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木瓜牛膝丸

更新时间:2023-02-09 04:48:21作者:百科知识库

木瓜牛膝丸

木瓜牛膝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0味。

木瓜牛膝丸的基本资料

木瓜牛膝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

处方木瓜大者3~4个(切开盖,去瓤,用糯米浆浸过,焙干,为末,却将盐末入瓜内令满,仍用盖针定,蒸三次,烂研作膏)川乌(大者,去皮、尖,用无灰酒适量浸,薄切,酒煮干,研为膏)90克 牛膝(酒浸)萆薢 茴香(炒)羌活 青皮 青盐(别研入)狗脊(燎去毛)巴戟 海桐皮各30克

制法上为末,入青盐和匀,将前二膏搜为丸,如硬,再入酒,杵数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气,壮筋骨。治寒湿脚气,脚弱无力,或肿急疼痛,兼治妇人血风。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服时用盐汤或盐酒任下。

木瓜牛膝丸古籍论述

木瓜牛膝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寒湿香港脚,冷湿下注,脚弱无力,或肿急疼痛。兼治妇人血风。大固肾气,活血壮筋络。木瓜(大者,三四个,切开盖,去瓤,先用糯米浆过,盐焙干,为末,却将盐末入瓜内令满,仍用盖针定,蒸三次,烂研作膏) 川乌(大者,去皮尖,用无灰酒一升浸薄切,酒煮干研为膏,三两)牛膝(酒浸) 萆 茴香(炒) 羌活 青皮 青盐(别研入) 狗脊(燎去毛)巴戟 海桐皮(九件各一两)上为末,入青盐和匀,将前二膏搜为丸,如硬,再入酒,杵数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盐汤、盐酒任下。

木瓜牛膝丸相关中药材

1、海桐皮

别名刺桐,山芙蓉,空桐树,钉桐皮,鼓桐皮,刺桐皮,刺通,接骨药,丁皮。

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皮。全年可收,而以春季较易剥取,将树砍伐剥取干皮,刮去棘刺及灰垢,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植为行道树。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台湾等地。产广西、云南、福建、湖北等地。

性状干燥干皮,呈半筒状或板片状,长约30~60厘米,厚约1~2毫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有稀疏纵裂纹及较密的黄色皮孔,边缘不整齐,微突起或平钝;皮上有大形钉刺,刺尖有时被磨去,可以剥落;基部圆形或长圆形而纵向延长;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质硬而韧,易纵裂,不易横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富纤维性。气微香,味苦。以皮张大、钉刺多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杀虫。治风湿痹痛,痢疾,牙痛,疥癣。①《海药本草》:“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②《日华子本草》:“治血脉麻痹疼痛,及煎洗目赤”③《开宝本草》:“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甘匿、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④《纲目》:“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⑤《岭南采药录》:“生肌,止痛,散血,凉皮肤,敷跌打”⑥《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散瘀,止痛。疗咳嗽,止产后瘀血作痛”⑦《贵州草药》:“解热祛瘀,解毒生肌。治乳痈,骨折”

备注广西除用干皮外,其根皮亦同等入药。除上述品种外,在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尚有以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作海桐皮使用。参见“刺楸树皮”条。

2、羌活

别名蚕羌,竹节羌,大头羌,狗引子花,曲药,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或川羌活的根及根茎。春、秋挖取根及根茎,去净茎叶细根、泥土,晒干或烘干。

性状羌活药材因药用部分和形态不同而有蚕羌、竹节羌、大头羌、条羌等数种。①蚕羌:又名:螺丝羌。为干燥的根茎部,形态似蚕。呈圆柱状或略弯曲,长约4~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顶端有茎叶残基。表面棕褐色,有多数紧密而隆起的环节。节上密生疣状突起的须根痕。质轻松易折断,断面不齐,有明显的菊花纹和多数裂隙,皮部棕红色;木质部淡黄色,中央有黄白色髓,均有朱砂点(油管)。具特殊香气,味微苦而麻。②竹节羌:根茎的环节较稀,如竹节状,似蚕羌而略大。③大头羌:根茎的环节特别膨大,呈不规则团块状,大小不等,顶端具多数残留茎基,余皆与蚕羌相同。④条羌:为干燥的根及支根。呈圆柱形或分枝,长3~17厘米,直径约0.7~1.7厘米,顶端偶可见有根茎,表面棕褐色,有纵纹及疣状突起的须根痕,上端较粗大,有稀疏隆起的环节,质疏松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有菊花纹,朱砂点不明显,中央无髓。气味较淡薄。以上均以条粗壮、有隆起曲折环纹、断面质紧密、朱砂点多、香气浓郁者为佳。一般认为蚕羌的品质最优,竹节羌次之,大头羌最次。主产于四川(称川羌活)、甘肃、青海(称西羌活)。此外,陕西、云南、新疆、西藏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本品有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常与防风、白芷、细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2、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本品能祛风胜温,散寒止痛。常与防风、同用,如蠲痹汤。①《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③《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亦能温胆”④《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⑤《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赤”⑥《会约医镜》:“治邪闭憎寒,壮热无汗”

3、青皮

别名青橘皮,青柑皮,四花青皮,个青皮,青皮子。

来源为芸香利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热的果皮或幼果。一般在春末夏初时采收,但亦有延长至秋季采摘者。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四花青皮”;中等大者称“个青皮”,最小者习称“青皮子”,晒干即得。

性状①四花青皮(《医林集要》)形状不一,裂片多数为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皮薄。外皮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皱纹。内面黄白色,有脉络纹。断面边缘有油点。气清香,味苦辛。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②个青皮 又名:均青皮。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称“青皮子”。表面深灰色或黑绿色,有细皱纹及小瘤状突起.基部有果柄痕,指划之可见油迹。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皮厚1.5~3毫米,淡黄色或黄白色,外层显油点,内有果瓤。气清香,味苦辛。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青皮药材,除用橘类的未成熟果实外,其同属植物甜橙(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陕西、云南)、香橼(浙江、福建)以及茶枝柑(广东、广西)等柑类的未成热果实亦有作青皮使用者。植物形态参见“甜橙”、“香橼”、“柑”等条。

功能主治疏肝破气,散结消痰。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4、糯米

别名稻米,江米,元米。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种仁。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①《别录》:“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②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③孟诜:“治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④《本草拾遗》:“主消渴”⑤《四产本草》:“主痔疾,(糯米)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空腹与服”⑥《食性本草》:“能行荣卫中血积。解芫菁毒”⑦《纲目》:“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5、木瓜

别名木瓜实,铁脚梨,木瓜实,秋木瓜,酸木瓜,贴梗海棠,皱皮木瓜,宣木瓜。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果实。9~10月采收成熟果实,置沸水中煮5~10分钟,捞出,晒至外皮起皱时,纵剖为2或4块,再晒至颜色变红为度。若日晒夜露经霜,则颜色更为鲜艳。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主产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此外,湖南、福建、河南、陕西、江苏亦产。安徽宣城产者,习称宣木瓜,质量较佳。

性状木瓜,又名:皱皮木瓜。为干燥果实,呈长圆形,常纵剖为卵状半球形,长4~8厘米,宽3.5~5厘米,厚2~8毫米。外皮棕红色或紫红色,微有光泽,常有皱折,边缘向内卷曲。质坚硬,剖开面呈棕红色,平坦或有凹陷的子房室,种子大多数脱落,有时可见子房隔壁。种子三角形,红棕色,内含白色种仁1粒。果肉味酸涩,气微。以个大、皮皱、紫红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平肝和胃,去湿舒筋。治吐泻转筋,湿痹,脚气,水肿,痢疾。①《雷公炮炙论》:“调营卫,助谷气”②《别录》:“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③《食疗本草》:“治呕畹风气,吐后转筋,煮汁饮之”④《本草拾遣》:“下冷气,强筋骨,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作饮服之。又脚气冲心,取一颗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又止呕逆,心膈痰唾”⑤《海药本草》:“敛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⑥《日华子本草》:“止吐泻奔豚及脚气水肿,冷热痢,心腹痛,疗渴”⑦王好古:“去湿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胀善噫,心下烦痞”⑧《日用本草》:“治脚气上攻,腿膝疼痛,止渴消肿”⑨《本草再新》:“敛肝和脾胃,活血通经”

备注此外,在少数地区尚有以下列同属植物的果实作木瓜使用:①榠栌的果实,使用于华东,西南和河南等地,商品称“光皮木瓜”,干燥后果皮光滑不皱,参见“榠栌”条。②木桃的果实,使用于西南和陕西等地,参见“栌子”条。③木瓜海棠的果实。使用于甘肃。④西藏木瓜的果实。使用于西藏。

6、狗脊

别名百枝,狗青,强膂,扶盖,扶筋,苟脊,百枝,金毛狗脊,金狗脊,黄狗头,金毛狮子,毛狗儿,金丝毛,金扶筋,金猫咪,老猴毛,金毛狗,猴毛头。

来源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的根茎。秋末冬初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除去泥砂,晒干,或削去细根、叶柄及黄色柔毛后,切片晒干者为生狗脊;如经蒸煮后,晒至六、七成干时,再切片晒干者为熟狗脊。广西、浙江等地加工时每100斤狗脊加入3~5斤黑豆皮,煮至颜色变黑后,捞出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脚沟边,或林下阴处酸性土壤。分布我国西南、南部、东南及河南、湖北等地。主产四川、福建、浙江。此外,广西、广东、贵州、江西、湖北等地亦产。

性状金毛狗脊(《本草备要》),又名:金狗脊(《职方典》),黄狗脊(《分类卑药性))。根茎呈不规则的长块状,长8~18厘米,直径3~7厘米。外附光亮的金黄色长柔毛,上部有几个棕红色木质的叶柄,中部及下部丛生多数棕黑色细根。质坚硬,难折断。气无,味淡,微涩。狗脊片呈不规则长形,圆形或长椭圆形。纵切片长约6~20厘米,宽3~5厘米;横切片直径2.5~5厘米,厚2~5毫米,边缘均不整齐。生狗脊片表面有时有未去尽的金黄色柔毛;在近外皮约3~5毫米处,有一圈凸出的明显内皮层(纵片之圈多不连贯),表面近于深棕色,平滑,细腻,内部则为浅棕色,较粗糙,有粉性。热狗脊片为黑棕色或棕黄色,其他与生者相同。以片厚薄均匀、坚实无毛、不空心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肾,除风湿,健腰脚,利关节。治腰背酸疼,膝痛脚弱,寒湿周痹,失溺,尿频,遗精,白带。①《本经》:“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②《别录》:“疗失溺不节,男子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少气目闇,坚脊,利俯仰,女子伤中,关节重”③《药性论》:“治男子女人毒风软脚,邪气湿痹,肾气虚弱,补益男子,纹筋骨”④《纲目》:“强肝肾,健骨,治风虚”⑤《玉楸药解》:“泄湿去寒,起痿止痛,泄肾肝湿气,通关利窍,强筋壮骨,治腰痛膝疼,足肿腿弱,遗精带浊”⑥《纲目拾遗》:“金狗脊止诸疮血出,治顽痹,黑色者杀虫更效”⑦《本草再新》:“坚肾养血,补气”⑧《南宁市药物志》:“治跌打腰痛”

备注此外,鳞毛蕨科植物的根茎,在陕西地区亦作狗脊入药,当地习称“黑狗脊”。干品状如狗脊骨,无金黄色绒毛。《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系乌毛蕨科植物狗脊蕨。其根茎在湖南、江西、广西亦有作狗脊使用者。在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地则作为贯众入药。

7、桐皮

别名白桐皮,水桐树皮,桐木皮。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树皮。

功能主治治痔疮,淋病,丹毒,跌打损伤。①《本经》:“主五痔,杀三虫”②《别录》:“疗奔豚气病”③《药性论》:“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④《纲目》:“治恶疮,小儿丹毒,煎汁涂之”

8、茴香

别名蘹香,小茴香,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主产山西、甘肃、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①《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②《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③《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④《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⑤李杲:“补命门不足。”⑥《伤寒蕴要》:“暖丹田。”⑦《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⑧《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⑨《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⑾《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备注莳萝子与本品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参见“莳萝子”条。

9、牛膝

别名百倍,怀牛膝,鸡胶骨,百倍,牛茎,脚斯蹬,铁牛膝,杜牛膝,怀夕,真夕,怀膝,土牛膝,淮牛膝,红牛膝,牛磕膝,牛克膝,牛盖膝,粘草子根,牛胳膝盖,野牛充膝,接骨丹,牛盖膝头,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牛膝的根,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净须根,泥土,晒至干皱后,用硫黄熏数次,然后将顶端切齐、晒干。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分布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河南。

性状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有时稍弯曲,上端较祖,下端较细,长约30~90匣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呈土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微的纵皱纹和稀疏的侧根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微呈角质状。气特殊,味微甜而涩。以根粗长,皮细坚实,色淡黄者为佳。

功能主治生用散瘀血,消痈肿。治淋病,尿血,经闭,症瘕,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熟用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痿痹。①《本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②《别录》:“疗伤中少气,男肾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③《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④《日华子本草》:“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癥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胎,壮阳”⑤《本草衍义》:“与苁蓉浸酒服,益肾;竹木刺入肉,捣烂罨之,即出”⑥张元素:“强筋”⑦《本草衍义补遗》:“能引诸药下行”⑧《滇南本草》:“止筋骨疼,强筋舒筋,止腰膝酸麻,破瘀坠胎,散结核,攻瘰疬,退痈疽、疥癞、血风、牛皮癣、脓窠”⑨《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⑩《本草正》:“主手足血热瘙痹,血燥拘挛,通膀胱涩秘,大肠干结,补髓填精,益阴活血”⑾《本草备要》:“酒蒸则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阴痿失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生用则散恶血,破癥结,治心腹诸痛,淋痛尿血,经闭难产,喉痹齿痛,痈疽恶疮”

10、萆薢

别名百枝,竹木,赤节,白菝葜,川萆薢,粉萆薢,山田薯,土薯蓣,麻甲头,百枝,金刚,硬饭团。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叉蕊薯蓣、山萆薢或纤细薯蓣等的块茎。春、秋均可采挖。挖出后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性状①粉萆薢 为植物粉背薯蓣或山萆薢等的干燥根茎。切片厚约1~3毫米,边缘不整齐或有棕黑色的外皮;切片表面黄白色,平坦细腻,有粉性及不规则的黄色筋脉花纹,对光照视,极为显着。质坚实有弹性,易折断。无臭,味甘淡。以身干、色黄白、片大而薄、有弹性、整齐不碎者佳。主产于浙江。广东、广西亦产。②棉萆薢 为植物纤细薯蓣或叉蕊薯蓣等的干燥根茎。商品多为纵向或斜切圆片,大小不等,厚约2~3毫米。外皮灰黄色较厚,周边多卷曲。切片表面浅黄白色,粗糙有筋脉。质柔软,易折断。无臭,味微苦。以身干、色白、片子厚薄均匀者佳。主产于浙江、湖北等地。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①《本经》:“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②《别录》:“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者血,老人五缓”③《药性论》:“治冷风顽痹,腰脚不遂,手足惊掣,主男子臂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④《日华子本草》:“治瘫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⑤王好古:“补肝虚”⑥《滇南本草》:“治风寒,温经络,腰膝疼,遍身顽麻,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浊”⑦《纲目》:“治白浊,茎中痛,痔瘙坏疮”

备注同属植物福州薯蓣的根茎,亦作棉萆薢入药,产于福建。另有红萆薢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无刺菝葜和土茯苓等的根茎,在云南、四川等地亦作萆薢使用。另详“红萆薢”条。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木瓜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