甘草(炙),各二两。阿胶(碎炒)一两半,麦门冬(去心)三两。
炮制上除别研、后入外,并捣、罗为细末,炼蜜为圆。
功能主治消风化痰,除心肺邪热,去头面诸风。治偏正头痛,心怔烦郁,面热目俽,鼻塞脑昏,痰热咳嗽,咽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一圆至二圆,细嚼,茶、酒任下,食后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2、人参石膏汤处方人参(去芦.半钱)、石膏(一两)、半夏(汤泡.一钱)、栀子仁(一钱)、黄芩(一钱)。川芎、白术、茯苓(去皮)、知母,各一钱半。甘草(炙.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咳嗽不已,心烦及风热头疼,精神不利,昏愦,宜服。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13、国公酒处方当归、羌活、怀牛膝(去头)、防风、独活、牡丹皮、广藿香、槟榔、麦冬、陈皮、五加皮、厚朴(姜炙)、红花、天南星(矾水炙)、枸杞子、白芷、白芍、紫草、补骨脂(盐水炙)、青皮(醋炒)、白术(麸炒)、川芎、木瓜、栀子、苍术(炒)、枳壳(去心麸炒)、乌药、佛手、玉竹、陈皮、红曲、蜂蜜、红糖
性状为深红色的澄清液体;气清香,味辛、甜、微苦。
炮制上三十三味,用白酒回流提取三次,每次30分钟,滤过,合并滤液,静置4个月,吸取上清液,灌封,即得。
功能主治散风祛湿,舒筋活络。用于经络不和、风寒湿痹引起: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腰腿酸痛,下肢痿软,行步无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次。
注意孕妇忌服。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14、栀子汤处方栀子14枚 常山9克 车前叶27枚(炙干)秫米14粒
制法上四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疟经数年不愈者。
用法用量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服,未发前一服,发时一服,发后一服.以吐利四五行为愈;不止,冷饭止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处方15、栀子胜奇散处方蛇蜕 草决明 川芎 荆芥穗 蒺藜(炒)谷精草 菊花 防风 羌活 密蒙花 甘草(炙)蔓荆子 木贼草 山栀子 黄芩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胬肉攀睛。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临睡用热茶清调下。
摘录《原机启微》卷下
处方16、茵陈汤处方茵陈(去梗.半两) 大黄(二钱半) 大栀子(五个)
功能主治治阳明里热极甚,烦渴热[],留饮不散,以治湿热相搏,而身发黄疸,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欲水浆,身必发黄,宜茵蔯汤调五苓散利大小便。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以利为度。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17、芎菊上清丸处方川芎20g 菊花240g 黄芩120g 栀子30g 蔓荆子(炒)30g 黄连20g 薄荷20g 连翘30g 荆芥穗30g 羌活20g 藁本20g 桔梗30g 防风30g 甘草20g 白芷80g
性状为棕黄色至棕褐色的水丸;味苦。
炮制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表,散风止痛。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恶风身热,偏正头痛,鼻流清涕,牙疼喉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注意体虚者慎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18、安宫牛黄丸处方牛黄100g 水牛角浓缩粉200g 麝香25g 珍珠50g 朱砂100g 雄黄100g 黄连100g 黄芩100g 栀子100g 郁金100g 冰片25g
性状为黄橙色至红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炮制以上十一味,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黄连、黄芩、栀子、郁金香粉碎成细粉;将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600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1/4丸,四岁至六岁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医嘱。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每丸重3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19、当归龙荟丸处方当归(酒炒)100g 龙胆(酒炒)100g 芦荟50g 青黛50g 栀子100g 黄连(酒炒)100g 黄芩(酒炒)100g 黄柏(盐炒)100g 大黄(酒炒)50g 木香25g 麝香5g
性状黄绿色至深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
炮制以上十一味,除麝香外,其余当归等十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0、羚羊角散处方羚羊角(镑)、黄芩、升麻、甘草(炙)、车前子,各十两;栀子仁、草龙胆,各五两;决明子二十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一切风热毒,上攻眼目,暴发赤肿,或生疮疼痛,隐涩羞明。
用法用量每一钱,食后温热水调下,日进三服,小儿可服半钱。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21、清胃黄连丸(水丸)处方黄连80g 石膏80g 桔梗80g 甘草40g 知母80g 玄参80g 地黄80g 牡丹皮80g 天花粉80g 连翘80g 栀子200g 黄柏200g 黄芩200g 赤芍80g
性状为黄色至深黄色的水丸;味微苦。
炮制上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用于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2、越鞠丸处方香附(醋制)200g 川芎200g 栀子(炒)200g 苍术(炒)200g 六神曲(炒)200g
性状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涩、苦。
炮制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3、龟柏姜栀丸处方龟版90克 黄柏30克 干姜(炒)3克 栀子7.5克
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为丸。
功能主治治赤白带下,或时腹痛。
用法用量用白汤送下。
摘录《医学入门》卷八
处方24、蓝叶散处方白芷 柴胡 知母 杏仁(去皮)川芎 赤芍药 生地黄 川升麻 干葛 生甘草各7.5克 烂石膏 栀子仁各3.75克 蓝叶(日干)7.5克
制法上药锉细。
功能主治治诸丹发热赤肿。
用法用量每次4.5克,水煎服。热甚,加黄芩、玄参。
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四
处方25、清胃黄连丸(大蜜丸)处方黄连80g 石膏80g 桔梗80g 甘草40g 知母80g 玄参80g 地黄80g 牡丹皮80g 天花粉80g 连翘80g 栀子200g 黄柏200g 黄芩200g 赤芍80g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味微甜后苦。
炮制以上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用于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6、栀子金花丸处方栀子116g 黄连4.8g 黄芩192g 黄柏60g 大黄116g 金银花40g 知母40g 天花粉60g
性状为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味苦。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肺胃热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吐血衄血,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1次。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7、柏皮汤别名黄连阿胶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阿胶汤(《洁古家珍》)。
处方黄柏6克 黄连12克 栀子仁9克(擘)阿胶3克(炙)
制法上四味,切。
功能主治治伤寒后下利脓血。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煮前三味,取200毫升,去滓,纳胶令烊,温分再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冷水。
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引《集验方》
处方28、五味沙棘散处方沙棘膏180g 木香150g 白葡萄干120g 甘草90g 栀子60g
来源系蒙古族验方。
性状为深棕色的粉末;气香,味酸、甘而苦、涩。
炮制以上五味,除沙棘膏、白葡萄干外,其余木香等三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粉碎成细粉,混匀后,加沙棘膏混匀,烘干,再粉碎成细粉,过筛,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祛痰,止咳定喘。用于肺热久嗽,喘促痰多,胸中满闷,胸胁作痛;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1~2次。
规格每袋装15g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9、蓝青散处方蓝青15克 寒水石30克 石膏30克 犀角屑30克 柴胡30克(去苗)知母15克 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芩30克 栀子仁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赤芍药23克 羚羊角屑23克
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丹毒赤肿,身体壮热如火。
用法用量每服3克,以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去滓,入竹沥、蜜、生蓝等汁共60毫升,更煎三二沸,放温,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
处方30、防风通圣散处方防风(五分) 川芎(五分) 当归(五分) 芍药(五分) 大黄(五分) 薄荷叶(五分) 麻黄(五分) 连翘(五分) 芒硝(五分) 石膏(一钱) 黄芩(一钱) 桔梗(一钱) 滑石(三钱) 甘草(二钱) 荆芥(二分半) 栀子(二分半) 白术(二分半)
功能主治治一切风热等证。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聚时服。如痰嗽,加半夏一钱。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31、槐花散处方槐花30克(15克炒,15克生)山栀子30克(去皮,炒)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清肠止血。治脏毒,酒病便血。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新汲水调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十八引《经验良方》
处方32、青蒿散处方青蒿60克 龙胆27克(去芦头)栀子仁23克 知母23克 黄连30克(去须)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黄耆30克(锉)桑根白皮30克(锉)地骨皮15克 白术3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柴胡45克(去苗)
制法上药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骨蒸劳热,四肢烦疼,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处方33、凉膈散处方大黄(二钱),连翘(四钱),黄芩、薄荷、山栀子、朴硝、甘草,各一钱。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入蜜一匙,竹叶十片,煎至三五沸,去滓,温服,不以时候。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34、栀子甘草豉汤处方栀子9克(劈)甘草6克(炙)香鼓4克(绵裹)
功能主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少气者。
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甘草,取200毫升,纳豉,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摘录《伤寒论》
处方35、清肺饮子处方山茶花60克 黄芩60克 胡麻仁60克 山栀子60克 连翘30克 薄荷90克 荆芥30克 芍药30克 防风30克 葛花60克 苦参60克 甘草60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清肺祛风。治酒渣鼻,鼻准发红,甚则延及鼻翼,皮肤变厚,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
用法用量茶清调服9克。
摘录《古今医鉴》卷九
处方36、神照散处方木香、白茯苓(去皮)、川芎、蒺藜(炒.去角)、人参、独活(去芦)、黄蓍(挫),各一两一分。附子(炮制.去皮脐)、远志(去心),各三分。萆薢、茵芋,各一两。栀子仁(二两)。
功能主治治中风昏塞,肢体不收,口眼歪斜。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加至二三钱,空心日午夜卧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37、清热解毒口服液处方石膏670g 金银花134g 玄参107g 地黄80g 连翘67g 栀子67g 甜地丁67g 黄芩67g 龙胆67g 板蓝根67g 知母54g 麦冬54g
性状为棕红色的液体;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十二味,除金银花、黄芩外,其余生石膏等十味先温浸1小时,煎煮二次(待沸腾后,稍冷加金银花和黄芩),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40分钟,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7,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5%~70%,冷藏48小时,滤过,回收乙醇,加入0.5%活性碳,加热30分钟,滤过,加水至1000ml,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发热面赤,烦燥口渴,咽喉肿痛等症;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规格每支装10ml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8、南极丸处方南星(汤泡透,切片,姜汁炒)半夏(制同上)软石膏 香附(童便浸,炒)栀子(炒)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胃中痰火气郁所致之嗳气。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临卧时用生姜汤下。
摘录《鲁府禁方》卷一
处方39、蝉花散处方蝉蜕(洗净,去土)谷精草(洗,去土)白蒺藜(炒)菊花(去梗)防风(不见火)草决明(炒)密蒙花(去枝)羌活 黄芩(去土)蔓荆子(去白皮)山栀子(去皮)甘草(炒)川芎(不见火)木贼草(净洗)荆芥穗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主肝经蕴热,风毒内侵,上攻眼目,翳膜遮睛,赤肿疼痛,视物不明,隐涩难开,多生眵泪,内外障眼。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茶清或荆芥汤入茶少许调服,食后及临卧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处方40、栀子大黄汤处方栀子9克 大黄3克 枳实12克 豆豉10克
功能主治治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41、栀子干姜汤处方栀子9克(劈)干姜6克
功能主治治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
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摘录《伤寒论》
处方42、洗肝散处方当归(去芦)、薄荷(去梗)、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山栀子仁、甘草(炙)、大黄(煨)、川芎,各二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风毒上攻,暴作赤目,肿痛难开,隐涩眵泪,昏暗羞明,或生翳膜,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冷水或熟水调下,食后,日服见效。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3、五淋散处方赤茯苓六两,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五两;赤芍药(去芦,)、山栀子仁,各二十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4、大黄当归散处方大黄30克 当归6克 木贼30克 黄芩30克 栀子15克 菊花9克 苏木15克 红花24克
制法上为细末和匀。
功能主治主肝热迫血,血灌瞳人,目睛疼痛,服止痛没药散后,痛已止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茶清调下。
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八
处方45、清开灵口服液处方胆酸、珍珠母、猪脱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
性状为棕红色的液体;味甜、微苦。
炮制上八味,水牛角磨粉,板蓝根、栀子、金银花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50℃)的清膏,放冷,加乙醇适量,静置,滤过,回收乙醇,加水适量,静置。将水牛角粉、珍珠母加酸适量,水解,滤过,滤液用15%氢氧化钙溶液调节PH值至4,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50℃),放冷,加乙醇适量,静置,滤过,回收乙醇,加水适量,静置。胆酸、猪脱氧胆酸加乙醇适量使溶解。将上述药材提取液与水解液合并,混匀,加至胆酸、猪脱氧胆酸乙醇液中,加乙醇适量,静置,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加水适量,静置,加入黄芩苷,调节PH值使溶解,加入矫味剂适量并加水至全量,用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7.2~7.5,搅匀,静置,滤过,灌装,灭菌,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用于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脉数者;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气管炎,高热等病症属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30ml,一日2次;儿童酌减。
注意久病体虚患者如出现腹泻时慎用。
规格每支装10ml
贮藏密封,遮光。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6、栀子豉汤处方栀子9克(劈)香豉4克(绵裹)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鼓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备注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宜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摘录《伤寒论》
处方47、消毒麻仁圆处方杏仁(生.去皮.尖)二两,大黄(生)五两,山栀子仁十两。
炮制上三味,炼蜜为圆。
功能主治治诸般风气上壅,久积热毒,痰涎结实,胸膈不利,头旋目运;或因酒、毒食所伤,停留心肺,浸渍肠胃,蕴蓄不散,久则内郁血热,肠风五痔,外则发疮疡痈疽,赤斑游肿,浑身燥闷,面上肤赤,口干舌裂,咽喉涩痛,消中引饮;或伤寒时疫,口鼻出血烦躁者,及风毒下注,疮肿疼痛,脚气冲心闷乱,一切风热毒气,并皆主之。此药甚稳善,不损脏腑,常服搜风顺气解毒。
用法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夜卧,温汤吞下,利下赤毒胶涎为效,服时随意加减。治小儿惊热,以蜜汤化下三、五圆,极效。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8、化肝煎处方青皮 陈皮 芍药各6克 牡丹皮 栀子(炒)泽泻(血见下部者用甘草代之)各4.5克 土贝母6~9克
功能主治治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胁痛胀满,烦热动血。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时温服。若大便下血,加地榆4.5克;小便尿血,加木通4.5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49、柏叶散处方柏叶 麻黄(去根节)山栀子(去皮)枳壳(去瓤,锉,麸炒)羌活(去芦)羊肝石 白蒺藜(炒,去角)升麻 子芩(去皮)防风 牛蒡子(隔纸炒)荆芥穗 茺蔚子 大黄(湿纸裹,甑上蒸)各15克 苦参30克 乌蛇1条(酒浸,去皮骨,焙干)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疠风。
用法用量每服6克,温水调下,一日七八次。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三引《庞老方》
处方50、清肺抑火丸处方黄芩140g 栀子80g 知母60g 浙贝母90g 黄柏40g 苦参60g 桔梗80g 前胡40g 天花粉80g 大黄120g
性状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或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苦。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30~15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化痰通便。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1、蝉花散处方蝉蜕(洗净去土)、谷精草(洗去土)、白蒺藜(炒)、菊花(去梗)、防风(不见火)、草决明(炒)、密蒙花(去枝)、羌活、黄芩(去土)、蔓荆子(去白皮)、山栀子(去皮)、甘草(炒)、川芎(不见火)、木贼草(净洗)、荆芥穗(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肝经蕴热,风毒之气内搏,上攻眼目,翳膜遮睛,赤肿疼痛,昏暗视物不明,隐涩难开,多生眵泪,内外障眼。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用茶清调服,或用荆芥汤入茶少许调服亦得,食后及临卧时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2、栝楼牛蒡汤处方栝楼仁 牛蒡子(炒,研)花粉 黄芩 生栀子(研)连翘(去心)皂刺 金银花 甘草(生)陈皮各3克 青皮 柴胡各1.5克
功能主治理气疏肝,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治肝气郁结,热毒壅滞,致成乳疽、乳痈,初起憎寒壮热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入煮酒适量和匀,空腹时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六
处方53、栀子厚朴汤处方栀子9个(劈)厚朴12克(炙,去皮)枳实9克(水浸,炙令黄)
功能主治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摘录《伤寒论》
处方54、安宫牛黄散处方牛黄100g 水牛角浓缩粉200g 麝香25g 珍珠50g 朱砂100g 雄黄100g 黄连100g 黄芩100g 栀子100g 郁金100g 冰片25g
性状为黄色至黄橙色的粉末;气芳香浓郁,味苦。
炮制上十一味,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黄连、黄芩、栀子、郁金香粉碎成细粉;将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等具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6g,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0.4g,四岁至六岁一次0.8g,一日1次,或遵医嘱。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每瓶装1.6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5、栀子膏处方栀子仁30克 川升麻30克 犀角屑22克 蛇衔39克 兰叶60克(切)生地黄60克 黄芩30克
制法细锉,以猪脂750克,同入铛内,于微火上煎十余沸,滤去滓,膏成,盛于瓷盒中。
功能主治治小儿热毒疮。
用法用量涂故帛上,贴患处。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
处方56、导赤圆处方赤芍药、茯苓(去皮)、滑石,各四两;生干地黄(焙)、木通(去节),各半斤;大黄(炒)十五两,山栀子仁(炒)一十二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心肾凝滞,膀胱有热,小便不通,风热相搏,淋沥不宣;或服补药过多,水道蹇涩,出少起数,脐腹急痛,攻注阴间,或心肺壅热,面赤心忪。口干烦渴,及痈肿发背,血脉瘀闭。服此排脓,内消肿毒,疏导心经邪热,应内蕴风热,五般淋疾,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食后,用温热水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7、导赤丸处方连翘120g 黄连60g 栀子(姜炒)120g 关木通60g 玄参120g 天花粉120g 赤芍60g 大黄60g 黄芩120g 滑石120g
性状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甘、苦。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利尿通便。用于火热内盛所致的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心胸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规格每丸重3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8、润木汤处方当归30克,白芍30克,焦白术30克,茯苓15克,金樱子15克,菊花9克,炒栀子6克,五味子3克,甘草1.5克。
功能主治疏肝润木,清热止遗。主肝气郁结。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医学集成》卷三
处方59、清胃饮处方当归 生地 黄芩 石膏各3克 升麻1.5克 白芍药 青皮 黄连各2.4克 甘草 牡丹皮各1.2克 栀子仁 苍术各3克 细辛 藿香 荆芥穗各1.8克
功能主治治牙床肿痛,出血动摇,因风湿热痰而成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缓缓含呷之。
摘录《古今医统》卷六十四
处方60、清瘟败毒饮处方生石膏(大剂)180~240克(中剂)60~120克(小剂)24~36克 小生地(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小剂)6~13.5克 乌犀角(大剂)18~24克(中剂)9~12克(小剂)6~12克 真川连(大剂)12~18克(中剂)6~12克(小剂)3~4.5克 生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鲜竹叶 甘草 丹皮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湿热疫毒及一切火热之证。气血两燔,高热狂躁,心烦不眠,或神昏谵语,头痛如劈,大渴引饮,咽痛干呕,发斑吐血,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表现为气血两燔症状者。
用法用量石膏先煎十余分钟后,再入余药同煎,犀角磨汁和服,或研末,或先煎对入,分二次服。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裂,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者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若斑一出,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1.2~1.5克,大便不通,加生军;大渴不已,加石膏、天花粉;胸膈遏郁,加川连、枳壳、桔梗、瓜蒌霜。
备注本方为综合《伤寒论》白虎汤、《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之芍药地黄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之黄连解毒汤等三方加减而成。方中重用石膏合知母、甘草以清阳明之热;黄连、黄芩、栀子三药合用能泻三焦实火;犀角、丹皮、生地、赤芍专于凉血解毒化瘀;连翘、玄参、桔梗、甘草清热透邪利咽;竹叶清心利尿,导热下行。诸药合用,既清气分之火,又凉血分之热,是治疗气血两燔的主要方剂。
摘录《疫疹一得》卷下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