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铃茵陈

更新时间:2023-02-03 03:42:02作者:百科

铃茵陈

概况

异名:金钟茵陈(《滇南本草》),黄花茵陈(《植物名实图考》),吊钟草(《南京民间药草》),灵茵陈(《江苏植物志》),吹风草(《东北药用植物志》),土茵陈、角茵陈(《中药志》),山茵陈(《闽东本草》),油罐草(《贵州药用植物调查》),北刘寄奴、草茵陈(《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基源:为玄参科阴行草属植物阴行草的全草。阴行草属约3种产于亚洲;中国有2种,2种均入药。

原植物:阴行草 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

历史:本品原名阴行草,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云:“阴行草,从生,茎硬有节,褐色,有微刺;细叶;花苞似小罂,上有歧,瓣如金樱子形而深绿;开小黄花,略似豆花。……湖南呼黄花茵陈,其茎叶颇似蒿,故名。……滇南谓之金钟茵陈,既有其实形,亦闻名易晓。”所述及附图,应即本品。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5~70cm,全株被白色柔毛。茎直立,上部分枝。叶对生,上部叶互生,有翅状短柄;叶片轮廓为三角状卵形,长2~6cm,宽1.5~3cm,羽状深裂,裂片3~4对,线状披针形,边缘常为不整齐的齿状缺刻,基部狭窄下延成叶状柄。苞片披针形至线形,近全缘或3浅裂。花单朵腋生及顶生,有短柄,密集枝端排列成总状花序;花萼筒状,筒部长约1.2~2cm,有脉10条,被短粗毛,先端分裂,裂片披针形,长3~5mm;花冠唇形,黄色,有时上唇为紫红色,长约2.5cm,上唇兜状,全缘,下唇3裂,中央一裂片较大,外面被柔毛;雄蕊4,2强;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伸出上唇外,微向上弯,柱头略膨大。蒴果包于萼内,狭长圆形,长约1.2cm,宽约3mm,先端尖锐,胞背开裂。种子多数,长卵形,有皱纹,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745页.图1973)

生境与分布:生于旷野草丛,丘陵或山下坡路旁。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8~9月割取全草,晒干。 药材产于江苏、安徽、浙江、云南、广西。

鉴别:全草长30~60cm。茎分枝,表面紫褐色,被黄白色短柔毛,基部毛较少或近无,质坚实而硬,折断面黄白色,中央有髓。叶片多破碎脱落,皱缩,质脆。花序着生在枝端,花冠多萎黄,花萼黄褐色,宿存,内萼常藏有多数棕褐色的种子。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从带花果的全草中分得3-羟基-16-甲基-十七羧酸(3-Hydroxy-6-methylheptadecanoic acid)、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三十四和三十五烷、β谷甾醇[1]。地上部分分得1个吡啶单萜烯类新生物碱,称Isocantleyine(5H-吡啶-4-羧酸6,7-二氢-6-羟基-7-甲基-甲基酯;5H-Pyridine-4-carboxylic acid,6,7-dihydro-6-hydroxy-7-methyl-methylester)(1)和1个内酯类成分Loliolide(2)[2]。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5个组分[3]。还报道含黄酮、香豆素、有机酸、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可溶性糖类、强心甙、微量元素Fe、Mn、Ni、Sr、Zn、Cu、Co、V、Mc、Se、Ti、Cr、P等[4,5]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8;19(12):38。
[2] 药学学报 1992;27(2):113。
[3]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86;7(10):905。
[4] 中草药 1985;16(6):46。
[5] 时珍国药研究 1993;4(3):17。

本文标签:铃茵陈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紫革耳
下一篇:罗锅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