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明党参

更新时间:2023-02-03 04:06:07作者:百科

明党参

概况

异名:土人参、百丈光、天瓠(《证治准绳》),粉沙参、红党参(《本草从新》),金鸡爪(《本草求原》),山花(《中国药用植物志》),山萝卜(《浙江中药手册》)。

基源:为伞形科明党参属植物明党参的根。明党参属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为著名药材。

原植物: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H.Wolff(Conopodium smyrnioides Hiroe)

历史:赵学敏在《纲目拾遗》一书中以土人参一名始载云:“土人参各地皆产,钱塘西湖南山尤多,春二、三月发苗如蒿艾,而叶细小,本长2~3寸,作石绿色,映日有光,土人俟夏日采其根以入药,俗名粉沙参。”所谓红党参即将此参去皮净煮极熟,阴干而成,《证治准绳》:“刼瘴消毒散用之,呼为百丈光。”按上述形态描述和今日所称明党参相符。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无毛。根纺锤形或长索形。茎幼嫩时有乳白色粉霜,分枝疏散开展。根生叶有长柄,柄长30~35cm,叶片通常3出式的二~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宽卵形,长及宽各约2cm,无柄,上面深绿色;茎叶上部叶缩小呈鳞片状或叶鞘状。复伞形花序,无总苞片,伞辐6~10;小伞形花序有花10~15朵,有小苞片数枚,锐形;花在花蕾时略呈淡紫红色,开放后呈白色;萼齿小;花瓣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2mm,宽1~1.2mm,顶端渐尖而内折。双悬果圆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3~4mm,宽2.5~3mm,分生果两端稍窄,背部向外隆起,主棱不明显。花期4~5月,果期6~7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569页.图1658)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土壤肥沃处或有岩石的山坡上。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生药

栽培:宜在温暖湿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砂壤土栽培。能耐寒,不耐高温,怕涝。用种子繁殖,春、秋两季均可播种,但以9~10月秋播为佳。育苗,按行距20cm开浅沟,将种子拌细土或草木灰后撒入沟内,覆上薄土,再盖草,每亩用种量4kg。播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出苗时揭去盖草,注意拔除杂草与肥、水管理。夏季倒苗后,须及时盖草,防旱越夏。生长2周年后移栽。一般宜在秋季进行,按行株距20×7cm条栽。栽后覆土压紧,以利越冬。也可用种子直播。栽后每年春季出苗返青后,适时中耕除草,用人畜粪水追肥1~2次。倒苗后盖草或间作遮荫作物。雨季注意排水。虫害蚜虫,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食心虫蛀食种子,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采集:3~4月间采挖。药材主产于江苏江宁、江浦、南京,安徽芜湖、安庆、滁县,浙江长兴、余杭等地。

鉴别

性状:根圆柱形,长纺锤形或不规则条块,略扭曲,长6~20cm,直径5~20mm。表面黄白色,光滑,半透明,常有纵沟纹,有的具红棕色斑点。质硬而脆,角质样。折断面平坦,黄白色,皮部较薄,黄白色,易与木部剥离。木部色较淡,粗短者,有时中空。气微,味淡。以根粗细均匀、完整、质坚实而重、色黄白、断面角质样、半透明者为佳。

显微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扁平木栓细胞(商品多已除去)。栓内层较薄,分布有少数分泌道。韧皮部甚厚,分泌道多数,由5~7个分泌细胞围绕,内含黄棕色树脂状物。形成层成环状。次生木质部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466页.图366)

理化: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渣用氯仿溶解至10ml。以中性氧化铝为吸附剂,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展距17.5cm。置紫外灯下观察,可见暗蓝、淡黄、浅蓝3个荧光点,用碘蒸汽熏后,除原有3斑点外,还出现2个棕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466页.图367)

化学性质

含有脂肪油、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磷脂、糖、淀粉和挥发油以及多糖成分[1-6]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55。
[2] 中国中药杂志 1992;17(9):561。
[3] 中药材,1992;15(9):26。
[4]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9(2):26.1992;8(4):223。
[5]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3;5(4):35。
[6] 中成药,1992;14(9):21。

本文标签:明党参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软丝藻
下一篇:太白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