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1:46:33作者:百科知识库
生姜汁,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小编整理出含有生姜汁的处方共1075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961~1020共60个。
处方1、白术散处方白术1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茯苓1两半,葛根1两,麦门冬2两(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自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阻病,心中愦愦,头闷目眩,四肢沉重,恶闻食气,好吃酸咸果实,多卧少起,3月4月皆多呕逆,百节酸疼,不得自举。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五
处方2、白术散处方白术1两,白茯苓1两,芎藭3分,人参半两(去芦头),干姜半两(炮裂,锉),草豆蔻1两(去皮),厚朴3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1两(汤浸,去自瓤,焙),当归3分(锉,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霍乱,吐泻过多,伤冷,胎脏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3、防风散处方防风1两(去芦头),白茯苓1两,白芷1两,桔梗1两(去芦头),远志半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1两(去芦头),芎䓖1两,当归1两(锉,微炒),黄耆1两(锉),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赤小豆1合(炒熟),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托里内补。主大疮热已退,脓血不止,疮中肉虚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黄耆汤调下,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六十一
处方4、必胜散别名必效散
处方附子1枚(端正重8钱者,生,去皮脐,切为4段,生姜自然汁1大盏,浸1宿,慢火炙干,再于生姜汁内蘸,再炙再蘸,渗尽姜汁为度),高良姜、附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一切风寒客搏阳经,偏正头痛不可忍,及阳虚头痛,连绵不愈。
用法用量必效散(《易简方》)。
注意忌热物少时。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二
处方5、白石脂丸处方白石脂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当归(锉,炒)1两,干姜(炮)3分,赤石脂3分,诃黎勒皮3分,陈橘皮(去白,焙)半两。
制法上为末,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洞泄。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腹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处方6、半夏丸处方半夏7枚(圆大者,汤洗7遍,切。生姜汁浸1宿,焙),定粉(研)1钱,白矾(烧令汁尽)1钱。
功能主治小儿痰嗽。
用法用量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5丸,食后浓煎白茅根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处方7、防风汤处方防风(去叉,锉)2两,独活(去芦头)2两,防己2两,秦艽(去苗土)2两,黄耆2两,芍药2两,白术2两,芎䓖2两,远志(去心)2两,石膏(碎)3两,升麻2两,石斛(去根,锉)3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2两,丹参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甘草(炙,锉)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5遍)2两,天门冬(去心,焙)2两,薏苡仁(炒)2两半,羚羊角(镑屑)2两,五加皮2两,熟干地黄(焙干)1两半,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1两半,地骨皮2两,人参2两,茯神(去木)2两。
功能主治风痱,四肢不收,言语謇涩。
用法用量每以6钱匕,水3盏,煎至1盏半,去滓,分温2服,空心、夜卧服之。若觉心中烦热,每煎将熟,别入竹沥1合,更煎3沸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
处方8、白英丸处方白英5两,白蔹3两,紫草2两,芒消(研)2两,大黄(锉)2两,茵陈蒿1两,葶苈子(纸上炒)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焦热结,胃气郁伏,身发黄疸。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早、晚食前用蜜汤送下,以知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处方9、半夏汤处方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1两(去芦头),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胃痰滞,伤寒4日呕哕频烦,头疼大渴。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九
处方10、半夏丸处方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焙干)半两,芎藭半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贝母(去心,微炒)半两,桑根白皮(锉碎,炒)半两,款冬花(去枝梗,焙)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紫菀(去苗土,焙)1两,干姜(炮裂)半两,钟乳(研)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细)半两。
制法上药先将前十味捣罗为细末,与钟乳、杏仁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气胸满,昼夜不得卧。
用法用量每服3-5丸,粥饮送下,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处方11、白术丸处方白术3分,干姜(炮)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人参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主脾胃受湿,濡泻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米饮送下,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12、白术汤处方白术2两,人参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桂(去粗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腹胀不能食,背上冷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2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处方13、九味汤处方黄耆(锉)1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分,陈皮(汤浸,去白,焙)1分,白术1分,诃黎勒皮1分,防风(去叉)1分,甘草(炙,锉)1分,桂(去粗皮)1分,细辛(去苗叶)1分。
功能主治肺气虚冷,胸中气微,不能太息,形体怯寒,鼻多清涕。
用法用量上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9分,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六引《护命》
处方14、白术汤处方白术3两,柴胡(去苗)3两,生姜(去皮,薄切,焙干)3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3两,桂(去粗皮)3两,甘草(炙,锉)1两,槟榔(锉)10枚。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痞气,胁肋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微利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处方15、白术丸处方白术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人参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甘草(炙,锉)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虚劳,脾胃虚冷,不能食,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温酒送下,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处方16、六神散处方蝼蛄1枚(去肚肠),蜜蜂7枚(2味用泥半指厚裹遍,以熟炭1斤,湿煅候泥干通红,去火放冷,取出,于乳钵内细研,不罗),商陆根汁半盏,生姜汁3分,生蜜3分,绿豆末1钱匕。
功能主治癞病。
用法用量上药一处和匀,更用温酒调下,只作1服。约半日许发动,恶心涕唾汗出,仍吐出涎,渴时频与温米汤吃。若是吐多泻多,或更有血,勿疑,是病出也。如吐泻后腹痛,取下1块大小如鸡子,有诸般颜色者,此是病根也。如不思食,以甘草2寸,黄连2条,水1盏,煎至半盏,温吃其药。即不以老小强弱,都作1服。若是半日以来未发动,即更服樟柳根等汁投之,尚未觉,更与吃无妨。面上有如紫疼痛未消者,用干斑蝥未,以生油调成膏,敷患上约半日许,(疒咅)(疒畾)胀起,以软帛子揩拭去药,以棘针挑破近下、令水出自干,即不得剥其疮皮。斑蝥不得另入口眼。若面上有小尖(疒咅)(疒畾)子者,不用斑蝥,却以熟艾入胆矾少许,纸杵作钗股大小艾炷,灸之,每个灸1炷。如手脚上下有疮未愈,煎甘草热汤淋洗,更以白药子3两,甘草1分,荆芥10穗,一处捣罗为末,干贴。
注意切忌风及房室事、动风发气、盐、醋料物等物。只得吃淡粥过100日。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八
处方17、风气痛膏处方葱汁、蒜汁、生姜汁、凤仙花汁、乌药、草乌、干姜、官桂、红花、当归。
功能主治风气痛。
用法用量烧酒浸药片,收干入油麻油煎松香收。
摘录《疡科选粹》卷八
处方18、地黄煎处方生地黄汁5两,酥1两,生姜汁1两,蜜1两,鹿角胶半两。
制法先将地黄汁安锅内,慢火煎,手不住搅,约5-6沸,下酥,又5-6沸,下蜜,次下胶,又下姜汁,慢火煎,候如稀饧即住火。
功能主治小儿疳劳,肺气热,咳嗽,四肢渐瘦,心肺干。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准绳·幼科》引作“干地黄煎”。
注意忌毒物。
摘录《颅囟经》卷上
处方19、吴茱萸散处方吴茱萸7.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芎藭30克 干姜15克(炮裂,锉)甘草15克(炙微赤,锉)附子22.5克(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药捣为粗散。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治小肠虚寒,小腹刺痛,或绕脐结痛,身出冷汗。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
处方20、吴茱萸散处方吴茱萸30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半夏30克(汤洗七遍,去滑)白术30克 鳖甲3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澜)赤茯苓30克 前胡30克(去芦头)青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烙)京三棱30克 桂心30克 厚朴3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热)槟榔30克 枳壳15克(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治胸痹,咽喉噎塞,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大枣3枚,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
处方21、吴茱萸散处方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5克 肉豆蔻仁 干姜(炮)甘草(炙)各15克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高良姜各60克 缩砂仁 陈曲(炒)白术各30克
制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健牌燥湿。治肠痹。寒湿内搏,腹满气急,大便飧泄。
用法用量每服3克,空腹时用粥饮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
处方22、姜汁炒糯米处方糯米250克 生姜汁3匙
制法将炒锅放在文火上倒入糯米、生姜汁同炒,炒到糯米爆破,研粉即成。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妊娠恶阻。
用法用量每次1汤匙,每日2次,开水调服。一般5~7次有效。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用。
摘录《民间方》
处方23、泽漆丸处方泽漆15克 槟榔30克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木香15克 肉桂15克(去皱皮)陈橘皮15克(汤浸,去白、瓤,焙)泽泻15克 川大黄15克(锉碎,微炒)郁李仁15克(汤浸,去皮,微炒)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食症癖气,脾胃虚弱,头面及四肢浮肿,欲变成水病者。
用法用量每服以温水送下20丸,一日三至四次。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九
处方24、枳壳饮子别名枳壳散(《妇人大全良方》卷五)。
处方枳壳60克(去皮,麸炒)半夏30克(汤洗七次,以生姜汁浸三日,用麸炒黄)红芍药30克 柴胡(去芦)45克 黄芩45克
制法上五味,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手足烦热,夜卧多汗,肌肉黄瘁,经候不调,四肢烦倦,心胸满闷,状似劳气。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同煎至12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博济方》卷四
处方25、十味香薷饮处方香薷叶30克 人参(去芦)白术 陈皮(温汤浸少时,去白)白茯苓 黄耆(去芦)厚朴(去粗皮,锉碎,生姜汁拌炒至黑色)干木瓜 白扁豆(炒去壳)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消暑和中,益气健脾。治脾胃不和,乘凉受暑,心腹胀闷,饮食无味,呕哕恶心,五心潮热,体倦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去滓,不拘时侯服。
摘录《百一选方》卷七
处方26、九宝丸处方木香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半两,麝香(研)半两,丹砂(研)半两,槟榔(锉)2两,桂(去粗皮)3分,半夏1两半(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晒干),乳香(研)1两。
制法上为末,加生姜汁为丸,如豌豆大。
功能主治留饮宿食,腹胁胀满,吞酸呕逆。
用法用量每服7丸,橘皮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处方27、加味续命汤处方麻黄1钱,防风1钱,龙齿1钱,防己1钱,附子(炮)1钱,石膏1钱,桂枝1钱,陈皮(去白)5分,紫苏5分,竹沥1合,生姜汁10匙,生地汁半合。
功能主治风痫,发则仆地,闷动无知,嚼舌吐沫,背反张,目上视,手足搐搦,或作六畜声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四十五
处方28、救生丸处方天麻 附子(炮裂,去皮、脐)乌头(炮裂,去皮、脐)白附子(炮)天南星 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汁制作饼,焙干)犀角(镑屑,以纸裹置怀中,令暖方捣)丹砂(研)芎藭 藿香叶 零陵香叶 桂(去粗皮)木香 蝎梢(炒)白僵蚕(炒)牛黄(研)各15克
制法上药十六味,捣研为末,炼蜜旋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体虚,阳经为风所乘,上走头面,多汗恶风头痛,及新沐中风,失音不语。
用法用量中风不语者,每服5丸,用浆水80毫升,取东南柳枝1条,长21厘米,滴生油3滴在浆水中,即搅40丸,搅便灌之,立愈,如小儿中风,只用浆水吞下3丸,如小豆大。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五
处方29、益母草汁粥处方鲜益母草汁10克 鲜生地黄汁40克 鲜藕汁40克生姜汁2克 蜂蜜10克 粳米100克
制法先以粳米煮粥,待米熟时,加入上述诸药汁及蜂蜜,煮成稀粥即成。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调经,消淤,解渴,除烦。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血晕、恶露不净、淤血腹痛以及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等。
用法用量每日2次,温服。病愈即停,不宜久服。
注意煮制时宜用砂锅,不宜用铁锅。凡大便溏薄者、脾虚腹泻者忌用。吃粥期间应忌葱白、薤白、韭白。
摘录《太平圣惠方》
处方30、杏仁煎别名杏仁桑皮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
处方杏仁30克(去皮、尖、双仁,熬)通草12克 紫菀 五味子各6克 贝母12克 桑白皮15克 蜜30毫升 砂糖30克 生姜汁30毫升
制法上九味,切。
功能主治治暴匆咳嗽,声音不出。
用法用量以水1.8升,煮五味,取600毫升,去滓,内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上煎取400毫升。初服20毫升,后稍增量,日二夜一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蒜、面、炙肉等。
摘录《外台秘要》卷九引《古今录验》
处方31、五香半夏丸处方沉香 檀香 丁香 木香 白豆蔻(面裹煨香)陈橘皮(去白)各8克 藿香叶(去土)15克 人参(去芦头)15克 半夏(生姜汁浸一宿,炒黄)9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膈脘痞闷,气不升降,咳嗽喘满,呕吐恶心,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乳食后及临卧时用温生姜汤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处方32、五汁安中饮处方牛乳60毫升 韭汁 生姜汁 藕汁 梨汁各10毫升
功能主治养血润燥,消瘀化痰。治火盛血枯,痰瘀互阻,致患噎膈,吞咽梗涩而痛,饮水不下,食物难进,食则吐出,夹有粘液,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胸背灼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欲饮凉水,舌红而干,脉细而数。
用法用量上药和匀,少量频服。
摘录《新增汤头歌诀》引张任侯方
处方33、枳实半夏汤处方枳实(去瓤,麸炒)半夏(为末,生姜汁制作饼,焙)木香 干姜(炮)各15克 五味子22克人参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甘草(炙,锉)各30克
制法上八味药粗捣筛。
功能主治治产后短气不足。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擘破,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处方34、五汁一枝煎处方鲜生地黄汁40毫升 鲜茅根汁 鲜生藕汁 鲜竹沥汁各20毫升 鲜生姜汁2滴 紫苏梗6克
功能主治清润心包,濡血增液。治心包邪热郁蒸,心血亏虚,血虚生烦,躁扰不安,或愦愦无奈,心中不舒,间吐粘涎,呻吟错语,舌红苔少,脉象细数。
用法用量先煎紫苏梗去滓,入五汁,隔水炖温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35、牡丹汤处方牡丹皮45克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21枚 槟榔(锉)桑根白皮(锉)各60克 鳖甲(去裙襕,醋炙,锉)36克 大黄(锉,炒)30克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郁李仁(汤浸,去皮、尖)枳壳(去瓤,麸炒)各45克
制法上九味,锉碎。
功能主治治臌胀。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4克,切,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半小时后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处方36、旋复花汤处方旋复花 甘草(炙)牡蛎(末)各7.5克 萎蕤 紫菀(洗去土)桔梗(锉,炒)各15克 生地黄汁 生姜汁各60毫升
功能主治治肺痿,咳嗽唾稠涎,身体羸瘦,喘急盗汗。
用法用量上八味,除生地黄汁、生姜汁外,均细锉。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下地黄汁、生姜汁各少许,再煎取120毫升,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处方37、五生丸处方天南星(生姜汁浸一宿,焙干)半夏(汤洗七次)附子(炮,去皮、脐)白附子 天麻 白矾(枯)各30克 朱砂6克(别研为衣)
制法上药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治风痰上扰,头目眩晕,呕吐痰涎。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用生姜汤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八
处方38、鸭蛋汤处方生姜汁适量 鸭蛋1个(打碎,入姜汁内搅匀)
功能主治治妇人胎前产后赤白痢。
用法用量上二味,煎至八分,入蒲黄9克,煎五七沸,空腹时温服。
摘录《济阴纲目》卷九
处方39、止逆丸别名止呕丸(《普济丸》卷一六四)。
处方沉香 丁香 水香 吴莱萸(洗,焙干)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汁制)各15克 水银 硫黄各30克(二味研令砂子星尽为度)
制法上药为细末,以生姜汁调糊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温中化饮,降逆止呕。治停寒积饮,呕吐痰水。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摘录《御药院方》卷五
处方40、苏子煎处方苏子 白蜜 生姜汁 地黄汁 杏仁各1.2升
制法上五味,捣苏子为末,以地黄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又绞令味尽,去滓;熬杏仁令黄黑,治如脂,再以向汁浇之,绢绞,往来六七度,令味尽,去滓,内蜜合和,置于铜器中,于汤上煎之,令如饴。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止咳平喘。治阴虚咳喘。
用法用量每服2克,日三服,夜一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
处方41、葡萄姜蜜汁处方鲜葡萄汁 生姜汁各50克 绿茶5克蜂蜜适量
制法以沸冲浸浓绿茶1杯,对入葡萄汁、姜汁、蜂蜜即可。
功能主治除烦止渴,健胃止痢。适用于细菌性痢疾。
用法用量每日2次,趁热顿服。
摘录《民间方》
处方42、椒黄敷方处方闭口椒30克(为末)苍耳苗150克(为末)生姜汁50毫升 硫黄15克(为末)
制法上四味,和匀。
功能主治治毒蛇咬伤,迷闷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敷患处。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八
处方43、紫桂丸处方禹余粮(火煅,醋淬七遍)90克 龙骨 艾叶(醋炒)牡蛎(烧),赤石脂 地榆各60克 厚朴(生姜汁制,炒)牡丹皮 阿胶(蛤粉炒成珠子)当归(洗,焙)吴茱萸(汤洗七遍)香白芷 肉桂(去粗皮)各30克 附子(炮,去皮、脐)15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益血海。治冲任气虚,经脉不调,月经或多或少,腰疼腹痛,冷带崩漏。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浓煎艾、醋汤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处方44、姜糖煎处方生姜汁100毫升 砂糖120克
功能主治治老人咳嗽喘急,食即吐逆,腹中胀满。
用法用量上药相和,微火温之,一二十沸即止。每服5~10毫升,渐渐咽下。
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一
处方45、紫石英丸处方紫石英60克(细研,水飞过)细辛30克 厚朴3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川椒30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桔梗30克(去芦头)鳖甲45克(生用)防风30克(去芦头)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硫黄30克(细研)牡蒙22克 人参22克(去芦头)桑寄生22克 半夏15克(汤洗七遍,去滑)白僵蚕15克(微炒)续断1.5克 紫菀15克(洗,去苗、土)杜蘅15克 牛膝15克(去苗)白薇30克 当归30克(锉碎,微炒)桂心30克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补冲任。治妇人子脏久积风冷,阴阳不能施化,以致久不受孕者。(不孕)
用法用量每于空腹时以温酒送下30丸。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处方46、甘蔗生姜汁处方甘蔗汁100克 生姜汁10克
制法将甘蔗汁、生姜汁混合,隔水烫温。
功能主治清热和胃,润燥生津,降逆止呕。适用于妊娠胃虚呕吐者。
用法用量每次服30克,每日3次。
摘录《民间方》
处方47、交感地黄煎圆处方生地黄(净洗.研.以布裂汁留渣.以生姜汁炒地黄渣.以地黄汁炒生姜渣.,各至干.堪为末为度)、生姜(净洗.烂研.以布裂汁留渣),各二斤;延胡索(拌糯米.炒赤.去米)、当归(去苗)、琥珀(别研),各一两;蒲黄(炒香)四两。
炮制上为末,蜜圆,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产前、产后眼见黑花,或即发狂,如见鬼状,胞衣不下,失音不语,心腹胀满,水谷不化,口干烦渴,寒热往来,口内生疮,咽中肿痛,心虚忪悸,夜不得眠,产后中风,角弓反张,面赤,牙关紧急,崩中下血,如豚肝状,血多血少,结为症症,恍惚昏迷,四肢肿满,产前胎不安,产后血刺痛,皆治之。
用法用量当归汤化下一圆,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8、三仙丸处方天南星(生,去皮)半夏(沸汤泡七遍)各150克(二味碾为细末,用生姜汁和,不可太软,但手捏得聚为度,摊在筛内,用楮叶盖之,令发黄色,晒干收之)香附子(略炒,去毛)150克
制法上用南星、半夏曲饼子60克,净香附子30克,同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中脘气滞,胸膈烦满,痰涎不利,头目不清。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食后、临卧时用生姜汤送下。
摘录《百一选方》卷五
处方49、龙虎丹处方黑牵牛、藿香叶(生)、天麻(去苗)、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微炒)、硫黄(结沙)、天竺黄(生研)、细辛(去苗.洗)、半夏(汤洗七次.生姜汁制)、附子(炮.去皮.脐)、何首乌(去粗皮)、羌活(去苗.洗.焙)、独活(去苗)、柴胡(去苗)、川芎(洗)、桔梗(生),各二两。寒水石(烧通赤.研.飞)一斤,茴香(淘.去土.焙)、甘松(洗去土.焙)、肉桂(去粗皮)、五灵脂(生)、白芷(生)、菊花(去土)、川乌(炮.去皮.脐)、白僵蚕(去丝.嘴.炒)、缩砂仁(生),各五两。牙硝(研)、木香(生)、水银(与硫黄用慢火结成沙子)、雄黄(研.飞)、麝香(研),各一两。地龙(去土)、白乾姜(炮),朱砂(研.飞)、白蒺藜(炮)、防风(去苗),各三两。乌蛇(酒浸.炙.去皮.骨)八两,龙脑(研)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剂,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新得、久患急、缓风,半身不遂,手脚筋衰;及风毒攻注,遍身疮疥,头风多饶白屑,毒风面上生疮,刺风状如针刺,风急倒作声,顽风不认痛痒,倁风颈生斑驳,暗风头旋眼黑,卂风面生赤点,肝风鼻闷眼俽瞩,偏风口眼斜,节风肢节断续,脾风心多呕逆,酒风行步不前,肺风鼻塞项疼,胆风令人不睡,气风肉似虫行,肾风耳内蝉鸣,阴间湿痒。
用法用量每服一圆,用薄荷酒嚼下。日进一服,重即两服。产后惊风,乱道见物,朱砂酒磨下;产后身多虚肿,血风,频增昏沉,身如针刺,发随梳落,面黄心逆,并煎当归酒嚼下,日进两服;若治伤寒,炒葱、豉,酒嚼下一、二服,盖覆出汗立愈;小儿惊风,薄荷酒化下少许;大人急风,口噤失音等,薄荷酒化灌之,常服茶、酒任下,不拘时候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0、大通圣白花蛇散处方海桐皮(去粗皮)、杜仲(炒)、天麻(去苗)、干蝎(炒)、郁李仁、赤箭、当归(去芦头.酒浸)、厚朴(生姜汁制)、蔓荆子(去白皮)、木香、防风(去苗.一说去土)、白附子(炮)、肉桂(去粗皮)、羌活(去芦头.酒浸一宿)、虎骨(醋炙)、白芷、山药、白花蛇(酒浸.炙.去皮.骨.用肉)、菊花(去枝.梗)、牛膝(去苗)、甘草(炙)、威灵仙(去土),各一两。
炮制上等分,为末。
功能主治大治诸风,无问新久,手足曳,腰脚缓弱,行步不正,精神昏冒,口面斜,语言蹇涩,痰涎壅盛,或筋脉挛急,肌肉顽痹,皮肤瘙痒,骨节烦疼,或痛无常处,游走不定。及风气上攻,面浮耳鸣,头痛目眩;下注腰脚,腰疼腿重,肿痒生疮,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一钱至二钱,温酒调下,荆芥汤亦得,空心服之。常服祛逐风气,通行荣卫,久病风人,尤宜常服,轻可中风,不过二十服,平复如故。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1、雄黄散处方雄黄(研.半两)丹砂(研.一分)牛黄(研.一分)丁香(一分)桂心(半两)麝香(研.一两)南星(炮.三分)半夏(为末.生姜汁搜晒干.三分)麻黄(去节.三分)僵蚕(炒.三分)天麻(三分)龙脑(研.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大黄(醋炒.半两)干姜(炮.半两)
炮制上将十味捣罗细末,入别研五味药和匀。
功能主治治风气入中,蕴积生热,口干目黄,时发潮燥。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加至一钱匕,空心夜卧温酒调下,汗出即愈。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52、半夏散处方半夏(汤洗七遍去滑)60克 吴茱萸(汤洗七遍,焙干,微炒)15克 桂心30克 人参(去芦头)30克 白术30克 当归30克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45克 枳实(麸炒微黄)15克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温中,降逆。主中焦虚寒,胃气上逆,喘息短气,不得安卧,胸满肠鸣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
处方53、天仙藤散处方天仙藤、青蒿子(炒)、桑白皮(炒)、香附子(炒)、荆芥穗、前胡(生姜汁制.炒)、柴胡、桔梗、麻黄(去根.节)、苍术(炒)、干葛、陈皮,各十斤。茴香(炒)、秦艽、川芎、白芍药、黄半夏(为粗末.姜汁炙)、羌活,各二斤半。甘草(炒)、肉桂(去粗皮)、白芷、厚朴(去粗皮.姜汁炒),各五斤。
炮制上二十四味,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五劳七伤,感冷冒寒气弱体虚,多倦少力。常服壮筋骨,肢体轻健,进食。
用法用量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乌梅、枣子,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并两滓作一服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4、豆蔻散处方肉豆蔻(去壳,炮)5枚 甘草(炙,锉)30克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45克
制法上三味药,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温中燥湿。主脾胃伤湿,濡泻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克,米饮或汤调下,空腹时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55、当归散处方当归30克(锉,微炒)乌梅肉60克(微炒)阿胶30克(捣碎,炒令黄燥)干姜30克(炮裂,锉)白术3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赤芍药30克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厚朴4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主白痢,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煎取9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
处方56、水沉散别名水沉汤(《朱氏集验方》卷一)。
处方香薷叶90克 白茯苓30克(去皮)厚朴(去粗皮,蘸生姜汁炙令紫色)90克 白扁豆30克 丁香15克 甘草15克(炙)
制法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伏暑伤冷,霍乱转筋,虚烦躁渴,心腹撮痛,吐利交作,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好酒75毫升,同煎至150毫升,水中沉冷服,不拘时候。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三
处方57、和胃圆处方厚朴(去粗皮.碎.以生姜二两.研烂.同炒)、半夏(一半汤洗.曰干.微炒.一半生姜汁制作饼.炙黄)、鳖甲(九肋.大者一枚.黄泥外固.以米醋二碗.化?两.放鳖甲内.慢火熬干.取二两,.细研如粉用)、神僸(碎.炒)、麦蘖(微炒)、白术(炒)、肉桂(去粗皮),各二两。枳壳(去瓤.麸炒)、三棱(炮)、青皮(去白.炒)、人参,各三两。陈皮(去白)、诃子(炮.去核),各四两。槟榔、当归,各一两半。芍药、甘草(炒),各一两。干姜(炮)、赤茯苓(去皮)、各三分。
炮制上为细末,蜜圆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气痞,心腹胀闷,不思饮食,呕吐痰逆,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腹胁刺痛,便利不调,少力嗜卧,体重节痛,及治虚劳,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心腹痞满,并宜服之。此药老幼气弱皆可常服,能温和脾胃,调进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圆,加至三十圆,微嚼破,温水下,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8、草豆蔻散处方草豆蔻60克(去皮)半夏15克(汤浸七遍去滑)肉桂22克(去皱皮)人参22克(去芦头)木香15克 前胡30克(去芦头)高良姜30克(锉)白茯苓30克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陈橘皮22克(汤浸,去白,甑,焙)厚朴6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热)白术30克 甘草7.5克(炙微赤,锉)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主脾胃气虚,脏腑积冷,呕吐宿食,四肢少力,面色无华。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大枣3枚,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
处方59、润体圆处方防风(去芦及叉)一两半,白龙脑(别研)、乳香(别研如麻)、羚羊角末(别研如粉)、附子(炮.去皮、脐)、白僵蚕(微炒)、槟榔、肉豆蔻仁、沉香、蒺藜子(微炒)、丁香、蔓荆子(去白皮)、牛黄(别研如粉)、藿香叶、麻黄(去节、根)、生犀角末(别研)、雄黄(研飞)、麝香(研如粉)、木香、辰砂(研飞),各一两。茯苓(去皮)、白附子(炮)、羌活(去芦)、原蚕蛾(微炒)、人参(去芦)、肉桂(去粗皮)、川芎,各一两半。珍珠末(别研如粉)、独活(去芦),各三分。干蝎(微炒)、半夏(水煮三十沸.薄切焙干.生姜汁炒)、川乌头(炮.去皮、脐.捣碎.炒黄),各二两。白花蛇(酒浸炙.去皮.骨取肉)、天麻(去苗),各三两。琥珀(别研如粉)、腻粉(研)、白豆蔻仁,各半两。金箔(六十片为衣)。
炮制上为细末,入研药令匀,炼蜜搜和,圆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治诸风手足不遂,神志昏愦,语言蹇涩,口眼僻,筋脉挛急,骨节烦疼,头旋眩运,恍惚不宁,健忘怔忪,痰涎壅滞,及皮肤顽厚,麻痹不仁。
用法用量每服一圆,细嚼,温酒下,荆芥茶下亦得。如破伤中风,脊强手搐,口噤发,即以热豆淋酒化破三圆,斡口开灌下,少时再服,汗出乃愈。若小儿惊风诸,每服半圆,薄荷汤化下,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60、百花煎处方生地黄汁200毫升 生姜汁100毫升 黄牛乳200毫升 藕汁200毫升 胡桃仁10枚(研如糊)干柿5枚(细锉,研如糊)大枣21枚(煮,去皮、核,研如糊)清酒200毫升 黄明胶(炙燥,为末)秦艽末各15克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如糊)90克
制法上十一味,相次下,煎减一半,加白蜜120克,慢火熬成煎,入瓷器贮存。
功能主治养阴补肺,凉血止血。治吐血不止,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一匙,每日三服,糯米饮或酒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八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