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3-02-03 06:06:10作者:百科

疝

以睾丸、阴囊肿胀疼痛,或牵引小腹作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证。又称疝气。多因肝郁气滞,或寒邪、湿热、瘀血凝聚,或气虚下陷所致。古代文献记载的疝气范围较广,有腹中之疝和睾丸之疝之说,此处介绍的内容主要为睾丸之疝。

《内经》认为肝经和任脉是疝气受病的主要脏腑经脉。金代张子和将疝病分为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疝七种,其中除血疝和筋疝外,均在下面介绍。元代朱丹溪认为湿热内郁、寒邪外束是疝气发病的病因。明代张景岳认为治疝必先治气,气实者必须破气,气虚者必须补气。明代李中梓指出疝气的发病特点:寒则多痛,热则多纵,湿则肿坠,虚亦肿坠,在血分者不移,在气分者多动。西医对于急、慢性睾丸炎,副睾炎、睾丸鞘膜积液等疾病的治疗,均可参照此病辨治。

病因病机

肝之经脉络阴器、七疝主于肝经,所以前人谓诸疝不离乎肝。而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故任脉受病,也会引起疝病。疝气的病因很多,病机也较复杂。如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寒邪、湿邪、湿热之邪下注于肝经、任脉,或瘀血凝聚均可导致疝病的发生。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易成偏坠。疝气有各种类型,一般初病多为气分病,久病入络,也可病入血分。

证治

疝病的证治,首先应根据临床表现区别疝病类型,即区别寒疝、水疝、气疝、狐疝、疝的不同;其次辨别寒、热、虚、实和在气、在血之别。治疝一般参用疏肝理气之品,可以提高疗效。

(1)寒疝。阴囊肿硬发冷、睾丸痛引小腹,喜暖畏寒、舌苔白、脉沉迟为主证,属寒实证。治当温经散寒,常用椒桂汤为主方;若阴囊肿胀而冷、按之不坚、腹中切痛、痛引睾丸、形寒足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属肝肾虚寒。治当温养肝肾、散寒镇痛,常用暖肝煎为主方。

(2)水疝。阴囊水肿状如水晶,或痛或痒,或阴囊潮湿、舌苔薄腻、脉弦为主证,属湿寒证。治当化气行水,常用五苓散为主方;若阴囊红肿而痛痒、小便短少、口渴心烦、皮肤破损而出黄水、舌苔黄腻、脉弦数,则系湿邪化热,或湿热下注,属湿热证。治宜泄热利水,常用大分清饮为主方。

(3)气疝。阴囊肿胀偏痛、少腹有下坠感、时缓时急、舌苔薄白、脉弦为主证。属气滞者,兼见小腹作胀,多因大怒而发病,治当疏肝理气,常用天台乌药散为主方;属气虚者,阴囊偏坠作痛、遇劳即发,舌边有齿痕、苔薄、脉浮,治当益气举陷,常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方。

(4)狐疝。阴囊一侧肿大、时上时下、如有物状,卧则入腹、立则入囊,胀痛俱作为主证,治当疏肝通络,常用导气汤、蜘蛛散出入。

(5)疝。阴囊肿硬重坠、麻木不知痛痒为主证,伴见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弦,属痰瘀交结。治当行气利湿、软坚散结,常用橘核丸为主方;夹热者,酌加清肝泻火之品。疝气病预后一般良好,若热毒壅盛而致阴囊溃烂成痈,应内外兼治,使其尽快治愈。平时注意摄生保健、增强体质,避免久居湿地,对疝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章

  • 荡疝汤药学
  • 荡疝丹药学
  • 当归温疝汤药学
  • 腹疝汤药学
  • 溃癃疝中医中药
  • 猪脐孔疝的诊治猪
  • 小尾寒羊腹股沟疝手术羊
  • 八味疝气剂药学
  • 子猪脐疝的症状及综合治疗猪
  • 猪腹股沟膀胱脱出疝的诊治一例猪
本文标签:  shan  
上一篇:疼痛
下一篇:血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