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七味解毒活血膏

更新时间:2023-02-09 05:44:32作者:百科知识库

七味解毒活血膏

七味解毒活血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

七味解毒活血膏的基本资料

七味解毒活血膏(现代标准)

名称七味解毒活血膏

拼音Qiwei Jiedu Huoxue Gao

成份儿茶 鱼腥草 墨旱莲 苏木 五倍子 两面针 薄荷脑 十六醇 二甲硅油 甘油单硬脂酸酯 液体石蜡 聚山梨酯 甘油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十二烷基硫酸钠

功能主治傣医:中医:清热,活血,止痛。用于软组织损伤,轻度水火烫伤。

规格每支装20克

用法用量外用,一次0、5~1克,涂搽患处。软组织损伤,涂搽本品后,再按摩5~10分钟。

注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2、忌食生冷、油腻食物。3、切勿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皮肤破溃处禁用。4、孕妇、经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5、用药后皮肤过敏者应停止使用,症状严重者应去医院就诊。6、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或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等不适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WS-10858(ZD-0858)-2002

七味解毒活血膏相关中药材

1、鱼腥草

别名侧耳根,猪鼻孔,臭草,鱼鳞草,岑草,菹菜,紫背鱼腥草,紫蕺,菹子,臭猪巢,侧耳根,九节莲,折耳根,肺形草,臭腥 草,葅菜,蕺菜,葅子,重药,狗贴耳,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秋打尾,狗子耳,野花麦,臭菜,热草,臭质草,臭根草,臭灵丹。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夏、秋采收,将全草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全草极皱缩。茎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扭曲而细长,长约10~30厘米,粗约2~4毫米。表面淡红褐色至黄棕色,具纵皱纹或细沟纹,节明显可见,近下部的节上有须根痕迹残存。叶片极皱缩而卷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青灰色或灰棕黄色。花穗少见。质稍脆,易碎,茎折断面不平坦而显粗纤维状。微具鱼腥气,新鲜者更为强烈;味微涩。以淡红褐色、茎叶完整、无泥土等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①《别录》:“主蠼螋溺疮”②《日华子本草》:“淡竹筒内煨,敷恶疮白秃”③《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省人事”④《滇南本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⑤《纲目》:“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痁疾,解硇毒”⑥《医林纂要》:“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⑦陈念祖:“生捣治呕血”⑧《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⑨《岭南采药录》:“叶:敷恶毒大疮,能消毒;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⑩《现代实用中药》:“生叶:烘热外贴,为发泡药,可治疮癣。凡疥癣肿胀,湿疹,腰痛等可作浴汤料。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绞痛发作”⑾《中国药植图鉴》:“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剂”⑿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消炎解毒,利尿消肿。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脓性炎症,毒蛇咬伤”⒀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乳腺炎,蜂窝织炎,中耳炎,肠炎”

2、五倍子

别名棓子,百药煎,百虫仓,文蛤,木附子,盐麸叶上球子,漆倍子,红叶桃,旱倍子,乌盐泡。

来源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寄主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其寄主植物分别参见“盐麸子”、“膏麸杨根”、“红麸杨”条。角倍蚜的虫瘿,称为“角倍”,多于9~10月间采收;倍蛋蚜的虫瘿称为“肚倍”,多于5~6月间采收。如收采过时,则虫瘿开裂;影响质量。采得后,入沸水中煎3~5分钟,将内部仔虫杀死,晒干或阴干。

性状①角倍 又名:菱倍,花倍.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壁厚1~2毫米,内壁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气微而特异,味涩而有收敛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不碎者为佳。②肚倍 又名:独角倍。呈纺锤形囊状或长圆形,无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较少,壁厚2~3毫米,折断面角质样,较角倍光亮。以个大、皮厚、质坚、完整者为佳。上述药材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等地。此外,如湖南、河南、甘肃、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亦产。以角倍的产量为大,肚倍的质量为佳。

功能主治敛肺,涩肠,止血,解毒。治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目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睫毛倒卷。①《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热汤服”②《日华子本草》:“治中药毒,消酒毒”③《开宝本草》:“疗齿宣疳蠿,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④《本草图经》:“生律液”⑤《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⑥《本草衍义补遗》:“菩收顽痰,解诸热病”⑦《本草荤筌》:“煎汤洗眼目,消亦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⑧《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用于火伤及烫伤”

3、墨旱莲

别名旱莲草,水旱莲,莲子草,白花蟛蜞草,墨斗草,野向日葵,墨菜,黑墨草,墨汁草,墨水草,乌心草,金陵草,旱莲草,旱莲子,白旱莲,猢孙头,莲草,墨烟草,猪牙草,白花草,白花蟛蜞菊,墨记菜,野水凤仙,摘头乌,滴落乌,水风仙草,黑头草,古城墨,水旱蓬,冰冻草,节节乌,跳鱼草,假日头花仔,旱莲蓬,白田乌草,墨草,摘落乌,水葵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全草。夏、秋季割取全草,除净泥沙,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田野、路边、溪边及阴湿地上。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江苏、江西、浙江、广东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全体被白色茸毛。茎圆柱形,长约30厘米,直径约3毫米:绿褐色或带紫红色,有纵棱。叶片卷曲,皱缩或破碎,绿褐色。茎顶带有头状花序,多已结实,果实很多,呈黑色颗粒状。浸水后搓其茎叶,则呈黑色。气微香,味淡微咸。以色绿、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补肾,益阴。治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刀伤出血,须发早白,白喉,淋浊,带下,阴部湿痒。①《唐本草》:“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汁涂发眉,生速而繁”②《日华子本草》:“排脓,止血,通小肠,敷一切疮并蚕瘑”③《滇南本草》:“固齿,乌须,洗九种痔疮”④《纲目》:“乌须发,益肾阴”⑤《本草述》:“疗溺血及肾虚变为劳淋”⑥《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理酒顶,化痰,杀螆,止痒,干水”⑦《分类草药性》:“止血,补肾,退火,消肿。治淋、崩”⑧《南宁市药物志》:“治目疾、翳膜”

4、鱼腥草

别名侧耳根,猪鼻孔,臭草,鱼鳞草,岑草,菹菜,紫背鱼腥草,紫蕺,菹子,臭猪巢,侧耳根,九节莲,折耳根,肺形草,臭腥 草,葅菜,蕺菜,葅子,重药,狗贴耳,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秋打尾,狗子耳,野花麦,臭菜,热草,臭质草,臭根草,臭灵丹。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夏、秋采收,将全草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全草极皱缩。茎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扭曲而细长,长约10~30厘米,粗约2~4毫米。表面淡红褐色至黄棕色,具纵皱纹或细沟纹,节明显可见,近下部的节上有须根痕迹残存。叶片极皱缩而卷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青灰色或灰棕黄色。花穗少见。质稍脆,易碎,茎折断面不平坦而显粗纤维状。微具鱼腥气,新鲜者更为强烈;味微涩。以淡红褐色、茎叶完整、无泥土等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①《别录》:“主蠼螋溺疮”②《日华子本草》:“淡竹筒内煨,敷恶疮白秃”③《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省人事”④《滇南本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⑤《纲目》:“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痁疾,解硇毒”⑥《医林纂要》:“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⑦陈念祖:“生捣治呕血”⑧《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⑨《岭南采药录》:“叶:敷恶毒大疮,能消毒;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⑩《现代实用中药》:“生叶:烘热外贴,为发泡药,可治疮癣。凡疥癣肿胀,湿疹,腰痛等可作浴汤料。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绞痛发作”⑾《中国药植图鉴》:“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剂”⑿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消炎解毒,利尿消肿。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脓性炎症,毒蛇咬伤”⒀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乳腺炎,蜂窝织炎,中耳炎,肠炎”

5、苏木

别名苏方木,苏枋,苏方,苏方木,窊木,棕木,赤木,红柴,红苏木,落文树。

来源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全年可采。除去外皮及边材,取心材,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广西、广东、台湾、贵州、云南、四川等地。产于广西、云南、台湾、广东(海南岛)、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心材呈圆柱形,有的连接根部,呈不规则稍弯曲的长条状,长8~100厘米,直径3~10厘米。表面暗棕色或黄棕色,可见红黄色相间的纵走条纹,有刀削痕及细小的凹入油孔。横断面有显着的年轮,有时中央可见黄白色的髓,并具点状闪光。质致密,坚硬而重,无臭,味微涩。将本品投入热水中,水染成鲜艳的桃红色,加醋则变为黄色,再加碱又变为红色。以粗大、坚实、色红黄者为佳。苏木刨片为不规则的长条形,厚约0.5毫米,宽狭不一,通常宽约1厘米左右,全体呈红黄色或黄棕色,少数带有黄白色的边材;表面有纵纹。质脆,易断。

功能主治行血,破瘀,消肿,止痛。治妇人血气心腹痛,经闭,产后瘀血胀痛喘急,痢疾,破伤风,痈肿,扑损瘀滞作痛。①《唐本草》:“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②《本草拾遗》:“主霍乱呕逆及人常呕吐,用水煎服之。破血当以酒煮为良”③《海药本草》:“主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腹中搅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宜细研乳头香细末方寸匕,酒煎苏方去滓调服,立吐恶物瘥”④《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心腹痛,月侯不调及蓐劳。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后分急痛”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发散表里风气。”“破死血”⑥李杲:“破疮疡死血,产后败血”⑦《医林篆要》:“补心散瘀,除血分妄作之风热”

6、薄荷

别名蕃荷菜,菝蕑,吴菝蕑,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升阳菜薄苛,蔢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蕃荷菜,菝蔺,吴菝蔺,升阳菜,薄苛,夜息花。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具有白色绒毛;质脆。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气香,味辛凉。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⑩李杲:“主清利头目”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