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辟瘟集祥香

更新时间:2023-02-09 05:32:15作者:百科知识库

辟瘟集祥香

辟瘟集祥香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4味。

辟瘟集祥香的基本资料

辟瘟集祥香(《卫生鸿宝》卷一)

处方苍术12斤,桃枝(向东南者)12斤,白芷8斤,山奈8斤,檀香3斤,降香3斤,甘松3斤,大茴香3斤,桂皮3斤,香附3斤,乌头2斤,贯众1斤,鬼箭羽1斤,白蒺藜1斤,雄黄8两,雌黄8两。

制法上药晒干研细,榆面拌匀,令做香匠以细竹丝为骨,做成线香。

功能主治天行瘟疫,瘟病,闻之易愈,并不传染。主

用法用量随时焚点。

辟瘟集祥香相关中药材

1、鬼箭羽

别名卫矛,鬼箭,六月凌,四面锋,蓖箕柴,四棱树,山鸡条子,四面戟,见肿消,麻药,卫矛,神箭,八树,四棱锋,芸杨,鬼见愁,篦箕柴,风枪林,千层皮,刀尖茶,雁翎茶,四棱茶。

来源为卫矛科植物卫矛的具翅状物的枝条或翅状附属物。全年可采,割取枝条后,除去嫩枝及叶,晒干。或收集其翅状物,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或栽植于庭园。分布我国北部,中部、华东以及西南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性状干燥枝条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长40~50厘米左右,直径0.4~1厘米。表面灰绿色,有纵皱纹,四面生有灰褐色片状翅,形似箭羽。枝坚硬而韧,难折断,断面淡黄白色,粗纤维性.翅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暗红棕色,细颗粒性。气微,味微苦涩。以枝条均匀、翅状物齐全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通经,杀虫。治经闭,症瘕,产后瘀滞腹痛,虫积腹痛。①《本经》:“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②《别录》:“主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令阴中解”③《药性论》:“破陈血,落胎。主中恶腰腹痛”④《唐本草》:“疗妇人血气”⑤《日华子本草》:“通月经,破症结,止血崩、带下,杀腹脏虫,及产后血绞肚痛”⑥《概物名实图考》:“治肿毒”

2、贯众

别名萹苻,贯节,贯渠,百头,虎卷,扁符,贯中,贯钟,贯来,渠母,伯芹,药渠,黄钟,伯萍,乐藻,草鸱头,伯药,药藻,凤尾草,蕨薇菜根,黑狗脊,贯仲,管仲,止泺,扁苻,绵马贯仲。

来源主要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蹄盖蕨科植物蛾眉蕨,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紫萁科植物紫萁,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苏铁蕨、狗脊蕨等的根茎。春、秋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晒干。

性状①东北贯众 为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圆锥形,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略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5~8厘米。表面黄棕色至黑棕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叶,并有弯曲线状的细根。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稍弯曲,质硬,折断面略平坦;棕色,维管束5~7个,呈黄白色点状,排列成圆环,河面一对稍大,每一叶柄基部外侧常生出3条须根。剥去叶柄残基,可见根茎,直径1~2厘米,质坚硬而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深绿色至棕色。气特殊;味初淡而微带涩,渐苦而辛。主产东北地区。②蛾眉蕨贯众 为植物蛾眉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卵圆形,上端钝圆,下端较尖;长10~16厘米,直径6~10厘米;黑褐色。叶柄残基上部较宽而扁,向下渐细,两侧边缘具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基部较窄常呈菱方形;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维管束2条,呈“八”字形排列;维管束中间,常有-个暗色点或已成空洞。叶柄基部外侧生有1或3条须根,常扁压,有分支。气微而特异,味涩或苦辛。产北京、河南、甘肃等地。③荚果蕨贯众 为植物荚果蕨的根茎。呈倒卵形或长卵圃形,上部钝圆,下部稍尖,稍弯曲,常有呈尖嘴状突出的根茎;全体长10~16厘米,直径4~7厘米;棕褐色;周围密被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鳞片。叶柄残基上部扁平,向下渐窄,背部隆起,中央有-条明显的纵棱脊,近上端可见呈“V”或“M”形的突起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有维管束2条,呈“八”字形排列。叶柄基部生出1~3条弯曲的须根,多分支,有时具棕色绒毛。气微而特异,味涩 产吉林、河北、河南、北京、陕西等地。④紫萁贯众,又名:薇贯众。为植物紫萁的干燥根茎。呈圆锥状或三角圆锥状,稍弯曲,顶端有时分支;长10~20厘米,直径4~8厘米;表面棕褐色,密被斜生的叶柄残基及须根,无鳞片。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边缘钝圆,具耳状托叶翅,但翅易剥落,多已不存或呈撕裂状;质硬,折断面呈新月形或扁圆形,多中空,可见“U”形维管束,托叶翅的厚壁组织连成-片,断面呈一条黑线。叶柄基部生出弯曲的须根,常扁压,多分支。气微弱而特异,味淡微涩。产华中、华东等地。⑤乌毛蕨贯众 为植物乌毛蕨的干燥根茎。呈圆柱状或棱柱形,上端稍大;长10~20厘米,直径5~6厘米;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根茎直立,粗壮,密被有空洞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鳞片。叶柄残基扁圆柱形,表面被黑褐色伏生的鳞片,脱落处呈小突起,粗糙;质坚硬,横断面中央多呈空洞状,皮部薄,有十数个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内面的两个稍大。叶柄基部较粗,外侧有一瘤状突起,簇生十余条须根。气微弱而特异,味微涩。产湖南、广东、广西等地。⑥苏铁蕨贯众 为植物苏铁蕨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有时稍弯曲,多已纵切成两半或横切、斜切成厚片。根茎粗壮,直径3~5厘米,密被极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鳞片,或叶柄残基全被削除;质坚硬,横切面圆形,灰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黑色小点;边缘呈不规则圆齿形,外皮黑褐色,皮层散布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中柱维管束十数个,多呈“U”、“V”字形或短线形,排成一圆圈,形成花纹。叶柄基部切面近圆形,直径5~8毫米,密布小黑点,维管束6~10个,排列成环,鳞片呈棕黄色毛茸状,松软。气微弱,味涩。产广东、广西。⑦狗脊蕨贯众 为植物狗脊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圆柱形或削成四方柱形,挺直或稍弯曲,下端较尖;长6~26厘米,直径2~7厘米;红棕色至黑褐色。粗壮的根茎密被粗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鳞片。叶柄残基半圆柱形,镰刀状弯曲,质坚硬,折断面可见维管束2~4个,内面的一对大,成“八”字形或“ε3”形排列。叶柄基部常生出1条弯曲的须根。鳞片靠近顶端较多,棕红色,片状,全缘。气微弱,味微苦涩。产浙江、湖南、四川等地。

功能主治杀蛔、绦、蛲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疮疡,尿血,月经过多,刀伤出血,蛔虫、饶虫、绦虫病,人工流产,产后出血。①《本经》:“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②《别录》:“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③《本草图经》:“止鼻衄。”④《滇南本草》:“祛毒,止血,解水毒。”⑤《纲目》:“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哽。”⑥《会约医镜》:“治邪热腹痛,解时行疫气。”⑦《奉经续疏》:“治喉痹,消顽肿。”⑧《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驱虫,止血,清热解毒。治蛔虫,绦虫,虫积腹痛;子宫功能牲出血,白带。贯众放在水缸中,饮用其水,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⑨《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止血杀虫。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治便血。尿血、鼻衄、月经过多、蛔虫症、蛲虫症。”⑩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祛风活血,补肝肾。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遗尿。”

备注贯众的品种,历来就很复杂,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多种蕨类植物的根茎在不同地区作贯众使用。如辽东鳞毛蕨的根茎使用于河南、山东、湖南;单芽狗脊蕨的根茎使用于甘肃、湖南、云南、贵州;多鳞耳蕨的根茎使用于西藏地区;欧洲鳞毛蕨的根茎使用于新疆。另外,鳞毛蕨科植物山地贯众习称贯众,与《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贯众相符,但这种植物的根茎,目前很少作贯众入药,仅在四川、云南、贵州、江西等省的部分县及江苏南京等地民间使用。参见“昏鸡头”条。

3、甘松

别名甘松香,甘香松,香松。

来源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或宽叶甘松的根茎及根。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砂,除去残茎及须根,不用水洗,直接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此外,甘肃、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甘松香干燥的根茎及根,全角弯曲如虾,上粗下细。根茎上附有地上茎残基及多层的枯叶残基,长约1~2厘米;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至黄色;呈狭长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地上茎残基中空,显棕色。主根条柱形,单一,有的数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约5~13厘米,少数达20厘米,直径约0.3~1厘米;表面皱缩,呈棕褐色,常裂成片状;中心木质部灰棕色,老根下部为单一中柱,而上部有2~4个分体中柱。幼根和须根弯曲,表面皱缩,浅棕黄色。气芳香,味苦。以主根肥壮、条长、芳香味浓、无碎片泥砂者为佳。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醒脾健胃。治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癔病,脚气。①《本草拾遗》:“主熏皮黚黯,风疳齿匿,野鸡痔”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腹胀,下气”③《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④王好古:“理元气,去气郁”⑤《纲目》:“治脚气膝浮,煎汤淋洗”⑥《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头痛、腹痛及精神忧郁等证,并能驱蛔,凡因蛔虫而发惊瘸者,用此有效”

4、白芷

别名芳香,苻蓠,泽芬,白茞,香白芷,芳香,白茝。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春播种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防虫蛀或霉烂。

性状①川白芷(《济生方》)为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脊,长约7~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表面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而明显,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微香,味苦辛。以独支、皮细,外表土黄色、坚硬、光滑、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四川。产于河北者称祁白芷;产于河南者称禹白芷、会白芷。此外,湖南、湖北、山西、安徽、山东等地亦产。②杭白芷 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具四棱,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顶端有凹洼的茎痕。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较少的纵皱纹,布有多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多排列成四纵行,体形因之而具四棱,突起处色较深,有时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粉质,白色或类白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明显;木质部淡棕灰色,约占横断面1/2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芳香,味苦辛。以根条粗大、皮细、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条小或过大,体轻松、粉性小、香气淡者质次。主产浙扛。③滇白芷 为植物云南牛防风的干燥根。直径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细。外表棕黄色,多深纵纹,时有支根痕,上部有横皱纹。质脆。断面皮部类白色,散有棕色油点及裂隙,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淡黄色,占全径1/3。商品多已切成厚约1厘米以下的厚片。气芳香,味辣而苦。主产云南。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①《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②《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③《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④《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⑤《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⑥《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5、降香

别名降真香,紫降香,花梨母,降真香,紫藤香,降真。

来源为豆科植物降香檀树干和根的心材。全年采收,除去边材,阴干。

生境分布生于中海拔地区的山坡疏林中、林边或村旁。产于海南。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止痛,止血。

6、蒺藜

别名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蒺骨子,刺蒺藜。

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旁及河边草丛。各地均产。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山西、陕西。

性状果实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直径7~12mm。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状,长3~6mm;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质坚硬。味苦、辛。

功能主治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7、桃枝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嫩枝。

功能主治治心腹痛及匿疮。《纲目》:“治疰忤心腹痛,辟疫疠”

8、香附

别名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雀头香,猪通草茹,莎草,三棱草,香头草,回头青。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再放入竹笼中来回撞擦;用竹筛去净灰屑及须毛,即成光香附。亦有不经火燎,即将根茎装入麻袋撞擦后晒干者。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称为香附米。

性状干燥根茎多呈纺锤形,有时略弯曲。长1.5~4.5厘米,直径5~10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及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毛状鳞片及残留的根痕;去净毛须者,则外表光滑,环节不明显。质坚硬,经过蒸煮者断面色棕黄而微紫红,显角质性;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周边与中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气芳香,味微苦。以个大、色棕褥、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山东、浙江、湖南、河南。其他地区亦多有生产。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③《医学启源》:“快气”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⑤《汤液本草》:“治崩漏”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9、雌黄

别名黄安,黄金石,武都仇池黄,昆仑黄,石黄,天阳石,黄石,鸡冠石,砒黄。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雌黄的矿石。采挖后,除去杂石、泥土。

生境分布产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呈柠檬黄色,杂有灰绿色。表面常覆有一层黄色粉末,微有光泽,不平坦。体较重,质脆易碎,断面不平坦。结晶块呈柱状,半透明,有树脂样光泽;含夹杂物则呈灰绿色,不透明,无光泽,微有特异臭气。有毒,勿用口尝。以块大、透明、质脆、黄色鲜明、有树脂样光泽者为佳。不溶于水及盐酸,可溶于硝酸,溶液呈黄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呈棕色。燃之易熔融,成红黑色液体,生黄白色烟,有强烈的蒜臭气,冷却后熔融物凝结成红黑色固体。

功能主治燥湿,杀虫,解毒。治疥癣,恶疮,蛇虫螫伤,癫痫,寒痰咳喘,虫积腹痛。①《本经》:“主恶疮头秃痂疥,杀毒虫虱、身痒、邪气诸毒”②《别录》:“蚀鼻中息肉,下部匿疮,身面白驳,散皮肤死肌及恍惚邪气,杀蜂蛇毒”③《医学入门》:“治乌癞,肺劳久嗽,妇人血气久冷,心痛不止”④《纲目》:“治冷痰劳嗽,血气虫积,心腹痛,癫痫,解毒”

备注本品与雄黄的性状比较相似,但雄黄呈红色或橘红色,雌黄则为黄色,可以区别。

10、茴香

别名蘹香,小茴香,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主产山西、甘肃、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①《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②《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③《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④《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⑤李杲:“补命门不足。”⑥《伤寒蕴要》:“暖丹田。”⑦《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⑧《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⑨《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⑾《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备注莳萝子与本品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参见“莳萝子”条。

11、苍术

别名赤术,马蓟,青术,仙术,赤术,枪头菜,山精。

来源为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为好。挖取根茎后,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性状①南苍术 为植物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连珠状,有节,弯曲拘挛,长约3~1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有根痕及短小的须根,可见茎残痕。质坚实,折断面平坦,黄白色,有明显的棕红色油腺散在,习称“朱砂点”。断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霉样的微细针状结晶,气芳香,味微甘而辛苦。以个大、坚实、无毛须、内有朱砂点,切开后断面起白霜者佳。主产江苏、湖北、河南。此外,浙江、安徽、江西亦产。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称“茅术”或“茅山苍术”,集散于南京者,亦称“京茅术”、“京苍术”。湖北、江西所产,多集散于汉口,故亦称“汉苍术”。②北苍术 为植物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常分歧或成疙瘩块状,不规则弯曲,长约4~10厘米,直径1.5~3厘米。栓皮多已除去,可见较多圆形茎基或茎痕,或有毛茸状芽附着,下方有小根脱落痕迹或短的小根附着。表面棕褐色,粗糙。质轻,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极不平坦。断面黄白色,有红黄色或黄色油腺散在,并有明显的木质纤维束。气芳香,味微辛苦。以个肥大、坚实、无毛须、气芳香者为佳。本种较南苍术体轻质松,油腺少,切断面不析出白霉样结晶,香气亦较弱。质量较南苍术为次。主产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此外,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亦产。河北各地所产的多集散于天津,故有“津苍术”之称。

功能主治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①陶弘景:“除恶气”②刘完素:“明目,暖水脏”③《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④李杲:“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⑤朱震亨:“散风益气,总解诸郁”⑥《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⑦《玉楸药解》:“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癣,除癥,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回筋骨之痿软,清溲溺之混浊”⑧《本草求原》:“止水泻飧泄,伤食暑泻,脾湿下血”

备注此外,尚有以下几种同属植物在少数地区有时也作苍术使用。㈠东苍术,又名:关苍术。多年生草本,高达70厘米。根茎肥大,结节状。叶柄长2.5~3厘米;茎下部叶3~5羽裂,侧裂片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短尖,边缘刺齿平伏或内弯,顶裂片较大;茎上部叶3裂至不分裂。头状花序径1~1.5厘米,基部叶状苞2列,羽状深裂;总苞片7~8层,先端带紫色;花冠管状,白色。瘦果长圆形,密生向上的银白色毛,冠毛羽状,灰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分布我国东北。㈡朝鲜苍术,茎先端的叶超出顶端的花,头状花序下的苞叶边缘有栉齿状刺齿。分布东北。㈢全叶苍术,叶不分裂,长圆形,先端钝尖,全缘。分布华北、东北一带。㈣赤峰苍术,叶5~7裂,裂片急尖,叶缘有不规则齿状锯齿。分布东北赤峰。㈤辽东苍术,叶长卵形,稍小,质较硬,全缘;头状花序下的叶状苞多数,密集。分布辽东半岛一带。

12、雄黄

别名黄金石,石黄,天阳石,黄石,鸡冠石,黄食石,熏黄,黄金石,明雄黄。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一般用竹刀剔取其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

生境分布产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坎状,大小不一。全体呈深红色或橘红色,表面常覆有橙黄色粉末。体重,质松易碎,断面粗糙,红色,明亮。微有特异的臭气。其中颜色鲜艳、半透明、有光泽者习称“明雄”、“雄精”或“腰黄”。以色红、块大、质松、无石性者为佳。不溶于水及盐酸;可溶于硝酸,溶液成黄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呈棕色。燃之易熔融成红紫色液体,并生黄白色烟,有强烈的蒜臭气;冷却后熔融物凝成红紫色固体,质纯者凝成橘红色固体。雌黄与雄黄的性状比较相似,但雌黄为黄色,雄黄则呈红色或橘红色,可以区别。

功能主治燥湿,祛风,杀虫,解毒。治疥癣,秃疮,痈疽,走马牙疳,缠腰蛇丹,破伤风,蛇虫蟹伤,腋臭,臁疮,哮喘,喉痹,惊痫,痔瘘。①《本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②《别录》:“疗疥虫,匿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百节中大风,积聚,癖气,中恶腹痛,杀诸蛇虺毒,解藜芦毒”③《日华子本草》:“治疥癣,风邪,癫痫,岚瘴,一切蛇虫犬兽咬伤”④王好古:“搜肝气,泻肝风,消涎积”⑤《纲目》:“治疟疾寒热,伏暑泄痢,酒饮成癖,惊痫,头风眩晕,化腹中瘀血,杀劳虫疳虫”⑥《本草正》:“治痈疽腐肉,并鼠痿,疽、痔等毒”

13、桂皮

别名山肉桂,土肉桂,土桂,山玉桂,山桂皮。

来源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或川桂等的树皮。冬季采取树皮,阴干。

生境分布主产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江西、浙江等地。此外云南、安徽亦产。

性状干燥的树皮,呈弯曲状或半筒状,或不整齐的块片,长约30~60厘米,宽达9厘米,厚约1~9毫米。外皮黑棕色至黑褐色,有灰白色花斑,表面栓皮或呈鱼鳞状脱落而显龟纹状凹斑。内表面暗红棕色至黑棕色。断面外层灰褐色,内层红棕色,间有黄棕色射线。气清香而凉,似樟脑,味微甜辛。以皮薄、呈卷筒状、香气浓厚者为佳。

功能主治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治腹冷胸满,呕吐噎膈,风湿痹痛,跌损瘀滞,血痢肠风。①《本草拾遗》:“治腹内诸冷,血气胀痛”②《海药本草》:“补暖腰脚,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功力与桂心同”③《四川中药志》:“益肝肾,通经脉,散风寒,除湿痹,暖腰膝,止呕吐。治筋骨疼痛,寒泄腹痛,霍乱呕吐,噎膈胸满,膀胱寒疝,腰膝现冷,风湿痹痛及跌损瘀滞等症”

备注陕西、四川、云南尚以柴樟的干皮作桂皮。

14、檀香

别名白檀,白檀木,旃檀,白檀,白檀香,黄檀香,真檀,裕香,檀香木。

来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全年可采。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台湾亦有栽培。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

性状分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多呈圆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锯成长短不等之段,一般长50~100厘米,直径10~2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两端平截面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致密而坚实,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苦。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碗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年轮,呈波纹状。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

功能主治理气,和胃。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不舒。①陶弘警:“消风肿”②《本草拾遗》:“主心腹霍乱,中恶,杀虫”③《日华子本草》:“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痛处”④《珍珠囊》:“引胃气上升,进食”⑤《纲目》:“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⑥《本草备要》:“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辟瘟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