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6:07:03作者:百科知识库
强力枇杷露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
名称强力枇杷露
拼音Qiangli Pipalu
成份枇杷叶、罂粟壳、百部、白前、桑白皮、桔梗、薄荷脑。
性状本品为淡棕色的澄清液体、气香,味甜。
功能主治养阴敛肺,止咳祛痰。用于支气管炎咳嗽。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毫升,一日3次。
禁忌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糖尿病患者禁服。
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有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4、本品不宜长期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5、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闭,置阴凉处
执行标准部标二册
强力枇杷露(炼蜜)(现代标准)名称强力枇杷露(炼蜜)
拼音jiang li pi pa lou(lian mi)
成份枇杷叶、罂粟壳、百部、白前、桑白皮、桔梗、薄荷脑。
性状本品为淡棕色澄清液体;气香,味甜。
功能主治养阴敛肺,止咳祛痰。用于支气管炎咳嗽。
规格每瓶装180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克(相当于原药材2、3克)一日3次。
禁忌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糖尿病患者禁服。
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有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4、本品不宜长期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5、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仿制部标第二册
别名巴叶,枇杷,蜜枇杷叶,炙枇杷叶,芦桔叶,卢橘。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片,全年皆可采收,采摘后,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地。
性状干燥叶片长椭圆形,长12~25厘米,宽4~9厘米。叶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部锯齿缘,基部全缘。羽状网脉,中脉下面隆起。叶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上面有光泽;下面茸毛棕色。叶柄短。叶革质而脆。气无,味微苦。以叶大、色灰绿、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治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①《别录》:“主卒啘不止,下气”②《食疗本草》:“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③《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④《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⑤《本草再新》:“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⑥《安徽药材》:“煎汁洗脓疮、溃疡、痔疮”
2、桑白皮别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根白皮,桑根皮,桑皮,白桑皮。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冬季采挖,洗净,趁新鲜刮去背棕色栓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其他各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皮多呈长而扭曲的板状,或两边向内卷曲成槽状。长短宽狭不一,厚1~5毫米。外表面淡黄白色或近白色,有少数棕黄色或红黄色斑点,较平坦,有纵向裂纹及稀疏的纤维。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平滑,有细纵纹,或纵向裂开,霉出纤维。体轻,质韧,难折断,易纵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微有豆腥气,味甘微苦。以色白、皮厚、粉性足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①《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②《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③《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④孟诜:“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⑤《滇南本草》:“止肺热咳嗽”⑧《纲目》:泻肺,降气,散血。⑦《本草求原》:“治脚气痹挛,目昏,黄疸,通二便,治尿数”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麻木”
3、罂粟壳别名米壳,粟壳,罂子粟壳,米囊子壳,御米壳,米囊皮,米罂皮,米壳,烟斗斗,鸦片烟果果。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罂粟的干燥果壳。4~6月采摘果实,破开,除去种子,晒干。
性状干燥的果壳呈椭圆形或瓶状卵形,有时破碎成片状。外表黄白色或浅棕色,有纵向或横向的割痕,顶端有11~12条突起的残留柱头,放射状排列,呈圆盘状。基部有短柄。果皮坚脆,木质。破开后,内表面呈践黄色,微有光泽,并有十几条假隔膜,上有棕黑色小点,为种子脱落的残痕。质轻而脆。气清香,味微苦。以个大、色黄白、质坚、皮厚者为佳。
功能主治敛肺止咳,涩肠,定痛。治久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心腹筋骨诸痛,滑精,多尿,白带。①《医学启源》:“固收正气”②《滇南本草》:“收敛肺气,止咳嗽,止大肠下血,止日久泻痢赤白”③《纲目》:“止泻痢,固脱肛,治遗精久咳,敛肺涩肠,止心腹筋骨诸痛”④《本经逢原》:“蜜炙止嗽,醋炙止痢”⑤《本草从新》:“固肾,治遗精多溺”⑥《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慢性衰弱之久下痢、肠出血、脱肛、贫血拘挛之腹痛、腰痛、妇女白带。又用于慢性久咳嗽、肺结核、咳血、喘息等症”
4、白皮别名牛千斤。
来源为卫矛科植物腾冲卫矛的树皮。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山谷森林中。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功能主治止血。治刀伤,水磨浓汁搽,或研细末撒患处。
5、枇杷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果实。
生境分布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地。分布陕西、甘肃、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功能主治润肺,止渴,下气。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呕逆。①孟诜:“利五脏”②崔禹锡《食经》:“下气,止哕呕逆”③《日华子》:“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呕逆,并渴疾”④《滇南本草》:“治肺痿痨伤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儿惊风发热”
6、桔梗别名包袱花,铃当花,道拉基,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房图,荠苨,苦梗,苦桔梗,大药,卢茹,荠世纪,苦菜根。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春、秋两季采收,而以秋采者体重质实,质量较佳。挖取后去净苗叶,洗净泥土,即浸水中,刮去外皮,晒干。如遇阴雨应即烘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草丛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主产安徽、河南、湖北、辽宁、吉林、河北、内蒙古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长纺锤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时分歧稍弯曲,顶端具根茎(芦头),上面有许多半月形茎痕(芦碗)。全长6~30厘米,直径约0.5~2厘米。表面白色或淡棕色,皱缩,上部有横纹,通体有纵沟,下部尤多,并有类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孔样根痕,横向略延长。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至类棕色,略带颗粒状,有放射状裂隙,皮部较窄,形成层显着,淡棕色,木部类白色,中央无髓。气无,味微甘而后苦。以条粗均匀,坚实、洁白、味苦者佳。条不均匀,折断中空,色灰白者质次。
功能主治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⑤《本草衍义》:“治肺痈”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7、罂粟别名罂子粟,罂粟米,象谷囊,卸米,囊子,卸米子,粟米,罂子粟,御米,象谷,米囊,莺粟。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罂粟的种子。
生境分布原产欧洲南部及亚洲。
功能主治治反胃,腹痛,泻痢,脱肛。①《本草图经》:“主行风气,驱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②《纲目》:“治泻痢,润燥”③《医林纂要》:“除胃热”
8、百部别名百部根,白并,玉箫,箭杆,嗽药,百条根,野天门冬,百奶,九丛根,九虫根,一窝虎,九十九条根,山百根,牛虱鬼,药虱药,百部草,闹虱药。
来源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直立百部或对叶百部等的块根。春季新芽出土前及秋季苗将枯萎时挖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置沸水中浸烫后,取出晒干。
性状①蔓生百部和直立百部的块根略呈纺锤形,平直或略弯曲,两端细,长约4-18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黄白色至土黄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深纵沟及纵皱。质硬,易折断。断面微带角质,淡黄白色至暗棕色,中心柱多扁缩。气微,味先甜而后苦。以粗壮、肥润、坚实、色白者为佳。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及湖北、四川部分地区亦产。②对叶百部的根较粗大,长约12~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纵皱较浅。质较坚硬。折断面微呈角质状,中心柱白色。以肥壮、色黄白者为佳。主产湖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此外,广东、安徽、湖南部分地区及贵州、福建、台湾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润肺气,止咳,杀虫。治风寒咳嗽,百日咳,肺结核,老年咳喘,蛔虫、蛲虫病,皮肤疥癣、湿疹。(1)润肺止咳:用于新久咳嗽,如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及肺结核等。配麻黄、杏仁治小儿风寒咳喘;配紫菀、贝母、寒水石治小儿肺热咳嗽。(2)灭虱杀虫:用于头虱、体虱。浓煎灌肠治蛲虫。①《抱朴子》:“治咳及杀虫”②《别录》:“主咳嗽上气”③陶弘景:“百部火炙酒渍,饮之疗咳嗽,亦主去虱。又主暴嗽”④《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嗽,主润益肺”⑤《本草拾遗》:“火炙浸酒空腹饮,去虫蚕咬,兼疥癣疮”⑥《日华子本草》:“治疳蛔及传尸骨蒸劳,杀蛔虫,寸白、蛲虫”⑦《滇南本草》:“润肺,治肺热咳嗽:消痰定喘,止虚痨咳嗽,杀虫”⑧《中国药植志》:“与猪蹄煮服,可以治风湿症”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百日咳,肺结核,支气管炎,皮炎,湿疹,荨麻疹,脚癣,阿米巴痢疾”
备注云南、四川少数地区,有用百合科植物羊齿天门冬的块根作百部用,名“土百部”,详“土百部”条;广西有以石刁柏的块根作百部用,名“小百部”,详“小百部”条。
9、白前别名鹅管白前,竹叶白前,石蓝,嗽药,柳叶白前,水杨柳,大鹤瓢,水柳,芫花叶白前,溪瓢羹,消结草,乌梗仔,蜜白前,炒白前,鹅管白前。
来源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根及根茎。8月挖根,或拔起全株,割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性状①柳叶白前 又名:鹤管白前。为干燥的根茎及根,弯曲扭转而成团状。根茎呈管状,细长有节,略弯曲,长约4~15厘米,直径1.5~5毫米,表面浅黄色至黄棕色,有细纵皱纹,节部膨大,常有分歧,并密生须根,顶端常残留灰绿色或紫棕色的地上茎;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类圆形,中空或有膜质的髓。根细长弯曲,长约1~10厘米,多数呈毛须状,表面棕色或紫棕色,有细缴皱,并具多数小须根。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扩大镜下可见中心木部。气微弱,味甜。②芫花叶白前 干燥的根及根茎,形状与柳叶白前相似,但根茎及地上茎节部的芽对生而显著;根较长而粗,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5~1毫米;色亦较浅,常为灰黄色。气微弱,味微甜。以上两种,均以根茎粗、须根长、无泥土及杂质者为佳。主产浙江、安徽,此外,江苏、湖北、江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泻肺降气,下痰止嗽。治肺实喘满,咳嗽,多痰,胃脘疼痛。①《别录》:“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②《唐本草》:“主上气冲喉中,呼吸欲绝”③《日华子本草》:“洽贲豚肾气,肺气烦闷及上气”④《纲目》:“降气下痰”⑤《本草备要》:“泻肺”⑥《福建中草药》:“行气消积,健脾和胃”
10、薄荷别名蕃荷菜,菝蕑,吴菝蕑,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升阳菜薄苛,蔢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蕃荷菜,菝蔺,吴菝蔺,升阳菜,薄苛,夜息花。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具有白色绒毛;质脆。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气香,味辛凉。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⑩李杲:“主清利头目”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