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3:52:14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白硇砂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狄盐(《日华子本草》),北庭砂(《四声本草》),气砂(《图经本草》),淡硇砂(《中药志》),盐硇砂(《中药材手册》)。
基源:白硇砂为氯化物类石盐族的矿物。白硇砂正品为硇砂。
原矿物:硇砂Salammonire(Sal-Ammoniac)主含氯化铵(NH4Cl)。
历史:白硇砂原名硇砂,始载于《唐本草》。李时珍释其名曰:“硇砂性毒。服之使人硇乱,故曰硇砂。”苏恭曰:“硇砂出西戎,形如牙硝,光净者良。”苏颂云:“西戎来者颗块光明,大者如拳,重三、五两,小者如指面,入药最紧。”李时珍云:“硇砂亦消石之类,乃卤液所结,出于青海(指青海湖,在青海省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间),与月华相射而生,附盐而成质,虏人采取淋炼而成。状如盐块,以白净者为良。其性至透,用黝罐盛悬火上则常干,或加干姜同收亦良。若近冷及得湿,即化为水或渗失也。”综上所述,就其形态,颜色、物理性质、产状等多方面对照来看,均与矿物硇砂(NH4Cl)相吻合。另据千金方记载:“蝎虿叮螫,水调硇砂涂之,立愈。”现常用氨水涂的效用一致。故认为古代正品硇砂应为矿物硇砂(NH4Cl),即中药材白硇砂。现常用人工合成品。《中国药典1963年版》将白硇砂列为硇砂的副名。
形态:硇砂晶体一般呈柱状、粒状、纤维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白色或灰色。透明,玻璃光泽;半透明,乳状光泽。硬度1.5~2,性微脆。密度1.52g/cm3。加热升华。易溶于水与甘油。
生境与分布:多产于火山附近,为火山喷气凝华产物,或火山熔岩的岩穴内。有时与煤或高碳质页岩、石盐伴生。
主产于甘肃、青海、新疆。
药性性味:咸、苦、辛,温。有毒。 ①《药性论》:“酸、咸,有大毒。” ②《唐本草》:“咸、苦、辛,温,有毒。” ③《日华子本草》:“辛、酸,暖。”
归经:入肝、脾、胃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手太阴肺经。” ②《本草求真》:“专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效:消积软坚,破瘀散结。
主治:癥瘕痃癖,噎膈反胃,痰饮,喉痹,积痢、经闭,目翳,息肉,疣赘,疔疮,瘰疬,痈肿,恶疮。 ①《唐本草》:“主积聚,破结血,烂胎,止痛下气,疗咳嗽,宿冷,去恶肉,生好肌。” ②《本草拾遗》:“主妇人、丈夫羸瘦积病,血气不调,肠鸣,食饮不消,腰脚疼冷,痃癖,痰饮,喉中结气,反胃吐水,令人能食,肥健。” ③《日华子本草》:“补水藏,暖子宫,消冷癖瘀血,宿食不消,气块痃癖及血崩带下,恶疮息肉,食肉饱胀,夜多小便,女人血气心疼,丈夫腰胯酸重,四肢不任。” ④《本草衍义》:“合他药,治目中翳。” ⑤王好古:“消肉积。” ⑥《纲目》:“治噎膈,癥瘕,积痢,骨鲠,除痣黡疣赘。”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3~0.9g。外用:研末点、撒或调敷,或入膏药中贴,或化水点涂。
使用注意:体虚无实邪积聚及孕妇忌服。 ①《药性论》:“畏浆水。忌羊血。能腐坏人肠胃。” ②《唐本草》:“有毒,不宜多服。” ③《本草拾遗》:“有暴热,损发。” ④《日华子本草》:“畏一切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