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3-02-03 05:11:34作者:百科

茶

概况

异名:苦荼、槚(《尔雅》),苦(《唐本草》),(《茶经》),酪奴(《纲目》)。

基源: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的叶。

原植物:茶Camellia siinensis(L.)O.Ktze.(Thea sinensis L.)

历史:茶散见于历史上各种方书,始载于《唐本草》。《尔雅》:“槚苦树小如槴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郭璞注:“今乎早采者为茶,晚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茶”《图经本草》云:“茗,苦,旧不著所出州郡,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今通谓之茶,茶荼声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茶经》载:“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巳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植物名实图考》载:“茶,《唐本草》始著录,《尔雅》载槚、苦荼,陆羽《茶经》,源委朗晰,故备载之。”观其附图,与本种相符。

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6m。叶薄革质;叶柄长3~7mm;叶片椭圆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2~4cm,急尖或钝,有短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幼时有短柔毛。花白色,1~4朵或腋生聚伞花序;花梗长6~10mm,下弯;萼片5~6,宿字;花瓣5~8;雄蕊多数,轮花丝合生成管状;子房上位,3室,花柱1,柱头3裂。蒴果近球形或扁三角形,果皮革质;种子1~3枚,近球形或微有棱角,淡褐色。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10~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851页.图3431)

生境与分布:野生或栽培于山地及丘陵。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盛行栽培。日本、尼泊尔、印度、中南半岛从中国引种栽培。

生药

采集:茶树通常种植3年以上即可采叶。以清明前后枝端初发嫩叶时,采摘其嫩芽最佳,清明前采摘者称“明前”谷雨前采摘者称“雨前”。此后约1个月,第2次采收其成长之嫩叶,再1个月第3次采收。亦有在立秋后第4次采收。惟采摘时间愈迟,品质愈次。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均有栽培。

鉴别

性状:叶常卷缩或破碎,完整者椭圆形或广披针形,长2~10cm,先端尖,基部匙形,边缘钝锯齿,用扩大镜检视,齿端常显棕色;叶上表面光滑无毛,下表面略有毛茸。叶柄短。气香,味苦而涩。

显微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1列,均有较厚角质层,下表皮有气孔及毛茸。叶肉分化为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有2列细胞,海绵组织有6~7裂细胞,叶肉中有时可见分枝状石细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半圆形,外侧有2~4列木化纤维,韧皮部外侧有1~2列纤维,主脉薄壁组织中有特异的分枝状石细胞,有的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黄绿色。 ①分枝状石细胞单个散在或存在于叶脉、叶肉薄壁组织中,与表皮相垂直,长条形,作不规则分枝,有的一端叉状,有的成三分叉状,也有成H字状,直径18-48μm,长至348μm,壁厚5~12μm,孔沟较短或不明显,有的孔沟极细密。 ②非腺毛,单细胞,有的基部弯曲,完整者长85~670μm,直径10~20μm,壁厚2~9μm,偶见螺状纹理。 ③草酸钙簇晶直径5~37μm。 ④草酸钙方晶直径2~7μm。 ⑤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稍厚,微波状弯曲,有的连珠状增厚。气孔类圆形,直径27~32μm,副卫细胞3~5个,环式。毛茸基部周围的表皮细胞较扁小,环列。 ⑥上表皮细胞略呈多角形,垂周壁稍厚,微波状弯曲。非腺毛少数。

加工炮制:绿茶 鲜叶采集后,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则为绿茶。红茶 鲜叶经过萎雕、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则为红茶。

贮藏:置密闭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

含甘露醇、山梨醇、甘油和糖、儿茶酸、反-3-己烯-1-醇、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胺、丙胺、异丁胺、异戊胺和氨。又含杨梅酮-3-葡萄糖甙、杨梅酮-3-半乳糖甙及山柰甙、槲皮甙、咖啡碱、茶碱(Theophylline)、黄嘌呤(Xanthine)、无色花色甙、可可豆碱(Theobromine)、紫芸英甙(Astragalin)、槲皮素、槲皮素-3-鼠李葡萄糖甙、山柰酚-3-鼠李葡萄糖甙、杨梅皮素-3-葡萄糖甙、杨梅皮素-3半乳糖甙。此外,尚含维生素B2、C、麦角甾醇、胡萝卜素、鞣质约12%,为没食子酰-L-表没食子儿茶精(Galloyl-L-epigallocatechol)、L-表没食子儿茶素、L-表儿茶精、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β-及γ-庚烯醇、α-和β-庚烯醛、羟基桂皮酸等。并含茶氨酸(Theanine,即N-乙基-γ-谷酰胺)为茶的甜味成分,此外尚含精氨酸、α-菠菜甾醇。茶叶中另外尚含有三萜皂甙及甙元、茶皂醇E(Theasapogenol E)、茶叶皂甙(Theafolisaponin)等,并含黄酮、黄酮醇与没食子酸所成的一些酯。红茶的香气成分是α及β-紫罗兰酮(Ionone)和它的衍生物、α-松油醇、癸二烯-2,4-醛、3,7-二甲基辛三烯-1,5,7醇-3,2-苯基丁烯-2-醛、茶螺酮(Theaspirone)、茉莉花素(Jasmone)、δ-毕澄茄烯,糖醇(Furfuryl alcohol)、α-依兰油烯(α-Muurolene)、甲酸苄酯、甲酸苯乙酯、香叶醛(Geranial)、吡咯2-甲醛(Pyrrole-2-aldehyde)、苯甲酸己烯-2-酯、甲基苯基甲醇(Methylphenyl carbinol)、吲哚等。1991年,日本学者从红茶(Camellia sinensis L.)中分得槲皮素和山柰酚的三糖甙[2],从日本绿茶(Camellia sinensis L.)中分得儿茶素(Catechin),表儿茶素(Epicatechin)、表儿茶素棓盐(Epicatechin gallate),棓儿茶素(Gallocatechin)(GC)表棓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棓儿茶素棓盐(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并发现其中GC、EGC和EGCG是抗龋齿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主要活性成分[3]。从新鲜茶叶中还分离得到苯甲醇葡萄糖甙(Benzyl-β-D-glucoside)[4]和肌-环己六醇-β-阿拉伯糖甙〔2-O-(β-L-Arabinopyranosyl)-myo-inositol〕[5]。还含茶叶多糖[6]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4。
[2] Agric Biol Chem 1989;53(9):2307~2311。
[3] Nat Prod Update 1991;(8):12140;Phytochemistry 1991;30(6);2057。
[4] Nat Prod Update 1991;(10):12662;Agric Biol Chem 1991;55(4):1205。
[5] Nat Prod Update 1990;(3):8432;Agric Biol Chem 1989;53(11):2975。
[6] 中草药 1992;23(5):254。

本文标签: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钓杆柴
下一篇:声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