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4:31:50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鼹鼠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隐鼠(陶弘景)。
基源:为鼹鼠科缺齿鼹属动物缺齿鼹或麝鼹属动物麝鼹的全体。
原动物:缺齿鼹Mcgera robusta Nehring,又名鼹鼠,地爬子(《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一册)。麝鼹Scaptochirus moschatus Milne-Edwards又名地爬子,瞎老鼠(《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一册)。
历史:鼹鼠首载于《别录》列为下品。并谓:“鼹鼠在土中行,五月取,令干燔之。”陶弘景曰:“鼹鼠,形如鼠,大而无尾,黑色,长鼻甚强,恒穿耕地中行,挖掘即得。”宗奭曰:“鼹,脚绝短,但能行。尾长寸许,目极小,项尤短……”综上所述,基本与今之鼹鼠符合。
形态:缺齿鼹 体呈长圆筒形,体长170~220mm,体重达200g左右。吻部尖而长,鼻部延伸,突出于嘴前。眼小,耳隐于毛中,颈部不明显。前肢短而粗,前足长,掌宽扁,具强大的爪,掌心向外折转。后肢细小,不发达,四足裸露。尾粗短。全身被细密,柔软而带有金属闪光,似丝绒状的毛。头部及身体背部毛色深褐而略带深灰色。下颌,颈部,前胸和腹部呈灰棕色,沿腹部中央还有一道较宽的金黄色纹,但有的个体不十分明显。尾与体色相同。(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252页.图340)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森林草原地带。喜欢在环境潮湿多草,土壤松软.腐殖质丰富的地方以及草地和耕田附近生活。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麝鼹 体形与缺齿鼹相似,但身体较小,体长100~126mm。体重40~100g。吻部细长无外耳壳,眼退化,足背上仅有细短的毛,几近裸露。尾细而短,被有稀疏的短毛,但在末端形成一毛束。身体背面为灰棕色,并带有丝状的光泽。腹面毛色稍浅,为棕灰色。尾同身色。(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252页.图341》栖息于较干旱的环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及内蒙古等地。
生药采集: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捕后处死,置瓦上焙焦,研粉,备用。
药性性味:咸,寒。 ①《别录》:“味咸。” ②《食性本草》:“寒。”
功效:解毒,理气,杀虫,去风。
主治:痈疽,疔肿,痔疮,淋病,喘息,胃癌等。 ①《别录》:“主痈疽,诸瘘,蚀恶疮,阴烂疮。” ②《本草图经》:“风热久积,血脉不行,结成疮疽,食之可消去;小儿食之亦杀蛔虫。” ③《本草拾遗》:“肉:主风,久食主疮疥痔瘘。膏:堪摩诸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1~1.5g。治胃癌初起:鼹鼠1只,用瓦焙成焦黄色,研粉,每次1.5g,黄酒冲服,日服1次。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涂。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中国动物药》:“治胃癌:鼹鼠1只,用瓦片焙焦黄色,研成粉末。黄酒冲服。每次3g,日服1次。” ②《中国动物药》:“治疔肿恶疮:鼹鼠1只,瓦片焙焦研粉,取醋60g,煎至30g。再加入适量鼹鼠粉末,捣成膏状贴患处。用香油调涂亦可。”
食疗:鼹鼠麦饼(《抗癌顾问》):保护骨髓,升白血球:鼹鼠肉焙粉,加入麦糊中,煎饼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