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竹黄

更新时间:2023-02-03 04:43:54作者:百科

竹黄

概况

异名:天竺黄、竹膏(《开宝本草》),天竹黄(《本草衍义》),竹糖(《伪药条辨》),天竹黄(《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禾本科箣竹属、大节竹属、牡竹属、薄竹属刚竹属等中一些竹种的茎秆被竹黄蜂咬洞后,由于竹节内伤流液自然干燥后凝结成的块状或片状物。箣竹属全世界约120种,中国约60种,大节竹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约15种。牡竹属全世界约35种,中国约20余种。薄竹属仅有1种,特产于中国云南省。刚竹属全世界约50种,主产于中国。

原植物:正品竹黄为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其次较广泛用作竹黄者,有:大节竹Indosasa crassiflora McClure。龙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 Munro[Sinocalamus giganteus(Munro)A、Camus],又名大麻竹(《植物学大辞典》),苏麻竹(《种子植物名称》)。薄竹Leptocanna chinensis(Rendle)Chia et Fung(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又名华思劳竹(《中国药典》。淡竹Phyllistachys nigra 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Phyllistachys henryi Rendle),又名甘竹(《群芳谱》)白竹(江苏),毛金竹(浙江)。

历史: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明李时珍《纲目》载:“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名天竹。其内有黄可以疗疾。本草作天竺者,非矣。”《中国药典》称:“青皮竹与华竹”。毕培曦“竹的药用价值初探”称:“……采用的品种包括青皮竹、大节竹、大麻竹、华竹、淡竹等。”

形态:青皮竹的秆丛生,竹秆修长,节间长40~60cm,秆径3~5cm,顶梢下垂,幼秆常被毛和白粉,每节具多数分枝。箨鞘背面近基部被暗褐色毛。笋期秋季。(图见《中国竹谱》.31页及图2幅)

生境与分布:生于河岸边、平原或山丘上。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

大节竹与青皮竹的主要区别为秆节多肿胀隆起,每节常具3分枝;秆壁厚,在下部秆节间实心或近实心。笋期夏秋季,花期4~6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89页.图60)常生于山坡、路边。分布于广西。越南也有分布。

龙竹与青皮竹的主要区别为大型乔木状竹类,高达25~30m,秆节间长约40cm,径15~25cm。笋期9月。(图见《中国竹谱》)常生长于山谷。分布于云南西南部。亚洲东南部也有。

薄竹与青皮竹的主要区别为秆壁薄,顶梢长下垂而呈攀援状;节间圆筒形,具硅质体。笋期夏秋季。(图见植物分类学报.第19卷.213~214页.图版7)常生于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灌木林中。分布于云南的蒙自,金平一带。

淡竹参见“竹茹”条。

生药

采集:冬季采收,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然后剖取晾干。药材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

鉴别:本品为不规则的片块或颗粒,大小不一,表面灰蓝色,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洁白色,半透明,略带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吸湿性强,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吸水力强,置水中有气泡产生,不溶于水。味甘有凉感,舐之粘舌。以干燥、块大、淡黄白色、光亮、吸水力强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拣去杂质,过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贮藏:置干燥处,密闭保存。

化学性质

含氢氧化钾1.1%,硅质9%[1]。其菌丝发酵液中含有两种多糖,从水溶性成分中分离到甘露醇及多种氨基酸、蛋白酶、淀粉酶、其氨基酸有半胱氨酸、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γ-氨基丁酸、赖氨酸[2~3]。用化学方法确定了竹黄多糖SB-I是由阿拉伯糖、D-半乳糖、D-葡萄糖组成。(其克分子比为0.37.1.0:0.07)。竹黄多糖SB-Ⅱ由L-阿拉伯糖、D-甘露糖、D-半乳糖、D-葡萄糖组成。(其克分子为0.25:1:0.47:0.12)[4,5]

江西省永修地区竹黄的化学成分有:菲醌类化合物,脂肪酸、糖醇(甘露醇)[4]

参考文献

[1] 药材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31。
[2] 中药通报 1984;9(2):33。
[3] 中药通报 1984;9(2):81。
[4] 华东地区第二次药用植物化学学术交流会资料 1982;119。

本文标签:竹黄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绛梨木根
下一篇:大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