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5:21:02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圆盖阴石蕨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异名:石蚕(《图经本草》),石奇蛇(《生草药性备要》),石祁蛇(《岭南采药录》),白伸筋(《江西民间草药》),白毛岩蚕(《浙江民间草药》),老鼠尾(《泉州本草》),石上蚂蟥、马骝尾(《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圆盖阴石蕨的根状茎。
原植物: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 Moore,又名白毛蛇(广东)。
历史:本品为《纲目拾遗》首载,云:“草石蚕,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节如蚕,叶似卷柏,山人取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经考证,与本品相符。
形态:植株高达20cm。根状茎长而横生,被密鳞片,鳞片基部近圆形,向上为狭披针形,棕色至灰白色,膜质,盾状着生。叶远生,革质,无毛,叶柄基部有鳞片;叶片宽卵状三角形,长、宽各10~15cm,三至四回深羽裂;羽片有柄,基部一对最大,三角状披针形,其各回小羽片以基部下侧的较大,第二对以上的羽片较小,披针形,钝头;末回裂片通常有长短不等的2个钝齿,每齿有小脉1条。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近圆形,仅基部一点着生,其余分离。(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45页.图29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1760m的林中树上或石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
生药栽培:适在温暖湿润环境中生长,宜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用块茎繁殖,于晚秋或早春时挖取块茎,按株行距各25~30cm开穴,深约7cm,每穴下块茎2~3个,栽后覆土,每亩用种量20~25kg。亦可在4月初进行种子播种,培育1~2年后移栽。生长中,及时中耕除草,注意追肥,苗高33cm时,可行摘心,促使块茎生长。越冬时结合培土,施上堆肥。
采集:全年可采挖根茎,除去叶及细根,晒干,或鲜用。药材产于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鉴别:根茎长条状,扭曲,有时分枝,长5~25cm,直径3~9mm;表面密被膜质鳞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须状根,并具少数除去叶柄及细根后的痕迹。质脆,易折断,断面棕色或绿色,可见点状维管束,排列成一环。气微,味淡。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净杂质,剪去残留茎叶,洗净,润透,切中片,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有机酸、氨基酸、糖类。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