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22:01:35作者:百科知识库
阑尾炎合剂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
处方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连翘30g,白花蛇舌草30g,冬瓜仁30g,赤芍15g,大黄(后下)15g,桃仁15g,川楝子15g,木香15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破瘀行滞。主急性阑尾炎,瘀滞期、蕴热期、毒热期,高热,腹痛,右下腹压痛明显,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滑数,白细胞增高。
用法用量高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板蓝根、天花粉;局部有包块,加穿山甲、皂角刺、薏苡仁、红藤。
别名蛇舌草,矮脚白花蛇利草,蛇舌癀,目目生珠草,节节结蕊草,鹩哥利,千打捶,羊须草,蛇总管,鹤舌草,细叶柳子,蛇舌草,甲猛草,蛇针草,白花十字草,尖刀草,珠仔草,定经草,小叶锅巴草,南地珠,散草,竹叶草,奶沙尔,铁沙尔,二叶葎,龙舌草,蛇脷草。
来源为茜草种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带根全草。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溪畔草丛中。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扭缠成团状,灰绿色至灰棕色.有主根一条,粗约2~4毫米,须根纤细,淡灰棕色;茎细而卷曲,质脆易折断,中央有白色髓部。叶多破碎,极皱缩,易脱落;有托叶,长1~2毫米。花腋生。气微,味淡。主产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治肺热喘咳,扁桃体炎。咽喉炎,阑尾炎,痢疾,尿路感染,黄疸,肝炎,盆腔炎,附件炎,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肿瘤。亦可用于消化道癌症。①《潮州志·物产志》:“茎叶榨汁饮服,治盲肠炎,又可治一切肠病”②《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癌肿。外治白泡疮,蛇癞疮”③《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④《泉州本草》:“清热散瘀,消痈解毒。治痈疽疮疡,瘰疬。又能清肺火,泻肺热。治肺热喘促、嗽逆胸闷”⑤《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活血利尿。治扁桃体炎,咽喉炎,阑尾炎,肝炎,痢疾,尿路感染,小儿疳积”
备注在福建、广西地区,尚有以同属植物水线草(参见“水线草”条),纤花耳草(参见“虾子草”条)及松叶耳草(参见“鹩哥舌”条)等作白花蛇舌草使用者。同属植物伞房花耳草H.corymbosa(L.)Lam、纤花耳草H.tenelli flora B1.亦作白花蛇舌草用。
2、金银花别名忍冬花,鹭鸶花,银花,双花,二花,金藤花,双苞花,金花,二宝花,忍冬花,苏花,山金银花,土忍冬,土银花。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山银花Lonicara confusa DC.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旷野疏林下或灌木丛中。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
性状花蕾棒状,略弯曲,长1~3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唇部与冠部近相等,被短糙毛,萼筒亦密生灰白色或淡黄色小硬毛。气清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同金银花。
3、白花蛇来源为蝮蛇科动物五步蛇或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幼蛇等除去内脏的全体。①五步蛇 多于夏季捕捉,一般用长竹竿和铁丝做成套索捕取。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竹片撑开后焙干,或不用竹片撑开,直接焙干。商品统称为“大白花蛇”。撑开焙干者又称为“蕲蛇鲞”;直接焙干者称为“蕲蛇棍”。②银环蛇 于夏季捕捉幼蛇,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竹签撑开后焙干。商品称为“金钱白花蛇”。
性状①大白花蛇 干燥体卷成圆盘形,头在中央,盘径18~25厘米,蛇体直径约3厘米。头呈三角形而扁平,鼻尖向上,口较宽大,俗称“龙头虎口”,上颚有长毒牙。背部棕褐色,密被菱形鳞片,有纵向排列的24个方形灰白色花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白色,鳞片较大,杂有多数黑斑,习称“念珠斑”。尾渐细,末端呈三角形,角质,习称“佛指甲”。腹内部黄白色,脊椎骨突出显着,两侧具多数肋骨。气微腥,味微咸。以身干、个大、头尾齐全、花纹斑点明显者为佳。主产浙江、江西、福建等地。②金钱白花蛇(《饮片新参》)又名:小白花蛇、金钱蕲蛇、金钱蛇。干燥体甚小,亦卷成圆盘形。头在中央,尾细,纳于口内。盘径约3.5厘米,蛇体直径仅4毫米左右。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色环纹,并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腹部黄白色。气微腥。以身干、头尾齐全、色泽光亮者为佳。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祛风湿,透筋骨,定惊搐。治风湿瘫痪,骨节疼痛,麻风,疥癞,小儿惊风搐搦,破伤风,杨梅疮,瘰疬恶疮。①《雷公炮炙论》:“治风”②《药性论》:“主治肺风鼻塞,身生白癜风、疬疡、斑点及浮风瘾疹”③《开宝本草》:“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歪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疥癞及暴风瘙痒,脚弱不能久立”④《纲目》:“通治诸风,破伤风,小儿风热,急慢惊风,搐搦,瘰疬漏疾,杨梅疮,痘疮倒陷”⑤《本草汇》:“治癞麻风,白癜风,髭眉脱落、鼻柱塌坏者;鹤膝风,鸡距风,筋爪拘挛,肌肉消蚀者”⑥《玉楸药解》:“通关透节,泄湿驱风”
备注此外,广东、广西尚以游蛇科百花锦蛇,除去内脏的全体作白花蛇入药。
4、川楝子别名金铃子,川楝实,楝实,练实,金铃子,仁枣,苦楝子,楝子,石茱萸,楝树果,川楝树子,金铃子仁枣。
来源为樟科植物川楝的果实。
生境分布生于疏林中潮湿处。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及甘肃南部等地。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长径1.5~3厘米,短径1.5~2.3厘米。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具光译,具深棕色或黄棕色圆点,微有凹陷或皱缩。一端凹陷,有果柄脱落痕迹,另一端较平,有一棕色点状蒂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厚,浅黄色,质松软。果核球形或卵圆形,两端平截,土黄色,表面具6~8条纵棱,内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①《本经》:“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②《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④《纲目》:“治诸疝、虫、痔”⑤《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备注陕西、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地,有时以同属植物苦楝的果实,作本品使用。苦楝果实形状较小,直径1~2厘米。表面红褐色间有黄棕色,具光泽,多皱缩,有多数棕色小点。一端可见果柄残痕,另一端有一圆形凹点。果皮革质,易剥离。果核长椭圆形,具5~6条纵棱,内含种子4~6枚。种子扁梭形,紫红色,皮薄,内有子叶2片,黄白色,富油性。气微而特异,味酸而后苦。原植物洋“苦楝皮”条。
5、蒲公英别名凫公英,蒲公草,耩褥草,仆公荚,仆公罂,地丁,金簪草,孛孛丁菜,黄花苗,黄花郎,鹁鸪英,婆婆丁,白鼓丁,黄花地丁,蒲公丁,耳瘢草,狗乳草,奶汁草,残飞坠,黄狗头,卜地蜈蚣,鬼灯笼,羊奶奶草,双英卜地,黄花草,古古丁,凫公英,仆公英,真痰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春、夏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性状干燥的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或已脱落。叶皱缩成团,或成卷曲的条片。外表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叶背主脉明显。有时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气微,味微苦。以叶多、色灰绿、根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①《唐本草》:“主妇人乳痈肿”②《本草图经》:“敷疮,又治恶刺及狐尿刺”③《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④《滇南本草》:“敷诸疮肿毒,疥癞癣疮;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⑤《纲目》:“乌须发,壮筋骨”⑥《医林纂要》:“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⑦《纲目拾遗》:“疗一切毒虫蛇伤”⑧《随息居饮食谱》:“清肺,利嗽化痰,散结消痈,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⑨《岭南采药录》:“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⑩《山东中药》:“为解毒、消炎、清热药。治黄疸,目赤,小便不利,大便秘结”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利尿,催乳。治疔疮,皮肤溃疡,眼疾肿痛,消化不良,便秘,蛇虫咬伤,尿路感染”⑿《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缓泻。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爽,流火,淋巴腺炎,风火赤眼,胃炎,肝炎,骨髓炎”
备注此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如:碱地蒲公英、异苞蒲公英、热河蒲公英、西藏蒲公英等,均可同等人药。
6、冬瓜别名白瓜,水芝,白冬瓜,地芝,濮瓜,东瓜,枕瓜,白瓜,蔬秬,蔬苽。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果实。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摘。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功能主治利水,消痰,清热,解毒。治水肿,胀满,脚气,淋病,痰吼,咳喘,暑热烦闷,消渴,泻痢,痈肿,痔漏;并解鱼毒,酒毒。①《别录》:“主治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②陶弘景:“解毒,消渴,止烦闷,直捣绞汁服之”③孟诜:“益气耐老,除胸心满,去头面热”④《日华子本草》:“除烦。治胸膈热,消热毒痈肿;切摩痱子”⑤《本草图经》:“主三消渴疾,解积热,利大、小肠”⑥《本草衍义》:“患发背及一切痈疽,削一大块置疮上,热则易之,分散热毒气”⑦《日用本草》:“瘥五淋”⑧《滇南本草》:“治痰吼,气喘,姜汤下。又解远方瘴气,又治小儿惊风。”“润肺消热痰,止咳嗽,利小便”⑨《本草再新》:“清心火,泻脾火,利湿去风,消肿止渴,解暑化热”⑩《随息居饮食谱》:“清热,养胃生津,涤秽治烦,消痈行水,治胀满,泻痢霍乱,解鱼、酒等毒。”“亦治水肿,消暑湿”
7、桃仁别名桃核仁,桃核人。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6~7月果实成热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阴凉干燥处,防虫蛀、走油。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云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平长卵形,长1~1.6厘米,宽0.8~1厘米,外表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皱。先端尖,中间膨大,基部钝圆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数脉纹,脐点位于上部边缘上,深褐色,棱线状微突起。种皮菲薄,质脆;种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子叶之结合面有空隙。气微弱,味微苦。以颗粒均匀、饱满、整齐、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脉,止痛”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⑥《滇南本草》:“治血痰”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8、连翘别名旱连子,大翘子,空壳,旱连子,空翘,落翘,连壳,黄花条,黄链条花,黄奇丹,青翘。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果实初熟或熟透时采收。初熟的果实采下后,蒸熟,晒干,尚带绿色,商品称为“青翘”;熟透的果实,采下后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称为“老翘”;其种子称“连翘心”。
生境分布多丛生于山野荒坡间,各地亦有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江西、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主产山西、河南、陕西、山东。此外,湖北、河北、四川、甘肃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长卵形,长1.5~2厘米,直径0.6~1厘米。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柄,或已脱落。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侧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青翘多不开裂,绿褐色,表面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种子多数,细长,一侧有翅,黄绿色。老翘自尖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青翘以色青绿、无枝梗者为佳;老翘以色黄、壳厚、无种子、纯净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9、木香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0、败酱别名鹿肠,鹿首,马草,泽败,鹿酱,酸益,败酱草,苦菜,野苦菜;苦斋公;豆豇草;豆渣草;观音菜;白苦爹,苦苴,苦叶菜,萌菜,女郎花,鹿肠,苦蘵,野苦菜,苦猪菜,苦斋公,豆豉草,豆渣草,白苦爹。
来源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黄花败酱或其近缘植物的带根全草。一般多在夏季采收,将全株拔起,除去泥沙后晒干。
生境分布产于四川、江西、福建等地。
性状白花败酱的干燥全株,长短不等;根茎有节,上生须状细根。茎圆柱形,外表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纵向纹理,被有粗毛。质脆,易拆断,断面中空,白色。叶多皱缩、破碎,或已脱落。全株有陈腐的豆酱气,味苦。以干燥、叶多、气浓、无泥沙杂草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排脓破瘀。治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①《本经》:“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②《别录》:“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③《药性论》:“治毒风顽痹,主破多年瘀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止腹痛余疹、烦渴”④《日华子本草》:“治赤眼,障膜,胬肉,聤耳,血气心腹痛,破症结,产前后诸疾,催生、落胞,血运,排脓、补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疮痍疥癣,丹毒”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炎下痢”
备注据《本草》记载,败酱应为上述败酱科植物,但除四川、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使用外,大部分地区习惯上以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带根全草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果全草作败酱使用。前者习用于北方;后者习用于南方。参见“苣荬菜”和“菥蓂”条。
11、大黄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12、木香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