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黑鳞耳蕨

更新时间:2023-02-03 05:03:51作者:百科

黑鳞耳蕨

概况

异名:大叶山鸡尾巴草(《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冷蕨萁(四川)。

基源:为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黑鳞耳蕨的根状茎和嫩叶。

原植物:黑鳞耳蕨Polystichum makinoi(Tagawa)Tagawa,[Polystichum setiferum(Forsk.)Woynar var.fargesii(Christ)C.Chr.],又名黑鳞大耳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形态:植株高50~80cm。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连同叶柄基部密生全缘的狭披针形、黑色光亮的大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5~20cm,禾秆色,除有棕色大鳞片外,向上直达叶轴和羽轴的下面密被狭披针形和棕色线状披针形鳞片。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30~50cm,宽14~18cm,顶端渐尖,基部不缩狭或稍缩狭,两面被褐色纤维状小鳞片,二回羽状;羽片20~30对,互生,披针形,中部的较长,长5~8cm,宽约2cm,顶端短渐尖,基部2~3对常向下反折,一回羽状;小羽片12~16对,近对生,镰状长圆形,通常基部上侧一片较大,长达1.5cm,顶端钝,基部上侧截形并有三角形耳状突起,下侧斜楔形,边缘不分裂,有长刺状的齿;叶脉羽状,侧脉2~3叉。孢子囊群圆盾形,背生于小脉顶端;在中脉两侧排列,囊群盖圆盾形,褐色,全缘,易脱落。(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33页.46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00~1200m的林下溪边岩石上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华东(山东除外)及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

药性

主治:下肢疖肿。

用法用量:外用:本品鲜嫩叶,除净鳞毛,捣烂加白糖适量,调和涂敷患处。1天换1次。

使用注意:忌食酸辣。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福建药物志》:“治下肢疖肿:黑鳞耳厥(除净鳞毛),捣烂加红糖适量,调涂敷患处。忌食酸辣。”

本文标签:黑鳞耳蕨  药性  临床应用  
上一篇:野马蹄草
下一篇:东北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