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含有石膏的处方(二十八)

更新时间:2023-02-09 01:59:16作者:百科知识库

含有石膏的处方(二十八)

石膏(别名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白虎、玉大石、冰石),辛甘;寒;无毒,解肌清热;除烦止渴。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胃火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小编整理出含有石膏的处方共2535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621~1680共60个。

处方1、青蒿

处方青蒿50克,生石膏50克,滑石粉30克,茶叶20克,燕子泥50克,冰片20克。

制法共研细末,加甘油和鸡蛋清适量调成浆糊状,敷肚脐。

功能主治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小儿高热137例,痊愈95例,显效25例,无效17例。

用法用量上盖纱布,胶布固定,干则滴入甘油以保持湿度。

摘录《外治方》

处方2、竹皮大丸

处方生竹茹15克 石膏15克 桂枝7.5克 甘草18克 白薇7.5克

制法上五味,为末,枣肉和丸,弹子大。

功能主治清热止呕,安中益气。治妇人产后虚热,心烦不安,恶心呕吐。

用法用量以饮服1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7.5克。

备注方中竹茹、石膏清胃热,止呕逆;白薇清虚热;桂枝平冲逆;甘草、大枣安中益气,调和诸药。共奏清热止呕,安中益气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

处方3、退热通络汤1号

处方双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龙胆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蝉蜕15克,炙水蛭15克,乌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社湿宣痹。主实热痹阻。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张爱国方

处方4、凉膈散

处方防风 荆芥 桔梗 山栀 元参 石膏 薄荷 黄连 天花粉 牛蒡子 贝母 大黄各等分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化痰利咽。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膈间有火,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服。

摘录《科正宗》卷二

处方5、加减木防己汤

处方防己18克 桂枝9克 石膏18克 杏仁12克 滑石12克 白通草6克 薏仁9克

功能主治治暑湿痹。

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风胜则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痛,加桂枝、桑叶;湿胜则肿,加滑石、草薢、苍术;寒胜则痛,加防己、桂枝、姜黄、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重加石膏、知母;绝无汗者,加羌活、苍术;汗多者,加黄耆、炙甘草;兼痰饮者,加半夏、厚朴、广皮。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处方6、五蒸汤

处方甘草3克(炙)茯苓9克 人参6克 竹叶2把 葛根 干地黄各6克 知母 黄芩各6克 石膏15克(碎)粳米75克

制法上十味,切。

功能主治治骨蒸劳热。

用法用量以水900毫升,煮取250毫升,分为三服。亦可以水900毫升,煮小麦750克,煎汤煮药。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芜荑、火醋。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三引《古今录验》

处方7、竹茹散

处方苦竹茹15克 伏龙肝30克 石膏3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麦门冬30克(去心,焙)黄芩15克

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伤寒鼻衄,烦热头痛。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120毫升,煎至60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处方8、珠黄散

处方西牛黄1.5克 冰片15克 真珠18克 煨石膏150克

制法共研极细末,盛瓷瓶内,勿令泄气。

功能主治治口疳,喉痛。

用法用量用时吹入。

摘录《绛囊撮要》

处方9、育阴煎加味

处方生地15克,玄参9克,寸冬9克,石膏45克,知母9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30克,黄芩9克,白芷9克,怀牛膝9克,大黄9克。

功能主治滋肾阴清胃火。主肾衰精乏,胃热蕴蒸。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翁候年方

处方10、加味养阴清热汤

处方玄参12克,生地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芩9克,生石膏12克,制大黄9克,侧柏叶12克,生山楂12克,桑白皮9克。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通腑。主素体阴虚,肺胃积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顾伯华方

处方11、竹茹散

处方竹茹30克 麦门冬30克(去心)白茯苓30克 栀子仁30克 黄芩3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石膏60克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治妊娠三四月,胎动不安,手足烦热,面色萎黄。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8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六

处方12、芍药清肝散

处方白术0.9克 甘草(炙)0.75克 川芎0.9克 防风0.9克 荆芥0.75克 桔梗0.9克 羌活0.9克 芍药0.75克 柴胡0.6克 前胡0.75克薄荷0.75克 黄芩0.75克。山栀0.6克 知母0.6克 滑石0,9克 石膏0.9克 大黄1.2克 芒消1克

功能主治治风热上攻,眼目昏糊,眵多眊燥,紧涩羞明,赤脉贯睛,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作一服。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食后热服。大便不硬者,去大黄、芒消。

摘录《原机启微》卷下

处方13、石膏竹茹汤

处方石膏60克 竹茹(焙)人参 白茅根 半夏(汤洗七遍,炒)各30克 玄明粉 桔梗(炒)甘草(炙,锉)葛根(锉)各15克

制法上九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清热降逆,益气和中。治上焦热壅,见食呕吐,头痛目赤。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人生姜5片,同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处方14、镇心汤

处方防风 当归 大黄各10克 泽泻8克 白蔹8克 菖蒲 人参 桔梗各6克 白术 甘草各20克 紫菀 茯苓各4克 秦艽12克 桂心 远志 薯蓣 石膏各6克 大豆卷8克 麦门冬10克 粳米30克 大枣15枚 干姜4克 附子 茯神各6克

制法上药二十四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风虚劳冷,心气不足,喜忘恐怖,神志不定。

用法用量以水1.2升,先煮粳米令熟,去津纳药,煮取400毫升,每服100毫升,日三夜一。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

处方15、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

处方生石膏30克 知母12克 元参12克 细生地18克 麦冬18克

功能主治清气凉血。治太阴温病,气血两燔。

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滓再煮200毫升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处方16、皮炎汤

处方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竹叶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凉血凉营,清热解毒。主药热入营血,蕴而成毒。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服。

摘录朱仁康方

处方17、熟地黄散

处方熟干地黄30克 黄耆30克(锉)麦门冬30克(去心)黄芩15克 人参30克(去芦头)石膏30克(或助克)芎藭15克 当归15克 白茯苓30克 甘草15克(生用)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治痈发后,脓溃不止,肌体虚热,口干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

处方18、提毒散

处方石膏(煅)105克 红粉4.5克 章丹12克 冰片3.6克

制法上四味,同研为极细粉,过罗装瓶。

功能主治化腐生肌,解毒止痛。治疖子、疮疡、肿毒溃烂,破流脓血,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每次用3克,敷于患处,或以硇砂膏贴之。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19、蜀漆汤

处方白薇 蜀漆 知母 甘草(炙)苦参 升麻 龙胆各6克 常山 大黄(别渍,后下)各12克 鳖甲(炙)石膏(碎)茯苓 黄芩各9克 香豉9克(裹)独蒜7颗(切)淡竹叶(切)6克

制法上十六味,切。

功能主治治久疟。

用法用量以水1.2升渍之,加酒适量,合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未发前一服,欲至发时又一服。

注意忌肥腻、臊腥、滑物、生冷、人苋、大酢,菘菜、生葱、生菜。

摘录《外台秘要》卷五引《救急方》

处方20、竹叶黄耆汤

处方淡竹叶6克 黄耆 生地黄 麦门冬 当归 川芎 甘草 黄芩 石膏(煨)芍药 人参各3克

功能主治治气血两虚,胃火盛而作渴,以及痈疽、发背、诸疮之大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内科摘要》卷下

处方21、大续命汤

处方麻黄 芎藭各90克 干姜 石膏 人参 当归 桂心 甘草各30克 杏仁40枚

制法上九味,唆咀。

功能主治主中风风痱,肢体缓纵不收,皮肤不知痛痒,口不能言,不省人事,产妇出血较多,及老人、小儿见上述症者。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处方22、竹叶石膏汤

处方淡竹叶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炙)

功能主治治痈疽肿痛,胃火内盛,口渴喜饮。

用法用量加生姜少许,水煎服。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处方23、竹叶石膏汤

处方淡竹叶7片 软石膏9克 大黄(煨)4.5克 陈皮3克 藿香叶6克

功能主治治茧唇。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诚书》卷六

处方24、人参石膏汤

处方人参4.5克 石膏90克 川芎15克 半夏6克(去滑)白术5克 茯苓5克 甘草30克(炙)大栀子9克 知母15克 黄芩9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咳嗽不已,心烦;及风热头痛,精神昏聩。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9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宣明论方》卷六

处方25、小青龙加石膏汤

处方麻黄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细辛20克,五味子20克,大枣20克,半夏30克,生石膏120克,甘草20克。

功能主治温化水饮,开郁清降。主寒饮郁肺,失其肃降。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熊永厚方

处方26、竹叶黄耆汤

处方人参2.4克 生黄耆2.4克 石膏(煅)2.4克 半夏(制)2.4克 麦冬2.4克 生地6克 白芍2.4克 甘草2.4克 川芎2.4克 当归2.4克 竹叶10片 黄芩2.4克

功能主治治痈疽发背,诸般疔毒,表里热甚,阴液不足,口中干渴。

用法用量上十二味,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灯心20根,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处方27、镇心当归汤

处方当归(切,焙)羚羊角(镑)各60克 龙齿(碎)90克 茯神(去木)120克 人参30克 防风(去叉)芎藭 杏仁(汤,去皮、尖、双仁,炒)各60克半夏(汤浸,洗去滑,七遍)生姜(与半夏同捣,炒干)各120克 桔梗(炒)60克 石膏(碎)90克 防己(锉)60克 桂(去粗皮)45克

制法上一十四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治中风邪,虚悸恍惚悲伤,或梦寐不安。

用法用量每用20克,以水45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入竹沥60毫升,更煎两沸,每日空腹、午时、夜卧各一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四

处方28、人参石膏汤

处方人参15克 石膏36克 知母 21克 甘12克

制法上药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上消。烦渴多饮,不欲多食。

用法用量每服15~21克,水煎,食后温服。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处方29、牙疼饮

处方石膏12克(研)升麻4,5克 大生地15克 防风 薄荷叶 荆芥穗 前胡 天麻各6克 甘草3克(生)

功能主治治风火齿痛。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热服,避风。如牙肿,加金银花、羌活各6克。如牙燥,去升麻、前胡,加玄参4.5克;如牙烂,去前胡、天麻,加木通、桅仁各4.5克。

摘录《外科证洽全书》卷二

处方30、生肌散

处方石膏 轻粉 赤石脂各30克 黄丹(飞)6克 龙骨 血竭 乳香 潮脑各9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祛腐活血,生肌长肉。治多骨疽,腐骨脱出,肌肉生迟,不能收敛。

用法用量先用甘草、当归、白芷各3克,煎汤洗净患处,用此干掺外用,软油纸盖贴,二日一洗一换。

摘录《外科正宗》卷三

处方31、竹叶汤

处方竹叶(切)30克 地骨皮 生地黄(切)各15克 栝楼根 石膏各24克 茯神(一作茯苓)萎蕤 知母 生姜各12克 生麦门冬10克

制法上十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渴利虚热,引饮不止。

用法用量用水1.2升,下大枣10枚,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一八○补。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处方32、大薯蓣丸

处方薯蓣37.5克 大黄45克 前胡23克 茯苓15克 人参15克 杏仁23克(熬,、去皮,尖)当归75克 桔梗15克 防风15克 黄芩60克 麦门冬60克 甘草37.5克(炙加15克)五味子30克 干地黄75克 枣100枚 芍药30克 石膏30克(研)泽泻60克 阿胶30克(炙)白术15克。干姜30克 桂心30克 干漆23克 黄耆37.5克

制法上二十四味,捣末过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男子五劳七伤,早晚气喘,内冷身重,骨节烦疼,腰背僵痛引腹内,身体羸瘦,不能饮食;妇人绝孕,疝瘕诸病。(不孕)

用法用量每次3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一日二次。

注意服药期间,忌猪肉、冷水、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生葱、芜荑。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处方33、利火汤

处方大黄9克 白术15克(土炒)茯苓9克 车前子9克(酒炒)王不留行9克 黄连g克 栀子9克(炒)知母6克 石膏1.5克(煅)刘寄奴9克

功能主治治火结于下,熏蒸水湿,妇人带下色黑,如黑豆汁,气腥,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刺,阴门发肿,面色发红,久而黄瘦,饮食亢进,渴喜凉饮。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上

处方34、银翘败毒汤

处方银花9克 马勃4.5克 葛根6克 牛蒡子4.5克 蝉蜕3克 连翘6克 石膏15克 僵蚕6克 板蓝根4.5克

功能主治治温痧发于春时,咽喉痛,吐鲜血,手足起红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温热经解》

处方35、惺惺散

处方石膏 甘草(生)麻黄(去节,汤浸)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发热,头疼脑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茶1.5克,葱白10厘米,擘碎,煎三五沸,先嚼葱白,然后将药汁服下,去枕仰卧。如发热再投一服,出汗立愈。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

处方36、黄柏红升散

处方黄柏62克 煅石膏62克 轻粉12克 红升丹12克 枯矾6克

功能主治治黄水疮。

用法用量共研为细末,豆油调,外敷。

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处方37、石珍散

处方熟石膏60克 青黛 黄柏各9克

功能主治治疮疡破烂,红肿焮痛。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香油调敷。

摘录《青囊秘传》

处方38、生津甘露汤

别名清凉饮子(《兰室秘藏》卷上)。

处方升麻1.2克 防风 生甘草 汉防己 生地黄各1.5克 当归身1.8克 柴胡 羌活 炙甘草 黄耆 酒知母 酒黄芩各3克 酒龙胆草 石膏 黄柏各4.5克 红花少许 桃仁5个 杏仁10个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养血润燥。治中消,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

用法用量上哎咀,作为一服。用水300毫升,酒1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处方39、旋复花丸

处方旋复花60克 防风(去声头》 吴白芷 甘菊花 天麻 天南星(炮)白附子(炮)半夏(汤洗)陈皮(去白)芎藭 蝎梢(去毒,炒)僵蚕(炒,去丝)石膏(研)各30克

制法上药捣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风化痰,清利头目。治诸风痰实,头目昏眩欲倒,呕哕恶心,恍偬不宁,神思昏愤,肢体倦怠,颈项强硬,手足麻痹,偏正头痛。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后温生姜汤或茶清送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一

处方40、竹茹石膏汤

处方半夏(姜制)赤苓 陈皮 竹茹 生甘草 石膏(煅)

功能主治治小儿麻疹呕吐。

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九

处方41、止呕人参汤

处方人参 萎蕤 黄芩 知母 茯苓各9克 白术 橘皮 生芦根 栀子仁各12克 石膏24克

制法上十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下焦热气上逆,呕吐不禁,名曰走哺。

用法用量以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

处方42、天麻散

处方天麻 附子(炮裂,去皮、脐)川乌头(炮裂,去皮、脐)干蝎(微炒)石膏 白附子(炮裂)天南星(炮裂)各15克 雄黄7.5克(细研)麝香3克(细研)

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中风,筋脉掏急。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生姜汤调下,日三四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十

处方43、越婢加术汤

处方麻黄12克 石膏2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白术12克 大枣15枚

功能主治疏风泄热,发汗利水。治皮水,一身面目悉肿,发热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者。(水肿)

用法用量上药六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44、镇逆承气汤

处方芒消18克 赭石60克(研细)生石膏60克(捣细)潞党参15克

功能主治治寒温阳明府实,大便燥结,当用承气下之,而呕吐不能受药者。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用水800毫升,先煎后三味,汤将成,再加芒消,煎一两沸,取清汁400毫升,先温服200毫升,过三小时,若腹中不觉转动,欲大便者,再温服余200毫升。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45、竹叶玉女煎

处方生石膏18克 干地黄12克 麦门冬12克 知母6克 牛膝6克 竹叶9克

功能主治治妇女温病,经水适来,耳聋干呕,烦渴脉数。甚者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6升,先煮石膏、地黄,得1升;再入余四味,煮成400毫升。先服200毫升,12小时后再服。病解停后服,不解再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处方46、越婢加半夏汤

别名半夏汤(《普济方》卷二十七)。

处方麻黄12克 石膏25克 生姜9克 大枣15枚 甘草6克 半夏9克

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止咳平喘。治肺胀,咳嗽上气,胸满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用法用量上药六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47、密陀僧散

处方密陀僧30克 石膏 枯白矾各6克 轻粉3克

制法共研细末。

功能主治治脚丫痒烂。

用法用量桐油调搽,湿则干掺。

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七

处方48、竹叶石膏汤

处方煅石膏 连翘 黄芩 花粉 甘草梢 薄荷 柴胡

功能主治治肺热,鼻流紫血者。

用法用量加竹叶5片为引,水煎服。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处方49、辛夷清肺饮

处方辛夷1.8克 黄芩 山栀 麦门冬 百合 石膏 知母各3克 甘草1.5克 枇杷叶3片(去毛)升麻0.9克

功能主治清肺通窍。治风热郁滞肺经,致生鼻痔。鼻内息肉,初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鼻孔,气不宜通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外以硇砂散逐日点鼻。

注意服药期间及初愈后,应断厚味,戒急暴,省房欲。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处方50、清炎饮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防风6克,防己6克,黄连6克,白芷10克,生草10克,羌活6克,鱼腥草12克,萆10克,红花10克,蔓荆子10克,生地12克,盐柏8克,知母8克,桑皮10克,丹皮10克,生苡仁12克。

功能主治清热疏风,利湿,活血,解毒。主肝脾风热上攻。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祁宝玉方

处方51、仙露汤

处方生石膏(捣细)90克 玄参30克 连翘9克 粳米15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治寒温阳明证,表里俱热,心中热,嗜凉水,脉象洪滑,舌苔白厚,或白而微黄,或有时背微恶寒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升,煎至米熟,其汤即成。约可得清汁600毫升,先温服200毫升。若服完一剂,病犹在者,可仍煎一剂,服之如前。使药力昼夜相继,以病愈为度。若患者腹中微觉凉,或欲大便者,即停药勿服。候两三点钟,若仍发热,未大便者,可少少与服之。若已大便,即非溏泻,而热犹在者,亦可少少与服。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52、竹茹石膏汤

别名青龙白虎汤(《疫喉浅论》卷上)。

处方鲜竹茹9克 软石膏15克

功能主治治疫喉白腐,壮热如烙,烦渴引饮。

用法用量用井、河水各半煎,温服。

摘录《疫喉浅论》卷上

处方53、越婢汤

处方麻黄12克 石膏2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15枚

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散水消肿。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自汗不渴,无大热,脉浮。现用于急慢性肾炎而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麻黄、生姜宣肺气,散水湿;石膏清泄肺中之热;甘草、大枣和中养脾。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泄热,散水消肿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54、白玉汤

处方生地15克,麦冬15克,知母10克,石膏(先煎)30克,元参18克,花粉15克,牛膝10克,大黄9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清胃泻火,通腑润肠。主阳明热炽,胃火循经上炎;或年老阴液不足,虚热上浮。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广西中医药》

处方55、消风散

处方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各3克 甘草 木通各1.5克

功能主治养血祛风,清热燥湿。治风湿侵淫血脉,致生疮疥,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处方56、清胃解毒汤

处方生石膏15-30克,知母12克,谷精草12克,银花12克,蝉衣6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清泻胃火,疏风解毒。主胃腑蕴热,循经上蒸。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广西中医药》

处方57、齿灵汤

处方生地12克,丹皮10克,青皮6克,石膏12克,荆芥10克,防风6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清肝泻火,凉血疏风。主肝胆火旺。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山西中医》

处方58、羌活散

处方前胡(去芦)羌活(去芦)麻黄(去根、节)白茯苓(去皮)川芎 黄芩 甘草(烂)蔓荆子(去白皮)枳壳(去瓤,麸炒)细辛(去苗)石膏(别研)菊花(去梗)防风(去芦)各30克

制法上为末,入石膏研匀。

功能主治治风湿外侵,里有郁热,头痛项强,肢节烦疼,天阴风雨,预觉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3~4片,薄荷3~4叶,同煎至210毫升,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处方59、石皮汤

处方生石膏30克,生地15克,丹皮9克,知母9克,黄芩9克,银花9克。

功能主治清胃泻火。主胃经实火。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广西中医药》

处方60、清热固表汤

处方生石膏30克 地骨皮12克 浮小麦30克 糯稻根30克 知母1.0克

功能主治清热固表。治内热而表不和所致之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生石膏、知母、地骨皮以清内热;浮小麦、糯稻根敛汗固表。五药合用,共奏清热固表之功。

摘录《温病刍宫》

本文标签:中医中药  药材方剂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