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盆炎净颗粒

更新时间:2023-02-09 05:26:41作者:百科知识库

盆炎净颗粒

盆炎净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

盆炎净颗粒的基本资料

盆炎净颗粒(无糖型)(现代标准)

名称盆炎净颗粒(无糖型)

拼音pen yan jing ke li(mo tang xing)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和血通络,调经止带。用于湿热下注,白带过多。

规格每袋装5克(相当于原药材23、4克)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禁忌孕妇禁用。月经期间或患有其它出血症的患者禁用本品。

注意事项1、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患有其他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3、脾虚大便溏者慎用。4、带下清稀者不宜选用。伴有赤带者,应去医院就诊。5、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仿制部标十二册

盆炎净颗粒(现代标准)

名称盆炎净颗粒

拼音Penyanjing keli

成份忍冬藤、蒲公英、鸡血藤、益母草、狗脊、车前草、赤芍、川芎。

性状本品为深黄色或黄褐色颗粒;气微香,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和血通络,调经止带。用于湿热下注,白带过多。

规格每袋装10克(相当于原药材23、4克)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2克,一日3次。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忌食辛辣、少进油腻。2、糖尿病患者慎用。3、服药1周症状无改善,或服药后症状加重者,应到医院诊治。4、带下明显异常,或伴有其它疾病者,应去医院诊治。5、老人、少女、或长期服药、超剂量服药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部标十二册

盆炎净颗粒相关中药材

1、蒲公英

别名凫公英,蒲公草,耩褥草,仆公荚,仆公罂,地丁,金簪草,孛孛丁菜,黄花苗,黄花郎,鹁鸪英,婆婆丁,白鼓丁,黄花地丁,蒲公丁,耳瘢草,狗乳草,奶汁草,残飞坠,黄狗头,卜地蜈蚣,鬼灯笼,羊奶奶草,双英卜地,黄花草,古古丁,凫公英,仆公英,真痰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春、夏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性状干燥的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或已脱落。叶皱缩成团,或成卷曲的条片。外表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叶背主脉明显。有时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气微,味微苦。以叶多、色灰绿、根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①《唐本草》:“主妇人乳痈肿”②《本草图经》:“敷疮,又治恶刺及狐尿刺”③《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④《滇南本草》:“敷诸疮肿毒,疥癞癣疮;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⑤《纲目》:“乌须发,壮筋骨”⑥《医林纂要》:“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⑦《纲目拾遗》:“疗一切毒虫蛇伤”⑧《随息居饮食谱》:“清肺,利嗽化痰,散结消痈,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⑨《岭南采药录》:“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⑩《山东中药》:“为解毒、消炎、清热药。治黄疸,目赤,小便不利,大便秘结”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利尿,催乳。治疔疮,皮肤溃疡,眼疾肿痛,消化不良,便秘,蛇虫咬伤,尿路感染”⑿《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缓泻。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爽,流火,淋巴腺炎,风火赤眼,胃炎,肝炎,骨髓炎”

备注此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如:碱地蒲公英、异苞蒲公英、热河蒲公英、西藏蒲公英等,均可同等人药。

2、鸡血藤

别名血风,血藤,大血藤,血风藤,三叶鸡血藤,九层风,马鹿藤,紫梗藤,猪血藤,红藤,活血藤,血龙藤,过岗龙,五层血。

来源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白花油麻藤、香花岩豆藤或亮叶岩豆藤等的藤茎。全年可采,或9~10月采收,截成长约40厘米的段,晒干。

性状①密花豆的藤茎呈扁圆柱形,稍弯曲,直径2~7厘米。表面灰棕色,栓皮脱落处呈红褐色,有明显的纵沟及小形点状皮孔。横切面可见小形的髓,偏向一侧,木质部淡红色,导管呈孔洞状不规则排列,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褐色或黑棕色。二者相间排列呈偏心性半圆形的环。质坚实,难折断,折断面呈不整齐的裂片状。气微,味涩。产于广西。②白花袖麻藤的干燥藤茎,呈扁圆柱形,稍弯曲,长约40厘米,长径约4.5厘米,短径约3厘米。表面灰棕色,栓皮剥落处现红棕色,有明显纵沟及横向皮孔,节处微突起,有时具分枝痕。横切面中央有偏心性的小髓(中心性者极罕见),木质部淡红棕色,韧皮部呈赤褐色至棕黑色的圆环,韧皮部外方为木质部与韧皮部相间排列的同心半圆环。新鲜时亦褐色的环状部位有鲜红色液汁流出,形如鸡血。液汁干后凝成亮黑色胶丝状斑点。质坚,折断时片裂状。气微,味涩。以条匀、切面有赤褐色层圃、并有渗出物者为佳。主产于广西。③香花岩豆藤的干燥藤茎,又名:丰城鸡血藤。呈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有纵纹。横断面皮部占半径的1/4,密布红棕色胶状斑点,向外渐疏,木质部黄色,导管呈细孔状。质坚实。气微、味微苦涩。以外皮灰褐、内色淡黄、五层圈者为佳。产江西、福建、云南、四川等地。④亮叶岩豆藤的干燥藤茎与上种相似。产广西。鸡血藤药材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下列几种:①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藤茎,产于河南、福建、广东,使用地区较广。参见“大血藤”条。②豆科植物常绿油麻藤的藤茎。其药材呈圆柱形,直径3~15厘米.表面灰褐色,粗糙,具有纵向的陷沟、横环纹和疣状凸起的皮孔,尚可见瘤状凸起的侧枝痕迹。横切面皮部薄,韧皮部具树脂状分泌物呈棕褐色,本质部灰黄色,导管呈孔洞状,多放射性整齐排列。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呈数层同心性环,髓部细小,射线致密呈放射状。质坚体重,难折断,折断面呈纤维性。气微弱,味涩而微甜。产福建。参见“牛马藤”条。③豆科植物昆明鸡血藤的藤茎,产广东、广西、甘肃等地。参见“昆明鸡血藤”条。

功能主治活血、舒筋。治腰膝酸痛,麻木瘫痪,月经不调。①《纲目拾遗》:“活血,暖腰膝,已风瘫”②《本草再新》:“补中燥胃”③《饮片新参》:“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暑痧,风血痹症”④《现代实用中药》:“为强壮性之补血药,适用于贫血性之神经麻痹症,如肢体及腰膝酸痛,麻木不仁等。又用于妇女月经不调,月经闭止等,有活血镇痛之效”

3、忍冬藤

别名老翁须,金钗股,大薜荔,水杨藤,千金藤,鸳鸯草,鹭鸶藤,忍冬草,左缠藤,忍寒草,通灵草,蜜桶藤,金银花藤,金银藤,金银花杆,甜藤,右篆藤,右旋藤,二花秧,银花秧,老翁须,净制忍冬藤,二花藤,忍冬,银花藤。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茎叶。秋、冬割取带叶的茎藤,扎成小捆,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中,亦有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主产浙江、四川、江苏、河南、陕西、山东、广西、湖南等地。此外安徽、甘肃、湖北、江西、福建、山西、云南、辽宁、河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茎呈细长圆柱形,直径1.5~6毫米,表面暗红色或灰棕色,有细柔毛,尤以嫩枝为多。皮部易剥落,常撕裂作纤维状。茎上常带有椭圆形、绿黄色的叶,多破碎不全。质坚脆,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中央髓部有空隙。气弱,味淡。以外皮枣红色、质嫩带叶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通络。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筋骨疼痛。①《别录》:“主寒热身肿”②陶弘景:“煮汁以酿酒,补虚疗风”③《药性论》:“主腹胀满,能土气下澼”④《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⑤《履巉岩本草》:“治筋骨疼痛”⑥《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消痰,祛风热,清咽喉热痛”⑦《纲目》:“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恶疮,散热解毒”⑧《本草再新》:治心虚火旺,补气宽中,咳嗽,痈痿。⑨《南京民间药草》:“茎叶及花对眼睛发炎时有疗效”⑩《贵州民间方药集》:“叶:外敷治刀伤”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湿热腿痛”

4、益母草

别名益母,茺蔚,益明,大札,臭秽,贞蔚,苦低草,郁臭草,夏枯草,土质汗,野天麻,火枚,负担,辣母藤,郁臭苗,猪麻,益母艾,扒骨风,红花艾,坤草,枯草苦草,田芝麻棵,小暑草,益母蒿,陀螺艾,益母,火炊,枯草,苦草,地落艾,红花益母草,月母草,旋风草,油耙菜,野油麻,四棱草,铁麻干,红梗玉米膏,地母草草,三角胡麻,四楞子棵。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夏季生长茂盛而花未全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在花盛开或果实成熟肘采收者,品质较次。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溪边等处。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全草呈黄绿色,茎方而直,上端多分枝,有纵沟,密被茸毛,棱及节上更密。质轻而韧,断面中心有白色髓部。叶交互对生于节上,边缘有稀疏的锯齿,上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浅,两面均有细毛茸;多皱缩破碎;质薄而脆。有的在叶腋部可见紫红色皱缩小花;或有少数小坚果。有青草气,味甘微苦。以茎细、质嫩、色绿、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调经,消水。治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①《本经》:“主瘾疹痒。”②《唐本草》:“敷丁肿,服汁使丁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胀闷;诸杂毒肿,丹游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中虺蛇毒,敷之。”③《本草拾遗》:“捣苗,敷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④《本草衍义》:“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⑤《本草蒙筌》:“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⑥《纲目》:“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痢,疳,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⑦《本草求原》:“清热,凉血,解毒。”

备注尚有下列同属植物亦作益母草入药。①白花益母草:花冠白色,其他与前种相同。产江苏、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②细叶益母草:最上部的叶为3全裂或深裂,花冠较大,长18~23毫米,下唇比上唇短,花冠外面的长绒毛较密。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及陕西等地。③土耳其益母草:花序上叶片长圆状菱形,3裂;花序顶端毛茸致密,苞片及萼筒均被紧贴的毛茸,花淡红色,长9~10毫米,上唇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小坚果顶端被白色短柔毛。产新疆。益母草的幼株称童子益母草,功用相同。

5、血藤

别名大血藤,活血藤,黄皮血藤,紫金血藤,气藤,香石藤,铁骨散,小血藤。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藤茎或根。3~6月间,砍取藤茎,锯段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藤茎呈圆柱形,粗壮;少有分枝。一般锯成长约30~60厘米的段落,径约2~6厘米不等。表面棕褐色微带黄色,皮质粗糙,但少里鳞片状者。质坚实,木质性强,切断面皮部呈棕红色或棕紫色,与木心紧密结合,木心坚硬,淡棕红色,有多数排列散乱的细孔。气味微弱。以条大、色红身干、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养血消瘀,理气化湿。治痨伤吐血,肢节酸疼,心胃气痛,脚气痿痹,月经不调,跌打损伤。①《草木便方》:“入血分,破瘀生新。疗损伤积血,止痰血,鼻衄,臌胀,金疮”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吐血;通气,又治恶毒”③《贵州民间方药集》:“舒筋活络,通经破瘀。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调月经”④《贵州民间药物》:“治心气痛”⑤《四川中药志》:“通经活血,强筋壮骨。治五痨七伤,跌打损伤,风湿血痹,筋骨肢节酸痛及脚气,痿躄”⑥《贵州草药》:“除湿,理气止痛。治胃气痛”

6、车前

别名罘苜,马舄,当道,陵舄,牛舌草,车前草,虾蟆衣,牛遗,胜舄,车轮菜,胜舄菜,蛤蚂草,虾蟆草,钱贯草,牛舄,地胆头,白贯草,猪耳草,饭匙草,七星草,五根草,黄蟆龟草,蟾蜍草,猪肚菜,灰盆草,打官司草,车轱辘菜,驴耳朵菜。

来源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及平车前的全株。夏季采收,去尽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各地均有出产,以江西、安徽、江苏产量较多。

性状干燥的全株长10~17厘米。根细小为须状。叶呈灰绿色而卷曲,叶片平展成广卵形或椭圆形,具纵脉5~7条,叶柄细长。花茎顶部有留存蒴果盖裂后的蒴瓣及宿萼,有时尚有未开放的花。气微,味苦而带粘液性。

功能主治利水,清热,明目,祛痰。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黄疸,水肿,热肉,泄泻,鼻衄,目赤肿痛,喉痹乳蛾,咳嗽,皮肤溃疡。①《别录》:“主金疮、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烦,下气,除小虫”②陶弘景:“疗泄精”③《药对》:“主阴癀”④《药性论》:“治尿血。能补五脏,明目,利小便,通五淋”⑤《滇南本草》:“清胃热,利小便,消水肿”⑥《本草汇言》:“主热痢脓血,乳蛾喉闭。能散,能利,能清”⑦《本草正》:“生捣汁饮,治热痢,尤逐气癃,利水”⑧《本草备要》:“行水,泻热,凉血”⑨《生草药性备要》:“治白浊”⑩《医林纂要》:“解酒毒”⑾《科学的民间药草》:“镇咳,祛痰”⑿《贵州民间方药集》:“外治毒疮,疔肿”⒀《湖南药物志》:“祛痰止咳,滑胎,降火泻热,除湿痹,祛膀胱湿热,散血消肿。治火眼,小儿食积,皮肤溃疡,喉痹”

7、狗脊

别名百枝,狗青,强膂,扶盖,扶筋,苟脊,百枝,金毛狗脊,金狗脊,黄狗头,金毛狮子,毛狗儿,金丝毛,金扶筋,金猫咪,老猴毛,金毛狗,猴毛头。

来源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的根茎。秋末冬初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除去泥砂,晒干,或削去细根、叶柄及黄色柔毛后,切片晒干者为生狗脊;如经蒸煮后,晒至六、七成干时,再切片晒干者为熟狗脊。广西、浙江等地加工时每100斤狗脊加入3~5斤黑豆皮,煮至颜色变黑后,捞出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脚沟边,或林下阴处酸性土壤。分布我国西南、南部、东南及河南、湖北等地。主产四川、福建、浙江。此外,广西、广东、贵州、江西、湖北等地亦产。

性状金毛狗脊(《本草备要》),又名:金狗脊(《职方典》),黄狗脊(《分类卑药性))。根茎呈不规则的长块状,长8~18厘米,直径3~7厘米。外附光亮的金黄色长柔毛,上部有几个棕红色木质的叶柄,中部及下部丛生多数棕黑色细根。质坚硬,难折断。气无,味淡,微涩。狗脊片呈不规则长形,圆形或长椭圆形。纵切片长约6~20厘米,宽3~5厘米;横切片直径2.5~5厘米,厚2~5毫米,边缘均不整齐。生狗脊片表面有时有未去尽的金黄色柔毛;在近外皮约3~5毫米处,有一圈凸出的明显内皮层(纵片之圈多不连贯),表面近于深棕色,平滑,细腻,内部则为浅棕色,较粗糙,有粉性。热狗脊片为黑棕色或棕黄色,其他与生者相同。以片厚薄均匀、坚实无毛、不空心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肾,除风湿,健腰脚,利关节。治腰背酸疼,膝痛脚弱,寒湿周痹,失溺,尿频,遗精,白带。①《本经》:“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②《别录》:“疗失溺不节,男子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少气目闇,坚脊,利俯仰,女子伤中,关节重”③《药性论》:“治男子女人毒风软脚,邪气湿痹,肾气虚弱,补益男子,纹筋骨”④《纲目》:“强肝肾,健骨,治风虚”⑤《玉楸药解》:“泄湿去寒,起痿止痛,泄肾肝湿气,通关利窍,强筋壮骨,治腰痛膝疼,足肿腿弱,遗精带浊”⑥《纲目拾遗》:“金狗脊止诸疮血出,治顽痹,黑色者杀虫更效”⑦《本草再新》:“坚肾养血,补气”⑧《南宁市药物志》:“治跌打腰痛”

备注此外,鳞毛蕨科植物的根茎,在陕西地区亦作狗脊入药,当地习称“黑狗脊”。干品状如狗脊骨,无金黄色绒毛。《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系乌毛蕨科植物狗脊蕨。其根茎在湖南、江西、广西亦有作狗脊使用者。在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地则作为贯众入药。

8、鸡血

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血。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通络。治小儿惊风,口面歪斜,痿痹,折伤,目赤流泪,痈疽疮癣。①《别录》:“乌雄鸡血:主踒折骨痛及痿痹。黑雌鸡血:主中恶腹痛及踒折骨痛,乳难。乌雄鸡冠血:主乳难”②孟诜:“目泪出不止者,以三年乌雄鸡冠血敷目睛上,日三度”③《本草拾遗》:“马咬疮及剥驴马伤手,热鸡血及热浸之。”“雄鸡胁血:涂白癜风,疬疡风”④《痘疹正宗》:“鸡冠血和酒服,发痘最佳”⑤《纲目》:“热血服之,主小儿下血及惊风,解丹毒,安神定志。”“乌雄鸡冠血亦点暴赤目。丹鸡者并疗经络间风热;涂颊治口歪不正;卒饮之治小儿卒惊客忤;涂诸疮癣、蜈蚣、蜘蛛毒,马啮疮,百虫入耳”⑥《本草再新》:“治心血枯,肝火旺,利关节,通经络。”“鸡冠血兼理血分气分,无血可生,血多可破;气弱可补,气逆可舒;补中益肾,利水通经”

9、母草

别名四方草,小叶蛇针草,铺地莲,四方拳草,蛇通管,气痛草,四方草,开怀草,水辣椒,齿叶母草,蝴蝶翼,毛毯草,细牛毒。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母草的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沟边、水田中。分布我国南部。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治感冒,急、慢性菌痢,肠炎,痈疖疔肿。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治细菌性痢疾,肠炎,腹泻,消化不良,蛇咬伤”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肝炎,肾炎水肿,痈疮,疔毒”③《广西药植名录》:“治跌打,乳痈,胃癌”

10、川芎

别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山鞠穷,马衔芎藭,小叶川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平原栽培者以小满后4~5天收采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将根茎挖出,除净茎叶及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多为栽培。主产四川(灌县、崇庆)。云南亦产,称作“云芎”。

性状根茎呈不整齐结节状拳形团块,长4~8厘米,直径4~6厘米。表面深黄棕色,有明显结节状起伏轮节,上侧有很多圆形或卵圆形的茎痕,直径5~15毫米,作凹洼状,下侧及轮节上有众多根痕,作小瘤状隆起。质坚实,断面类黄色,形成层呈明显环状,随处散有黄色小油点。有特异清香气味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髓部较大。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互相联结,似网状螺纹导管。(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氢氧化钾的甲醇饱和溶液2滴,显红紫色。(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功能主治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①《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②《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③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④《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⑥《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⑦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⑧《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培土饮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