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1:56:14作者:百科知识库
岭南万应止痛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
名称岭南万应止痛膏
拼音ling na mo ying zhi tong gao
成份薄荷脑、薄荷油、桉叶油、樟脑、白樟油、水杨酸甲酯。
性状乳白色油膏,气芳香,有清凉感。
功能主治止痛消炎,舒筋活络,提神醒脑。用于肌肉疲劳,筋骨酸痛,跌打伤痛,风湿骨痛,舟车晕浪,伤风头痛,蚊虫叮咬。
规格每瓶装70毫升
用法用量治诸伤痛,先将痛处以温水洗净抹干,以少许本品涂于患处,然后轻揉数分钟。用于提神醒脑,将少许本品搽于额上或胸背。用于蚊虫叮咬,将少许本品擦于患处。
注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2、使用本品时切勿触及口腔、眼睛等黏膜,皮肤破溃处禁用。3、经期及哺乳期妇女、孕妇、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4、用药后若出现皮肤发红、瘙痒或其它不适等过敏反应时应停用,并去医院就诊。5、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勿放置儿童可取得处,密闭置于阴凉处保存。
有效期48个月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鲜茎叶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油。
性状为无色至淡黄色或绿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纯馥的薄荷香气,带辛辣而清凉,有强烈的窜透性。在温度较低时有大量的无色晶体析出。存放日久则色渐变深,质渐变粘。易溶于水,与醇、醚、氧仿等均能任意混合。比重(25℃)0.899~0.909。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齿痛,皮肤风痒。①《重庆堂随笔》:“患风热头疼龈痛,搽患处”②《中国医学大辞典》:“清热散风。治头风,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③《国药的药理学》:“头痛、晕船、反胃、胃肠气胀等,涂布或内服”④《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疝痛,下痢”
2、桉叶别名桉树叶,蓝桉叶,桉树叶,羊草果叶。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的叶。全年可采,折取老叶,阴干或鲜用。
性状干燥桉叶呈镰刀状披针形,长12~30厘米,宽2~7厘米,革质而厚,先端尖,基部不对称,全缘,上面黄绿色,光滑无毛。对日光透视,见有无数透明小腺点、并多数红棕色木栓斑点。羽状网脉;叶柄长1~3厘米,扁平而扭转。微有香气,味有清凉感而稍苦。产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治感冒,流感,痢疾,肠炎,关节痛,膀胱炎,烫伤,疥癣,丹毒,神经性皮炎,湿疹,痈疮肿毒。①《观代实用中药》:“解热,治肠炎及膀胱疾患”②李承祜《生药学》:“煎液,治丹毒与其他传染性化脓症”③《广西中药志》:“预防感冒和治疗痢疾”④《四川中药志》:“治关节痛及作外科手术后之罨包”
备注本植物的根皮(蓝桉根皮)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3、樟脑别名韶脑,潮脑,脑子,油脑,树脑。
来源为樟科植物樟的根、干、枝、叶,经提炼制成的颗粒状结晶。
生境分布主产台湾、贵州、广西、福建、江西、四川。此外,广东、浙江、安徽、云南、湖南等地亦产。
性状纯品为雪白的结晶性粉末,或无色透明的硬块。粗制品略带黄色,有光亮。在常温中容易挥发,点火能发出多烟而有光的火焰,气芳香浓烈刺鼻,味初辛辣,后清凉。以洁白、纯净、透明、干爽无杂质者为佳。以台湾产量最大,质量亦佳,称为“台冰”。
功能主治通窍,杀虫,止痛,辟秽。治心腹胀痛,脚气,疮疡疥癣,牙痛,跌打损伤。①《普济方》:“作膏治诸恶疮及打扑损伤,风湿脚气等疾”②《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③《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着鞋中去脚气”
4、薄荷别名蕃荷菜,菝蕑,吴菝蕑,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升阳菜薄苛,蔢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蕃荷菜,菝蔺,吴菝蔺,升阳菜,薄苛,夜息花。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具有白色绒毛;质脆。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气香,味辛凉。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⑩李杲:“主清利头目”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