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1:07:43作者:百科知识库
梁财信跌打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3味。
名称梁财信跌打丸
拼音Liangcaixin Dieda Wan
成份三棱、莪术、延胡索、五灵脂、大黄(黄酒炖)、徐长卿、骨碎补、续断、木香、蒲黄、防风、牡丹皮等32味。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辛、苦。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轻微跌打损伤,积瘀肿痛,筋骨扭伤。
规格每丸重6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外用,用淡酒将丸炖溶后涂擦患处。
禁忌孕妇禁用。经期及哺乳期妇女禁用。糖尿病患者禁服。
注意事项1、忌食生冷、油腻食物。2、服本药同时不宜服用人参及其制剂。3、外用时切勿接触眼睛,皮肤破溃处禁用。有出血倾向者慎用。4、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5、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用药后皮肤过敏者应停止使用,症状严重者应去医院就诊。7、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8、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或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等不适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9、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10、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11、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2、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3、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部标二十册
别名猴姜,胡狲姜,石毛姜,石庵闾,过山龙,石岩姜,石良姜,毛姜,申姜,毛贯仲,马猬姜,碎补,毛生姜,鸡姜,猴姜,猢狲姜,石庵 (艹闾),爬岩姜,树蜈蚣,地蜈蚣,黄爬山虎,麻鸡翅膀,搜山虎,肉碎补,猴掌姜,石连,石巴掌,岩姜,岩连姜。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中华槲蕨、石莲姜槲蕨、崖姜、光亮密网蕨以及骨碎补科植物大叶骨碎补、海州骨碎补等的根茎。冬、舂采挖,除去叶片及泥砂,晒干或蒸熟后晒干,用火燎去毛茸。
性状①槲蕨、中华槲蕨及石莲姜槲蕨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扁平长条状,常多分歧,长6~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约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细小鳞片,黄棕色至棕色,柔软如毛;用火燎过则残留鳞片成棕色至深棕色,两侧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黄白色散在的维管束,成圆圈状排列。气无、味淡而微涩。以粗壮扁平为佳。槲蕨主产于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此外,贵州、江西、福建等地亦产。中华槲蕨产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石莲姜槲蕨产于四川、云南。②崖姜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或扁条状,粗大,略弯曲而扭曲,不分枝,长7~15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纹和皱纹,在沟纹、皱纹及叶基处可见黄棕色细密的鳞片,上面有哭起的圆形叶痕,直径约1厘米。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棕色,有众多的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凹”形。气微弱,味微涩。产于广东,在辽宁、广东使用。③光亮密网蕨的干燥根茎详“猪毛蕨”条。④大叶骨碎补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圆柱形,或略扁,长4~13厘米,直径7~9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纵沟纹及皱纹,残留少量黄棕色鳞片。上侧有突起的圆形叶基痕。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中央有两个维管束较大,呈新月形。气微弱,味微涩。产于广西、广东,在辽宁、广西、广东使用。
功能主治补肾,活血,止血。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①《药性论》:“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热下冷”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蚀烂肉,杀虫”③《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④《本草正》:“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⑤《本草述》:“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⑥《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⑦《四川中药志》:“泄湿,通经”
2、延胡索别名玄胡素,元胡,延胡,玄胡索,元胡索。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5~6月间当茎叶枯萎时采挖。挖取后,搓掉外面浮皮,洗净,分别大小,放入开水中烫煮,随时翻动,至内部无白心呈黄色时,捞出晒干,置于干燥通风处,防潮及虫蛀。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或为栽培。分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主产浙江。
性状干燥块茎,呈不规则扁球形,直径1~2厘米,表面黄色或褐黄色,顶端中间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或有疙瘩状凸起。质坚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有蜡样光泽。无臭,味苦。以个大、饱满、质坚、色黄、内色黄亮者为佳。个小、色灰黄、中心有白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治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症瘕,崩中,产后血晕,恶露不尽,跌打损伤。①《雷公炮炙论》:“治心痛欲死”②《日华子本草》:“除风,治气,暖腰膝,破症癖,扑损瘀血,落胎,及暴腰痛”③《开宝本草》:“主破血,产后诸病,因血所为者。妇人月经不调,腹中结块,崩中淋露,产后血运,暴血冲上,因损下血,或酒摩及煮服”④《医学启源》:“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⑤《纲目》:“活血,利气,止痛,通小便”
备注东北辽宁等地产一种山延胡索,为同属植物东北延胡索的块茎。在《本草》中最早捉及的即为此种,如《本草拾遗》云:“延胡索生奚国,从安东来,根如半夏,色黄。”东北地区所产的山延胡索,除上述品种外,还有同属植物迷延胡索和齿瓣延胡索的块茎。江苏所产的苏延胡,为同属植物土延胡的块茎,药材直径0.5~1.2厘米,表面黄色至土黄色;断面黄白色,粉状,中间多已裂或空隙,品质较差,产量极小。
3、牡丹皮别名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条丹皮,洛阳花,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选择栽培3~5年的牡丹,于秋季或春初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茎苗,剖取根皮,晒干。或刮去外皮后,再剖取根皮晒干。前者称为“原丹皮”,后者称为“刮丹皮”。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常栽培于庭园。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①原丹皮 根皮呈圆筒状、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两边向内卷曲,通常长3~8厘米,厚约2毫米。外表灰褐色或紫棕色,木栓有的已脱落,呈棕红色,可见须根痕及突起的皮孔;内表面淡棕色或灰黄色,有纵细纹理及发亮的结晶状物。质硬而脆,断面不平坦,或显粉状,淡黄色而微红。有特殊香气,味微苦而涩,稍有麻舌感。②刮丹皮 又名:粉丹皮(《滇南本草》),表面稍相糙,粉红色。其他均与原丹皮同。上述二种药材,以条粗长、皮厚、粉性足、香气浓、结晶状物多者为佳。主产安徽、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山东、贵州等地。此外,云南、浙江亦产。以四川、安徽产量最大。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的质量最佳,称为凤丹皮;安徽南陵所产称瑶丹皮;四川垫江、灌县所产称川丹皮;甘肃、陕西及四川康定、泸定所产称西丹皮;四川西昌所产的称西昌丹皮,质量较次。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和血,消瘀。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痫,吐、衄、便血,骨蒸劳热,经闭,症瘕,痈疡,扑损。①《本经》:“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②《别录》:“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③《药性论》:“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④《日华子本草》:“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⑤《珍珠囊》:“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无汗骨蒸”⑥《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热”⑦《医学入门》:“泻伏火,养真血气,破结蓄”⑧《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备注(一)西丹皮除上述正品丹皮外,在陕西尚用矮牡丹、紫斑牡丹的根皮。西昌丹皮品种复杂,除正品丹皮外,尚用黄牡丹、野牡丹、保氏牡丹、四川牡丹的根皮。此外,四川尚产一种茂丹皮,为茂纹牡丹。云南所产的云南丹皮,则为黄牡丹和云南牡丹的根皮。(二)牡丹的功用。在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能治心、肾、肝等经的伏火(阴火,相火)。治伏火,许多人多用黄蘖;其实,牡丹更胜于黄蘖。李时珍指出:牡丹只取红、白两色的单瓣者入药,其他品种皆人工培育而成“气味不纯,不可用”红花者偏于利,白花者偏于补。
4、五灵脂别名灵脂,糖灵脂,灵脂米,灵脂块,药本,寒号虫粪,寒雀粪。
来源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和飞鼠等的干燥粪便。全年可采,但以春、秋为多,春采者品质较仕。采得后,拣净砂石、泥土等杂质,按形状分别为“灵脂块”和“灵脂米”两类。
性状①灵脂块 又名:糖灵脂。系由许多粪粒凝结而成,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棕色,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凹凸不平,有的有油润性光泽;粪粒呈长椭圆柱形,其表面常碎裂,呈纤维性。体轻,质较硬,但较易破碎,断面不平坦,可模糊地看出粪粒的形状,有时呈纤维性。气腥臭,味苦。以块状、黑棕色、有光泽、油润而无杂质者佳。②灵脂米 又名:散灵脂。呈长椭圆形圆柱状,两端钝圆,长5~15毫米,直径3~6毫米。表面黑棕色,较平滑残微祖糙,常可见浅色的斑点,有的具有光泽。体轻而松,易折断,断面黄色,黄绿色或黑棕色,呈纤维性。气微弱,味微苦咸。以表面粗糙,外黑棕色、内黄绿色,体轻无杂质者佳。品质较灵脂块为差。以上2种药材主产河北、山西。此外,甘肃、吉林、新疆、北京郊区亦产。
功能主治生用行血止痛。治心腹血气诸痛,妇女经闭,产后瘀血作痛;外治蛇、蝎、蜈蚣咬伤。炒用止血。治妇女血崩,经水过多,赤带不绝。①《开宝本草》:“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②《本草图经》:“治伤冷积聚及小儿女子方中多用之”③《本草衍义补遗》:“能行血止血。治心腹冷气,妇人心痛,血气刺痛”④《本草蒙筌》:“行血宜生,止血须炒,通经闭及治经行不止;定产妇血晕,除小儿疳蛔”⑤《纲目》:“止妇人经水过多,赤带不绝,胎前产后,血气诸痛;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身体血痹刺痛,肝疟发寒热,反胃,消渴及痰涎挟血成窠,血贯疃子,血凝齿痛,重舌,小儿惊风,五痫,癫疾;杀虫,解药毒及蛇蝎蜈蚣伤”⑥《本草述》:“主损伤接骨”⑦《现代实用中药》:“涂敷疮疥”
5、徐长卿别名鬼督邮,石下长卿,别仙踪,料刁竹,钓鱼竿,逍遥竹,一枝箭,英雄草,料吊,土细辛,九头狮子草,竹叶细辛,铃柴胡,生竹,一枝香,牙蛀消,线香草,小对叶草,对月草,天竹,溪柳,蛇草,瑶山竹,黑薇,蜈蚣草,铜锣草,山刁竹,蛇利草,药王,对叶莲,上天梯,老君须,香摇边,摇竹消,摇边竹,三百根,刁竹,千云竹,痢止草,鬼督邮,寮刁竹,遥竹逍,了刁竹,对节莲。
来源为萝藦科植物徐长卿的根及根茎或带根全草。夏季连根掘起,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或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产于江苏、河北、湖南、安徽、贵州、广西及东北等地。
性状①干燥的全草,茎呈细圆柱状,表面灰绿色,基部略带淡紫色,具细纵条纹。质稍脆,折断面纤维性。叶纸质,灰绿色,往往纵向卷折,主脉下面突出,呈淡黄色,茎下部的叶多脱落。②干燥根茎短而弯曲,长0.5~3.5厘米,深黄褐色,表面具疣状突起的根痕,有时有线状环节。根细长,多数而丛生,直径约1毫米,表面深灰褐色。质脆易断,断面较平,粉质。气香,味微辛。
功能主治镇痛,止咳,利水消肿,活血解毒。治胃痛,牙痛,风湿疼痛,经期腹痛,慢性气管炎,腹水,水肿,痢疾,肠炎,跌打损伤,湿疹,荨麻疹,毒蛇咬伤。1、用于风湿痹痛、腰痛、跌打损伤疼痛、脘腹痛、牙痛等各种痛症。徐长卿有较好的祛风止痛作用,广泛地用于风湿、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痛症。近年来也用于手术后疼痛及癌肿疼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可单味应用,或随证配伍有关的药物。2、用湿疹、风疹块、顽癣等皮肤病。本品有祛风止痒作用。可单用内服或煎汤外洗,亦可配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清利湿热的药物。此外,本品还能解蛇毒,治毒蛇咬伤。可与半边莲同用内服或外用。①《本经》:“主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主注易亡走,啼哭,悲伤,恍惚”②《别录》:“益气”③《生草药性备要》:“浸酒,除风湿”④《简易草药》:“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⑤《岭南采药录》:“治小儿腹胀,青筋出现。又治癫狗咬伤”⑥《中国药植志》:“治一切痧症和肚痛,胃气痛,食积,霍乱”⑦《南京民间药草》:“苗,浸酒漱口,可治牙痛”⑧《贵州民间方药集》:“通经活血。治红崩,白带”⑨《福建民间草药》:“益气,逐凤,强腰藤,解蛇毒”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止痛,解毒消肿,温经通络。治毒蛇咬伤,风湿骨痛,心胃气痛,跌打肿痛,带状疱疹,肝硬化腹水,月经不调,痛经”⑾《吉林中草药》:“利尿,强壮,镇静止痛,驱寒散瘀,解蛇毒,通络和血。治脚气,水肿,腹水,胀满,寒性腹痛”
6、蒲黄别名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蒲草黄,香蒲,水蜡烛,蒲草。
来源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夏季花将开放时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性花穗,晒干后碾轧,筛取细粉。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性状为鲜黄色的细小花粉。质轻松,遇风易飞扬,粘手而不成团,入水则飘浮水面。用放大镜检视,为扁圆形颗粒,或杂有绒毛。无臭,无味。以色鲜黄、光滑、纯净者为佳。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活血消瘀。生用治经闭腹痛,产后瘀阻作痛,跌扑血闷,疮疖肿毒;炒黑止吐血,衄血,崩漏,泻血,尿血,血痢,带下;外治重舌,口疮,聤耳流脓,耳中出血,阴下湿痒。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打肿痛、血淋湿痛。止血、活血:用于各种出血、痛经、跌损、痈肿疼痛。配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常用于产后腹痛、痛经及胃腹瘀痛。①《本经》:“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②《药性论》:“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③《日华子本草》:“治(颠)扑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运血癥,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破血消肿生使,补血止血炒用”④《纲目》:“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⑤《本草经疏》:“治癥结,五劳七伤,停积瘀血,胸前痛即发吐衄”⑥《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于创伤,湿疹”⑦《南宁市药物志》:“外用治瘰疬”
7、防风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铜芸,茴芸,茴草,闾根,百蜚。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根头部直径约1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细环节,节上有棕色粗毛,顶端有茎的残痕;根部外皮皱缩而粗糙,有不整齐的纵皱及细横纹,除散生污黄色的横长皮孔外,点状突起的须根痕也随处可见。质松而软,易折断,断而不平坦,木部淡黄色,皮部黄棕色有裂隙,射线呈放射状。气微香,味微甘。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外皮粗糙、有毛头,带硬苗者质次。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此外,辽防风药材宁、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亦产。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⑦王好占:“搜肝气。”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备注除上述正品防风外,尚有以下几种,均为地区习惯用药。①川防风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详"川防风"条。②竹叶防风 为同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详"竹叶防风"条。③云防风 为同科植物松叶防风的根,产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茎有细条纹。叶为2回或3回成三数分裂,裂片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上茎生叶有叶鞘。伞形花序,花序柄延长,坚硬;无总苞或仅有叶状总苞1片;伞辐6~8,长短不一;小总苞片约10片;萼缺;花冠黄色。果卵形。④新疆防风 为同科植物细叶防风的根。产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叶多数,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茎生叶较小。伞形花序,伞辐少数,不等长,被短柔毛;总苞有5~10片披针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头状,小总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齿短,丝状;花瓣白色。果近圆柱形,密生柔毛。
8、莪术别名蓝心姜,黑心姜,姜七,蓬莪茂,蓬药,蓬莪术,广茂,蓬术,青姜,羌七,广术,文术,温莪术,山姜黄,芋儿七,臭屎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aerugionosa Roxb.的根茎。秋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后除去须根及杂质。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溪旁及林边等的阴湿处。主产广西、四川。
性状根茎圆锥形,上端较尖,下端钝圆,长2~6cm,直径2~3cm。表面淡黄色,稍皱缩,有明显的环节,节上有鳞片样叶柄残基,并有圆点状根痕。质坚实,断面黄绿色,内皮层环圆形,中柱占大部分。气微香,味苦辣。干燥的根茎,呈卵圆形或纺锤形,质坚实而重,极难折断,破开面灰褐色至黄绿色,角质状,有光泽,并有一黄白色环及白色的筋脉小点。稍有香气,鼓掌微苦而辛。以个均匀、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血瘀腹痛、肝脾肿大、心腹胀痛,积聚,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饮食积滞。(1)行气止痛,破血消积:用于气滞血瘀之经闭、胸胁痛、腹痛及症瘕肿块等。常配三棱。(2)消食化积:用于饮食积滞之胃腹胀痛,常配焦麦芽、焦槟榔。
9、木香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0、三棱别名萆根,京三棱,红蒲根,光三棱,黑三棱。
来源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或小黑三棱、细叶黑三棱的块茎。秋、冬二季均可采收,挖取块茎后,去掉茎叶及须根,洗净,削去外皮,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河南、山东、讧西。辽宁、安徽、浙江、四川、湖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块茎呈圆锥形:扁卵圆形,上圆下尖,长2.5~5厘米,直径1.5~3.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细腻或粗糙不平,有刀削痕迹,并有密集的点状须根痕,略呈横向环状排列,两侧面有突起,凹凸不平。质坚实,极难折断。切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灰白色,向内色较深,中间有多数不明显的维管束小点。气微弱,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以个匀、体重、质坚实、去净外皮、表面黄白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治症瘕积聚,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胁下胀疼,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疮肿坚硬。①《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脉不调,心腹痛,落胎,消恶血,补劳,通月经,治气胀,消扑损瘀血,产后腹痛、血运并宿血不下”②《开宝本草》:“主老癖症瘕结块”③《医学启源》:“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气”④王好古:“通肝经积血。治疮肿坚硬”
备注此外,尚有莎草科植物荆三棱的块茎,在东北及内蒙古、陕西、新疆、江苏等地亦作三棱使用,商品习称“黑三棱”(《开宝本草》记载的黑三棱即此),或称“带皮三棱”。荆三棱为多年生草本,高70~150厘米。根茎横走,先端具球状块茎。茎锐三棱形。叶扁平,线形,长20~30厘米,宽5~10毫米,基部呈鞘状抱茎。长侧枝聚伞花序有3~8辐射枝;每辐射枝有1~3(~4)小穗;小穗长圆形,长1~2厘米,宽6~8(~10)毫米;鳞片膜质,长约7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先端有芒,芒长2~3毫米;刚毛6;雄蕊3,雌蕊1,柱头3。小坚果三棱形。药材呈近圆球形或倒圆锥形,长约3~4厘米,直径约2~3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红棕色,有皱纹,须根痕较少;去皮者外形与上述品种相似;质轻而坚,横切面平坦,黄色,有散在的维管束;气微,味淡。
11、大黄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12、木香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3、续断别名川续断,和尚头,山萝卜,龙豆,属折,接骨,南草,接骨草,川断,鼓锤草,川萝卜根,马蓟,黑老鸦头,小续断。
来源为川续断种植物川续断或续断的根。8~10月采挖,洗净泥沙,除去根头、尾梢及细根,阴干或炕干。
生境分布主产湖北、四川、湖南、贵州。陕西、云南、江西、广东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向下渐细,或稍弯曲,长7~1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扭曲的纵皱及浅沟纹,皮孔横裂,并有少数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微带角质性,皮部褐色,宽度约为木部的一半,形成层略呈红棕色,本部淡褐色或灰绿色。维管束呈放射状排列,微显暗绿色。气微香,味苦甜而涩。以粗肥、质坚、易折断、外色黄褐、内色灰绿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肾,续筋骨,调血脉。治腰背酸痛,足膝无力,胎漏,崩漏,带下,遗精,跌打损伤,金疮,痔漏,痈疽疮肿。①《本经》:“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②《别录》:“主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腕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③《药性论》:“主绝伤,去诸温毒,能宣通经脉”④《日华子本草》:“助气,调血脉,补五劳七伤,破症结瘀血,消肿毒,肠风,痔瘘,乳痈,瘰疬,扑损,妇人产前后一切病,面黄虚肿,缩小便,止泄精,尿血,胎漏,子宫冷”⑤《滇南本草》:“补肝,强筋骨,走经络,止经中(筋骨)酸痛,安胎,治妇人白带,生新血,破瘀血,落死眙,止咳嗽咳血,治赤白便浊”⑥《滇南本草图说》:“治一切无名肿毒,杨梅,天泡诸疮”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