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白马骨

更新时间:2023-02-03 04:23:57作者:百科

白马骨

概况

异名:路边金(《宁乡县志》),六月冷、曲节草(《岭南采药录》),硬骨柴(《江西民间草药》),天星木(《广西中药志》)。

基源:为茜草科六月雪属植物白马骨或六月雪的全草。六月雪属全世界约3种,中国约2种。

原植物:白马骨Serissa serissoides(DC)Druce 六月雪Serissa foetida Comm.,又名喷雪花、白雪丹(《中药大辞典》)

历史:白马骨之名始见于唐代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具曰:“白马骨无毒,主恶疮,和黄莲细辛白调牛膝鸡桑皮黄荆等烧末淋汁,取冶瘰疬恶疮、蚀息肉白癜风,揩破涂之。又单取茎叶煮汁服,止水痢生江东,似石榴而短小对节”清代吴具溶所撰《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之十一节484页亦有详尽描述并附有图:“按白马骨《纲目》入於有名……视之,即六月雪,小叶,白花,矮科木茎……生原湿间,夏开白花……花镜六月雪,六月开细白花,树最小,而枝叶扶疎,大有逸致,可作盆玩,喜清阴,畏太阳,深山丛木之下多有之……。”此后,在《岭南采药录》、《广西中药志》、《湖南药物志》、《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等现代医药书籍均有关于本品药用的记述,并已被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

形态:落叶小灌木,高027~1.5m。枝粗壮.分枝多,灰白色。叶纸质或近革质,对生,通常丛生于小枝上部,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3cm,宽3~15mm,顶端短尖,全缘,基部渐狭而成1短柄,柄长1~1.5mm,叶两面无毛,或下面被疏毛,侧脉3~4对;托叶对生,基部膜质,顶有锥尖状裂片数枚,长1.2~2.5mm。花白色,近无梗,丛生于小枝顶和近顶部的叶腋;苞片1。斜方状椭圆形,顶端针尖,长药2mm,白色,膜质,萼5裂,裂片三角状锥尖,长约2.5mm,革质;花冠管状长6~8mm,内有1簇茸毛,花冠裂片5,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mm;雄蕊5枚,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花柱长约4mm,柱头分叉;子房下位,具5棱,圆柱状,1室。核果近球形,有2个分核。花期4~6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70页、图5953)

生境与分布:生于100~2000m海拔高的山坡、丘陵、路边、溪旁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日本也有分布。

六月雪与白马骨不同点是:叶较小,狭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萼裂片三角形。亦较短。花期4~6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大辞典》.上册.697页1400条图)生于山坡,路边、溪旁、灌丛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越南、柬埔寨亦有分布。

生药

栽培:适于温暖湿润气候,能耐旱,宜在丘陵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中栽培。用扦插繁殖。四川地区于10~11月进行,选取健壮枝条,剪成长约17cm的插条,剪去插条下部叶片后,按行距26cm开条沟扦插,株距约7cm,深13cm,插后覆土压紧、浇水,苗期需注意中耕除草,追肥3次,以人畜粪水追施。培育2~3年后,于春、秋雨季移载,按行株距66×50cm穴栽,深约17cm,每穴栽苗1~2株,填土压紧。栽后每年需勤除杂草,追肥2次,冬季可施堆肥。

采集:夏、秋季花后采收地上部分或根,晒干或鲜用。

鉴别:茎圆柱形,直径1~5mm,表面灰褐色,具粗纵沟纹及栓皮层剥落的痕迹,幼枝灰色,节外围有膜质的托叶,质坚硬,断面带纤维性。叶黄棕色或黄绿色,薄革质,叶缘微向上反卷,略皱缩,易脱落,质脆。花簇生枝顶及幼枝叶腋,花冠多脱落,花萼残存,萼筒倒圆锥形,裂片5,萼齿边缘有细齿。气微,味微苦。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齐墩果酸及其乙酰化物、乌苏酸和β谷甾醇[1],根含皂甙02%[2]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学杂志 1989,14(9)33。
[2] 新华本草纲要 第2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57。

本文标签:白马骨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咸酸蔃
下一篇:乌金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