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孢子丝菌病

更新时间:2023-02-03 07:40:40作者:百科

孢子丝菌病

申克氏孢子丝菌引起的慢性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真菌感染。典型损害为沿淋巴管走行方向的一至数个皮下结节,可溃破流脓,好发于上肢和面部,无明显自觉症状。及时治疗多可治愈,除极少数泛发者外,预后良好。本病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病,但多见于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

孢子丝菌广泛寄生于树木、草、苔藓上和土壤中,当皮肤受到外伤(如荆棘刺伤、木材扎伤、虫咬、鱼刺刺伤)时均可感染此病;在流行区,人们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损害常固定在一处,称固定型。如果机体抵抗力差,原患糖尿病、淋巴瘤等,则其中极少数病人在感染后,病原体可以侵犯内部器官如肺、骨、神经系统等,预后较差。本病在初发阶段,红肿损害局限一处,有时误诊为疖肿,手术切除后常常再发,若形成沿淋巴管分布的串珠状结节、溃疡,则较易辨认。镜检真菌无甚帮助,因病原体太小,显微镜下不易辨明。因此须作培养,若无脓液,可切取组织块进行真菌培养。病理检查只作为辅助手段。

常见的孢子丝菌病有:

(1)皮肤淋巴管孢子丝菌病,又称树胶肿型孢子丝菌病。约占各型病例的75%。病菌由外伤侵入,约经5天~6月(平均3周左右)局部出现一个小而硬的可推动的无痛皮下结节,呈紫红色,以后穿破皮肤,即成为孢子丝菌性下疳;有时初起即为溃疡,历时数周至数月不等可愈合,但又可在其他部位出现新的损害。若病程迁延历久不愈,可沿局部引流的淋巴管出现许多类似的皮下结节。典型病例常向手指或腕部延伸,并连成一串结节直至臂部。一般后起的损害较少有破溃,但可持续较久。

(2)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主要发生于流行地区的居民,这些人已获得对本病的抵抗力。由于病变不波及淋巴管而只局限于一处,故名固定型。多发生于面、颈、躯干,呈溃疡、脓肿、疣状、痤疮样、浸润性肉芽肿或红斑块,也可呈带鳞屑的成片斑丘疹、小结节或卫星状损害。本型占全部患者的20~25%。常可自愈,也有经久不愈或愈后复发者,但不致引起全身播散。

(3)皮肤粘膜孢子丝菌病。较少见,常因全身播散而继发,损害位于口腔、咽喉或鼻部,初为红斑、溃疡或化脓性损害,后转为肉芽肿性、赘生性或乳头瘤样损害,常感疼痛,局部红肿,附近淋巴结肿胀而发硬。粘膜孢子丝菌病有时形如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或继发性皮肤黑热病,可逐渐愈合结疤,但局部仍有真菌存在。

此外,本病还可侵犯骨关节,引起残毁性关节炎,或侵犯眼睑、结合膜引起溃疡。系统性孢子丝菌病可血行播散于皮肤、骨骼、肌肉、肾、附睾、肝、脾等处。孢子丝菌性脑膜炎及肺部孢子丝菌病等极为少见。

治疗主要为口服碘化钾,使用热疗器械。特殊病例可用二性霉素B,也可试用灰黄霉素口服。近来,试用伊康唑治疗有良效。

本文标签:孢子丝菌病  baozisijunbing  
上一篇:舌质
下一篇:假单胞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