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3:53:46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蒴藋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接骨草(《履巉岩本草》),接骨木(《东医宝鉴》),臭草(《草木便方》),英雄草(《分类草药性》),苛草(《天宝本草》),走马箭、赤苓叶(《岭南采药录》),排风草、鸡罅风(《中国药用植物志》),扫地风、八棱麻(《贵州民间方药集》),葛辣、五甲皮、龙州三七(《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大臭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七叶麻(《江西民间药草》),马鞭三七、落得打、珍珠连(《浙江民间草药》),秧心草(《四川中药志》),乌鸡腿、水马桑、小接骨丹(《陕西中草药》),走马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血满草、大血草、珍珠麻(《云南中草药选》)。
基源: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接骨草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Lindl.(S.javanica auct.non Reinw.ex Bl.)
历史:《本经》下品陆英条与《别录》下品蒴藋条的异同问题历代本草学者颇多争议。陶宏景、马志等认为性味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而应为两种。苏敬等认为是同一植物。《证类本草》引《唐本草》陆英条有注云:“此即蒴藋是也,后人不识,浪出蒴藋条。”本世纪六十年代前,植物学与生药学文献记载认为陆英即本种,而蒴藋学名作Sambucus javanica Reinw.ex blume。但七十年代经植物学家考证,认为后者学名为鉴定上的错误,所写学名的定名人非Reinw.ex Blume,至此亦认为二者是同一植物。
形态: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m;茎有棱条,髓部白色。羽状复叶的托叶状或有时退化成蓝色的腺体;小叶2~3对,互生或对生,狭卵形.长6~13cm,嫩时上面被疏长柔毛,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两侧不等,边缘具细锯齿,近基部或中部以下边缘常有1或数枚腺齿;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基部楔形,有时与第1对小叶相连,小叶无托叶,基部1对小叶有时有短柄。复伞形花序顶生,大而疏散,总花梗基部托以叶状总苞片,分枝3~5出,纤细,被黄色疏柔毛,杯形不孕性花不脱落,可孕性花小;萼筒杯状,萼齿三角形;花冠白色,仅基部联合,花药黄色或紫色,子房3室,花柱极短或几无,柱头3裂。果实红色,近圆形,直径3~4mm;核2~3粒,卵形,长2.5mm,表面有小疣状突起。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2卷.7页.图版3~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2600m的山坡,林下、沟边和草丛中,亦有栽种。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阴湿环境,对土壤选择不严,一般深厚肥沃的壤土均可栽培。主要用根茎繁殖,于2月下旬~3月上旬进行。将母株地下根茎挖起,选择粗壮带芽的根茎,剪成长10~20cm小段作种栽。按行距50cm左右开条沟,深10cm,以株距33~40将根茎段平放于沟内,上盖堆肥和草木灰,再覆土压紧。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可用人畜粪水追肥1次。入冬前结合田间清洁进行1次培土。
化学性质全草含绿原酸、黄酮类化合物等[1];从其地上都分分得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齐墩果酸、乌苏酸(ursolic acid,含量约0.2%~0.3%,为主要有效成分)[2];叶中含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乌苏酸和多量硝酸钾[3];种子含氰甙类成分[1]。
[1]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97。
[2] 南京药学院学报.1985;16(3):15。
[3] GA 1969;70:7506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