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2:19:39作者:百科知识库
六岁墨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
处方山慈菇1两,千金子1两,大戟1两,文蛤2两(去虫),麝香1分,川乌2两,草乌2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糯米煮糊捣匀,用模型铸为1钱重墨状条块,阴干备用。
功能主治解毒止痛。主疔疮肿毒,口眼歪斜,牙关紧急;及山岚瘴气,死牛、死马、河脉中毒,砒毒,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原书按:太岁墨即太乙紫金锭之变方,以二乌、朱砂、雄黄,化和平为峻险,专作外用,不重内服,反不若紫金锭之安全稳妥。故在用本品处,皆代以紫金锭,其收效颇能如理想也。
别名千两金,菩萨豆,续随子,拒冬实,联步,拒冬子,滩板救,看园老,百药解,千金药解,小巴豆,千两金,打鼓子,一把伞。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的种子。8~9月间,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杂质。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主产河北、河南、浙江。此外,四川、辽宁、吉林、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5~6毫米,直径约4毫米。表面灰棕色,有网状皱纹,皱纹的凸起部深棕色,凹下部灰黑色,形成细斑点状,一侧具凹沟样种脊,顶端有小圆形微突起的合点,基部偏向种脊处有类白色的种阜,通常都巳脱落,而呈斜切面状。种皮薄而硬脆,内表面灰白色,有光泽。胚乳黄白色,富油质,包围着细小而直的胚,于叶2片.气无,味辛.以粒饱满、油性足者为佳。
功能主治逐水消肿,破症杀虫。治水肿胀满,痰饮,宿滞,症瘕积聚;妇女经闭;疥癣疮毒,蛇咬,疣赘。具抗肿瘤作用。用于水肿、痰饮积滞胀满、二便不通、血瘀闭经。①《蜀本草》:“治积聚痰饮,不下食,呕逆及腹内诸疾”②《日华于本草》:“宣一切宿滞,治肺气水气,敷一切恶疮疥癣”③《开宝本草》:“主妇人血结月闭,症瘕痃癖,瘀血蛊毒,心腹痛,冷气胀满;利大小肠”④《本草正》:“逐水杀虫。”。⑤江西《草药手册》:“治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
2、大戟别名邛巨,红芽大戟,紫大戟,下马仙,京大戟。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状①京大戟 为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16~20厘米,直径可达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侧根,顶端多膨大,上有许多圆形的地上茎痕,向下渐细,有纵直沟纹及横生皮孔与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灰棕色。气无,味苦涩。以根条均匀,肥嫩、质软无须者为佳。主产江苏。此外,四川、江西、广西等地亦产。②红大戟 为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又名:红毛大戟、红芽戟、南大戟。呈长圆锥形至纺锤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长6~8~14厘米,直径O.6~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多扭转的皱纹,有时可见横生皮孔及支根残基或支根痕;顶端有地上茎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褐色至棕黄色。气微,味辣刺喉。以条大,肥壮,色紫红、坚实无须根者为佳。主产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此外,大戟科植物准噶尔大戟的根,在新疆亦作大戟使用。
功能主治泻水沈,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①《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厢,吐逆”②《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③《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④《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⑤《本草图经》:“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⑥《医学启源》:“泻肺”⑦《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⑧《药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⑨《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备注历代《本草》所载大戟,品种亦不止一种,但大多数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如《蜀本草》中所述的大戟,《本草图经》的“滁州大戟”、“并州大戟”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大戟”所述的形态都和大戟科大戟近似。此外,《本草图经》中的“河中府大戟”,似为豆科植物;《纲目》所称的“北方绵大戟”,似即今之绵大戟(参见“狼毒”条);至于茜草科的红芽大戟,《本草》中未见收载,但为目前大戟药材中使用最广的一种。
3、麝香别名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遗香,心结香,当门子,生香,元寸香,原麝香,寸草。
来源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活麝取香: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香腺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防止损伤香囊。插入后,轻轻转动取香匙,并向外掏取麝香,用盘盛取。取香后,用消炎药涂搽囊口,然后将麝放回。一般每年冬、春取香1次,也有每年3、4月和7、8月取香2次。过去多猎麝取香,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麝香囊,阴干。将毛剪短,即为“整麝香”,又称“毛香”。挖取囊中的麝香颗粒,称为“麝香仁”,又称“散香”。
生境分布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现在多人工饲养。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此外,东北、河南、安徽、湖北、广西、贵州、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①整麝香: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7厘米。开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囊口),直径约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且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②麝香仁: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的粉末,并偶尔夹有细毛。其中呈块状颗粒者习称“当门子”,为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质柔有油性,手捻成团而不粘手、不结块,手放开立即松散弹起。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味微苦而略辣。均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功能主治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症瘕癖积,跌打损伤,痈疽肿毒。①《本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痓,去三虫”②《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难产,堕胎,去面鼠,目中肤翳”③陶弘景:“疗蛇毒”④《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以当门子一粒,细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痈疮脓”⑤《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⑥《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腠理。”“能引药透达”⑦王好古:“疗鼻窒不闻香臭”⑧《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⑨《本草正》:“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酐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⑩《本草备要》:“治耳聋,目翳,阴冷”
4、文蛤别名花蛤,黄蛤,圆蛤,白利壳。
来源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4~10月间采捕,去肉,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泥沙中,通常分泌胶汁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水中,借潮流而迁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产广东、山东、福建、江苏等地。
性状贝壳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亦有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以光滑,黄白色,无泥垢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治口渴烦热,咳逆胸痹,瘰疬,痰核,崩漏,痔瘘。①《本经》:“主恶疮蚀,五痔”②《别录》:“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③《汤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蚀口鼻,烧灰腊猪脂和涂之”④《长沙药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
备注本品和青蛤的贝壳,药材通称为海蛤壳。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