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金锁玉关丸

更新时间:2023-02-09 06:22:55作者:百科知识库

金锁玉关丸

金锁玉关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0味。

金锁玉关丸的基本资料

金锁玉关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

处方芡实3两,龙骨3两,莲须3两,龟版8两,炙远志3两,淮山药6两,茯苓3两,锁阳8两,牡蛎3两,砂仁2两,黄柏(盐炒)3两,知母3两,五味1两,菖蒲1两,石莲子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梦遗滑精,虚烦耳鸣。

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丸每服2钱半,用开水,早、晚各服1次。

注意感冒忌服。

金锁玉关丸(《奇效良方》卷三十四)

处方鸡头肉2两,莲子肉2两,莲花蕊2两,藕节2两,白茯苓2两,白茯神2两,干山药2两。

制法上为细末。金樱子2斤,去毛刺,捶碎,水1斗,熬至8分,去滓,再熬成膏,仍用少许面糊同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遗精白浊,心虚不宁。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不拘时候,温米饮送下。

金锁玉关丸(《张氏医通》卷十四)

处方芡实、莲肉(去心)、藕节粉、白茯苓、干山药各等分。石菖蒲、五味子减半。

制法上为末。金樱子熬蜜代蜜,捣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实脾涩精。主心肾不交,遗精白浊。

用法用量方中白茯苓,《杂病证治》作“茯神”,并用生地汤送下。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脾阴大亏,不能交媾水火,故心肾不交,无以统摄精舍而遗精。芡实实脾涩肾,莲肉清心醒脾,山药补脾阴以益肾,藕节凉心血以宁神,菖蒲通窍以慧神志,茯神渗湿以清精府,五味收敛津液而止遗精;更以金樱涩之,生地滋之,使心肾两交,则玉关自固,而精舍无漏泄之患,何遗精之有?此实脾涩精之剂,为心肾不交遗精之专方。

金锁玉关丸相关中药材

1、五味子

别名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北五味子,辽五味子,荎蕏,玄及。

来源为木兰种植物五味子的果实。霜降后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摘,拣去果枝及杂质,晒干;贮藏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虫蛀。

生境分布生于阳坡杂木林中,缠绕在其他植物上。分布东北、华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外皮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有不整齐的皱缩。果内柔软,常数个粘连一起;内含种子1~2枚,肾形,棕黄色,有光泽,坚硬,种仁白色。果肉气微弱而特殊,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而苦。以紫红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商品习称“北五味子”。

功能主治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①《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②《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④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⑤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⑥《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昧最妙”⑦《本草通玄》:“固精,敛汗”(1)敛肺止咳: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咳、气喘,常与补肾药合用。(2)涩精止泻:用于遗精、久泻。治遗精常配桑螵蛸、煅龙骨;治久泻常配肉豆蔻、芡实。(3)生津敛汗:用于阴液不足之口干渴、盗汗,常配麦冬、生牡蛎。(4)凡一切气血耗散之休克、虚脱,皆可配补药用之。

备注五味子商品中尚有一种“南五味子”,又称“西五味子”,主要为植物华中五味子(参见“血藤”条)的果实。其果粒较小,红色,皮发抱,肉较薄,品质较差。产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

2、石菖蒲

别名昌本,菖蒲,昌阳,昌草,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昌本,昌羊,九节菖蒲,剑叶菖蒲,菖蒲叶,香菖蒲,药菖蒲。

来源为天南里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涧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间。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主产四川、浙江、江苏等地。

性状干燥报茎略呈扁圆柱形,稍弯曲,有时分歧,一般长3~20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灰黄色、红棕色或棕色,环节紧密,节间长约3~6毫米,有略呈扁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方具多数圆点状突起的根痕,并有细皱纹,节间有时残留叶基,纤维状,偶有短小细根。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淡棕色,可见环状的内皮层,维管束散在,中心部较显着。气芳香,味微辛。以条长、粗肥、断面类白色、纤维性弱者佳。

功能主治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①《本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②《别录》:“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聪耳目,益心智”③《药性论》:“治风湿顽痹,耳鸣,头风,泪下,杀诸虫,治恶疮疥瘙”④《日华子本草》:“除风下气,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治客风疮疥,涩小便,杀腹藏虫。耳痛:作末、炒,承热裹窨,甚验”⑤王好古:“治心积伏粱”⑥《滇南本草》:“治九种胃气,止疼痛”⑦《纲目》:“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解巴豆、大戟毒”⑧《本草备要》:“补肝益心,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风痹惊痫”⑨《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痈”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热病神昏,精神病”⑾《广西中草药》:“治癫狂,惊痫,痰厥昏迷,胸腹胀闷或疼痛”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变种植物细叶菖蒲(又名:钱菖蒲)的根茎,亦同等入药,一般用鲜品,亦称鲜菖蒲。古代文献称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故本品亦有九节菖蒲之名,但目前华北一带用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作九节菖蒲。参见“九节菖蒲”条。

3、莲花

别名菡萏,荷花,水花,菡萏,芙蓉。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花蕾。6~7月间采收含苞未放的大花蕾或开放的花,阴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花蕾呈圆锥形,长2.5~4厘米,直径约2厘米。表面灰棕色。花瓣多层,呈螺旋状排列;散落的花瓣呈卵圆形或椭圆形,略皱缩或折叠,表面有多数细筋脉,基部略厚;质光滑柔软。去掉花瓣,中心为幼小的莲蓬,顶端圆而平坦,上有小孔10余个,基部渐窄,周围着生多数花蕊。花柄呈细圆柱状,上有皱沟或顺纹,表面紫黑色,具刺状突起,断面有大型孔隙。微有香气,味苦涩,以未开放、瓣整齐、洁净、气清香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治跌损呕血,天泡湿疮。①《日华子本草》:“镇心,益色驻颜”②《日用本草》:“涩精气”③《滇南本草》:“治妇人血逆昏迷”④《本草再新》:“清心凉血,解热毒,治惊痫,消湿去风,治疮疥”⑤《河北药材》:“揉碎贴肿毒,促脓肿之吸收”⑥《山东中药》:“活血祛瘀”

4、莲子

别名藕实,水芝丹,莲实,泽芝,莲蓬子,莲肉,莲米,藕实。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果实或种子。秋末、冬初割取莲房,取出果实,晒干;或收集坠入水中、沉于淤泥内的果实,洗净、晒干。或除去果壳后晒干。经霜老熟而带有灰黑色果壳的称为“石莲子”;除去果壳的种子称为“莲肉”。

生境分布自生或栽培于池塘内。我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江西。以湖南产品最佳,福建产量最大。此外,山东、安徽、山西、河南、辽宁、黑龙江、云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性状①石莲子(《别录》)又名:甜石莲、壳莲子、带皮莲子。呈卵圆形成椭圆形,两头略尖,长1.5~2厘米,直径0.8~1.2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被灰白色粉霜,除去后略有光泽,可见密生的浅色小点;顶端有小圆孔,基部有短果柄,果柄旁有圆形棕色小突起。质坚硬,不易破开;果皮厚约1毫米,内表面红棕色。内种子一颗,即莲肉。气无,味涩檄甘。以色黑、饱满、质重坚硬者力佳。②莲肉(《纲目》)又名:石莲肉(《局方》)。呈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0.7~1.2厘米。外皮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纹,紧贴于种仁上,不易剥离;一端有深红棕色的乳状突起,多有裂口。有的种子已除去外皮,其表面呈黄白色,种仁2片,肥厚,质坚硬,有扮性,中央有大形空隙,内有绿色的胚芽(莲心)。气无,味甘淡微涩。以个大、饱满、整齐者为佳。

功能主治养心,益肾,补脾。涩肠。治夜寐多梦,遗精,淋浊,久痢,虚泻,妇人崩漏带下。石莲子并能止呕、开胃,常用治噤口痢。①《本经》:“主补中、养神、益气力”②盂诜:“主五脏不足,伤中气绝,利益十二经脉血气”③《本草拾遗》:“令发黑,不老”④《食医心镜》:“止渴,去热”⑤《日华子本草》:“益气,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泄精”⑥《日用本草》:“止烦渴,治泻痢,止白浊”⑦《滇南本草》:“清心解热”⑧《纲目》:“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⑨《本草备要》:“清心除烦,开胃进食,专治噤口痢、淋浊诸证”⑩《随息居饮食谱》:“镇逆止呕,固下焦,愈二便不禁”

5、龙骨

别名五花龙骨。

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生境分布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

性状①五花龙骨 又名:青化龙骨、花龙骨。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淡黄白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的花纹,深浅粗细不一。表面平滑,时有小裂隙。断面多粗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以质脆,分层、有五色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②龙骨 又名:白龙骨(《千金方》).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但一般以五花龙骨为优。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①《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②《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龙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③《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⑤《珍珠囊》:“固大肠脱”⑥《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

6、淮山

别名山药。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

功能主治健脾、厚肠胃、补肺、益肾。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遗精带下,小便频数,消渴,子宫脱垂。

备注鲜淮山是一种日常食物,可当作蔬菜食用,干淮山入中药用,性质平和,多食无妨。

7、知母

别名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芪母,提母,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苦心,儿草,水须,昌支,蒜瓣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羊胡子根,穿地龙,虾草,马马草,淮知母,蚔母,蒜辫子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较佳。栽培三年后开始收获。挖出根茎,除去茎苗及须根,保留黄绒毛和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者,为“毛知母”;鲜时剥去栓皮晒干者为“光知母”。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①毛知母为带皮的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微弯曲,一端较粗,一端较细,偶有2~3分歧,长3~17厘米,直径0.8~2厘米。根头部有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残留,俗称“金包头”;上面中央有一道下陷的纵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金黄色扁平的绒毛,由两侧向根茎上方集中;另一面较皱缩,并有多数凹陷或突起的小圆点状根痕,黄绒毛少或无。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平坦。无臭,味甘而苦,带粘性。以肥大、质硬、表面被金黄色绒毛、断面黄白色者为佳。瘦长、形扁、外毛灰黑、内色暗者为质次。②光知母 又名:知母肉。为去皮的干燥根茎。较毛知母瘦小,长约3~13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扭曲的纵沟,一侧可见多数不规则散在的小形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的显筋脉点,水浸后有粘液。气味同毛知母。以肥大、滋润、质硬、色黄白、嚼之发粘者为佳。主产河北、山西。此外,河南、内蒙古、甘肃、陕西以及东北等地亦产。以河北易县所产品质最佳,称“西陵知母”。西南及中南都销毛知母;华北,东北销光知母。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①《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②《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③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④《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⑤《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⑥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⑦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⑧《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瘈疭”

8、黄柏

别名檗木,檗皮,黄檗,元柏,檗木。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3~6月间采收。选十年以上的黄柏,轮流剥取部分树皮。不能一次剥尽,以保持原树继续生长。剥去后,即自行生长新皮,未割部分可在下年采收。将剩下的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皮(栓皮),至显黄色为度,不可伤及内皮,刷净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霉变色。

性状①东黄柏 又名:关柏、关黄柏。为植物黄柏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2~4毫米。栓皮留存或已剥离,栓皮较厚,表面灰白色;栓皮剥离者,表面棕黄色,平坦或有抽皱及皮孔;内表面灰黄色。质较松,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稍带绿。气微,味苦。粉末遇水即带粘性,并使水染成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此外,黑龙江、内蒙古亦产。以辽宁产量最大。②川黄柏(《得配本草》)为植物黄皮树及其变型变种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3~5毫米,栓皮多已剥离。外表面深黄色,较平坦,有纵棱线及棕色皮孔;内表面灰黄色或黄色。质坚硬而轻,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呈片状分裂,鲜黄色。气微,味苦,嚼之有粘滑性,能使水染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主产四川、贵州、湖北、云南。此外,湖南、甘肃、广西亦产。以四川、贵州产量最大。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亦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①《本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②《别录》:“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③《药性论》:“主男子阴痿。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及男子茎上疮,屑末敷之”④《本草拾遗》:“主热疮疱起,虫疮,痢,下血,杀蛀虫;煎服,主消渴”⑤《日华子本草》:“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疥癣,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后分急热肿痛”⑥《珍珠囊》:“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⑦《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泻膀胱龙火,利结小便,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水不足”⑧《用药心法》:“治疮痛不可忍者”⑨《兰室秘藏》:“泻冲脉之邪。治夏月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⑩《纲目》:“敷小儿头疮”⑾《现代实用中药》:“打扑挫筋等,磨粉调如泥状涂贴”

备注黄皮树的变种秃叶黄皮树(分布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峨嵋黄皮树(分布四川)、云南黄皮树(分布云南)、镰刀叶黄皮树(分布云南)等也同等入药。

9、芡实

别名鸡头米,鸡头,卵菱,鸡瘫,鸡头实,雁喙实,雁头,乌头,艻子,鸿头,水流黄,水鸡头,肇实,刺莲藕,刀芡实,鸡头果,苏黄,黄实,鸡咀莲,鸡头苞,刺莲蓬实,鸡癕,蔿子。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9~10月种子成熟时,割取果实,击碎果皮,取出种子,除去硬壳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池沼湖泊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台湾、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云南及贵州等地。主产江苏、湖南、湖北、山东。此外,福建、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种仁呈圆球形,直径约6毫米。一端呈白色,约占全体1/3,有圆形凹陷,另一端为棕红色,约占全体2/3。表面平滑,有花纹。质硬而脆,破开后,断面不平,色洁白,粉性。无臭,味淡。以颗粒饱满均匀、粉性足、无碎末及皮壳者为佳。

功能主治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治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①《本经》:“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②《日华子本草》:“开胃助气”③《纲目》:“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④《本草从新》: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治梦遗滑精,解暑热酒毒,疗带浊泄泻,小便不禁。

10、砂仁

别名春砂仁,缩沙蜜,缩砂仁,缩砂密,缩砂蜜,缩砂蔤。

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或缩砂的成熟果实或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文火焙干,即为壳砂(一名砂果);剥去果皮,将种子团晒干,即为砂仁。

生境分布阳春砂仁主产广东、广西等地。进口砂仁主产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

性状①阳春砂仁(《南越笔记》)又名:春砂仁、蜜砂仁(《古今药物别名考》),土密砂(《增订伪药条辩》),为植物阳春砂的干燥果实。椭圆或卵圆球形,略呈三棱状,长1.5~2厘米,径1~1.5厘米。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一端有小突起物,一端有果柄痕。果皮薄,质轻脆,内合多数种子。种子团呈球形或长圆球形,具钝三棱分成三瓣,每瓣有种子6~15粒。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径约2毫米,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破开后,内部灰白色,油润。气芳香,味辛微苦。②进口砂仁 又名:西砂仁(《饮片新参》)。为植物缩砂的干燥果实。椭圆或卵圆球形,略呈三棱状,长1.5~2厘米,径0.8~1.5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密生刺片状突起。种子团形状较圆,表面灰棕色或棕色,去壳后的砂仁往往因特殊加工处理,其外层被有白色粉霜。气味较阳春砂稍淡。以上两种均以个大、坚实、仁饱满、气味浓厚者为佳。以阳春砂质量为优。

功能主治行气调中,和胃,醒脾。治腹痛痞胀,胃呆食滞,噎膈呕吐,寒泻冷痢,妊娠胎动。①《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②《本草拾遗》:“主上气咳嗽,奔豚,惊痫邪气。”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④张元素:“治脾胃气结滞不散。”⑤杨士瀛:“和中,行气,止痛,安胎。”⑥《本草蒙筌》:“止恶心,却腹痛。”⑦《纲目》:“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次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哽。”⑧《医林纂要》:“润肾,补肝,补命门,和脾胃,开郁结。”

11、锁阳

别名琐阳,不老药,锈铁棒,地毛球,黄骨狼,锁严子,羊锁不拉,琐阳,耶尔买他格,乌兰-告亚,锈铁锤,锁燕。

来源为锁阳科植物锁阳的全草。春、秋采收,以春季采者为佳。挖出后除去花序,置沙滩中半埋半露,晒干即成。少数地区趁鲜时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干燥多沙地带,多寄生于白刺的根上。分布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地。主产甘肃、新疆、内蒙古。此外,宁夏、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全草,呈扁圆柱形或一端略细,长8~21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红棕色至深棕色,皱绪不平,形成粗大的纵沟或不规则的凹陷,有时可见三角形的鳞片,和有部分花序存在。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略显颗粒性,棕色而柔润。气微香,味微苦而涩。锁阳片为横切或斜切成的厚约1厘米左右的片段,往往用绳穿串。以个肥大、色红、坚实,断面粉性、不显筋脉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润肠。治阳痿,尿血,血枯便秘,腰膝痿弱。①《本草衍义补遗》:“补阴气。治虚而大便燥结用”②《纲目》:“润燥养筋。治痿弱”③《本草原始》:“补阴血虚火,兴阳固精,强阴益髓”④《内蒙古中草药》:“治阳萎遗精,腰腿酸软,神经衰弱,老年便秘”

12、山药

别名薯藇,署预,薯蓣,山芋,诸署,署豫,玉延,修脆,山薯,王薯,薯药,怀山药,蛇芋,白苕,九黄姜,野白薯,山板薯,扇子薯,佛掌薯,土薯,山薯蓣,淮山,白山药,土蓣,藷藇,几草,山藷,延草,王芋薯药,淮山药,野山豆,山板术,白药子。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11~12月采挖,切去根头,洗净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毛山药。选择粗大的毛山药,用清水浸匀,再加微热,并用棉被盖好,保持湿润闷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圆柱状,将两头切齐,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

生境分布生山野向阳处。现各地皆有栽培。

性状①毛山药: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约15~30厘米,直径1.5~6匣米,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明显纵皱及未除尽之栓皮,并少数根痕。质较硬,断面白色,颗粒状,粉质。气微,味甘微酸,嚼之发粘。②光山药:呈平滑的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淡黄白色,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微甘味酸,嚼之发粘。以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主产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云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四川等地亦产。一般以河南博爱,沁阳、武陟、温县等地(古怀庆所属)所产质量最佳,习称“怀山药”。除上述正品山药外,在少数地区尚有以日本薯蓣(长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其块茎习称野山药,土山药,原植物参见“风车儿”条)、三角叶薯蓣(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多种薯蓣属植物的块茎也作山药使用。

功能主治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①《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②《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钥”③《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④《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⑤《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⑥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⑦《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⑧《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13、茯神

别名伏神,茯神木。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间天然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

生境分布产地同茯苓。

性状干燥的菌核形态与茯苓相同,惟中间有一松树根贯穿。商品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质坚实,具粉质,切断的松根棕黄色,表面有圈状纹理(年轮)。以内厚实,松根小者为佳。

功能主治宁心,安神,利水。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①《别录》:“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养精神。”②《药性论》:“主惊痫,安神定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小肠不利。”③《本草再新》:“治心虚气短,健脾利温。”

14、茯苓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不死面。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㈠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㈡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㈢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㈣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生境分布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性状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15、鸡头

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头。

功能主治①《纲目》:“辟温”②《本草再新》:“养肝益肾,宣阳助阴,通络活血。治小儿痘浆不起,时疹毒疮;堕死胎,安生胎”

16、藕节

别名光藕节,藕节巴,光藕节,藕节疤。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根茎的节部。秋、冬或春初挖取根茎(藕),洗净泥土,切下节部,除去须根,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浙江、江苏、安徽。此外,湖北、湖南、山东、河南、江西、福建、河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藕节,呈短圆柱形,长约2~4厘米,直径约2厘米。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中央节部稍膨大,上有多数残留的须根及根痕,有时可见暗红棕色的鳞叶残基;节两端残留的节间部表面有纵纹,横切面中央可见较小的圆孔,其周围约有8个大孔。体轻,节部质坚硬,难折断。气无,蛛微甘涩。以节部黑褐色、两头白色、干燥、无须根泥土者为佳。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血崩。①《药性论》:“捣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②《日华子本草》):“解热毒,消瘀血、产后血闷。合地黄生研汁,(入)热酒并小便服”③《滇南本草》:“治妇人血崩,冷浊”④《纲目》:“能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⑤《纲目拾遗》:“藕节粉:开膈,补腰肾,和血脉,散瘀血,生新血;产后及吐血者食之尤佳”⑥《本草再新》:“凉血养血,利水通经”

17、远志

别名小草,细草,小鸡腿,细叶远志,线茶,葽绕,蕀蒬,棘菀,苦远志,小鸡眼,小草根。

来源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的根。春季出苗前或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残基及泥土,阴干或晒干。趁新鲜时,选择较粗的根用木棒搂松或用手搓揉。抽去木心,即为“远志筒”;较细的根用棒捶裂,除去木心,称“远志肉”;最细小的根不去木心,名“远志棍”。

生境分布生向阳山坡或路旁。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主产山西、陕西、河北、河南。此外山东、内蒙古、安徽、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性状①远志筒 呈筒状,中空,拘挛不直,长3~12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灰色,或灰黄色。全体有密而深陷的横皱纹,有些有细纵纹及细小的疙瘩状根痕。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较平坦,微有青草气,味苦微辛,有刺喉感。②远志肉 多已破碎。肉薄,横皱纹较少。③远志棍 又名:远志梗、远志骨。细小,中间有较硬的淡黄色木心。

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解郁。治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疮肿。(1)祛痰开窍:用于痰阻心窍之神昏痰盛及精神失常,可配菖蒲、郁金。(2)交通心肾: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常配茯苓、酸枣仁。①《本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②《本草经集注》:“杀天雄、附子毒”③《别录》:“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④《药性论》:“治心神健春,坚壮阳道。主梦邪”⑤《日华子本草》:“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⑥王好古:“治肾积奔豚”⑦《纲目》:“治一切痈疽”⑧《滇南本草》:“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疗五痫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⑨《本草再新》:“行气散郁,并善豁痰”

备注此外,尚有一种宽叶远志的根,也作远志使用,习称“土远志”,《滇南本草》称之为“甜远志”,参见“甜远志”条。

18、莲须

别名金樱草,莲花须,莲花蕊,莲蕊须,金樱草,佛座须。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雄蕊。夏季花盛开时,采取雄蕊,阴干。

生境分布主产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性状干燥雄蕊呈线状,花药长1~1.5厘米,直径约0.5毫米,多数扭转呈螺旋状,黄色或浅棕黄色,2室,纵裂,内有多数黄色花粉。花丝呈丝状而略扁,稍弯曲,长1~1.6厘米,棕黄色或棕褐色。质轻。气微香,味微涩。以干燥、完整、色淡黄、质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心,益肾,涩精,止血。治梦遗滑泄,吐、衄、崩、带,泻痢。①《本草蒙筌》:“益肾,涩精,固髓”②《纲目》:“清心通肾,固精气,乌须发,悦颜色,益血,止血崩、吐血”③《本草通玄》:“治男子肾泄,女子崩带”④《会约医镜》:“除泻痢”⑤《本草再新》:“清心肺之虚热,解暑除烦,生津止渴”

19、龟版

别名龟甲,神屋,龟壳,败龟甲,败将,败龟版,龟筒,龟下甲,龟底甲,龟腹甲,元武版,坎版,拖泥板。

来源为龟科动物乌龟的甲壳(主要为腹甲)。全年均可捕捉,但以秋、冬为多。杀死后,剔除筋肉,取其腹甲,洗净,晒干或晾干,称为“血版”。如煮死后所取的腹甲,称为“汤版”。过去商品均为腹甲,近年来亦开始采用背甲。

生境分布多群居,常栖息在川泽湖池中,肉食性,常以蠕虫及小鱼等为食。生活力很强,数月断食,可以不死。分布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安徽、广东、广西、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等地。主产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此外,广东、四川、贵州、福建、陕西、河南、上海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腹甲,略呈板片状,长方椭圆形,肋鳞板附于两侧,略呈翼状。长10~20厘米,宽7~10厘米,厚约5毫米,外表面黄棕色至棕色,有时具紫棕色纹理,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由12块腹鳞甲相对嵌合而成,嵌合处呈锯齿状缝,前端较宽,略呈圆形或截形,后端较狭且内陷,呈V形缺刻,两侧的肋板由4对肋鳞甲合成,在其两端往往留有1块残缘鳞甲。“血版”表面光滑,外皮尚存,有时略带血痕;“汤版”无光泽,皮已脱落。质坚硬,断面外缘为牙白色,坚实;内为乳白色或肉红色,有孔隙。气腥,味微咸。以血板、块大、完整、洁净无腐肉者为佳。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补肾,健骨。治肾阴不足,骨蒸劳热,吐血,衄血,久咳,遗精,崩漏,带下,腰痛,骨痿,阴虚风动,久痢,久疟,痔疮,小儿囟门不合。①《本经》:“主漏下赤白,破症瘕,痎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②《别录》:“主头疮难燥,女子阴疮,及惊恚气,心腹痛,不可久立,骨中寒热,伤寒劳复,或肌体寒热欲死,以作汤良,益气资智,亦使人能食”③《药性论》:“灰治脱肛”④《四声本草》:“主风脚弱,炙之,末,酒服”⑤《日华子本草》:“治血麻痹”⑥《本草衍义》:“补心”⑦《日用本草》:“治腰膝酸软,不能久立”⑧朱震亨:“补阴,主阴血不足,去瘀血,止血痢,续筋骨,治劳倦,四肢无力”⑨《本草蒙筌》:“专补阴衰,善滋肾损”⑩《纲目》:“治腰脚酸痛,补心肾,益大肠,止久痢久泄,主难产,消痈肿,烧灰敷臁疮”⑾《本经逢原》:“烧灰酒服,治痘疮”⑿《医林篆要》:“治骨蒸劳热,吐血,衄血,肠风痔血,阴虚血热之症”

20、牡蛎

别名蛎蛤,古贲,左顾牡蛎,牡蛤,蛎房,蚝莆,蚝壳,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左壳,蛎蛤,蚝山,左牡蛎。

来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全年可采集。取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性状为不规则的卵圆形、三角形或长圆形贝壳,大小不等,通常长10~30厘米,宽5~10厘米,厚1~3厘米;外表灰色、浅灰棕色或灰蓝色,呈层状,并有弯曲的粗糙层纹。壳内面多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泽,基部有横纹,无光泽,边缘有波状层纹。左壳较右壳厚而大,不平坦,壳外面常有海螺、苔藓等附着,表面并常有洞,洞内有小贝壳;右壳薄而小,较平坦。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层状。气无,味微咸。以个大、整齐、里面光洁者为佳。

功能主治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煅牡蛎收敛固涩。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1)益阴潜阳:生用治阴虚阳亢之潮热盗汗、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症。(2)软坚散结:生用治瘰疬、肿块。(3)固涩:煅用治多汗、遗精、带下、崩漏、泄泻等,常与龙骨配伍。(4)也可用于胃酸过多,常配乌贼骨。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②《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③《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风热,止痛。治温疟。又和杜仲服止盗汗。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④《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⑤《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⑥《珍珠囊》:“软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⑦《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⑧《医学衷中参西录》:“止呃逆”⑨《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剂,有和胃镇痛作用,治胃酸过多,身体虚弱,盗汗及心悸动惕、肉瞤等。对于怀孕妇及小儿钙质缺乏与肺结核等有效”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清肺化痰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