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6:07:21作者:百科知识库
强肾养心胶囊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
名称强肾养心胶囊
拼音jiang shen yang xin jiao nang
成份肉苁蓉、蛇床子、菟丝子(盐炒)、巴戟天、五味子、防风、杜仲(盐炒)、远志、海马、海龙。辅料为淀粉。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是棕褐色颗粒,气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养心安神。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体倦,小便频数清长及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规格每粒装0、35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2次。
禁忌儿童禁用;感冒及阴虚内热患者禁服。
注意事项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本品宜饭后服用。3.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5.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防潮。
有效期24个月。
执行标准WS-5313(B-0313)-2002
别名肉松蓉,黑司令,纵蓉,地精,马足,马芝,大芸,寸芸,肉松蓉,金笋。
来源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或苁蓉、迷肉苁蓉等的肉质茎。春、秋均可采收。但以3~5月间采者为好,过时则中空。春季采者,通常半埋于沙土中晒干,商品称为“甜大芸”、“淡大芸”或“淡苁蓉”。秋采者,因水分多,不易晒干,须投入盐湖中1~3年后,取出晒干,称为“盐大芸”、“咸大芸”或“咸苁蓉”。
性状①甜苁蓉呈圆柱状而稍扁,一端略细,稍弯曲,长10~30厘米,直径2~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褐色,密被肥厚的肉质鳞片,呈覆瓦状排列。质坚实,微有韧性,肉质而带油性,不易折断,断面棕色,有花白点或裂隙。气微弱,味微甜。②盐苁蓉形状较不整齐,黑褐色,质较软,外面带有盐霜。断面黑色,气微,味咸。以上均以肉质、条粗长、棕褐色、柔嫩滋润者为佳。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以内蒙古产量最大。
功能主治补肾,益精,润燥,滑肠。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带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①《本经》:“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②《别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③《药性论》:“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大补益,主亦白下”④《日华子本草》:“治男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⑤《本草经疏》:“白酒煮烂顿食,治老人便燥闭结”
2、五味子别名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北五味子,辽五味子,荎蕏,玄及。
来源为木兰种植物五味子的果实。霜降后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摘,拣去果枝及杂质,晒干;贮藏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虫蛀。
生境分布生于阳坡杂木林中,缠绕在其他植物上。分布东北、华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外皮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有不整齐的皱缩。果内柔软,常数个粘连一起;内含种子1~2枚,肾形,棕黄色,有光泽,坚硬,种仁白色。果肉气微弱而特殊,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而苦。以紫红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商品习称“北五味子”。
功能主治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①《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②《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④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⑤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⑥《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昧最妙”⑦《本草通玄》:“固精,敛汗”(1)敛肺止咳: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咳、气喘,常与补肾药合用。(2)涩精止泻:用于遗精、久泻。治遗精常配桑螵蛸、煅龙骨;治久泻常配肉豆蔻、芡实。(3)生津敛汗:用于阴液不足之口干渴、盗汗,常配麦冬、生牡蛎。(4)凡一切气血耗散之休克、虚脱,皆可配补药用之。
备注五味子商品中尚有一种“南五味子”,又称“西五味子”,主要为植物华中五味子(参见“血藤”条)的果实。其果粒较小,红色,皮发抱,肉较薄,品质较差。产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
3、巴戟天别名巴戟,巴吉天,戟天,巴戟肉,鸡肠风,猫肠筋,兔儿肠,巴戟,兔子肠,鸡眼藤,黑藤钻,兔仔肠,三角藤,糠藤。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冬、春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晒至6~7成干,用木糙轻轻捶扁,晒干;或先蒸过,晒至半干后,捶扁,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谷、溪边或山林下,亦有栽培。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弯曲扁圆柱形或圆柱形,长度不等,直径约1~2厘米。表面灰黄色。有粗而不深的纵皱纹及深陷的横纹,甚至皮部断裂而露出木部,形成长约1~3厘米的节,形如鸡肠,故土名“鸡肠风”。折断面不平,横切面多裂纹;皮部呈鲜明的淡紫色,木郎黄棕色,皮部宽度为木部的两倍。气无,味甜而略涩。以条大、肥壮、连珠状、肉厚、色紫者为佳。条细瘦、肉薄、色灰者质次。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治阳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腰膝酸痛。①《本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②《别录》:“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③《药性论》:“治男子梦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④《日华子本草》:“安五脏,定心气,除一切风。疗水肿”⑤《纲目》:“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⑥《本草求原》:“化痰,治嗽喘,眩晕,泄泻,食少”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治肾虚腰脚无力,痿痹瘫痪,风湿骨痛,神经衰弱,阳萎遗精,早泄,失眠;妇女不育”
4、蛇床子别名蛇米,蛇珠,蛇粟,蛇床仁,蛇床实,气果,双肾子,额头花子,野茴香,蛇米,癞头花子,野胡萝卜子,蛇栗。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割取全株,打落果实,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或田间、路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此外,广西、四川、陕西、山西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椭圆形,由2分果合成,长约2毫米。直径约1毫米,灰黄色,顶端有2枚向外弯曲的宿存花柱基;分果背面略隆起,有突起的脊线5条,接合面平坦,有2条棕色略突起的纵线,其中有一条浅色的线状物。果皮松脆。种子细小,灰棕色,有油性。气香,味辛凉而有麻舌感。以颗粒饱满、灰黄色、气味浓厚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助阳,祛风,燥湿,杀虫。治男子阳痿,阴囊湿痒,女子带下阴痒,子宫寒冷不孕,风湿痹痛,疥癣湿疮。①《本经》:“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创”②《别录》:“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好颜色,令人有子”③《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顽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瘥。疗齿痛及小儿惊痫”④《日华子本草》:治暴冷,暖丈夫阳气,助女人阴气,扑损瘀血,腰胯疼,阴汗湿癣,肢顽痹,赤白带下,缩小便。⑤《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止痒,洗螆癞”⑥《长沙药解》:“吹聤耳”
5、菟丝子别名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黄丝藤,无娘藤,金黄丝子,菟丝实,吐丝子,无娘藤米米,黄藤子,龙须子,萝丝子,缠龙子,黄湾子,黄网子,黄萝子,豆须子,黄丝子。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7~9月种子成熟时与寄主一同割下,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
性状①菟丝子 干燥种子呈扁球形或卵圆形,两侧常凹陷,长径约1.5毫米,短径约1毫米。种皮红棕色或棕黄色,微粗糙。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的深色小点,一端有淡色圆点,其中央有线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苦涩。以颗粒饱满、无尘土及杂质者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②大菟丝子 性状与上种相似,但较大,长径约3毫米,短径约2~3毫米,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排列成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主产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同属植物海滨菟丝子及大豆菟丝子的种子在少数地区亦作菟丝子入药。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1)补肝肾:本品为补肾缩尿,止遗精之常用药。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阳痿、遗精。本品性柔润,平补肝肾而不燥。(2)安胎:用于体弱易于流产者,常配桑寄生、续断。①《本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久服明目”②《雷公炮炙论》:“补人卫气,助人筋脉”③《别录》:“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④《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⑤《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治泄精,尿血,润心肺”⑥王好占:“补肝脏风虚”⑦《山东中药》:“治妇人常习流产”
6、防风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铜芸,茴芸,茴草,闾根,百蜚。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根头部直径约1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细环节,节上有棕色粗毛,顶端有茎的残痕;根部外皮皱缩而粗糙,有不整齐的纵皱及细横纹,除散生污黄色的横长皮孔外,点状突起的须根痕也随处可见。质松而软,易折断,断而不平坦,木部淡黄色,皮部黄棕色有裂隙,射线呈放射状。气微香,味微甘。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外皮粗糙、有毛头,带硬苗者质次。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此外,辽防风药材宁、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亦产。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⑦王好占:“搜肝气。”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备注除上述正品防风外,尚有以下几种,均为地区习惯用药。①川防风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详"川防风"条。②竹叶防风 为同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详"竹叶防风"条。③云防风 为同科植物松叶防风的根,产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茎有细条纹。叶为2回或3回成三数分裂,裂片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上茎生叶有叶鞘。伞形花序,花序柄延长,坚硬;无总苞或仅有叶状总苞1片;伞辐6~8,长短不一;小总苞片约10片;萼缺;花冠黄色。果卵形。④新疆防风 为同科植物细叶防风的根。产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叶多数,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茎生叶较小。伞形花序,伞辐少数,不等长,被短柔毛;总苞有5~10片披针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头状,小总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齿短,丝状;花瓣白色。果近圆柱形,密生柔毛。
7、杜仲别名扯丝皮,思仲,丝棉皮,玉丝皮,思仙,木绵,石思仙,丝连皮,丝楝树皮,扯丝皮。
来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为了保护资源,一般采用局部剥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置通风干燥处。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此外,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树皮,为平坦的板片状或卷片状,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约3~10毫米,长约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槽纹及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较平滑。内表面光滑,暗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细密,略有伸缩性。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净,外面黄棕色,内面黑褐色而光,折断时白丝多者为佳。皮薄、断面丝少或皮厚带粗皮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①《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②《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③《药性论》:“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⑤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⑥《本草正》:“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⑦《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⑧《本草再新》:“充筋力,强阳道”
8、海龙别名水雁,海蛇,杨枝鱼,钱串子。
来源为海龙科动物刁海龙、拟海龙或尖海龙除去皮膜及内脏的全体。全年均可采捕,洗净晒干。或除去外面皮膜及内脏后,洗净晒干。通常以4~9月间产量最大。
性状①刁海龙的干燥全体,呈长条形而略扁,中部略粗,尾部渐细而弯曲。全长20~40厘米,中部直径2~2.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灰棕色。头部前方具管状长嘴,嘴基部有深陷的眼睛1对。躯干部具5条纵棱,尾部前段具6条纵棱,后殴具4条纵棱。全体有圆形突起的图案状花纹。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以条大、色白、完整者为佳。主产广东。②拟海龙的干燥全体(又名:海钻),呈长条形而平扁,中部略粗,尾部细而略弯,全长约20厘米,中部直径约2厘米。表面灰棕色。嘴长管状。眼大而圆。躯干部具4条纵棱,尾部前段具8条纵棱,后段具4条纵棱。全体具图案状花纹。体轻,骨质,坚硬。气味同前种。主产福建、广东。③尖海龙的干燥全体(又名:小海龙),呈细长条形而扭曲。全长约15~20厘米,直径0.4~0.5厘米。尾长约为躯干的2倍。表面背部灰褐色,腹部灰黄色。躯干部有7条纵棱,尾部有4条纵棱。骨环不甚明显。质轻而脆,易折断。气腥,味淡微咸。主产山东。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治阳痿。①《纲目拾遗》:“功倍海马。催生尤捷效”②《现代实用中药》:“为强壮药,有兴奋作用,用于老人及衰弱者之精神衰惫。治血气痛”③《中药鉴别手册》:“补肾壮阳。治阳萎、不育”
备注广东民间尚以粗吻海龙的全体入药。
9、海马别名水马,对海马,海蛆,水马,马头鱼,龙落子鱼,虾姑,龙落子。
来源为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刺海马、大海马、斑海马或日本海马除去内脏的全体。全年均可捕获,但以8~9月产量最大。搞得后,将内脏除去,晒干;或除去外部灰、黑色皮膜和内脏后,将尾盘卷,晒干,选择大小相似者,用红线缠扎成对。商品分为海马、刺海马两类。另有一种为幼体的干燥品,称为海蛆。
性状①海马 为克氏海马、大海马、斑海马、日本海马的干燥全体。体呈长条形,略弯曲或卷曲,长10~25厘米,上部粗而扁方,直径约2~3厘米,下部细而方,直径约1厘米,尾端略尖而弯曲。头似马头,具管状长嘴,有1对深陷的眼睛。表面黄白色或灰棕色,略有光泽,上部具6棱,下部有4棱,密生突起的横纹,边缘有齿,背部有鳍。骨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微咸。以个大、色白、体完整者为佳。主产广东、福建及台湾等地。以广东产量最大。②刺海马 为刺海马的干燥全体。形与海马相似,但较小,长约20厘米,通体具硬刺,刺长2~4毫米。其他性状同上种。主产福建、广东等地。③海蛆(《百草镜》)又名:小海驹、小海马。为海马的幼体。形状与海马相似而较小。产地同海马。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调气活血。治阳痿,遗尿,虚喘,难产,症积,疔疮肿毒。①《本草拾遗》:“主妇人难产”②《本草图经》:“妇人将产,烧末饮服。”“《异鱼图》云,主难产及血气痛”③《品汇精要》:“谓气和血”④《纲目》:“暖水藏,壮阳道,消瘕块,治疔疮肿毒”⑤《本经逢原》:“阳虚多用之,可代蛤蚧”⑥《海南介语》:“主夜遗”⑦《药材学》:“温通任脉,用于喘息及久喘”
10、菟丝别名王女,菟芦,复实,赤网,兔丘,菟缕,菟累,野狐浆草,火焰草,金线草,野狐丝,黄丝草,金丝草,无根金丝草,缠豆藤,豆马黄,吐血丝,莫娘藤,兔儿须,黄腊须,盘死豆,黄乱丝,麻棱丝,缠丝蔓,王女,鸮萝,狐丝,无根草,豆寄生,无娘藤。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全草。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东、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茎多缠绕成团,呈棕黄色,柔细,粗不及1毫米。叶退化成鳞状片,多脱落。花簇生于茎节,成球形。带有圆形或扁球形的果实,呈棕黄色。气微,味苦。以干燥、色黄棕、无夹杂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水,解毒。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淋浊,带下,痢疾,黄疸,痈疽,疔疮,热毒痱疹。①《本经》:“汁去面酐”②陶弘景:“其茎按以浴小儿,疗热痱”③《本草蒙筌》:“解热毒痱疹,散庠塌痘疮”④杜文燮《药鉴》:“利水,治湿热”⑤《百草镜》:“治癃淋浊痢,带下,黄疸,预解痘毒,敷红丝疔”⑥《药性考》:“凉血散血。治痈疽肿毒诸症,吐、衄、崩、便、咳、咯诸血,服之能止,解诸药毒,瘴疠疔痈恶疮”⑦《李氏草秘》:“治血,解痘疮毒,难产酒煎服”⑧《纲目拾遗》:“葛祖治狐骚气,辟汗愈疟”⑨《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利小便”⑩《四川中药志》:“行血,生精,发痘麻;洗汗斑及散痧”⑾《陕西中药志》:“内用有滋阴作用;煎汤外用治阴疮,阴肿,阴痒,阴痛及阴道滴虫病”
11、远志别名小草,细草,小鸡腿,细叶远志,线茶,葽绕,蕀蒬,棘菀,苦远志,小鸡眼,小草根。
来源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的根。春季出苗前或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残基及泥土,阴干或晒干。趁新鲜时,选择较粗的根用木棒搂松或用手搓揉。抽去木心,即为“远志筒”;较细的根用棒捶裂,除去木心,称“远志肉”;最细小的根不去木心,名“远志棍”。
生境分布生向阳山坡或路旁。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主产山西、陕西、河北、河南。此外山东、内蒙古、安徽、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性状①远志筒 呈筒状,中空,拘挛不直,长3~12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灰色,或灰黄色。全体有密而深陷的横皱纹,有些有细纵纹及细小的疙瘩状根痕。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较平坦,微有青草气,味苦微辛,有刺喉感。②远志肉 多已破碎。肉薄,横皱纹较少。③远志棍 又名:远志梗、远志骨。细小,中间有较硬的淡黄色木心。
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解郁。治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疮肿。(1)祛痰开窍:用于痰阻心窍之神昏痰盛及精神失常,可配菖蒲、郁金。(2)交通心肾: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常配茯苓、酸枣仁。①《本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②《本草经集注》:“杀天雄、附子毒”③《别录》:“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④《药性论》:“治心神健春,坚壮阳道。主梦邪”⑤《日华子本草》:“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⑥王好古:“治肾积奔豚”⑦《纲目》:“治一切痈疽”⑧《滇南本草》:“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疗五痫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⑨《本草再新》:“行气散郁,并善豁痰”
备注此外,尚有一种宽叶远志的根,也作远志使用,习称“土远志”,《滇南本草》称之为“甜远志”,参见“甜远志”条。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