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21:30:32作者:百科知识库
妇女受孕早期仍按月行经,既无不适症状,又无损于胎儿,俟胎儿渐长,其经自停,谓之“激经”。又称为“垢胎”、“盛胎”等。古人虽言激经对胎孕无妨,但亦有不少孕妇可转化为流产,故应给予积极治疗。
中医认为,任主胞胎,胞系于肾。肾气不足是造成孕期出血的主要原因,另外也有因阴虚火旺,灼伤胞脉而致者。现代医学认为,孕妇所产生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能使卵巢黄体转化为妊娠黄体,而卵巢功能继续活动,从而形成了按月的少量阴道出血,待妊娠3~4个月以后,性激素由胎盘分泌代替了卵巢功能。所以也就不再继续有周期性的出血,临床上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脾肾两虚:肾为先天之本,主司生殖与闭藏;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与统血。素体脾肾两亏,固摄不利,怀孕之后,脾肾益虚。脾肾俱虚,则失其闭藏统摄,故见孕期出血。
2、阴虚火旺:素体肝肾阴虚,相火偏旺,怀孕之后阴血下聚养胎,阴血相对不足,相火更炽,以往月经来潮日期,机体气血相对偏盛,火伤血络,气血妄行而出现阴道流血。
注1、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指怀孕以后,“月经”仍按月来潮,且量、时间相对较短,而对孕妇、胎儿并无明显损害者,属生理现象。一旦诊断明确,孕妇无需太过担心,待胎儿壮大而可自止。但对于有性生活史妇女而言,意外非意愿型怀孕时会易误认为正常月经来潮,故需注意。
2、《脉经·卷九》:“妇人经月下,但为微少。师脉之,反言有躯,其后审然,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阴阳俱平。荣卫调和,按之滑,浮之则轻,阳明、少阴,各如经法,身反洒淅,不欲饮食,头痛心乱,呕秽欲吐,呼则微数,吸则不惊,阳多气溢,阴滑气盛,滑则多实,六经养成。所以月见,阴见阳精,汁凝胞散,散者损堕。设复阳盛,双妊二胎。今阳不足,故令激经也。”
3、《本草纲目·妇人月水》:“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间或有不关于病者,愿闻其说。曰∶天下事有常而即有变。妇人当月事之期,其血不下,只见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倒经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谓居经;有一年一行者,是谓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谓暗经;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经而产子者,是谓胎盛,俗名垢胎;有受胎数月,血忽大下而胎不坠者,是谓漏胎;此虽异常,而数患之竟不害事也。”
4、《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妊娠经来》:“妊娠经来与胎漏不同,经来是指按期而至,来亦必少”。
5、激经的产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其原因与临床意义,自古以来说法不一:
(1)从中医学角度:冲、任二脉主司胎孕,胞宫系于肾。正常妊娠是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之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此时整个机体呈“血感不足,气易偏盛”。中医认为激经血盛气衰的表现,临床常见以下两种:
①脾肾两虚:若肾气较常人虚衰,脾胃运化不足,封藏之力欠佳,纳气不足,冲任较衰而致胞宫不固,部分血海仍然按时溢出。
②阴虚火旺:素体肝肾阴虚,相火偏旺,怀孕之后阴血下聚养胎,阴血相对不足,相火 炽,以往月经来潮日期,机体气血相对偏盛,火伤血络,气血妄行而致血海异常溢出。
正常情况下,随胎儿渐大、胎气渐强,胎儿与母体形成相互作用,对精血摄纳之力增强,“激经”现象不久将会消失,但仍需谨慎注意。
(2)从西医学角度:现代医学认为可能是孕卵着床的一种生理反应,孕妇所产生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能使卵巢黄体转化为妊娠黄体,而卵巢功能继续活动,从而形成了按月的少量阴道出血,待妊娠3~4个月以后,性激素由胎盘分泌代替了卵巢功能,所以也就不再继续有周期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