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3:54:18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补骨脂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异名:胡韭子(《南州记》),婆固脂、破故纸(《药性论》),补骨鸱(《图经本草》)
基源:为豆科补骨脂属植物补骨脂的果实及种子。补骨脂属全世界约130种,中国仅有1种。
原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又名怀故子(河南),川故子、黑故纸(四川)。
历史:本品始载于《开宝本草》。苏颂云:“补骨脂生广南诸州及波斯国,今岭外山坂间多有之,不及番舶者佳。茎高三四尺,叶似薄荷;花微紫色,实如麻子,圆扁而黑,九月采。”《纲目》详记其药效及制法外,同时说明系自外国海运而来,非中国所产。番人呼为补骨脂,民间讹传为破故纸。
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0.6~1.5m,植株被白柔毛及黑腺点。茎具棱。单叶互生,稀于枝端大叶片外具1枚侧生小叶;叶柄长0.2~0.3cm;托叶对生,三角披针形,长约1cm,宽约0.3cm;叶片宽卵形或近菱状卵形,长0.4~11cm,宽3~8cm,先端圆钝,基部近心形或平截;边缘具粗齿;两面均有黑色腺点,叶脉及叶缘均被毛。花多数,密集呈穗状的总状花序腋生,总花序轴通常短于叶;花小,长仅0.3~0.5cm,花梗短;花萼淡黄色,与花冠近等长,散布棕褐色腺点,基部连合;萼齿5,具中肋,中间的1枚萼齿较长;花冠淡紫色或黄色,旗瓣倒宽卵形,翼瓣较窄,龙骨瓣长圆形,先端钝,内弯;单体雄蕊10,短于花冠;子房长倒卵形;胚珠1,花柱丝状。荚果卵圆形,长约0.5cm,不开裂,成熟时黑色,花萼宿存。种子1,具香气。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3卷.第2版.430页.图275)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河谷、山坡、田边或溪旁。分布于四川、云南,其它各地均有栽培。
生药栽培:宜温暖而较干燥的气候,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上栽培。用种子繁殖,在3~4月播种,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行株距35×20cm,穴播,每穴播种子8~10粒,每亩间种量2kg。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分次间苗,每穴留苗2~3株。育苗用撒播或条播,以不见种子为度;5月上、中旬移苗定植,密度与直播相同。生长期中耕除草3~4次,追肥1~2次,用人畜粪水或化肥追施。病害根腐病,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并用石灰水消毒。虫害地老虎,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浇穴;卷叶虫、蝗虫、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喷杀。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药材产于四川、江津、金堂、灌县、广元,河南商丘、新乡、博爱、怀庆、信阳,安徽、阜阳,江苏六合,陕西兴平。江西、云南、山西等地也产。产四川者称“川故子”,产河南、安徽等地者称“怀故子”。
鉴别
性状:果实近扁肾形,一端略尖,中央微凹陷,长3~5mm,宽2~4mm,厚约1.5mm;表面黑棕色或棕褐色,具微细网纹,在扩大镜下可见多数点状凹凸纹理。质较硬脆,剖开后果皮与外种皮贴生,除去果皮,可见种脐,位于种子凹侧处,合点位于另一端,种脊不明显。外种皮较硬,内种皮膜质,灰白色,子叶肥厚,淡黄色至淡黄棕色,富油质,胚根小。宿萼基部连合,上端5裂,灰黄色,具毛茸,并密布褐色腺点。气芳香特异,叶苦、微辛。以粒大、饱满、色黑者为佳。
显微 果实横切面:果皮波状起伏,表皮细胞1列,有时可见小形腺毛;表皮下为数列薄壁细胞,内有众多内生腺体,内含油滴;小形维管束散在。种皮最外层为1列栅状细胞,其下为1列哑铃状支持细胞,向内为数列薄壁细胞,散列外韧型维管束;色素细胞1列,扁平;种皮内表皮细胞1列,亦扁平。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与油滴。(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433页.图276)粉末:灰黄色。 ①种皮栅状细胞淡棕色或红棕色,横断面观细胞1列,长34~66μm,宽7~14μm,侧壁上部较厚,下部渐薄,内壁薄,光辉带位于上端;顶面观呈多角形,胞腔极小,孔沟细而清晰;底面观呈多角形,壁薄,胞腔较大,内含红棕色物。 ②种皮支持细胞断面观呈哑铃状,长26~51μm,上端较宽大,侧壁中部厚2~5μm;表面观呈类圆形,直径17~34μm,可见环状增厚壁(侧壁增厚部分)。 ③果皮表皮棕褐色,壁皱缩,细胞界限不清楚,表面观可见密集的大形内生腺体及少数小形腺毛。 ④内生腺体自果皮表皮向内着生,形大,完整者有时可见,断面观略呈半球形,由十数个至数十个细胞组成,直径135~200μm,细胞纵向延长,呈放射状排列,腺体顶部紧贴中果皮,干缩后基部内陷,与果皮表皮分离;表面观呈类圆形,中央由多数多角形表皮细胞集成类圆形细胞群(腺体基部),其直径36~72μm。 ⑤小腺毛头部类卵圆形,4~5细胞,直径10~32μm;无柄。 ⑥草酸钙结晶长方形、长条形或呈骨状,长9~22μm,直径2~4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47页.图217)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0.1g,加氯仿10ml,冷浸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混合对照品,加氯仿溶解,制成每1ml含0.1mg的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CMC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甲醇(20∶15∶1)为展开剂,展距15cm,置紫外光灯(365μm)下检视,供试品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天蓝色或蓝色荧光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86页.图285-1A) ②取样品粉末0.1g,加甲醇10ml,冷浸6小时,滤过,滤液蒸干,加5ml氯仿溶解,点于硅胶H-0.5%CMC板上,以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为对照,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20.15)为展开剂,展距18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第389页.图285-4) ③取样品粉末适量,置挥发油测定器中提取挥发油,取挥发油0.1ml,加氯仿1ml溶解,点于硅胶H-0.5%CMC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距14cm,先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再喷0.1%香兰素硫酸溶液,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89页.图285-5)
加工炮制:①补骨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②盐补骨脂 取净补骨脂,加盐水拌匀,稍闷,用文火炒至微鼓起,进裂有香气时,取出放凉。每100kg补骨脂,用盐2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盐补骨脂,密闭保存。
化学性质含挥发油约20%、有机酸、一种甲基糖甙[1],碱溶性树脂、不挥发性萜类油[2],皂甙[3]。种子含补骨脂素(Psoralen)[4,5]和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Angelicin)[2,5]共约1.1%[6],补骨脂甲素(Coryfolin, Bavachin)、补骨脂甲素甲醚(Bavachinin)、异补骨脂甲素(Isobavachin)、补骨脂查耳酮(Bavachalcone)、异补骨脂查耳酮(补骨脂乙素,Corylifolinin,Isobavachalcone)[7,11]、补骨脂定(Psoralidin,6-Isopentenylcoumestrol)、异补骨脂定(Isopsoralidin)、双羟异补骨脂定(Corylidin、4”,5”-cis-Dihydroxyisopsoralidin)、补骨脂色原烯(Bavachromene)、新补骨脂查耳酮(Neobavachalcone)、补骨脂异黄酮醛(Corylinae)、d-补骨脂酚(Bakuchiol)、豆甾醇、三十烷(Triacontane)、补骨脂醛(Psoraldehyde)、脂肪油、挥发油、树脂[8],还含8-甲氧基补骨脂素(8-Methoxypsoralen)[12]。
附 花含脂肪油、挥发油、甾醇、生物碱等[9]。全株还含棉子糖[10]。
[1] CA 1965;62:14419f。
[2] CA 1938;32:35497。
[3] CA 1963;59:903g。
[4] CA 1933;27:30304。
[5] CA 1971;74:67614z。
[6] CA 1959;53:4660h。
[7] CA 1968;69:77069m。
[8] 中草药通迅 1978;(10):32(4):21。
[9] 中草药化学成分预试浙江卫生实验院 1972:52。
[10] CA 1961;55:18886。
[11]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6:488。
[12] 中药志.第3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