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九分散

更新时间:2023-02-09 05:33:39作者:百科知识库

九分散

九分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

九分散的基本资料

九分散(现代标准)

名称九分散

拼音Jiufen San

成份马钱子粉、麻黄、乳香(制)、没药(制)。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至深黄褐色的粉末,遇热或重压易黏结;气微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规格每包装2、5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5g,一日1次,饭后服用;外用,创伤青肿未破者以酒调敷患处。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本品含毒性药物,不可多服;孕妇忌服;小儿及体弱者遵医嘱服用;外伤出血者不可外敷。

贮藏密封,防潮、防热。

有效期36个月。

执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九分散(《急救应验良方》(善化堂本))

处方马钱子4两(去皮毛),麻黄4两(去节),乳香4两(去油),没药4两(去油)。

制法上各为细末,再合研极细,收瓷瓶内,勿令泄气。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跌打损伤,坠车落马,伤筋动骨,青肿疼痛。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书啸园本作“九厘散”,每服不过九厘。

注意孕妇忌服。

九分散(《青囊全集》卷上)

处方制马钱子3钱(去毛),麻黄2钱(去节),乳香5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童便下9分。

九分散(《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处方乳香4两,没药4两,马钱子4两,麻黄4两,土鳖虫4钱,自然铜4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化瘀止痛。主跌打损伤,伤筋动骨,红肿疼痛;或刑杖之伤。

用法用量每服9分。

各家论述本方系活血化瘀之方,药味少,药量大,力大功专,为伤科要药。因取九分重药装袋,每服一袋,故名“九分散”。

九分散(《中国药典》)

处方马钱子粉(调制)250g 麻黄250g 乳香(制)250g 没药(制)250g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至深黄褐色的粉末,遇热或重压易粘结;气微香,味微苦。

炮制以上四味,除马钱子粉外,其余麻黄等三味粉碎成细粉,与马钱子粉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扑损伤,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饭后服,一次2.5g,一日1次;外用,创伤青肿未破者以酒调敷患处。

注意本品含毒性药,不可多服;孕妇禁用;小儿及体弱者遵医嘱服用;破伤出血者不可外敷。

规格每包装2.5g

贮藏密闭,防热,防潮。

九分散(《慈禧光绪医方选》)

处方乳香 没药 马前子 麻黄各120克 土鳖虫 自然铜各12克

制法共研细面。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筋骨受损,红肿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7克,温开水送下。

九分散(《急救应验良方》)

处方马钱子20克(去皮、毛)麻黄120克(去节)乳香120克(去油)没药120克(去油)

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再合研极细,瓷瓶收贮,勿令泄气。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止痛。治跌打损伤,坠车落马,筋骨受损,红肿疼痛,及外伤已破者。

用法用量每服2.7克,黄酒调下。服后如觉心中不安,周身发麻,此是药力行动,勿恐。外伤青肿者,用烧酒调涂;已破者,用细末干撒。

注意孕妇忌服。方中马钱子有毒,用时宜慎。

九分散相关中药材

1、马钱子

别名番木鳖,苦实把豆儿,火失刻把都,苦实,马前,马前子,牛银,番木鳖,大方八。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成熟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取出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热带。分布印度、越南、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地。

性状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圆形,钮扣状,略弯曲,边缘微隆起,常一面稍凹下,另一面稍突起,直径1~3厘米.厚3~6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密生匍伏的银灰色毛茸,呈辐射状排列,有丝光,底面中央有一稍突出的圆点,边缘有一小突起,在圆点与小突起之间有一条棱线。质坚硬,难破碎,破开后种仁淡黄白色,稍透明,角质状。纵切面可见心形的子叶。无臭,味极苦。毒性剧烈,口尝宜特别谨慎.以个大、肉厚、质坚者为佳。主产印度、越南、缅甸等地。马钱子历来多为进口药,现我国云南有马钱藤,经测定种子含番木鳖碱,可以代替进口马钱子。生药外形与马钱子相似,长径20~30毫米,短径15~22毫米,中央厚6~10毫米,每个重1.3~2.7克;外面密被棕白色至棕色,光亮的绢毛,自中央向四周辐射状匍匐排列;种脐在种子中央,珠孔在种子的边缘。

功能主治散血热,消肿,止痛。治咽喉痹痛,痈疽肿毒,风痹疼痛,骨折。并治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①《纲目》:“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②《中药志》:“散血热,消肿毒。治痈疽,恶疮”

2、自然铜

别名石髓铅,方块铜。

来源为天然硫化铁黄铁矿矿石。全年皆可生产,在矿区捡取,除去杂石即得。

生境分布为分布较广的硫化物,并能在各种地质条件下形成。

性状多呈规则的方块形,大小不一,通常直径0.3~2厘米,表面平坦,亮黄色,具金属光泽,酷似黄铜块,有时表面呈棕褐色。质坚硬,但易砸碎,断面亮黄白色,有金属光泽。无臭,无味。以色黄亮、质重、表面光滑、断面白亮者为佳。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接骨续筋。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血瘀疼痛,积聚,瘿瘤,疮疡,烫伤。①《日华子本草》:“排脓,消瘀血,续筋骨。治产后血邪,安心,止惊悸。以酒磨服”②《开宝本草》:“疗折伤,散血止痛,破积聚”③《玉楸药解》:“破血消瘿,疗风湿瘫痪之属。收湿之力,与无名异同”

3、乳香

别名滴乳香,熏陆香,乳头香,塌香,马思答吉,天泽香,摩勒香,杜噜香,多伽罗香,浴香,马尾香,西香。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的胶树脂。春、夏均可采收,以春季为盛产期。采收时,干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并开一狭沟,使树脂从伤口渗出,流入沟中,数天后凝成干硬的固体,即可采取。落于地面者常粘附砂土杂质,品质较次。本品性粘,宜密闭,防尘;遇热则软化变色,故宜贮藏于阴凉处。

生境分布分布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主产于红海沿岸的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

性状干燥胶树脂,多呈小形乳头状、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的小块,长0.5~3厘米,有时粘连成团块。淡黄色,常带轻微的绿色、蓝色或棕红色。半透明。表面有一层类白色粉尘,除去粉尘后,表面仍无光泽。质坚脆,断面蜡样,无光择,亦有少数呈玻璃样光泽。气微芳香,味微苦。嚼之,初破碎成小块,迅即软化成胶块,粘附牙齿,唾液成为乳状,并微有香辣感。遇热则变软,烧之微有香气(但不应有松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以淡黄色、颗粒状、半透明、无砂石树皮杂质、粉末粘手、气芳香者为佳。

功能主治调气活血,定痛,追毒。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②《本草拾遗》:“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气,能发酒,理风冷,止大肠泄澼,疗诸疮令内消”③《日华子本草》:“止霍乱,心腹痛。煎膏止痛长肉”④《证类本草》:“治不眠”⑤《珍珠囊》:“定诸经之痛”⑥《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妇人难产,折伤”⑦《本草从新》:“治癫狂,止泄痢”⑧《要药分剂》:“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无不效”

备注此外,尚有同属植物鲍达乳香树及野乳香树等数种。所产乳香,形状均与上种相似。

4、没药

别名末药,明没药。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树的胶树脂。11月至翌年2月或6~7月采收。本品多由树皮的裂缝处自然渗出;或将树皮割破,使胶树脂从伤口渗出。初呈黄白色的液体,接触空气后逐渐凝固而成红棕色硬块。采得后去净树皮及杂质,置干燥通风处保存。

生境分布主产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以索马里所产者最佳。

性状干燥的胶树脂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成团块,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2.5厘米,有的可达10厘米,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祖糙,覆有粉尘。质坚脆,破碎面呈不规则颗粒状,带棕色油样光泽,并伴有白色小点或线纹,薄片半透明。与水共研则成黄色乳状液。气微弱而芳香,味苦微辛。以块大、棕红色、香气浓而杂质少者为佳。

功能主治散血去瘀,消肿定痛。治跌损,金疮,筋骨,心腹诸痛,症瘕,经闭,痈疽肿痛,痔漏,目障,①《药性论》:“主打搕损,心腹血瘀,伤折踒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损,痛不可忍,皆以酒投饮之”②《海药本草》:“主折伤马坠,推陈置新,能生好血,研烂,以热酒调服。堕胎.心腹俱痛及野鸡漏痔、产后血气痛,并宜丸、散中服”③《日华子本草》:“破症结宿血,消肿毒”④《开宝本草》:“主破血止痛。疗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晕痛肤赤”⑤王好古:“治心胆虚,肝血不足”⑥《纲目》:“散血消肿,定痛生肌”⑦《本草述》:“久服舒筋膜,通血脉,固齿牙,长须发”

5、麻黄

别名龙沙,卑相,卑盐,狗骨,龙沙,色道麻,结力根。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6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

生境分布主产山西、河北、甘肃、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吉林等地。

性状①草麻黄 又名:田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径约1~2毫米,通常切成长约2~3厘米的小段。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走棱线,手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5~6厘米。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稀3片),长约3~4毫米,上部灰白色,锐长,三角形,尖端反曲,基部棕红色,连合成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圈为绿黄色,中央髓部呈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②木贼麻黄 茎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较草麻黄稍细,直径约1~1.5毫米。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有纵走棱线,手触之无粗糙感,节间长1.5~3厘米。节上有2片(稀3片)膜质鳞叶,长约1~2毫米,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尖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黑棕色,连合成筒状。其他与上种相似。③中麻黄 呈细长圆柱形,直径为1.5~3毫米,全草呈黄绿色,节上的膜质鳞叶为3片轮生,长约2~3毫米。灰白色,先端锐尖,节间长2~6厘米,手触之有粗糙感。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②《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③《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④《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⑤《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⑥《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⑦《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⑧《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⑨《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矮麻黄(分布四川、西藏、云南)、丽江麻黄(分布云南、四川)、膜果麻黄(分布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双穗麻黄(分布东北、新矗)等的草质茎,亦作麻黄使用。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辟瘟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