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1:38:53作者:百科知识库
生姜(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姜),味辛;性温,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小编整理出含有生姜的处方共4121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561~1620共60个。
处方1、厚朴散处方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紫苏茎叶3分,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前胡3分(去芦头),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槟榔3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心腹胀满,痰饮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一
处方2、大半夏丸处方半夏2两(为末,生姜汁作饼,曝干),木香1钱,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钱,丁香1钱,人参3分,草豆蔻(去皮)3枚,槟榔(锉)3枚。
制法上为末,用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止逆温胃。主留饮,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生姜、大枣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处方3、当归汤处方当归2两,人参2两,桂心2两,黄芩2两,甘草2两,芍药2两,芒消2两,大黄4两,生姜3两,泽泻3两。
功能主治留饮宿食不消,腹中积聚。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注意忌生葱、海藻、菘菜。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中气式微不能输运,而致癖积留着,水道不利,故用参、甘、归、芍平调血气,消、黄、姜、桂攻理痰积,黄芩、泽泻分利支河水道,而通蕴阻之热也。
摘录《千金》卷十八
处方4、百合饮处方百合1分,人参1分半,豉(熬)半合,粳米(淘)半合,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薤白(切)5茎,生姜(切)半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伤寒后脾胃有余热,气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以水5盏,煎至2盏半,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处方5、厚朴汤处方厚朴4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4两(去芦头),陈橘皮2两(汤浸,去白瓤),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胸膈气滞,吐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用煎成小麦汁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下白豆蔻丸。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6、附子荜茇丸处方黑附子(炮裂,去皮脐)3两,官桂(去皮)2两,大椒2两,良姜(细锉,炒)2两,阳起石(火烧1日)2两,川姜(炮裂)2两,厚朴(生姜制)2两,白术(锉)2两,白茯苓(去皮)2两,赤石脂(火烧通红)2两,肉豆蔻(醋和面裹烧)1两半,荜茇1两,吴茱萸(汤洗1遍,炒)2两。
制法上各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助气安血,大补冲任。主经虚月候不时,肠滑下痢频并。
用法用量方中荜茇、吴茱萸原缺,据《普济方》补。
摘录《御药院方》卷七
处方7、附子丸处方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茛菪子1两(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候干,即炒令黄黑色),干姜3分(炮裂,锉),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青橘皮3分(汤浸,去瓤,焙干),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当归3分(锉,微炒),艾叶3分(微炒),白术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痢不愈,四肢不和,腹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8、姜黄散处方姜黄8两,白术8两,生姜(去皮,细切)3升,当归(切)10两,陈曲末2升,大麦糵末2升,生地黄(细切)3升,桃仁(去皮尖,双仁)2升,杏仁(去皮尖双仁)2升,青橘皮(汤浸去白,切)3升。
制法用木杵臼捣如泥,纳甑中铺匀,以面封之,勿使泄气,蒸熟,并甑置屋下3日,开,出药晒干,为散。
功能主治妇人冷癖,血块虚胀,月经不调,瘦弱不能食,面无颜色。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调下,1日2次,取利为度。若炼蜜为丸亦得,每服30丸,酒送下,1日2次。
注意10日内忌生冷难消化物,过10日百无所忌。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处方9、白术汤处方白术1两,芦根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枇杷叶(去毛,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邪热虽退,胃中不和,干呕不饮,甚则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一三八
处方10、返魂汤别名姜盐饮、姜盐汤
处方盐1分,生姜(洗,切)1两。
功能主治干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痰壅腹胀。
用法用量姜盐饮(《直指》卷十三)、姜盐汤(《普济方》卷二○二)。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处方11、陈曲散处方陈曲(炒)3两,大麦糵(炒)3两,生地黄(切)9合,白术8两,牛膝(酒浸,切,焙)9合,桑耳(锉)9合,干姜(炮)8两,当归(锉)13两半,生姜(切)9合,桃仁(去双仁皮尖,炒)6合,杏仁(去皮尖双仁,炒)6合,陈橘皮(汤浸,去白)8两。
制法上捣如泥,纳瓶中,以物盖密封之,勿令泄气,于一石米上蒸之,饭熟出之,停屋下三日,开出晒干,再为散。
功能主治妇人腹内冷癖血块,虚胀,月经不调,瘦弱不能食,面无颜色,状如传尸。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空腹温酒调下。炼蜜为丸服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处方12、厚朴散别名厚朴汤
处方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术3分,贝母3分(煨微黄),紫菀1两(去苗),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1两(去芦头),杏仁3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咳嗽,呕吐,寒热,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厚朴汤(《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摘录《圣惠》卷四十六
处方13、豆蔻散处方肉豆蔻(去皮)5个,木香半两,人参半两,厚朴(姜制)半两,赤茯苓(去皮)半两,桂半两,炙甘草半两,槟榔5钱,诃黎勒皮半两,青皮(去白)半两,陈皮(去白)半两,郁李仁(汤浸,去皮,麸炒黄)半两,半夏(汤洗了,同生姜捣如泥堆,新瓦上文武火焙黄)半两。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治气补劳,通血脉,益脾胃,去痰实。主五种膈气。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入盐少许,如茶点服;若入生姜、大枣同煎服亦佳,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宝鉴》
处方14、表邪降火汤处方薄荷、陈皮、苍术、麻黄(夏、秋不用)、桂枝、杏仁、腹皮、苏叶、甘草、生姜(引)。
功能主治肺寒发喘,身热骨酸,畏寒头痛,脉浮洪。
摘录《点点经》卷三
处方15、白术丸处方白术1两,人参1两(去芦头),细辛半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防风半两(去芦头),诃黎勒皮3分,五味子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白茯苓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旋覆花半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风痰积聚,胃中冷气,令人呕吐,不纳饮食,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
处方16、龙蛇换骨丹处方生草鸟半斤(去皮尖,切片),生姜半斤(切片)。
制法共入锅内,焙炒干,为细末,加麝2分,加白荆皮研末,与前药等分平对。
功能主治半身不遂,风瘫骨痛,麻痒不仁。
用法用量每服6分,酒调下。如伤风寒,不对白荆皮末,每服3分,俱卧时酒调下。忌风取汗为度。
摘录《虺后方》
处方17、赤小豆煎处方赤小豆2升半,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炒),桑根白皮(铁)1两,生姜(切)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以水3升,煎至1升半,去滓,更入吴茱萸末半分,蜀椒末半分,再煎1-2沸,令如膏,密器收。
功能主治脚气。
用法用量每服1匙头许,空心以酒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处方18、投杯汤别名大枣汤
处方款冬花20分,杏仁40个,甘草1两(炙),大枣20个,桂心2两,麻黄4两(去节),生姜3两,半夏(洗)3两,紫菀1两,细辛1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塞不得息,卧不安席,牵绳而起,咽中如水鸡声。
用法用量大枣汤(《医心方》卷九引《古今录验》)。
注意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生菜。
摘录《外台》卷十引《深师方》
处方19、诃黎勒散处方诃黎勒3分(煨,用皮),人参1两(去芦头),当归3分(锉,微炒),白术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桂心3分,草豆蔻3分(去皮),甘草3分(炙微赤,锉),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气不足,四肢不和,腹胁胀满;或时下利,饮食难消。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之。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20、防风汤处方防风4两,桂心4两,知母4两,白术5两,生姜5两,芍药3两,甘草3两(炙),附子2枚(炮)。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历节风。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分为3服。
注意忌生葱、猪肉、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摘录《外台》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处方21、补肺汤处方五味子3两,白石英(研,绵裹)3两,钟乳(研,绵裹)3两,桂心3两,橘皮3两,桑根白皮3两,粳米2合,茯苓2两,竹叶2两,款冬花2两,紫菀2两,大枣50枚,杏仁50枚,(去皮尖双仁),苏子1升,生姜5两,麦门冬4两(去心)。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肺气不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无音声而渴,舌本干燥。
用法用量以水1斗3升,先煮桑白皮、枣、粳米令熟,去滓,纳诸药,煮取4升,分3次服,日再夜1。
注意忌大醋、生葱。
摘录《外台》卷十引《集验方》
处方22、当归饮处方当归(切,焙)1两,赤芍药1两,艾叶(炒)1两,地榆1两,白龙骨1两,黄耆(锉)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黄芩(去黑心)3分,干姜(炮)3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赤白痢,脐下(??)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一六五
处方23、安蛔理中汤处方参、术、乌梅、川椒、炮姜、白茯苓、生姜。
功能主治蛔厥,手足冷。
用法用量水煎服。手足冷甚,加附子;呕,加半夏、陈皮、生姜汁;蛔吐不止,加苦楝根、黄连、细辛;大便秘结,加大黄。
摘录《医宗说约》卷四
处方24、导气散处方虎头王字骨(酥炙)、荜拨(微焙)、人参、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羚羊角屑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膈气噎塞,不入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水调,临卧、食后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处方25、地黄丸处方生地黄1斤,生姜2两,蜜3两(以上2味同捣取汁,和蜜,银器内煎成膏),柴胡(去苗)半两,前胡(去芦头)半两,山栀子仁半两,百合半两,天门冬(去心,焙)半两,百部半两,桔梗(炒)半两,木通(锉)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恶实(炒)半两,紫苏子半两,人参1分,桂(去粗皮)1分,木香1分,芎穷1分,当归(切,焙)1分,射干1分。
制法上17味为末,与前膏拌匀,涂酥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热,上热下冷,背髆疼痛,痰涕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临卧生姜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处方26、和中解托汤处方柴胡1钱,干葛1钱,山楂1钱,泽泻1钱,陈皮8分,甘草3分,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外感之症,手足厥冷,恶寒淅沥,肢节酸疼,有似阳微者;口渴欲饮,舌上微苔,有似阴弱者。
用法用量方中生姜、大枣用量原缺。如头痛者,加川芎8分;呕恶者,加半夏5分;兼寒滞不散者,加桂枝、防风;胸腹有微滞者,加厚朴8分。
各家论述此外邪不解,里郁内热之方也。若体虚之人,过于清凉,邪愈不解。只用柴胡提清,葛根托里,此二味者,一则味甘性寒,一则气清味辛,清辛而不肃杀,甘寒而不壅遏,能使表气浃洽;陈皮辛以利气,山楂酸以导滞,泽泻渗以分消,此三味者辛而不烈,渗而不燥,导而不峻,虚弱者宜之;更有甘草以调表里之和,姜、枣平营卫之逆也。
摘录《不居集》上集卷十
处方27、沉香牡丹丸处方沉香(锉)1两半,牡丹皮1两,赤芍药1两,当归(切,焙)1两,桂(去粗皮)1两,芎䓖1两,黄耆(锉)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山芋1两,白芷1两,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两,巴戟天(去心)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木香1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肉豆蔻(去壳)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干姜(炮)1两,白龙骨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血海久虚,经候不利,赤白带下,血气冲心,多发刺痛,四肢困烦。
用法用量方中白术,《准绳·女科》作白芷。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处方28、白术散处方白术3分,芍药(炒)3分,木香(半生半炒)半两,缩砂仁半两,黄连(去须,炒)半两,陈曲(炒)1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冷痢,脐下痛,羸瘦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煎干姜、米饮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处方29、金花五味子汤处方桔梗1钱,贝母1钱,紫菀8分,当归8分,桑白皮6分,麦门冬6分,薄荷6分,五味子5分,山栀仁5分,连翘5分,生地黄7分,半夏4分,黄芩(中枯者)1钱,甘草(生)3分,乌梅半枚,生姜3片。
功能主治咳嗽有痰,痰中有血丝,此火刑金,最难痊愈。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食后服。咽燥,去半夏。
摘录《杏苑》卷五
处方30、赤石脂丸处方赤石脂1两半,桑根白皮(锉)1两半,桔梗(炒)1两半,诃黎勒皮(煨)1两半,天雄(炮裂,去皮脐)1两半,龙骨1两半,白芷1两,黄连1两(去须),地榆1两,当归1两(切,焙),桂(去粗皮)1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木香1两,黄芩半两(去黑心),干姜(炮裂)半两,肉豆蔻1枚(去壳)。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处方31、阿胶煎处方阿胶2两(捣碎,炒令黄燥),薯蓣1两,白茯苓1两,天门冬1两半(去心,焙),贝母1两(煨微黄),酥1两,生地黄汁1升,生姜汁1合,白蜜2合,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
功能主治久咳嗽,唾脓血。
用法用量上药前5味为末,与后5味相和于银器中,以慢火熬令得所,用不津器盛,含半枣大咽津,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六
处方32、茯苓五味丸处方茯苓5两,人参3两,麦门冬1升(去心),生姜(屑)6两,青竹茹1升。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呕逆经久,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初服15丸,稍稍加至30丸,煎芦根饮送下,日2次。
注意忌醋物。
摘录《外台》卷六引许仁则方
处方33、豆蔻木香丸处方商枳壳1两半(麸炒去瓤),益智1两,玄胡1两,雷丸1两,荆三棱(炮赤,捶碎)1两,蓬莪术(炮熟,捶碎)1两,白豆蔻仁半两,缩砂仁7钱半,青皮1两(去白),当归7钱半(去芦头),木香半两,胡椒半两,白术1两,陈皮(去白)1两,牵牛(8两微炒,取头末)2两4钱,半夏1两(汤洗7遍,生姜汁制)。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宣通一切滞气,消化宿食痰饮,清利头目,消磨积蕴痃癖。主滞气痰饮,宿食积蕴,胸腹痃癖,头目不清,形体瘦弱,不禁宣泻者。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如觉内伤,可用70-80丸。服之1月后,但觉身轻为验。
摘录《御药院方》卷四
处方34、补肾方别名磁石散
处方磁石2两(研,绵裹),生姜2两,防风2两,桂心2两,甘草1两(炙),五味子2两,附子1两(炮),玄参2两,牡丹皮3两,大豆24枚。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消疽痔。主肾气不足,心中悒悒而乱,目视茫茫,心悬少气,阳气不足,耳聋,目前如星火;一身悉痒,骨中痛,少腹拘急,乏气咽干,唾如胶,颜色黑。
用法用量磁石散(《普济方》卷二十九)。
注意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胡荽等。
摘录《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
处方35、京三棱丸处方京三棱3分(微煨,锉),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木香半两,当归3分(锉,微炒),白术3分,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诃黎勒1两(煨,用皮),枳壳1两(麸炒微黄),麦糵1两(炒微黄),神曲1两(锉,微炒),桂心1两,槟榔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痃癖气,心腹胀满,时时筑心背痛,宿食不消,呕逆,不思饮食;休息气痢,喘促黄瘦,面目虚肿。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36、鸡苏汤处方鸡苏2两半,地黄汁5合,桑根白皮(锉)1两,生姜汁5合,葛根(锉)2两,小蓟根(切)2两,淡竹茹2两。
制法上除地黄、生姜汁外为粗末。
功能主治坠堕扑损,内伤吐血,及暴热,胸背上烦热,心中欲吐,喉内先觉血腥气。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取1盏,去滓,入地黄汁、生姜汁各半合,更煎3-5沸,去滓温服,每食后1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处方37、当归汤处方当归8分,桔梗8分,芍药8分,厚朴10分(炙),橘皮8分,人参6分,高良姜10分,桃仁50个(去皮尖),生姜8分。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心痛症块硬筑,心气欲绝。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5合,去滓,分3次温服,每服相去如人行6-7里。
注意忌猪肉生冷、油腻、鸡、鱼、粘食、小豆、大蒜。
摘录《外台》卷七引《广济方》
处方38、肥气主方处方半夏3钱,楂肉2钱,橘红1钱5分,白术1钱,柴胡1钱,人参7分,川芎5分,生姜1片。
功能主治肥气,形枯神萎,其脉两关沉弦而急,或弦滑而数。
用法用量水煎,早空心、午前服。病初起,可加白芥子5分攻隐伏痰,青皮5分破固结之气,久则忌用;白术渐加至3钱,人参渐加至1钱5分;楂肉渐减至不用;虚寒加肉桂5分。
各家论述橘、半、生姜消痰清气为主;楂肉消积疏肝而不伤脾;柴胡清散肝郁;川芎和血开郁;人参、白术培补营气。
摘录《活人方》卷四
处方39、百花煎处方白蜜20两,酸石榴7颗,生姜半斤。
制法上件药,将生姜、石榴并皮同捣,绞取汁,更滤令净,入蜜中相和令匀;用一瓷瓶先称知斤两,然后入药蜜汁,后用三重蜡纸密封瓶头,置于釜中,重汤煮一复时,后时时称,但除瓶斤两外,得20两便住。
功能主治大风疾。
用法用量每服1茶匙,空心以温酒调下,晚食前再服。
摘录《圣惠》卷二十四
处方40、百部根汤别名百部饮
处方百部根半斤,生姜半斤,细辛3两,甘草3两,贝母1两,白术1两,五味子1两,桂心4两,麻黄6两。
功能主治咳嗽日夜不得卧,两眼突出。
用法用量百部饮(《玉机微义》卷五十)。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嗽不得卧,两眼突出,明是寒郁热邪为患,故首取百部之温散肺气,麻、桂、姜、辛之开发肺邪,贝母助百部消寒,术、甘助麻、桂透表,五味收麻、辛之散也。
摘录《千金》卷十八
处方41、芦荟丸处方芦荟半两,赤石脂1两,樗皮(生姜汁炙)1两,地榆(锉)1两,牛角腮(炙)3分,禹余粮(醋淬)1两半,阿胶(炙燥)1两半,侧柏1两1分。
制法上为末,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中,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陈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处方42、厚朴汤处方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人参3分,草豆蔻(去皮)3分,陈橘皮(汤浸,去瓤,焙,炒)3分,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木香半两,白术(炒)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脾脏虚冷,腹胀肠鸣,(疒丂)痛泄泻,饮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擘),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处方43、良姜香薷汤处方陈皮(去白)、藿香叶、香薷叶、甘草(炒)、生姜(和皮)、良姜、枣子(去核)、紫苏叶、木瓜(去瓤)各等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伏暑伤冷,致作霍乱。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煎服。
摘录《岭南卫生方》卷中
处方44、附子散处方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3分,白术1两,高良姜3分(锉),甘草2分(炙微赤,锉),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二
处方45、地榆汤处方地榆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当归(切,焙)3分,艾叶(炒)半两,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半两,高良姜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肠胃受风,飧泄无度,或下黄水,腹胁痛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46、当归羊肉汤别名羊肉汤
处方当归(去芦,酒浸)7钱,人参7钱,黄耆(去芦)1两,生姜半两。
功能主治收汗,止痛。主产后蓐劳发热,自汗,肢体痛。
用法用量羊肉汤(《普济方》卷三四九)。
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厥阴药也。参、耆补气而固卫;当归养血而调荣;生姜辛温,引气药入气分而生新血;羊肉甘热,用气血之属以补虚劳,热退而汗收矣。
摘录《医方集成》引《济生》(见《医方类聚》卷二三八)
处方47、导痰汤处方半夏、南星、橘红、枳壳、甘草、赤茯苓、海石、生姜。
功能主治痰积泄泻,脉滑实者。
用法用量应下者,加大黄或玄明粉。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处方48、厚朴煮散处方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白术1两,芎䓖1两,干姜(炮)1两,当归(切,焙)1两,诃黎勒(煨,去核)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人参半两,芍药半两,甘草(炙)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腹胀,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大枣2个(擘),煎取7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处方49、补阴益气汤处方熟地3钱,党参(去芦,米炒)2钱,淮山(炒)2钱,当归1钱5分,陈皮7分,升麻(蜜炙)5分,炙草1钱,生姜2片。
功能主治阴虚,肝肾不足而下陷脱肛者。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三
处方50、附子细辛汤处方黑附子1钱,细辛1钱,白术1钱,川芎2钱5分,甘草(炙)5分,生姜5片。
功能主治少阴头疼,足寒气逆,脉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服。
摘录《杏苑》卷五
处方51、茯苓橘皮杏仁汤处方茯苓3钱,半夏3钱,杏仁3钱,百合3钱,橘皮3钱,生姜3钱。
功能主治湿旺气郁,声音不亮者。
用法用量水煎半杯,热服。
摘录《医学摘粹》
处方52、补煮散处方黄耆6两,人参6两,独活6两,芎䓖6两,防风6两,当归6两,桂心6两,萆薢6两,防己6两,茯苓8两,白术8两,丹参8两,附子(生用)4两,甘草(炙)4两,杏仁(去皮尖)、生地黄、生姜、磁石20分(碎如小豆)。
制法上切,分为30服。
功能主治脚气。
用法用量每服别以生姜2两,生地黄1两,杏仁14枚,碎,以水2升,煮取7合,布绞去滓,日晚或夜中服。呕逆者,加半夏1两。
注意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葱、桃、李、雀肉、醋物、羊肉、芜荑及饧。三日以后,并无禁忌。
摘录《外台》卷十八引苏恭方
处方53、苍术柴胡汤处方柴胡1钱半,知母1钱,苍术(泔制,炒黄)1钱,黄芩(酒炒)1钱,葛根1钱,陈皮1钱,半夏1钱,川芎1钱,甘草(炙)7分,生姜3片,乌梅肉1个。
功能主治瘴疟。
用法用量水煎,清晨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五
处方54、归魂散处方蝎梢1钱半(炒),蜈蚣(赤脚者)半条(炙),水银粉1字,麝脑1字,花蛇肉(酒浸,炙黄色)1钱,天南星(切碎,用生姜自然汁浸1宿,令为末)半钱,川乌头尖7个(生)。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婴孩小儿惊、痫、忤,手足瘛疭,头项强直,状似角弓。
用法用量每服婴孩半字或1字,2-3岁1字以上,4-5岁半钱,金银薄荷汤调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家宝》
处方55、大风引汤处方茯苓2两,防风2两,当归2两,白前2两,干姜2两,甘草(炙)2两,大豆1升,生姜3两,独活3两,远志(去心)1两,附子(炮)1两,人参1两,大枣30枚。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男女历节风大虚,手脚曲戾,或变狂走,或悲笑,言语错乱。
用法用量先以水1斗5升,煮豆、枣,取1斗,去滓;纳诸药,煮取3升,分为5服。
注意忌海藻、菘菜、猪肉醋物、蒜、面、生菜等物。
摘录《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
处方56、久疟饮处方白术1两,生姜1两,当归3钱。
功能主治久疟不止。
用法用量用水2碗,煨1碗,俟发时服。
摘录《仙拈集》卷一引《要览》
处方57、导气丹处方橘皮1斤(碾为曲),生姜1斤(碾为曲),木香2两,荜澄茄4两,牵牛1两(碾为末)。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虚阳上攻,气滞不快,上盛下虚,膈痰壅实,咽干不利,咳嗽中满,喘急气粗,脐腹膨胀,满闷虚烦,微渴引饮,头目昏眩,腰痛脚弱,四肢倦怠;及脚气上攻,中满喘急,下无虚冷,服补药不愈者。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卷一八二引作“导气丸”。
摘录《百一》卷四引钱观文方
处方58、当归黄连丸处方当归(锉,焙)2两,黄连(去须)2两,木香1两,吴茱萸(汤洗,熔于炒)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诃黎勒(炮,去核)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胃寒肠热,腹胀泄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处方59、灵黍汤处方大麦半升(炒黄),小麦半升(炒黄),甘草2两,盐4两,干生姜6两,肉豆蔻2个,草豆蔻2个。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和养脾胃。
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二十五
处方60、畅中汤处方香附8分,苍术1钱,神曲3钱5分,抚芎7分,黄芩8分,枳壳3分,苏梗5分,甘草3分,生姜1片,大枣2枚。
功能主治神劳气滞之利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论述香附辛温以快肺气;苏梗疏通诸窍;神曲舒脾气而化脾积;苍术燥湿,引脾气散于四肢;抚芎畅达肝气;黄芩、积壳荡涤大肠,加甘草以和中,使气升而循环经络,积去而大肠通快,又何腹痛之不减而厥逆之不除哉。
临床应用利下:省亭殿下已卯七月,病痢,众以通利之剂,次行和解、又次滋补,月余而病甚,每日行数次,肚腹绞痛,但泄气而便不多,起则腰痛,屈曲难伸,胸膈胀满,若有物碍,嗳气连声,四肢厥逆,喘息不定。诊得两寸俱沉大,右寸肺脉更有力,右关沉紧,左关弦长而洪,两尺沉微,来去一样。以本方进之,服后兀兀欲吐,冷气上升,嗳气数十口,即大便,所去秽污颇多,胸次舒畅,腹中觉饥,自午至酉,只去一次,四肢不厥,肩背轻快,六脉平复。
摘录《易氏医按》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