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麻子仁丸

更新时间:2023-02-09 04:05:44作者:百科知识库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条,相关中药材4味。方歌有云: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麻子仁丸治脾约,燥热津亏便下难,

枳朴大黄蜜杏芍,润肠泄热便下来。

麻子仁丸的基本资料

麻子仁丸(《伤寒论》)

别名麻仁丸(《类证活人书》卷十五)、脾约麻仁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麻子仁500克 芍药250克 枳实250克(炙)大黄500克(去皮)厚朴250克(炙,去皮)杏仁250克(去皮、尖,熬,别作脂)

制法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现用于习惯性便秘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备注方中麻子仁润肠通便为君;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营为臣;枳实、厚朴消痞除满,大黄泻下通便,共为佐使。诸药同用,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麻子仁丸古籍论述

麻子仁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麻子仁(五两,研) 芍药 枳实(麸炒,各八两)大黄(蒸,一斤) 浓朴(姜制炒,半两)杏仁(去皮尖炒,别研,五两半)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未知,加五十丸。一法,麻仁一两半、杏仁三分、大黄一两,枳实、芍药、浓朴各半两。此根据《局方》出。本是汉方,合用大黄、枳实一斤,正得今二两,浓朴当用四两,杏仁当用六钱一字,麻仁一两二钱半,芍药一两,乃均制合理,用当以理推。

麻子仁丸《备急千金要方》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也。麻子仁(二升)枳实 芍药(各八两)杏仁(一升)大黄(一斤)浓朴(一尺)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五丸,日三,渐加至十丸,(《肘后》、《外台》无杏仁)。治关格大便不通方:芒硝 乌梅 桑白皮(各五两)芍药 杏仁(各四两)麻仁(三两)大黄(八两)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无乌梅加枳实,干地黄各二两。治大便闭涩不通神方:猪羊胆不拘,以筒灌三合许,令深入即出矣。不尽须臾更灌。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又方 椒豉汤五升,加猪膏三合灌之佳。临时不下即用之。又方 白蜜煎成如人指大,深纳谷道佳。又无灰浓酒半升,盐三钱匕,炼如上法。

麻子仁丸相关中药材

1、枳实

别名鹅眼枳实。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或香圆的幼果。5~6月间摘取,晒干;略大者横切成两半,晒干。

性状①绿衣枳实 为植物枸橘的幼果,呈圆球形,直径2~3厘米,商品多横切成半球形。果实表面绿黄色,散有众多小油点及微隆起的皱纹,被有细柔毛。顶端有明显的花柱基,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脱落后的痕迹。横断面果皮厚3~6毫米,边缘外侧散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6~8瓣,囊内汁胞干缩,呈棕褐色:近成熟的果实内每瓤内有种子数粒,呈长椭圆形;中心柱坚实,宽4~6毫米,约占断面直径的1/6。气香,汁胞味微酸苦。产福建、陕西、广西等地。②酸橙枳实 为植物酸橙的幼果,完整者呈圆球形,直径0.3~3厘米。外表灰绿色或黑绿色,密被多数油点及微隆起的皱纹,并散有少数不规则的黄白色小斑点。顶端微凸出,基部有环状果柄的痕迹。横切面中果皮光滑,淡黄棕色,厚3~7毫米,外果皮下方散有1~2列点状油室,果皮不易剥离;中央褐色,有7~12瓤囊,每瓤内含种子约10粒:中心柱径宽2~3毫米。有强烈的香气,味苦而后微酸。主产四川、江西、浙江。此外,广西、湖南等地亦产。产四川者称川枳实,产江西者称江枳实。③香圆枳实 为植物香圆的幼果,呈球形、矩圆形或倒卵球形,商品多剖成二半,直径0.5~3厘米。较小的幼果表面密被黄白色的绒毛,渐大则渐秃净而粗糙,灰红棕色或暗棕绿色,有时可见不规则的黄白龟斑点,并密生多数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粗皱纹。大的果实顶端有环状的金钱环,基部有环状的果柄痕迹。横切面中果皮粗糙,黄白色,厚4~8毫米,外果皮下方散有1~2列点状的油室,果皮不易剥离;中央棕褐色,有10~12瓤囊,每瓤内有种子数枚;中心柱径宽2~5毫米。有强烈的香气,味酸而后苦。主产江西、四川等地。商品枳实除上述三种外,尚有以甜橙(福建);枸橼(云南);柚(广西、陕西、四川、江西)等的幼果作枳实用。参见“甜橙”、“香橼”、“柚”条。

功能主治破气,散痞,泻痰,消积。治胸腹胀满,胸痹,痞痛,痰癖,水肿,食积,便秘,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①《本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②《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③《药性论》:“解伤寒结胸,入陷胸汤用;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④《珍珠囊》:“去胃中湿热。”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主心痞,化心胸痰,消食,散败血,破积坚。”⑥《本草再新》:“破气,化痰,消食宽肠,杀虫,败毒。”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及脱肛。”

2、杏仁

别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核仁,甜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仁,晾干。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生境分布主产东北、华北各省。

性状干燥种子,呈心脏形略扁,长1~1.5厘米,宽约1厘米左右,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左右不对称。种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条纹,表面有细微纵皱;尖端有不明显的珠孔,其下方侧面脊棱上,有一浅色棱线状的种脐,合点位于底端凹入部,自合点至种脐,有一颜色较深的纵线,是为种脊,种皮菲薄,内有乳白色肥润的子叶两片,富于油质,接合面中间,常有空隙,胚根位于其尖端,味苦,有特殊的杏仁味。以颗粒均匀、饱满肥厚、味苦、不发油者为佳。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产者甜的较多,野生的一般均为苦的。从原植物来看,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①《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②《本草经集注》:“解锡、胡粉毒”③《别录》:“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④《药性论》:“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⑤崔禹锡《食经》:“理风噤及言吮不开”⑥《医学启源》:“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润肺气,消食,升滞气”⑦《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治疳虫”⑧《纲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鼓疱”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以下两种同属植物的种子亦同等使用。其形态特点:①西伯利亚杏 叶片卵形或阔卵形,叶基部圆形或稍狭,边缘具细钝齿,背面脉腋常具有白色柔毛。花梗极短或缺如。核果球形,果肉薄,直径约2厘米,成熟时开裂。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②辽杏 大部分的特征与杏相同,但其叶基部很少呈心形,边缘有粗而深锐的重锯齿,花梗一般较萼筒为长,无毛。核边缘圆钝。分布东北。

3、厚朴

别名川朴,紫油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性状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 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②靴角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③根朴 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④枝朴 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4、大黄

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惊悸养血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