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7:11:13作者:百科
[拼音]:tanju
[外文]:anthrax
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原系草食动物(羊、牛、马、骆驼)的传染病,人因接触此类病畜及其产品或食入病畜的肉类而受染,故为人畜共患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疡及特异性黑痂,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偶可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且伴发败血症。本病因典型皮肤炭疽的黑痂而得名。主要传染源是病畜、死畜及炭疽杆菌污染的制品,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有传染性。其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破损的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病畜及其皮毛与制品(皮肤炭疽),吸入带有芽孢的尘埃(肺炭疽)或进食未煮熟的被污染的肉食、乳类、水等(肠炭疽)。本病遍布于世界各地,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青壮年的农牧民、兽医、屠宰场工人、皮毛加工厂工人接触污染物机会多,发病率较高。夏季衣着少,皮肤多暴露,且皮毛染菌率较高,故皮肤炭疽以夏季较多。卫生防疫工作开展后发病率已逐渐下降。本病预后与临床类型、治疗及时与否有关,皮肤炭疽预后较好,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病死率约为1~2%;而肺炭疽、肠炭疽、炭疽杆菌脑膜炎等由于病情发展迅速,早期确诊困难,故病死率可达90%以上。
病原学炭疽芽孢杆菌简称炭疽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二端平削而粗短,排列成链,似竹节状,在人体内有荚膜形成,在体外不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芽孢,芽孢对热、化学制剂和自然环境具强大抵抗力,在土壤中可活数十年;而炭疽杆菌繁殖体对日光、热和普通消毒剂均敏感。本菌的致病力主要与其产生的毒素有关,可引起水肿、出血、中毒性休克;荚膜抗原对保护细菌不被吞噬细胞吞噬,也有一定作用。
临床表现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道及呼吸道粘膜进入人体,首先在局部大量繁殖,一般经1~3日发病,根据感染途径及部位的不同,可分为:
(1)皮肤炭疽。最为多见,占炭疽病患者的95%以上。病变多见于面、颈、肩、手等暴露部位。开始时病菌侵入处有轻度发痒,毒素致组织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出现一个小丘疹或斑疹,次日顶部出现水疱,周围绕以红晕区,第3~4日中心区呈出血性坏死,周围有成群的水疱,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坏死区破溃成溃疡,其上有黑痂,溃疡或黑痂直径约1~5cm,水肿区直径可达10~20cm。末梢神经的敏感性因毒素作用而降低,故局部疼痛不显著。除继发感染外,并不化脓。细菌沿淋巴系统散播,局部淋巴结常肿大、轻压痛。病程中可有中等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少数患者病变发生于眼睑、颈、大腿等组织松弛处,局部呈大片水肿,肿胀明显,迅速扩展而形成大块坏死,但无明显水疱。全身症状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明显,病情危重。如果病菌进入血流则产生败血症,并继发肺炎及脑膜炎。
(2)肠炭疽。主要由于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类而引起。偶可因饮进染菌的水或奶类而发病。病菌致肠出血性浸润病灶,周围肠壁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症状轻重甚不一致,有的似急性胃肠炎,潜伏期较短,同时进食未煮熟病畜肉类者可相继发病,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中无血,里急后重不著,绝大部分患者于数日内可恢复。另一部分病例似急腹症,表现呕吐频繁、腹泻、血水样便、腹胀、腹痛、腹部压痛及腹膜刺激征,常并发败血症。由于大量毒素入血,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毒素可直接损伤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病人有效血容量不足,微循环灌注量明显减少,血液呈高凝状态;粗大的炭疽杆菌本身可堵塞毛细血管,致使组织缺血、缺氧和微循环内血栓形成,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3)肺炭疽。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有寒战、高热、咳嗽、血样痰、胸痛、气促、发绀、呼吸窘迫等症状,常伴有败血症、脑膜炎,病情甚为危重。
(4)炭疽性脑膜炎。多为继发性,原发性偶见。起病急,剧烈头痛、呕吐、昏迷、抽搐,病情发展极为迅速。患者常因未能及时治疗而死亡。
诊断流行地区、职业、接触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典型的皮肤炭疽特点是重要依据,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
治疗青霉素 G有特效,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亦有良好效果。皮肤病灶应保持创面清洁,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可敷以无刺激性的抗生素软膏;切忌摸弄,更不宜手术切开,以防止感染扩散而发生败血症。为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症状,静脉滴注小量氢化可的松有一定效果。
预防严格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伤口痊愈、痂皮脱落或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两次阴性;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及排泌物分别以煮沸、曝晒、高压蒸气或20%漂白粉澄清液消毒;对可疑染菌的皮毛应予消毒处理;皮毛加工厂工人在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及手套;改善工厂通风及除尘设备,对疫区群众,畜产品收购、加工及屠宰业工作人员加强宣传,防止手、脸、颈皮肤受损,每年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