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4:59:17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苜蓿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蓿(《尔雅》),木粟(《尔雅翼》)。
基源:为豆科苜蓿属植物紫苜蓿全草。
原植物:紫苜蓿 Medicago sativa L.,又名紫花苜蓿、蓿草、牧蓿(《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本品始见于《别录》。《群芳谱》载:“苜蓿,苗高尺余,细茎,分叉而生.叶似豌豆,每三叶生一处,稍间开紫花,结弯角,有子黍米大,状如腰子,三晋为盛,秦、齐、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按所说的苜蓿为紫衣者确为本种,与苜蓿正品黄花是不同的。
形态:多年生草木,主根粗而长。茎直立斜升,多分枝,高30~100cm。3出羽状复叶互生;托叶锥形或狭披针形,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3cm,宽约0.5cm,先端渐尖、微凹,具刺尖;中脉突出,叶缘上部有锯齿,下面被贴伏白柔毛;小叶柄长约0.1cm,有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可达20,通常密生于花序轴先端而近似头状;花梗短,苞片线形或锥形,花萼长筒状钟形,被柔毛,萼齿5,狭三角状披针形,长于萼筒,急尖;花冠蓝紫色.稀苍白色;长0.7~1.2cm,长于花萼,旗瓣长倒卵形,长0.55~0.8cm;基部渐狭,先端微凹,翼瓣短于旗瓣,基部具耳及爪,龙骨瓣短于翼瓣,具长爪。两体雄蕊;子房线形,微被毛或近无毛;花柱内弯。荚果螺旋状卷曲1.5~3圈,表皮疏被毛,先端有喙。种子多数、肾形,黄褐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73页.图2476)
生境与分布:生于旷野和田间。原产欧洲。中国由丝绸之路引进,现已广泛栽培于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割全草,晒干或鲜用。
化学性质全草含首蓿醇(Lucernol)、苜蓿酚(Sativol)、考迈斯托醇(Coumestrol)、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大豆黄酮、苜蓿素(Tricin)、瓜氨酸(Citrulline)和刀豆酸[1]。又含常春藤甙元-3-O-[α-L-阿拉伯吡喃糖(1→2)-β-D-葡萄吡喃糖-(1→2)-α-L-阿拉伯吡喃糖]-28-O-β-D-葡萄吡喃糖甙[2]。地上部分含三萜皂甙Hispidacin,SoyasaponinⅢ[3,4]。叶含β-甲基-D-葡萄糖甙、4-O-甲基内消旋肌醇(Onorutol)、左旋半乳庚酮糖(LGalactoheptulose)。花含花色甙。本种的蓝色和紫色花主要含飞燕草素(Delphinidin)的3,5-二葡萄糖甙、矮牵牛素(Petunidin和锦葵花素(Malvidin)。花中挥发油成分有:芳樟醇(linalool)、月桂烯、柠檬烯。种子含高水苏碱(Homostachydrine)、水苏碱和唾液酸(Sialic acid)[1]。还含苜蓿多糖[5]。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161。
[2] 中草药,1991,22(5):235。
[3] Phytochemistry,1991;30(10):3389。
[4] Carbohydrate Reseaasch 1989;193:115。
[5] 中国药理学报 1993;14(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