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猪苓

更新时间:2023-02-03 04:33:46作者:百科

猪苓

概况

异名:豕零(《庄子》),豭猪尿(《本经》),地乌桃(《本草图经》),野猪食(《东北药用植物志》),猪屎苓(《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猪苓的菌核。 原植物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Grifola umbellata(Pers.ex Fr.)Pilat;Sclerotium giganteum Rostr.],又名粉猪苓(上海),野猪粪(浙江),猪屎(甘肃)。

历史:始载于《本经》卷二,其曰:“猪苓,味甘平。主痎疟,解毒蛊,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一名豭猪屎,生山谷。”在《别录》,《本草经集注》,《纲目》,《本草汇言》等,都有猪苓的记载。古代都用于利尿,渗湿。

形态:菌核埋生于地下,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的分枝如姜状,表面灰黑或黑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起,干燥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质化,较轻;子实体从埋生于地下的菌核生出;菌柄多次分枝,每枝顶端有一菌盖;菌盖肉质,干后硬而脆,圆形,中部脐状,近白色至浅褐色,无环纹,边缘薄而锐,常内卷;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肉同色。担子呈短棒状,无色透明,顶生4个孢子;孢子卵圆形6.6~7.6×3.8μm,内含一个油球,透明无色,壁表平滑。(图见《中国药用真菌》.114页.图41)

生境与分布:此菌核生于林中的桦树、栎树、槭树、柳树、椵树以及山毛榉科树木的根旁土壤中。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南方全年皆采,北方夏、秋季采收,挖去菌核,除去泥沙,晒干。药材主产于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四川、云南。

鉴别

性状:菌核不规则块状、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长5~25cm,直径2~6cm;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明显的皱纹。质致密而体轻,能浮于水面,断面细腻,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以个大、外皮色黑、断面色白、体较重者为佳。

显微 粉末灰黄白色。用斯氏液装置,可见散在的菌丝及粘结的菌丝团块,大多无色,少数黄棕色或暗棕色。粉末遇水合氯醛液粘化成胶冻状,加热后菌丝团块部分溶化,露出菌丝。菌丝细长,弯曲,有分枝,棕色菌丝较粗。草酸钙方晶极多,直径3~60μm,长至68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739页.图363)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生物素(Biotin)、糖类、蛋白质[1]。所含多糖其组成比为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 20∶4∶1[2]

从子实体分得7个新成分,命名为多孔菌甾酮A(1)和B~G(Polyporusterone A~G)[3]。尚含25-去氧罗汉松甾酮A(25-Deoxymakisterone A)和25-去氧-24(28)-去氢罗汉松甾酮A[4],前者为(1)的22和24位的差向异构体。上述化合物对白血病L-1210均有细胞毒活性[3,4]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4545。
[2] CA 1989;110∶4252w。
[3] Chem Pharm Bull 1992;40(1)∶143。
[4] CA 1992;116∶241924y。

本文标签:猪苓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漆树根
下一篇:黄蜀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