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走马胎

更新时间:2023-02-03 04:20:05作者:百科

走马胎

概况

异名:大发药(《陆川本草》),走马风(《广西中药志》),山鼠、血枫(《广西中草药》),山猪药(《全国中草药汇编》),走马藤、大叶紫金牛(《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走马胎的根状茎。

原植物: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

历史:走马胎始载于《纲目拾遗》,载:“走马胎,出粤东龙门县南困山中,属庙子角巡司所辖,大山数百里,多低槽。深峻岩穴,皆藏虎豹,药产虎穴,形如柴根,干者内白,嗅之清香,研之腻细如粉,喷座幽香,颇甜净袭人。”以上所述应为本种。尤其对根的描述、颇为真实,至今广东民间仍作药用,并有“两脚走不开,不离走马胎”谚语,可见其对恢复疲劳、活血、行血功效深有群众基础。

形态:常缘灌木或亚灌木,高1~3m,根状茎粗大,横走,稍呈串珠状膨大,断面带红色,皮部有红色小点,木质部黄白色,具香气。茎粗壮,通常无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已脱落。叶柄长2~4cm,具波状狭翅.叶片纸质.通常簇生于茎顶,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5~48cm,宽7~15cm,顶端钝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不延至叶柄成狭翅。边缘具密啮蚀状细齿,齿具小尖头,两面无毛,具疏腺点,近边缘较多,腺点在两面均隆起,侧脉15~20对。由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大型金字塔状或总状圆锥花序,长20~35cm,每一亚伞形花序有9~15朵花,花梗长1~1.5cm,花萼基部连合,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被微毛和腺点,花冠白色或粉红色,花瓣卵形,有疏腺点;雄蕊为花瓣长的2/3,花药卵形,雌蕊与花瓣近等长,子房卵圆形,近无毛;核果状浆果,球形,直径约6mm,成熟时红色,具纵肋,具疏腺点,无毛。花期4~6月,果期11~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26页.图440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300m以下山谷、山坡阔叶林下荫湿处。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越南北部也有。

生药

采集:秋季采挖,洗净,除去根须,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鉴别:根茎圆柱形,膨大呈念珠状,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暗紫色,有纵沟纹,皮部易剥离,厚约2mm。质坚硬,横断面皮部淡紫红色,有紫色小凹点,木部白色。多切成长椭圆形,厚约2mm,皮部与木部分离,木射线清晰,中心有髓部,淡红紫色。以干燥、念珠状、皮色紫褐、断面有菊花纹者为佳。

药性

性味:辛,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劫辛,温。” ②《岭南采药录》:“辛,温。” ③《陆川本草》:“甘,平。”

功效: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

主治: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产后血瘀,痈疽溃疡。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痰,除酒病。治走马风。” ②《纲目拾遗》:“研粉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 ③《本草求原》:“壮筋骨,已劳倦。” ④《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 ⑤《陆川本草》:“祛风湿。治风湿骨痛,风瘫鹤膝。” ⑥《广西中药志》:“活血行血。治产后血瘀。” ⑦《新华本草纲要》:“祛风补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跌打损伤、体虚、痈疖溃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广西中草药》:“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走马胎根60g,大罗伞、小罗伞各90g,五指牛奶、土牛膝各120g。浸好酒3000ml,3天可用。每日早晚各服20ml。兼用药酒外擦患处。”

参考文章

  • 走马胎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
本文标签:走马胎  药性  临床应用  
上一篇:沙棘豆
下一篇:眼镜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