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珍珠

更新时间:2023-02-03 03:28:03作者:百科

珍珠

概况

异名:真朱(《本草经集注》),真珠(《雷公炮炙论》),蚌珠(《南方志》),珠子(《儒门事亲》),濂珠(《增订伪药条辨》)。

基源:为蚌科帆蚌属动物三角帆蚌,冠蚌属动物褶纹冠蚌和珍珠贝科珍珠贝属动物马氏珍珠贝,珠母贝等贝类动物受刺激所形成的珍珠。

原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li(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ll(Dunker),又名马氏珠母贝(《中国药用动物志》)。珍珠贝(Pteria margaritifera(L.),又名珠母贝(《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三角帆蚌 贝壳略呈四角形。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长,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帆状部脆弱而易断。铰合齿发达,左壳有拟主齿和侧齿各2枚;右壳有拟主齿2枚,侧齿1枚。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淡水泥底稍带沙质的江河湖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河北地区。

褶纹冠蚌 贝壳略似不等边三角形。前部短而低,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而高,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为大型的冠,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铰合部强大,左右两壳各有1高大的后侧齿,前侧齿细弱。生活于江河,湖沼中。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马氏珍珠贝 贝壳呈四方形,壳长50~90mm。壳顶位于前方,后耳大,前耳较小。背缘平直,腹缘圆。边缘鳞片层紧密,末端稍翘起。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壳面淡黄色,同心生长轮纹极细密,成片状,薄而脆,极易脱落,在贝壳中部常被磨损。在后缘部的排列极密,延伸成小舌状,末端翘起。贝壳内面珍珠层厚,光泽强,边缘淡黄色。闭壳肌痕长圆形。生活于波浪较为平静的海湾,沙泥、岩礁或石砾较多的海底,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

珠母贝 贝壳2片,大而坚厚,略呈圆形;左右两壳不等,左壳较大于右壳。壳的长度与高度几乎相等。壳顶向前弯,位于背缘中部靠前端,右壳顶前方有一凹陷,为足丝的出孔。壳顶前后有两耳,后耳较大。壳表面黑褐色。左壳稍凹,右壳较平,壳顶光滑,绿色。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鳞片,鳞片边缘向外延伸呈棘状。有些鳞片呈锯齿状,色淡白;贝壳中部锯齿状鳞片脱落,留有明显的放射纹痕迹。壳内面珍珠层厚,有虹光色彩,边缘黄褐色。铰合线直,在壳顶下面有1~2个主齿,韧带细长,紫褐色。闭壳肌痕大,长圆形,略呈葫芦状,外套痕简单,足舌状,具足丝。生活于暖海中,利用足丝附着于岩石或珊瑚礁上。分布在西沙群岛、海南、广西及广东沿海。

生药

养殖 根据珍珠形成的原理,养殖珍珠通常将外套膜做成小切片,插入贝体外套膜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然后将贝体放入水域中进行底养或吊养。经过2~3年后便形成了人工珍珠。天然珍珠主产广东、广西、台湾。淡水珍珠主产黑龙江、安徽、江苏、上海等地。

采集:天然珍珠全年可采,以12月为多。从海中捞起珠蚌,自动物体内剖取珍珠,洗净。淡水养珠一般养殖2~3年后,在秋末采收。

鉴别:呈类球形,卵圆形,长圆形或棒形,直径1.5~8mm、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半透明。表面平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色彩和光泽。质地坚硬,不易破碎,破碎后断面可见同心层纹,有的中心可见有少许异物。无臭、味淡。用火烧之有爆裂声。

加工炮制:珠粉:取净珍珠用布包好,加豆腐与水共煮2~3小时,取出洗净,捣碎,加少量水研成极细粉。

贮藏:密闭保存。

化学性质

含碳酸钙及壳角蛋白,壳角蛋白的组成为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等,此外尚含少量的Na、Mg、K、Fe、Sr、Li、Mn和Cu等元素[1]。另有报道珍珠中碳酸钙含量在92%左右,有机物占5%左右,并含Al、Cu、Fe、Mg、Mn、Na、Zn、Si、Ti等。黄色珍珠色素含类胡萝卜素、糖、贝壳硬蛋白(Conchiolin)样蛋白、卟啉类(Porphyrins)等,紫色素中含毛茛黄素(Flavoxanthin),白色素中含葡萄糖胺、黄色素中含葡萄糖胺及半乳糖胺。总色素提取物中尚含木糖、岩藻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等[2]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0。
[2]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8。

本文标签:珍珠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拉尼
下一篇:粉藜