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8:43作者:百科知识库
肉豆蔻(别名迦拘勒、豆蔻、肉果、顶头肉、玉果、扎地、麻失),辛;苦;温,温中涩肠;行气消食。主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小编整理出含有肉豆蔻的处方共962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601~660共60个。
处方1、艾叶丸处方艾叶(炒)3分,黄连(去须,炒)3分,木香(一半生,一半炒)3分,肉豆蔻(去壳)3分,地榆(锉)1两,阿胶(炙燥)半两,当归(切,焙)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血多,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处方2、参附汤处方人参、绵附(炮,去皮脐)、肉豆蔻(微火煨裂)。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蛊疰痢。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大枣2个煎,食前服。
摘录《得效》卷六
处方3、艾叶汤处方艾叶(去梗,炙)1分,白芷1两,阿胶(炙令燥)1两,白术(锉,炒)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黄连(去须)1两,茯神(去木)1两半,地榆皮1两半,赤石脂(研)1两半,黄芩(去黑心)半两,肉豆蔻(去壳)1枚。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处方4、沉香养脾汤处方肉豆蔻(面裹,煨)1两,厚朴(去粗皮,姜制,炙)1两,甘草(炙)1两,沉香1两(不见火),人参(去芦)2两,黄耆(蜜炙)2两,诃子(煨,去核)3分,橘皮(去瓤)3分,木香(炮)3分,白术3两(炙,炒),白茯苓1两半(去皮)。
功能主治脾胃久虚,肌体羸弱,心腹胀闷,饮食迟化,口苦咽干,喜饮汤水,黄瘦自汗,潮热多惊。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半,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枚,煎至半盏,食前温服。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五
处方5、白术散处方白术3分,藿香半两,桂心半两,枇杷叶3分(拭去毛,炙微黄),人参1两(去芦头),白茯苓1两,肉豆蔻3枚(去壳),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虚劳,脾胃气冷即呕逆,无食即饥。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九
处方6、豆蔻丸处方肉豆蔻1钱,丁香1钱,木香1钱,胡粉1钱,川乌(炮,去皮)2钱半。
制法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儿吐泻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食前木瓜汤送下,日进2服,渴即冷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四五引《施圆端效方》
处方7、加减补中汤处方人参、黄耆、甘草、白术、砂仁、肉豆蔻、陈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脾冷而食不磨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8、加味七神丸处方肉豆蔻(面裹煨)1两,吴茱萸(去梗,汤泡7次)1两,广木香各1两,补骨脂(盐酒炒)2两,白术(陈土炒)4两,茯苓(蒸)2两,车前子(去壳,蒸)2两。
制法大枣煎汤迭为丸。
功能主治肾泻。
用法用量每服3钱,开水送下。
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此足少阴太阴药也。补骨脂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为君;肉豆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吴萸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白术、茯苓苦甘补土,所以防水;木香辛苦,功专调气散滞;车前子味甘渗湿治泻。盖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大补下焦元阳,使火旺土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处方9、利膈散处方郁李仁4两(汤浸,去皮了,捣研如膏,看多少入白面,滴水和搜,硬软得所,擀作饼子,于(钅敖??)上煿令黄色),木香半两,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肉豆蔻半两(去壳),槟榔半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1两(煨,用皮),甘草1分(炙微赤,锉),桂心半两,麝香半分(细研)。
制法上为细散,入麝香研令匀。
功能主治五膈气,胸心气滞,满闷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生姜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10、木香蛤蚧丸处方蛤蚧1对(尾全者,洗净,酥炙),生鳖甲7钱半(去裙,醋炙焦),白茯苓7钱半,川芎7钱半,当归7钱半,北五味子7钱半,牛膝7钱半,绵黄耆半两,柴胡半两,知母半两,贝母半两(去心),鸡心槟榔半两,明阿胶半两(炒酥),巴戟半两(酒浸,去心),桃仁半两(酒浸,去皮,焙),肉豆蔻3个(生),木香3钱,秦艽3钱(洗),羌活3钱,破故纸3钱(炒),生发3钱(纸燃火烧存性)。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劳瘵久嗽声干,骨痿瘦瘁。
用法用量每服1丸,煎枣汤空心嚼下。
摘录《直指》卷九
处方11、沉香养脾丸处方人参半两,白术半两,川面姜(炮)半两,甘草(炙)半两,木香半两,丁香半两,肉豆蔻(面裹,煨)半两,缩砂半两,沉香1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1两作10丸。
功能主治益脾养胃,助气温中,进饮食。主小儿疳瘦;吐利及脾胃虚弱诸疾。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嚼下;化下亦得。
摘录《中藏经》
处方12、白术膏别名助胃膏
处方人参2钱,白术(炒)2钱,白茯苓2钱,甘草(炙)2钱,白豆蔻7分,肉豆蔻2个(面包煨),木香1钱,山药5钱,砂仁20个(炒)。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肥皂子大。
功能主治和脾胃,进饮食,利水消积。主小儿吐泻,小儿伤乳停食,胃弱脾虚,中气不足,小水不利,寒湿腹痛,泄泻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白术丸”。
注意忌生冷硬物。
摘录《扶寿精方》
处方13、白豆蔻散处方白豆蔻(去皮)3分,肉豆蔻(去壳)1分,高良姜1分,木香1分,桂心(去粗皮)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枳壳(炒)半两,陈橘皮(去白,炒)半两,人参半两,丁香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积聚,心腹胀满,宿食不消,气刺(疒丂)痛,泻泄,善噫,呕吐酸水,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用木瓜、生姜煎汤调下。
摘录《奇效良方》卷四十二
处方14、白芷汤处方白芷1两半,鹿茸(去毛,酥炙)1两半,诃黎勒(煨,去核)1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牡丹皮1两半,地榆1两半,黄耆(锉,炒)1两半,肉豆蔻(去皮)1枚,白术1两,黄连(去须)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代赭(碎)1两,桂(去粗皮)1两,黄芩(去黑心)半两,龙骨(去土)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妇人血海虚冷,经行太过。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3片,煎取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处方15、八仙散处方当归4分,厚朴4分,芍药4分,枳壳(制)4分,人参4分,甘草5分,茯苓5分,肉豆蔻2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妇人血气,心腹痛。
用法用量水2升,煎取8合,空心分3服。
摘录《妇人良方》卷七
处方16、加味四君汤处方人参3钱,小茴香3钱,白术1两,山药1两,肉桂1钱,萝卜子1钱,甘草1钱,肉豆蔻1枚,茯苓5钱。
功能主治泄泻,饥渴思饮食,饮食下腹便觉饱闷,必大泻后快,或早或晚,1昼夜数次以为常,面色黄瘦,肢肉减削。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七
处方17、当归没药丸处方没药(研)3分,丁香3分,木香1两,丁香皮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麒麟竭(研)半两,延胡索半两,干漆(炒烟出)半两,牡丹皮半两,当归(锉,炒)半两,肉豆蔻半两,槟榔1两(锉),安息香1两,乳香1两(2味同捣末,再用酒研,滤去滓,银器内熬成膏)。
制法上十二味为末,以二香膏和丸,如膏少即少入炼蜜,丸如梧桐子大,以丹砂为衣。
功能主治妇人血气不调,月水滞涩,身体麻痹瘙痒疼痛,饮食减少,面黄肌瘦,背脊拘急,骨间酸痛,多吐清水,脐腹胀闷。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温酒或生姜汤送下,早、晚食前各1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处方18、豆蔻丸处方肉豆蔻(面裹煨熟,为末)1两,草豆蔻(面裹煨熟,为末)1两,缩砂仁1两,母丁香1两,木香半两,沉香(锉)半两,墨(烧红为未)半两,地榆2两,枇杷叶(去毛,炙)1两。
制法上为末,烧粟米饭为丸,如樱桃大。
功能主治白滞痢,腹脏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2丸,食前米饮化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处方19、补脾散处方肉豆蔻1两,肉桂1两,白术1两,诃子1两,人参1两,附子1两,白茯苓1两,厚朴1两,干姜半两,丁香半两,沉香半两,甘草半两,藿香叶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脾胃虚冷,不思饮食,心胸满闷,多倦乏力,肌肤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鸡峰》卷十二
处方20、补真丹处方沉香1两,丁香1两,白豆蔻仁1两,檀香1两,肉豆蔻1两,肉苁蓉半两(酒浸1宿,焙干),牛膝半两(酒浸1宿,焙干),巴戟(去心)7钱,白术半两,香附子2两,缩砂仁1两,木香2两,乳香半两(别研),干山药7钱,穿山甲半两(炙黄),青皮(去白)2两,附子7钱(炮裂,去皮脐),补骨脂1两(炒),桂(去粗皮)1分,没药1两(别研),姜黄1两,茴香半两(微炒),甘草2两(炙黄),苍术3两(酒浸3日,取出焙,未干用青盐1两,炒黄,去盐不用)。
制法上为细末,酒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接真养气,健脾益胃,升降阴阳,调顺三焦,常服宽利胸膈,消进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80-100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六
处方21、龙脑散处方白龙脑1分(研入),诃黎勒皮半两,人参1两(去芦头),丁香半两,肉豆蔻半两(去壳),藿香半两,茅香花半两,沉香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细散,研入龙脑令匀。
功能主治妇人脾胃虚弱,胸膈气滞,吐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钱,不拘时候,以温酒调下;生姜粥饮下亦得。
摘录《圣惠》卷七十
处方22、白术丸处方干姜、白术、厚朴、赤芍药、艾叶、当归、黄连、肉豆蔻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产后虚损,风冷,痢泻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粥饮送下,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十七
处方23、甘草茱萸丸处方吴茱萸4两(以酒、醋各1升,浸1伏时,煮酒、醋令尽,焙干,再炒熟),甘草1两,栀子弹子大1块(烧令通赤,以醋7遍淬),干姜1两,缩砂仁1分,肉豆蔻5个(大者,和皮用)。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脏腑虚寒,脾胃怯弱,米谷不化,肠滑泻痢,心腹(疒丂)痛,腹胀肠鸣,饮食减少。
用法用量每服10-15丸,烧生姜汤送下。
摘录《鸡峰》卷十四
处方24、诃黎勒丸处方诃黎勒(面裹煨)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肉豆蔻(面裹煨)半两,木香(不见火)半两,吴茱萸(炒)半两,龙骨(生用)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荜拨半两。
制法上为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肠虚寒,肠鸣泄泻,腹胁气痛,饮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以米饮送下。
摘录《济生》卷四
处方25、地榆散处方地榆(锉细)3分,桂(去粗皮)3分,草豆蔻(去皮)3分,黄连(去须)3分,槟榔(锉)半两,当归(切,炒)半两,肉豆蔻(炮,去壳)半两,阿胶(炒令燥)半两,木香(炮)半两,乌头(炮裂,去皮脐)半两,丁香(炒)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高良姜(炒)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泄泻,日久不止,烦渴困倦,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食前温酒调下;米饮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处方26、加味四君子汤处方四君子汤加肉豆蔻(煨)1钱,诃子(炮)1钱。
制法上锉,作1帖。
功能主治气虚泄泻。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空心服。
摘录《东医宝鉴·内景篇》卷四引《得效》
处方27、沉香煮散别名沉香豆蔻散、沉香白豆蔻散
处方沉香(锉)3分,桂(去粗皮)1两,白豆蔻仁半两,石斛(去根)半两,巴戟天(去心)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木香1两,人参3分,芎䓖1两,五味子3分,白术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半两,黄耆(细锉)半两,藿香叶3分,荜澄茄3两,肉豆蔻(去皮)3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肝元风虚上攻,头目昏眩,肩背拘急,及脾气不和。
用法用量沉香豆蔻散(《鸡峰》卷十二)、沉香白豆蔻散(《普济方》卷十四)。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处方28、长生丸处方槟榔1两,枳实(麸炒)1两,木香半两,砂仁3钱,半夏(姜制)3钱,丁香3钱,肉豆蔻(面裹煨)3钱,全蝎210枚(去毒尖)。
制法上为末,饭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宽上实下,补脾治痰,止泻。主胃中有冷,吐乳食;脾虚,乳食不消化;饱伤,大便酸臭气。
用法用量一周儿服50丸,空心乳汁下;粥汤亦可。1日2次。服讫,半时久,得吃乳食。
摘录《小儿病源》卷三
处方29、白薇丸处方白薇(去芦头)2两,牡丹皮(锉)2两,熟干地黄(焙)2两,木香2两,当归(切,焙)2两,肉豆蔻仁2两,远志(去心)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禹余粮(火煅,醋淬5-7遍,别研)2两,肉苁蓉(酒浸,去皱皮,切,焙)2两,芎藭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石膏(别研)1两,独活(去芦头)1两,吴茱萸(汤洗7遍去滑,焙)1两,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半两,黄耆(锉)3分,五味子(微炒)3分,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20味,除别研外,捣罗为末,入研药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血海冷惫,不能养胎,妊娠数堕。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处方30、阿胶丸处方阿胶(炒令燥)半两,酸石榴皮半两,黄连(去须,炒)1两,当归(切,焙)3分,肉豆蔻(去壳)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赤小豆大。
功能主治安胎气,止腹痛。主妊娠下痢,日夜频并。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前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处方31、安息丸处方安息香1两,丁香1两,胡黄连1两,麝香1两,雄黄1两,肉豆蔻2钱,金箔5片,银箔5片。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脑疳。
用法用量每服3丸,米饮送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四引张道人方
处方32、附子丁香散处方白术5钱,甘草3钱,附子(炮)1两,干姜(炮)5钱,丁香5钱,肉豆蔻5钱。
功能主治翻胃恶心吐逆,脏冷泄泻等疾。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煎至6分,空心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十六引《十便良方》
处方33、必效丸处方川黄连(去须)2两,大枣半斤,干姜1两,肉豆蔻1分(面裹,煨香,去面)。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热利下血,频并不愈,腹痛不可忍,后重努躽肛脱。
用法用量每服5-7丸,乳食前米饮送下。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一
处方34、白术散处方白术半两,肉豆蔻半两(去壳),人参半两(去芦头),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霍乱呕吐,脾胃虚冷,气膈,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一
处方35、火轮丸别名斗门丸
处方干姜(炮)、附子(炮,去脐皮)、肉豆蔻(面裹煨)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肠胃虚寒,心腹冷痛,泄泻不止。
用法用量斗门丸(《普济方》卷三九五)。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四二引《济生》
处方36、赤虎丸处方朱砂1钱,胡黄连1钱,宣连1钱,芦荟1钱,腻粉1钱,肉豆蔻(炮)1个,巴豆21粒(麸炒黑),硫黄2钱,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末,粟米糊为丸,如萝卜子大。
功能主治诸般疳泻。
用法用量每服1岁1丸,甘草汤化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婴童宝鉴》
处方37、加味四神丸处方补骨脂(酒炒)6两,吴茱萸(盐炒)3两,五味子(炒)4两,肉豆蔻(面裹,煨)4两,花椒(微焙)1两,生硫黄6钱,大枣81枚,生姜(切片)6两。
制法先煮生姜10余沸,入大枣同煮至烂熟,去姜,余药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黎明腹痛泄泻。
各家论述方中用补骨脂以补命门,吴茱萸以补肝胆,此培火之基也,然泻者关乎下焦,实又关乎中焦,故又用肉豆蔻之辛温者,以暖补脾胃,且其味辛而涩,协同5味之酸收者,又能固涩大肠,摄下焦气化。且姜、枣同煎,而丸以枣肉,使辛甘化合,自能引下焦之阳,以达于中焦也。然此药病轻者可愈,病重者服之,间或不愈,以其补火之力犹微也,故又加花椒、硫黄之大补元阳者以助之,而后药力始能胜病也。
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处方38、安中丸处方人参半两,白术半两,木香1分,藿香1分,甘草1分,枇杷叶1分,半夏1分,陈皮1分,丁香1分,槟榔1个,肉豆蔻2个。
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乳食减少。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后米饮送下。
摘录《鸡峰》卷二十三
处方39、加减大橘皮煎丸处方鹿茸(爁去毛,酥炙)2两,茯神(去木)2两,菟丝子(淘净,酒浸,研成饼)2两,大附子(炮,去皮脐)2两,山茱萸(去枝核),沉香(不见火),巴戟(去心),丁香(不见火),人参(去芦),当归(去芦,酒浸),阳起石(别研)半两,橘红3两,川厚朴1两半(去皮,姜制炙),干姜(炮,洗)1两,肉苁蓉(酒浸,去皴皮)1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1两,肉豆蔻(面裹煨)1两,牛膝(去芦,酒浸)1两,川杜仲(锉,姜汁浸,炒去丝)1两,茴香(淘去沙,炒)1两,补骨脂1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固壮脾经,补益下元,健美饮食,安神定志,兼能升降心肾,既济水火。久服无病,行履如飞,不僣不躁。
用法用量本方自山茱萸以下至当归六味用量原缺。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六
处方40、半夏散处方半夏半两(姜汁浸1宿,焙干),厚朴半两(去皮,姜汁炙),枇杷叶(炙去毛)半两,肉豆蔻1个(去壳),母丁香25枚,青木香1块,枣大。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五膈气噎,心胸不利,涕唾稠粘,饮食进退。
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8分,煎6分,和滓热服;酒后服,尤妙。
摘录《博济》卷二
处方41、白术丸别名当归白术丸
处方白术2两,神曲1两(炒令微黄),肉豆蔻1两(去壳),干姜1两(炮裂,锉),当归1两(锉,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半两,木香半两,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痢后四肢羸弱,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当归白术丸(《鸡峰》卷十四)。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42、龙脂丸处方诃子1两,肉豆蔻1两,黄连1两,龙骨1两,当归1两,赤石脂1两,缩砂1两,木香1两,草豆蔻半两,白矾半两,干姜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粟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或停冷结聚,变成脓血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米饮送下。
注意忌油腻、鸡肉、猪肉等。
摘录《鸡峰》卷十四
处方43、加味六君子汤处方人参1两,白术1两,白茯苓1两,甘草1两,黄耆1两,山药1两,砂仁1两,厚朴7钱半,肉豆蔻(面炒研)7钱半。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一切脾胃虚热泄泻之症;伤寒病后,米谷不化,肠中虚滑,发渴微痛,久不愈者;及小儿脾疳、泄痢。
用法用量每服2钱,饮水调服,不拘时候;如热,煎麦门冬水调服。
摘录《普济方》卷二○七引《德生堂方》
处方44、二香丸处方肉豆蔻(面裹煨香)、丁香、木香、干姜(炮)各等分。
制法上药1处,用白面裹定,慢火煨,令面熟为度,取出去面不用,同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痢久不愈,诸药不能治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温米饮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七
处方45、龙骨散处方龙骨1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肉豆蔻3分(去壳),白术3分,艾叶3分(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人参半两(去芦头),诃黎勒1两(煨,用皮),当归1两(锉,微炒)地榆半两,木香半两,白头翁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久痢,腹内疼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处方46、白豆蔻丸处方白豆蔻半两,丁香半两,木香半两,沉香半两,肉豆蔻半两,槟榔半两,甘草半两,青皮半两,白术5两,茯苓1两,诃子皮1两,人参1两,桂1分,干姜1分,麝香1分。
功能主治治气和胃。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每服1丸,生姜汤嚼下,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十五
处方47、白豆蔻散别名白豆蔻汤
处方白豆蔻仁半两,肉豆蔻3个,白术1两,厚朴(姜汁炙)半两,甘草3分(炙),肉桂半两,青皮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调顺脾元。主心胸满闷,不思饮食,上热下冷。
用法用量白豆蔻汤(《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摘录《博济》卷二
处方48、豆蔻散处方肉豆蔻(面裹煨)、罂粟壳(去顶蒂瓤,蜜炙)、石榴皮、黄连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泻痢腹痛,里急后重,粪赤。
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前米饮调下。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处方49、经验蟾酥五疳丸处方南木香(去粗皮)3钱,青皮(去瓤)3钱,肉豆蔻(面包,煨)3钱,芦荟3钱,麦芽(炒)3钱,神曲(炒)3钱,山楂(煮软去核)3钱,千金子(去壳,捶油)3钱,蟾酥1钱5分,白术(蛤粉炒)2钱,宣黄连(去芦)2钱,尖槟榔1钱。
制法上各味精制,为细末,用陈米粉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小儿五疳。
用法用量每服3分或4分,稀粥或米汤吞送下。
摘录《医便》卷五引陶国佐方
处方50、白术散处方白术、丁香、肉豆蔻(面裹)、陈皮、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调理三焦,大进饮食。主小儿呕吐,冷痢。
用法用量白汤调下;慢惊沉困,冬瓜子煎汤下;若见水即吐,进药不得,吐止用枣子点药干吃。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处方51、加味三建汤处方大川乌1两,绵附1两,天雄(3味并炮,盐水浸,去皮脐)1两,木香1两,肉豆蔻(煨裂)1两,诃子(去核)1两。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洞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10片、红枣2枚,盐梅1个,陈米1撮同煎,空腹热服。未效,仍服来复丹。
摘录《得效》卷五
处方52、豆蔻丸处方肉豆蔻(去壳)1枚,木香半两,丹砂(研)1分,人参1分,诃黎勒(煨,去核)1分,麝香(研)1分。
制法上为末,用饭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疳痢及吐。不吃乳食,四肢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心米饮送下,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三
处方53、加味参术附姜汤处方人参5钱,白术5钱,肉豆蔻1枚,附子3分,干姜1钱。
功能主治冬月伤寒,至10日,太阴脾土受邪,恶寒呕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一
处方54、附龙丸处方附子(炮,去皮脐)、伏龙肝(少用)、肉豆蔻(生用)。
制法上为细末,研饭为丸。
功能主治男子、妇人脏寒滑泄,或小儿吐泻。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饭饮吞下。
摘录《普济方》卷二○八引《澹寮》
处方55、加减胃苓汤处方厚朴、陈皮、猪苓、泽泻、归尾、川连、白术、黄芩、白芍、肉豆蔻、地榆、升麻、甘草(一方加粟壳)。
功能主治产后饮食冷热不调,而为痢疾,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处方56、二神丸别名钻胃丸
处方破故纸4两(炒香),肉豆蔻2两(生)。
制法上为细末,加大肥枣49个,生姜4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研为膏,入药和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脾暖胃,进食固肠。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或作呕,或作泻,或久泻不止。腰痛,水肿。疮疡,因脾肾阴虚泄泻。老人胃冷脾泻。肾泻,脾泻。腰痛肾虚,全不进食。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食少泻痢,腰痛脾泻,屡投补剂不应者。
用法用量钻胃丸(《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四)。
各家论述1.《增补内经拾遗》:方用肉豆蔻以补脾,破故纸以安肾,故称二神。2.《医方考》:脾主水谷,肾主二便,脾弱则不能消磨水谷,肾虚则不能禁固二便,故令泄泻不止。肉豆蔻辛温而涩,温能益脾,涩能止泻;破故纸味辛而温,辛能散邪,温则暖肾,脾肾不虚不寒,则泄泻止矣。3.《古今名医方论》:柯韵伯曰,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火,一为肾虚不能行水,故二神丸君补骨脂之辛燥者,入肾以制水,佐肉豆蔻之辛温者,入脾以暖土,丸以枣肉,又辛甘发散为阳也。一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一为少阳气虚无以发陈,故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温,以收坎宫耗散之火,少火生气以培土也;佐吴茱萸之辛温,又顺肝木欲散之势,为水气开滋生之路,以奉春生也。此四者,病因虽异,而见症则同,皆水亢为害。二神丸是承制之剂,五味散是化生之剂也。二方理不同而用则同,故可互用以助效,亦可合用以建功。4.《医方集解》:火乃土之母,破故纸补肾为癸水,肉豆蔻厚肠胃为戊土。戊癸化火,同为补土母之药。
临床应用1.不食: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予授此方,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虚,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2.李某,年逾四十,遍身发肿,腹胀如鼓,甚危,诸药不应,用此丸数服,饮食渐进,其肿渐消,兼以除湿健脾之剂而愈。3.五更泻:一妇人年五十,不食夜饭,五更作泻,二十年矣。后患痢,午前用香连丸,午后用二神丸,各二服而痢止。又用二神丸数服,而食夜饭,不月而形体如故。4.产后泻痢:一产妇泻痢,发热作渴,吐痰,肌体消瘦,饮食少思,或胸膈痞满,或小腹胀坠年余矣。乃脾胃之泻,朝用二神丸,暮用六君子,三月余而痊。
摘录《本事》卷二
处方57、立愈饮处方草果仁1钱,肉豆蔻(面包煨)1钱,红曲(炒)1钱5分,山楂1钱5分,苍术(米泔浸,炒)8分,白茯苓(去皮)8分,泽泻8分,厚朴(姜汁炒)8分,木通8分,益智仁(炒)8分,藿香8分,车前子8分。
功能主治过伤生冷,以致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用法用量生姜3片为引,水煎,食前服。
摘录《玉案》卷五
处方58、白术丁香散处方丁香3钱,白术3钱,舶上硫黄3钱,肉豆蔻3钱,人参2钱,桂府滑石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大人、小儿吐利不止,烦渴,小便少。
用法用量大人每服2钱,小儿1钱,食前温米饮调下。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九
处方59、安神散处方人参(去芦)半两,白茯苓1两,远志(去心)1两,丁香半两,木香半两,官桂(去粗皮)半两,益智半两,肉豆蔻半两,槟榔半两,诃子半两,青橘(去白)半两,川芎半两,蓬莪茂半两,干姜(炮)半两,白术半两,附子(炮)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炙)1两,黄耆1两,半夏1两,当归1两,荆三棱(炮)1两,神曲(炒)1两,麦糵(炒)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气劳。
用法用量每服2钱,入盐1捻,水1盏,同煎至7分,和滓温服。
摘录《传家秘宝》卷下
处方60、加味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耆1钱,人参1钱,白术1钱,甘草(炙)1钱,当归7分,陈皮7分,升麻3分,柴胡3分,肉豆蔻5分,补骨脂5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脾肾虚寒,大便不禁。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济阴纲目》卷十四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