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7:05:39作者:百科
[拼音]:liuxingxing saixianyan
[外文]:mumps,epidemic parotitis
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主要表现腮腺肿大并疼痛。常见的并发症为脑膜脑炎及睾丸炎。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15岁以下儿童发病人数占病人总数的90%,其中以5~9岁儿童发病最高。在儿童集聚场所如托幼机构和小学可引起流行,一般间隔7~8年可引起周期性的流行。成人亦可发病,1岁以内婴儿因有母体传给的抗体,很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较多。一般预后良好,均能自愈。患病后免疫力持久,第二次得病者罕见。
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为 RNA病毒。呈圆形,大小相差悬殊,直径约90~600nm。病毒可在鸡胚、人羊膜、猴肾等细胞中繁殖。紫外线、加热60℃10分钟及一般消毒剂如 1%煤酚皂液、乙醇、甲醛等均能使病毒迅速灭活。主要含有V抗原(病毒抗原)和S抗原(可溶性抗原)。感染腮腺炎病毒后,人体可产生相应的V抗体和S抗体。腮腺炎病毒含有血凝素,可凝集鸡、人等的红细胞。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自腮腺肿前6日至腮腺肿后9日,患者唾液中均含有病毒,有传染性。经空气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潜伏期2~3周,先有乏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继而出现一侧腮腺肿大及疼痛,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触之有弹性感并有压痛,表面皮肤发热但不红,咀嚼及进酸性食物时腮腺胀痛加重,腮腺导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旁颊粘膜上)红肿,一侧腮腺肿大1~4日后,对侧腮腺亦可肿痛。腮腺肿胀于1~3日达高峰,持续4~5日后逐渐消退。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可肿痛。病人可同时伴有发热,体温增高至38~40℃。整个病程约10~14日。末梢血白细胞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增多。患腮腺炎时,腮腺导管因腮腺肿胀而受压,唾液流出受阻,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反流入血,使血及尿中淀粉酶增高。在并发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及脂肪酶均可增高。
常见的并发症有睾丸炎及脑膜脑炎。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故睾丸炎多发生在青春期后的男性患者,在腮腺肿大后1周左右或腮腺开始消肿后发生。病人有高热、睾丸肿胀及疼痛,并有明显压痛。睾丸炎多为单侧发生,大约20~30%的病人可侵及双侧。少数病人可发生睾丸萎缩,一般为不完全性萎缩,因此,即使为双侧睾丸炎,亦很少引起不育。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为儿童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腮腺肿大后1周,亦可发生在腮腺肿大前或始终无腮腺肿大者。病人有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等表现,脑脊液有炎症改变,与其他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似。病程约10日左右,一般预后良好,多能自愈,不留后遗症。其他并发症尚有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甲状腺炎、心肌炎、肾炎、关节炎和神经性耳聋等。妊娠初期 (3个月以内)孕妇患本病时可致死胎。本病毒能否使胎儿出现畸形,尚未证实。
诊断若有接触病人史及典型的腮腺肿大和疼痛,则一般诊断不难。但确诊和不典型病人的诊断须依靠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可取早期病人的唾液、血、尿和脑脊液接种于鸡胚和组织培养中,以分离腮腺炎病毒。亦可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或中和试验。有条件者可做S抗体和V抗体的检测。S抗体出现早,下降及消失快,一般1年后就不能测出;而V抗体较S抗体出现晚1~2周,且可持续多年。如果患者血清中可检出S抗体而无V抗体,可认为是早期感染。如果S和V抗体均存在,则为近期感染腮腺炎病毒。如果只有V抗体而无S抗体,则提示以往曾受感染而非近期感染。
本病须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化脓性腮腺炎,多为单侧,腮腺局部有明显红肿和压痛,挤压腮腺时,可见腮腺导管口流出脓液,末梢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2)腮腺结石,由于腮腺导管阻塞,腮腺于短期内忽大忽小,局部无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
(3)慢性非特异性腮腺肿大(无症状性腮腺肿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或有代谢及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变、营养不良等患者;有长期慢性腮腺肿大,无动态改变,腮腺局部无红肿及压痛,多为双侧。
治疗本病无特效治疗,以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或用退热剂。腮腺及睾丸肿痛明显者可局部冷敷,并以丁字带托起睾丸。睾丸炎和脑膜炎症状较重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亦可用中医中药治疗。
预防可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为95%,抗体产生后,至少持续5年。一般1岁以上儿童开始接种,接种后发病率明显降低。此外,可隔离病人至临床症状和腮腺肿大完全消失为止。托幼机构除应隔离病人外,对接触者应进行检疫,检疫至最后一例病人发病后21天。注射普通的γ-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无预防作用,注射恢复期病人的血清及其γ-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有预防效果,但一般不易获得,故较少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